1、2013届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近期的社会新闻读来真是惨烈,先是上海的在建楼房齐刷刷地倾覆,后是湖南郴州两列火车相撞,再是温州动车相撞,其惨烈的程度一个胜过一个,真是令人 痛心疾首 。 B部分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冲击,学生常不自觉地模仿,写些内容空泛、文体模糊的 “异文 ”,真是 不堪卒读 。 C为探询奥巴马对朝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其试射远程战略导弹,而且强硬中止与韩国的相关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 如箭在弦 。 D面对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这样的事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闻
2、风而动, 上下其手 ,彻底追查,促进食品市场环境安全有序。 答案: B 试题分析: B“不堪卒读 ”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符合语境。 A“痛心疾首 ”形容痛恨到了极点。该成语只形容人的态度,不形容事物的性质,只形容痛恨不形容痛心,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C“如箭在弦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势在必行。不合语境。 D“上下 其手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含贬义。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
3、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情色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情色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这是那片杏树林。 树上没有花朵 , 绿荫深处 也没有果实 发出鸟儿般的喁喁之声。 少男少女们依偎在一起; 只有稠密的绿色叶片网成了一个静谧的世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 “没有 也没有 只有 ” 的结构,所以排除 B; 是 “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做什么事 ”的结构,所以排除 A;本文段按由树到人的顺序来写,所以排除 D。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4、点评:本题通过叙事散文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从另一个角度考查了记事散文的谋篇布局,同时还考查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每当到了消费的地方,很少露面的导游总会突然变得热情起来,不厌其烦地游说游客烧香拜佛和购买土特产品。 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药医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火车票实名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票贩子,更能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改变当前火车票销售过程中的不公平 现象。 D目前,我国楼市出现虚假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开发商自我炒作,雇请房托哄抬涨价造成的。 答案
5、: A 试题分析: B.“降低 ”和 “流通环节 ”搭配不当。 C.不合逻辑, “一定程度上杜绝 ”自相矛盾。 D句式杂糅。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选材新,与现实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让考生有亲切感。其中 A、 C、D三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与高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精神一致。 现代文阅读 坐忘 张彩拢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在继承老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坐忘 ”理论。庄子的 “坐忘 ”,再加上庄子自身的自由逍遥的心胸理论,逐渐被演变成著名的审美心胸理论,并且被后代的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洒脱不羁的形象在魏晋时期达到了一个效仿
6、的高潮。魏晋玄学的兴起,使得文人雅士纷纷注重 “神 ”的修养,名教的一些伦理纲常开始遭到批判,被认为名不副实,成为束缚政治和谐的枷锁。一场倡导自然的新风尚兴起,嵇康、阮籍皆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所崇奉的不羁雅士首推庄子,在他们看来庄子的隐士原则是洁身自好 的表现,保身保全也是逍遥自由的根本。 庄子另外的影响就是对道教。道教本身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根源于老庄,不同的是后代的道教尤其是隋唐的道士,已经参与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有所贡献,这与道家的出世是相违背的,隐士的帽子已经被摘去,如果想更好地生存,将本派发扬光大,则必须给它一个名分。 同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
7、一些谶纬来神化自身的正统性,他们看到了道教的力量,也明白压制它所要付出的代价,于是得出了利用与压制并存的政策,让其在发展的同时为其统治服务,从这个角度讲,是各取 所需,道教得到了其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和养分,而当政者也得到了他们的扶持,相得益彰。所以作为参政者的道士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理论自然也发展。 司马承祯,唐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最著名的著作是坐忘论,其坐忘说是开宋代理学之先河。一个理论不会是无根之木,也不会是无源之水,更何况是得到了统治者扶持的道教,他的理论或多或少会对后世有一些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宋代周敦颐提出 “主静 ”说,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静就是安定;朱熹的居敬
8、,去欲,等等。这显示出很重要的一个信号,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合已经 成为趋势,而理学之所以可以在宋以后的朝代称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就是儒释道三家理论的融合,把适合于社会的东西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所以要明白,所谓的儒家这时已经不是先前那个纯粹的儒家学说了。 当今社会,人们过多地追寻外界事物,把自身局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失去了自由。功名利禄的诱惑使得本身的努力有太大的目的性,结果反而会一无所获,弄得身心疲惫。当代人们太容易为快节奏的生活所累,迷失自我,心中充满梦想却反过来为梦想所牵绊。也许庄子与司马承祯的 “坐忘 ”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寻回幸福与自由, 从而解开当代人
9、自身过分执着的情结,缓解其内心的矛盾,真正做到精神自由,真正学有所获。 (选自中华文化论坛 2010年第二期,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 “坐忘 ”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坐忘 ”论是一种审美心胸理论,最早是由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 B “坐忘 ”论与庄子的心胸理论相融合,渐变成审美心胸理论并被后人继承发展,可见 “坐忘 ”论的研究价值特别高。 C “坐忘 ”论在魏晋达到最高峰,文人雅士们注重 “神 ”的修养,积极倡导新的风尚。 D “坐忘 ”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司马承祯的坐 忘论、周敦颐的 “主静 ”说,朱熹的 “居敬,去欲 ”可以为证。 【小题 2】下列对文
10、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保身保全自己,学习庄子的隐士思想,反对名教,成为冲破政治和谐枷锁的中坚力量。 B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使用利用和压制并存的政策,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道士身份发生了变化。 C道教要求道士归隐田园,不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但到了隋朝的时候,道士已开始参与社会、政治的活动。 D “坐忘 ”论对当今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它要求现代人要学会无欲无望,不要只局 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等。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宋朝以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理论,是其在宋以后的朝代称王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此时的儒
11、家也不再是纯粹的了。 B道家原本讲究出世归隐,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崇奉自由不羁的庄子,而后代的道教参与政治的做法与道教的出世思想相违。 C “坐忘 ”论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时至今日,它的理论思想仍旧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D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开了宋代理学的先河,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寻回自由与幸福。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坐忘论在魏晋达到最高峰 ”有误。 【小题 2】 A“成为冲破政治和谐枷锁的中坚力量 ”有误, C“道教要求道士归隐田园 ”“但到了隋朝的时候,道士已开始参与社会、政
12、治的活动 ”与原文不符。D“比如它要求现代人要学会无欲无望,不要只局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等 ”不符合文意。 【小题 3】 “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寻回自由与幸福 ”有误。 考点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点评:一、本文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题目难度适中,命题规范。三、但是三个小题的考点有重复之嫌,这是本道题的美中不足之处。 湖畔的珍珠 兰守亭 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1817年 7月 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 184
13、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 年 3 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1847年他才回到康科德城。 1854年,梭罗的瓦尔登湖出版,该书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这一段隐居生活。此书已经出现了两百多个版本,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梭罗于 1862年病逝,年仅 44岁
14、。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梭罗对工业文明和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 他深刻的思想。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这是他心里
15、的呼声。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在 “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 ”中位居榜首。 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 “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 ”他声称要将独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在许多人看来,梭罗落落 寡合,喜欢孤身独处。如果仅仅是这样认为,也许是对他的曲解。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
16、倡导过 “公民的不服从 ”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单从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 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他并不在意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随便、简单、自在。想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时,他就来了,觉得住够了时,就又走了,没有任何的伪饰和造作。 【小题 1】下列对传记 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作者说梭罗的生平 “耐人寻味 ”,是强调梭罗一生的追求值得人们仔细体会。 B梭罗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又向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柄斧头,可见梭罗尝试写作是受了爱默
17、生和奥尔科特的影响。 C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事实就是选择了简朴,他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放逐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甚至超越了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 D瓦尔登湖在 “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 ”中位居榜首,这表明美国人喜爱独处的生活方式。 E梭罗重视精神境界,反对 物质至上,淡泊名利,死时年仅 44岁。有人评价说 “简单而馥郁 ”的短暂一生, “孤独而芬芳 ”的人格魅力。 【小题 2】为什么说瓦尔登湖是 “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请联系全文回答。( 6分) 【小题 3】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与中国古代文人的隐居是否相同?请联系全文回答。( 6分) 【小题 4】有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亨利 梭罗
18、的一生很糟糕吗?被调查者中有 92.3%的人选择了 “否 ”,只有 5.6%的人选择了 “是 ”。你是怎么看梭罗的生活方式?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很 多人对梭罗存在着曲解,自然也不是真正理解瓦尔登湖,因此它是寂寞的;瓦尔登湖记录的简单淳朴的生活,能让人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所以是恬静的;瓦尔登湖记录的是梭罗在孤独中对人生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是智慧的。 【小题 3】不同。中国古代文人的隐居是避世的,而梭罗不是,他选择独居,只是将时间腾出来深刻思考,品味人生;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积极走向人生的;这种简朴的生活,是他对自由、
19、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 【小题 4】 很赞赏。梭罗天生喜欢大自然,他平静从容地选择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 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他早已悟透人生,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深刻的思想。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他的生活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做着自己想做该做的事,他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们却在为了某种更富裕的生活,某种不该有的欲望,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不赞赏。梭罗离开纷繁复杂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他在这里,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生活落落寡合,孤独寂寞。他想
20、要孤独并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实际上是 一种逃避,一种不敢面对世俗生活的逃避,是在逃避人生。(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不要太拘泥于答案:。) 试题分析: 【小题 1】 B项,梭罗尝试写作与奥尔科特无关。 D项, “这表明美国人喜爱独处的生活方式 ”无中生有。 【小题 2】 “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 ”可概括出 “恬静 ”;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 ”“在许多人看来,梭罗落落寡合,喜欢孤身独处。 ”可概括出 “寂寞 ”; “梭罗在瓦尔登 湖畔追求孤独,实
21、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深刻的思想 ”“他声称要将独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可概括出 “智慧 ”。 【小题 3】 “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 他声称要将独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隐居。 单从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 ”,由此可见,他与中国古代文人以避世为目的的隐居是截然不同的。 【小题 4】这是个探究题,但探究也要以文本为依据。本文的感 情倾向是很明显的,即赞美梭罗的生活方式。并且文章中写得很清楚,梭罗并不是消极避世,他是找
22、一个地方思考,让自己更深刻。所以本题最好的答题角度是 “赞赏 ”。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中的第四小题答案:不够严谨,探究题要让学生养成以文本为依据的习惯,而不是漫无边际。本答案:中说 “不赞赏梭罗的生活方式,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是违背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的,也违背了文学作品的教化社会的目的。 一双鞋的影响力 李曙 (1)艾维尔年仅 20岁,他的父亲在都尔市橡树大街开了一家鞋铺 ,已经 30多年了。艾维尔从小就跟父亲学手艺,父亲临终前对他说: “孩子,你是个鞋匠,鞋匠的一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 ” (2)艾维尔现在每天一大早就打开店门,一边做鞋一边接
23、生意。这天下午,一个不到 30岁的女人走进店里: “艾维尔,我来取鞋了!我叫米莉娅,订了一双鞋,那时还是你父亲管着这个铺子。 ” (3)艾维尔把父亲留下的账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 “没有啊,米莉娅小姐,这里没有你的记录。 ”“怎么会呢! ”米莉娅急了, “我还预付了鞋钱呢,肯定是你父亲忘记写上了。我可是等着这双鞋穿呢! ” (4)艾维尔看看米莉娅,她一 身衣服虽然旧了些,倒还过得去,但脚上的鞋实在是太破了,前头的鞋帮和鞋掌已经裂开,像张大的嘴巴。 “你别急,米莉娅小姐, ”艾维尔说道, “我给你赶做一双鞋。 ”艾维尔一边说一边给米莉娅量好尺码, “你明天来取吧,但不要太早,胶水晾干需要一段时间。
24、 ” (5)这天晚上,艾维尔铺子里的灯光一直亮到后半夜。第二天中午,米莉娅来了。她把新鞋穿上,轻轻跺了跺脚,对艾维尔说, “小鞋匠,你真行,鞋做得不错 ! ”然后就穿着新鞋神气地走了。 (6)大约两星期后,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察来到艾维尔的鞋铺。 “你就是艾维尔吗? ”警察问。 “是 的。 ”艾维尔请那个警察坐下, “您是要做鞋吗 ”“不,我是来了解一件事的。你有没有给一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做过鞋 ”“米莉娅? ”艾维尔想了一下, “我是给她做过鞋,有什么问题吗 ”“她是个骗子。 ”警察说。 “我知道, ”艾维尔并不意外, “她从我这儿骗过一双鞋。 ” (7)他讲了米莉娅来讨鞋的经过: “我父亲是个非
25、常仔细的人,他一生都没有记错过一次账。 ”“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给她做鞋呢? ”警察很不解。 “她太需要一双鞋了。我是鞋匠,不能让一个人穿着那样破的鞋从我这里走出去。 ”停顿了一下,艾维尔有些不安地问, “米莉娅现在在哪 儿? ”“她在拘留所里。 ”“那双鞋是我自己愿意给她的,你们就不要为难她了。 ”“小兄弟,米莉娅可不只是诈骗一双鞋的事。 ”警察笑笑, “我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既然那双鞋真是你做的,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长夫人要请你做鞋。 ” (8)两天之后,有人来请艾维尔去一趟市长家。看着这个还是学生模样的小鞋匠,市长夫人问道: “那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她的鞋真是你做的吗? ”艾维尔点点头。
26、 “你知道我为什么请你做鞋吗? ”艾维尔摇摇头。 “那天我去女子拘留所参加一项公益活动 ,那些囚犯穿得又脏又破 ,哪里还像是女人啊。可就在那时,我看到了米莉 娅的鞋,一双新鞋,那么精致,那么漂亮。那一刻,我简直有些嫉妒那个女人了。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 ” (9)艾维尔没有说话,但心里甜滋滋的。 (10) “后来我请警察局的人帮我打听一下是谁给米莉娅做了那双鞋,我听他们说米莉娅那双鞋没有给钱,而且你那时候就知道她是讹诈你的,是吗? ”艾维尔又点点头。 (11) “那你为什么还把鞋做得那么精致?随便给她一双不就行了吗? ”“我父亲说过 ,我是鞋匠,我的一
27、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 ”艾维尔说完就开始为市长夫人量尺码,商量鞋的 样式。 (12)现在,整个都尔市几乎所有人都想拥有一双艾维尔做的鞋。艾维尔记录订鞋的本子已经用到第 9本,最近排队的人想拿到订做的鞋,至少要在两年之后。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小见大,一双制作 “精致 ”“漂亮 ”的鞋子,揭示出一个道理:人一生只要尽心做好一件事,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B市长夫人 “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 ”的话,从侧面写出艾维尔制作鞋手艺高超,技术精湛; “艾维尔没有说话 ,但心里甜滋滋的。 ”表现出艾维尔,无
28、私帮助别人之后的充实与内心的喜悦。 C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勤劳朴实善良的人,尽职尽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回报。 D艾维尔的父亲临终前对他说的话中,隐含着父亲对艾维尔继承遗业,发展扩大鞋铺,发扬光大祖业的朴实而美好的愿望。 E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侧面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做人要朴实善良、尽职尽责的主题。 【小题 2】第四段对米利亚衣着的描写,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结合小说简要概括艾维尔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6分) 【小题 4】探究小说中的 “一双鞋 ”,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结构上,承上启下
29、,承接上一段对米利亚的描写,并引出下文艾维尔为她做鞋,以及警察上门,市长夫人要求做鞋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显得更有波澜。 内容上,从侧面表现了艾菲尔早已识破她的谎言,但仍尽职尽责,更能突出它的善良的品质,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小题 3】勤劳 善良 尽职尽责 纯朴厚道(答出 3点 3分,举例 3分) 【小题 4】 你的职业道德决定你手中饭碗的含金量。 勤劳朴实善良的人,尽职尽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回报。 人 一生只要尽心做好一件事,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每一点 2分,结合现实拓展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B项, “无私帮助别人之后的充实与内心的喜悦 ”有误。 D项, “隐含着父亲对
30、艾维尔继承遗业,发展扩大鞋铺,发扬光大祖业的朴实而美好的愿望 ”,夸大了隐含的内容。 【小题 2】文章中间段的作用通常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过渡(承上启下);由 过渡到 (物 人、景 情、事 理、实 虚);由 转而写 ( 2)为下文铺垫。( 3)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 相照应。( 4)突出某人内容或烘托某一人物形象。答题时应从结构上和 内容上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小题 3】从艾维尔认真经营鞋店可见其 “勤劳 ”;从其明知米利亚是骗他的,却还是替她做鞋,可见其 “善良 ”;从他连夜做鞋,以及谨记父亲 “鞋匠的一生,就是做好每双鞋 ”可见其 “尽职尽责 ”;从他为米利亚做鞋以及与
31、市长夫人的对话等,可见其 “纯朴厚道 ”。 【小题 4】本文的标题是 “一双鞋的影响力 ”,从文中来分析是对艾维尔有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认真地做了那双本可以不做的鞋,让他的生意出奇的好,这并不是艾维尔所预料到,究其原因,是他的善良、认真。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点评:本题 分别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小说构思等方面命题,考查的点全面,这几个考查点也是小说阅读中的常考点。个人认为第四小题对小说主旨的考查形式较好,用一个开放式的探索究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把握,让学生不受约束,但又不天马行空,让学生在 “有限的广阔空间 ”中驰骋自己的思想,符合高考的命题原则。 文言文阅读
32、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王谢服,言: “匈奴使属 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 ”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 “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 ”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 “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 ”大将军曰: “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 ”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
33、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 “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 ”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 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 “天子使我私报王。 ”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 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 傅介子传) 【小题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责 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责:责备 B王 苟 不教匈奴苟:苟且 C 道 过龟兹道:取道 D介子与士卒 赍
34、金币赍:携带 【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 “智勇 ”的一组是( ) 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遂持王首还诣阙 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 “天子使我私报王 。 ” 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 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
35、,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傅介子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使楼兰王来见,饮酒至醉,借机引其入帐,让事先埋伏的壮士杀死楼兰王。 【小题 4】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译文: 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译文: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 随即拿出黄金财物把它展示给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使者。 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到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 试题分析: 【小题 1】苟:如果
36、 【小题 2】 中 “责其王 ”和 中 “诛斩匈奴使者 ”表现介子的 “勇 ”; “天子使我私报王 ”是一种计策,表现介子的 “智 ”; 写其回国报功;陈述 “士刺王者 ”,与介子关系不大; 是将军霍光说的话。 【小题 3】路过的是 “龟兹 ”,没有防范之心的也是 “龟兹王 ”。 【小题 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 象: 即:随即。以:介词,把。译:名词,译官。 遂:于是。诣:到。阙:朝廷。咸:都。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一、人物传记是高考中常考的文体,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太深奥,符合高考 “浅易 ”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都是课内知识迁移,与教材结合紧密。三、翻译题第一句选得很好,
37、包含的文言现象多,但是第二句选得不够好,没有什么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的难度太小。 诗歌鉴赏 春 游 王 令 春城 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注 王令( 1032-1059):字逢原,广陵 (今江苏扬州)人。北宋中叶诗人。五岁父母双亡,自少勤奋好学,通晓诗书,成年后在高邮、江阴等地收徒讲学。 春城:此处指扬州。 【小题 1】结合全诗,赏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5分) 【小题 2】结合诗句谈你对第四句中 “春愁 ”所蕴涵的复杂情思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案: 【小题 1】对比是全诗的主要特色。前二句写百花盛开的明媚春光中人们熙来攘往,迷花倚石,乘酒兴追欢逐笑
38、,似醉若狂,纵情玩乐;后二句写唯独诗人看到落花,由落花而生感慨。( 2分)这里,将春游的 “热闹 ”与诗人的 “孤独 ”、众人的 “欢乐 ”与诗人的 “悲愁 ”对比,将春 意之 “盛 ”与落花之 “衰 ”、众人之 “醉 ”与诗人 “醒 “对比,在对比中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3分) 【小题 2】 “春愁 ”蕴涵的情思大致是:( 1)诗人的身世飘零之感(或自悼身世悲苦)( 2)留春无术,韶光易逝的悲哀(花好不能常在,年华如流水逝去的伤感);( 3)对北宋中叶表面生平而暗含衰败的隐忧;( 4)知音难觅的感叹。(答出 2点即可,每点 2分,结合诗句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总揽全诗,前
39、两句虽也渲染了春城的繁华、春游的热闹,及游人的欢乐,但却不是全诗的主旨。后两句,才是全诗的主旨。作者正是运用这主客陪衬、主客对比的方法,从繁华中现出衰落,从热闹中现出孤独、从欢乐中现出悲愁。 【小题 2】 “满眼落花多少意 ”,一转,写诗人由 “落花 ”而引起的感触。花好不能常在,年华如流水逝去。这曾引起多少诗人的叹息,作者也不例外。联系作者“奈何少自废,老则成空悲 ”(金绳挂空虚自勉兼示束孝先熙之 )来看,这种感触是极为强烈的。更何况,王令是个极有抱负,自恃极高的人,但却不容于俗,沉埋蒿艾。像他这样一 个不偶于时的人,面对 “满眼落花 ”,自不免产生身世飘零之感。他当然要深悯落花,自悼身世了
40、。 “多少意 ”本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内涵是不确定的,也可能寄寓着对北宋中叶表面繁荣的某种忧患。诗人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情绪,那些纵情玩乐的人怎么能理解呢 因此,末句很自然地结出“若何无个解春愁 ”的叹息。诗人是孤独的、寂寞的,没有一个人理解他在春天的忧愁。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本题的第一小题不难,第二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两个题目联系很紧密 ,第一题明显是为第二小题作铺垫的,这样就降低了第二小题的难度,这种联系紧密、有梯度的命题形式是高考中常见的命题形式。 语言表达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
41、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5分 ) 客观而言,对抗性情绪是所有社会的 “顽疾 ”,它的出现几乎可以不需要原因,强烈的情绪总是落到一个个具体事件上,有的事件可能是这种情绪需要发泄 “临时撞上的 ”出口。社会永远有一些情绪消极的人群,具有负面性格的人并非个别,社会永远有单独指出来可以令人义愤填膺 的短处,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潮,转型期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 虽然 但 也 而且 更何况 答案:虽然 强烈的 但 有的事 也 并非 而且 社会 更何况 中国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弄清这几个虚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次为:转折、并列、递进
42、。然后通读全文,从语感上判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确定添加的位置。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形式很新颖,借考查虚词的形式来考查分析句子逻辑关系的能力,是一道值得称道的好题。 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句式相同。 (6分 ) 爱心是一 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答案: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每个句子 2分,比喻 2分,句式、内容 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仿写题,所以结构上要与上文一致,内容上要与上文相关,字数上要与
43、上文基本相等。另外,所写内容要符合常理,要与上下文能自然衔接。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创新,让考生自己填写句子,组合成排比、博喻句,比简单的做选择题难 度有所加大,但更能考查考生的能力。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小题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阿房宫赋) 【小题 3】淇则有岸, _。(氓) 【小题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小题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 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44、) 答案: 【小题 1】君子不齿 【小题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 3】隰则有泮 【小题 4】猿猱欲度愁攀援 【小题 5】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齿(易误写为 “耻 ”)、亦(易误写为 “以 ”)、隰、泮(易误写为 “畔 ”)、猱、致(易误写为 “至 ”)、楫。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默写虽说默写量不大,但易错的字多,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诵读,背诵时不能模棱两可。要注意音近字、形近字的区别。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 在中国著名的热带 雨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看起来几个人才能合抱的粗大树干,竟然是
45、碗口粗的藤相互攀援而成。从错杂盘绕的空隙间将头探进树心,朝上望去,空洞的树心宛如一口深井已没有树的踪影,而冲出密林树顶上争夺阳光厚爱的绿叶已经分不清是藤的还是原来树的。这是森林里的一种奇特现象,藤寄生于树生长,树却慢慢死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试题分析:藤相互盘绕而形成了 “树 ”,树却空洞如同深井。为争夺阳光,藤不断努力终于占据了优势,而树却不思进取而最终 丧失生命。 首先,立意定位 “奉献 ”是不妥的,因为这个观点成了 “齐物论 ”,而藤和树并非一个物种。如果照此观点推论,当年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尽
46、力 “奉献 ”就是,何必抗争;为何不 “成全 ”日本,使其 “枝繁叶茂 ”,让中华民族把生命 “奉献 ”给大和民族,中国虽死,死而无憾? 其次,定位为 “竞争 ”是不到位的,因为在这次藤和树的较量中,结果已经出现了,弱小的藤占了上风。而竞争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不是结果。 定位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也是不到位的,同在一片阳光下,为什么结局不同才应该是讨论的重点。我们是人,必须对这种 “胜王败寇 ”的反动的历史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知道以卑鄙的手段(如 “长在别人的身体里吸收养分 ”的依附)得到的胜利是为人类所不齿的。 定位为 “自立 ”也是不妥的,因为在这个森林中,树应该是自立的榜样,但它
47、却死去了;藤是依附的代表,却枝繁叶茂,这不恰好是反证吗? 定位为 “排除干扰 ”是比较恰当的,藤可以看作是人生的干扰(但绝非 “困难 ”“苦难 ”“灾难 ”“缺陷 ”),排除干扰,才能枝繁叶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伏尔泰有言,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小处不可随便啊! 定位为 “善假于物 ”是明显的 强盗逻辑,这样立意是危险的。 那么,最佳立意应该是什么呢? 自强。本材料正好体现了这个主题。请看:藤虽然弱小,但也有争夺阳光的权利,经过努力最终长成大 “树 ”;而树本来有强健的根基,却由于自己不努力进取,最终丧失了生命。让寄生者胜利,这本来就是树的悲哀。所以唯有自强,才能取胜。 还可写成寄居的可怜可恶可恨,反对啃老一族;写成付出也要看清对象,要懂得为谁辛苦为谁甜 。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 点评:这是高考常考的材料作文,从材料得到的启示比较多,考生写作的面出比较广泛,与高考 “让每个考生 ”有话可说的原则一致。但本题的审题并不容易,考生很有可能因为错误审题而出现立意的错误,所以平时要加强审题训练。本文对当今青年的教化作用比较明显,很多人过于依赖外力,依靠别人的心态确实明显,本题强调 “自强 ”,因此,他从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个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