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1803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 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新一届政府倡导节约之风,严禁官员大吃大喝。然而一些地方转变作风仍存在 虚与委蛇 的现象,阻碍了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 B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 萍飘蓬转 的窘迫生活。 C税务部门为了要政绩,不断对原本经营困难的企业加重税收,甚至今年收取明年的税。这种 寅吃卯粮 的做法只能使企业越加困难。 D如果 胸无城府 ,缺乏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有调查得来的大量素材,也会茫然不知所措,更

2、别说彻底地解决问题了。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考分析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判定是否正确。 A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B萍飘蓬转: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 C寅吃卯粮: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D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所以选 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 , , , , ,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我希望

3、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 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 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 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成分来分析推理、判断。从 “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这句来看,能跟这句有内容上的承接关系的是 ,故排除B/C;从内容的顺承关系看, 在内容上顺承了 ;跟 有递进关系的是 ,故排除 A,所以选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4、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 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 “挂 8瓶水 ”,远远高于国际上 2 5瓶 3 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 “吊瓶大国 ”。 C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 ,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D建设部拟定了未来十年期间我国将建成城市住宅 2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 15平方米。 答案: C 试题分析:可以用排除法。此类题目不容易分辨,

5、分析思考的着眼点在于句子成分的运用上,要反复的琢磨 。 A .不合逻辑,同时用 “至少 ”与 “以上 ”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B项句式杂糅, “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可以改为 “靠的是艺术 ”或者 “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 ; D“拟定 ”缺少宾语,可改为 “拟定了 十五 期间我国将建城市住宅 20亿平方米的远景规划 ”。所以选 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

6、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 ”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 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 ”他又说, “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 他看上去既

7、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 “什么动物? ” “各种各样, ”他摇着头说, “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 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 ”他说, “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 “你没家? ”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

8、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 ”老人说,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 ”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 ”他说, “我 76岁了。我已经走了 12公里 ,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 ”我说, “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 ”他说, “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 他说, “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

9、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 “你这样想吗? ” “当然,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 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茏没锁上吧? ”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 “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 对他毫无办法。

10、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 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 “我 ”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 “现在进行时 ”的故事, “我 ”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

11、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E我注视着最后几辆大车匆忙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也让读者推想出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小题 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小说中老人三次说 “在照看动物 ”,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为什么以 “桥边的老人 ”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 DE 【小题 2】 年迈体弱,疲惫不堪; 充满爱心,淳 朴善良; 热爱家乡,厌恶战争。 【小题 3】 紧承上文,揭示性格,表现老人对照看动物工作的看

12、重; 照应前文,表现老人对动物命运的忧虑和自己无助的沮丧; 深化主题,表明老人放弃了求生的念头,反映战争的残酷。 【小题 4】观点:点名环境,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题目交代了地点和主要人物,引发阅读兴趣; 明确典型的环境和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 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要 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 A项 “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 ”说法不正确,原文是 “表示那神秘莫测

13、的遭遇战即将爆发 ”“ 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B项 “讲述了一个 “现在进行时 ”的故事 ”说法不正确,原文是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 C项“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说法错误,原文大意是表现他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所以选 D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 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感知小说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文字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等来理解分析老人的性格特征。如文中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14、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这处肖像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年迈体弱,疲惫不堪;“他又说, “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这几处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充满爱心,淳朴善良; “政治跟我不相干, ”“那是他的故 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他说, “我 76岁了。我已经走了 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表现了老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厌恶战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感知小

15、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这三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分别找到这三句话,仔细品读,体会。如第一处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这一处是在回答我的问话之后的一句,紧承上文,表明了老人对照看动物工作的重视;第二处,在结构 上,照应前文,内容上,是为了照应前文老人对动物的命运和自己无助的沮丧。第三处从 “对他毫无办法 ”可知,结构上,深化了主体;在内容上,老人无奈的话语,表明了他放弃了生存下去的念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在分析此题时,

16、要从小说标题在文中的作用这一角度来思考。标题是文章的文眼,以 “桥边的老人 ”为题,把人物、环境交代出来,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同时,以这样的方式为题 ,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形象和画面感,有利于展现那种因战争而带给人民的那种颠沛流离的景象。在回答时,要着重从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偶然中有必然 张卫民 1956年,李振声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当时,正赶上西北小麦产区条锈病大流行。引起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而育种的速度跟不上。但通过小麦育种解

17、决小麦条锈病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 条锈病使黄河流域小麦减产 100多亿斤,李振声 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沉重。他认为,仅靠小麦种内资源是难以育成较为持久的抗病品种的,必须另辟蹊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北京期间,李振声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研究时发现,肆虐的条锈病丝毫不影响牧草的长势。此时,李振声冒出个大胆设想: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 但这种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试验一开始,就遇到一个难题:偃麦草的花期要比小麦迟两个月,花期不遇,怎能杂交?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决定用夜间延长光照时间的办法给偃麦草催熟。他们又是挖坑,又是拉点灯,终于使偃麦草和小麦同期开花。他们立即进行人工授 粉

18、,尽管上千朵尽管上千朵小花的杂交,只得到了几粒种子,却突破了第一道难关。 李振声又用正常的小麦花粉给这些杂交种的雌花进行人工授粉,结果得到几千粒回交种子。他们终于让 “骡子 ”生下了 “驹驹 ”。在这些杂交后代中,有一株长势良好,但把它的种子播下之后,长出的植株却面目全非:有的越长越像野草,有的更像小麦,有的则是四不像的中间类型。面对杂交后代的 “疯狂分离 ”现象,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知难而上,经过大量的性状遗传分析之后,在数千株植株中选出了一些抗病性能很好的中间类型、大穗类型和抗倒类型,通过继续种植,才稳定了下来 1964年,在李振声的小麦远缘杂交进行到第 8个年头时 ,一场特殊的天气现象使研

19、究前景突然明朗起来。那一年天气非常特殊,在小麦成熟之前,差不多连续40天的阴雨,到 6月 14日这一天,天气突然暴晴,阳光极强,温度陡升,一天之间,李振声的试验田里 1000多份杂种后代,绝大部分都青干了,只有一个后代没有青干,而且叶子还是金黄色,种子饱满,非常正常,这表明它既抗旱又抗高温,而且抗虫害。这个后代被称为 “小偃 55-6”,就是后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偃 6号 ”的祖父。 “小偃 55-6”只是一个初步成功,真正的成功却用了 20多年的时间 。 1969年的一天,其时正值小麦成熟季节,李振声和李璋一起去地头转转。在转到一块育种田时,李振声发现一株小麦表现不错,就让李璋把这株小麦拔回

20、去重点烤种。这株小麦,就是后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新领域并种遍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良种 “小偃 6号 ”的原始第一株。这株小麦,使研究取得了突破 ,经过几年的观察和试种,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 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 :“要吃面,种小偃。 ”李振声则笑言 :“我们今天能吃到发面馒头和面包,应该谢 谢大自然,也要谢谢给小麦提供优良基因的小草。 ” 为了缩短育种的时间,李振声着手创建小麦染色体工程。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振声在收获的远缘杂交麦子中,发现了一种带有遗传标记性状的蓝粒小麦,蓝粒基因在小麦胚乳细胞的糊粉

21、层中表达,因此种子呈蓝色。李振声利用 “小偃蓝粒 ”进一步与小麦杂交,并通过染色体重组创造了一种只有一条携带蓝粒基因偃麦草染色体的蓝粒单体小麦。蓝单体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四种颜色的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蓝粒单体小麦培育成功,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 国的施肥量与粮食产量是同步增长的; 80年代以后,施肥量还在增长,可是粮食产量却没有增加。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农田大量施用氮肥严重影响江河湖库水质。李振声设想:用生物技术提高作物对土壤中本身含有的磷的吸收利用效率。这样不仅节省了化肥,还保护了环境。 1992年,李振声在北京市昌平建立了一个育种

22、基地。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食堂,连路都不通。李振声骑个自行车,带个饭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为了找到能够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磷的小麦种质资源,他耐心地对种在花盆中的数千份种质进行筛选。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振声最后发现了一批 “磷高效 ”和 “氮高效 ”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研究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 李振声科研过程充满 “偶然 ”和 “机遇 ”,他对此深有感慨: “科研中偶然中有必然,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 ”其实,李振声每天都在地里查看,所以才有可能敏锐地发现到如此多的关键细节。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振

23、声想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进而培育出能抗御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这个想法在当时很难实现。 B偃麦草的花期与小麦的花期不同,花期 不同就不能自然授粉,要想让它们同期开花,实现自然授粉,只能靠人工来创造光照环境。 C李振声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获得了巨大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面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却表现得很谦虚,将之归功于大自然。 D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民施肥用量超过了农作物生长所需,以致多施的化肥进入了江河水库,这是造成地表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 E.本文通过记述育种专家李振声培养小麦新品种的艰难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大家高度的责任感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良好风范。 【小

24、题 2】为什么说 “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李振声在小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 “偶然中有必然 ”,李振声科研中有多次体现。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CA 【小题 2】 偃麦草与小麦花期不遇,杂交难成功。 杂交后代难育。 杂交后代疯狂分离。 杂交后培育优质品种需要漫长时间。(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 3】 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创建小麦染色体工程。(成功培育出蓝粒单体小麦) 在小麦高效利用磷、氮的育种方面取得新成就。(每 点 2 分) 【小题 4】 发现 “小偃 55-6”

25、的机遇是天气创造的,但也是 8年杂交实验观察的必然结果。 发现第一株 “小偃 6号 ”是偶然一转得来,但也是十几年艰苦育种的必然结果。 发现蓝粒小麦有偶然的机缘,但成功却是经染色体重组创造出来的。 发现 “磷高效 ”和 “氮高效 ”的小麦种质资源,是苦功与有心的结果。(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 B说法不正确,据原文可知, “自然传粉 ”应为 “人工传粉 ”。 D项 “造成地表 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 ”不准确,原文是说 “农田大量施用氮肥严重影响江河湖库水质 ”。 E 说法不正

26、确,“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在文中并没有表现。所以选 C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局部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就在这句话的附近找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 ”这句话是在文章第三段开头,然后从这段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如 “偃麦草的花期要比小麦迟两个月,花期不遇,怎能杂交? ”可概括为花期不遇,杂交难成功; “尽管上千朵尽管上千朵小花的杂交,只得到了几粒种 子 ”表明杂交后代难育;第四段 “面对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 ”现象, ”表明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第五段 “小偃 55-6”只是一个初步成功,真正的成功却用了

27、20多年的时间。 ”表明了杂交后培育优质品种需要漫长时间。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到关于小麦研究的段落进行概括归类。在文章第六段 “这株小麦,使研究取得了突破 ,经过几年的观察和试种,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 ”文章第八段 “为了缩短育种的时间,李振声着手创建小麦染色体工程 蓝粒 单体小麦培育成功 ”概括为成功培育出蓝粒单体小麦;文章第九段 “李振声最后发现了一批 “磷高效 ”和 “氮高效 ”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研究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 ”概括为在小麦高效利用磷、氮的育种方面取得新成就。

28、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弄明白偶然和必然在本文中的关系,然后结合着原文内容具体的阐述自己的看法。如在回答时,要理解偶然是偶然的发现,而必然却是经过长期的努力艰苦的研究的结果。所以在答题时,既要从发现的偶然性来回答,又要结合着文中有 关李振声为研究成功而付出的长期的艰辛和努力。如发现 “小偃 55-6”的机遇是天气创造的,但也是 8年杂交实验观察的必然结果。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9分,每小题 3分 ) 曹景宗,

29、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 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 卒 逢蛮贼数百围之 。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 “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 克 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

30、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 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 殪 。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 )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 蹑 大眼至 杷 希 氖 嗬铮 嗾怼逯 鲋鹩 谅蹇冢 云砣肓撼牵 祷窗儆嗬铮 斫濉 芪逋蛴嗳耍 掌渚 钙餍担 缟皆溃 砺柯猓 豢墒啤白谀怂丫 蒙 谕蛴嗳耍 砬 蚕捉荨白谖 俗允焉惺 孔魇椋 钟胁唤猓

31、 灰晕嗜耍 砸砸庠煅伞涔 湮匏 疲 瓿 抑堇锸鳎 叵嗑粗亍 缬 郏 嗲 罚 咦嬉源思沃 咦媸 缂 迹 驳拦示桑 白谧砗竺 蛭蟪葡鹿伲 咦婀首葜 晕 帧 (节选自南史 曹景宗列传) 【小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中路 卒 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 克 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克:攻占 C击魏洲上军尽 殪 殪:杀死 D景宗令军主马广 蹑 大眼至 杷 硝妫鹤坊 【小题 2】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 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 “丈夫当如是! ” 击魏洲上军尽殪 不以问人,皆

32、以意造焉 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

33、去,以此取笑娱乐。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 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A解释错误,从 “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的上句 “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 ”大意 “景宗尚未成人的时候父亲欣之在新野派他出州远行,他仅骑一匹马带着几个人 ”可知,“卒 ”同 “猝 ”,突然。所以选 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技能超群、才干卓异 ”要求

34、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 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说的是景宗的志向 是韦睿的部下所为 是说景宗为人自负好胜。所以选 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 “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 ”不符合原文,原文是 “魏将杨大眼抵挡不住,于是在西岸烧营后撤。 ”所以选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县人。父亲曹欣之,在宋做官,位至徐州刺史。曹景宗年少时就擅

35、长骑马射箭,喜欢打猎,经 常和几十个少年一起在沼泽中追逐獐鹿等野兽。每当大家骑马追赶鹿,鹿和马搅和在一处时。景宗就在人群中射鹿。大家都担心射中马蹄,结果鹿应箭倒毙。景宗以此为乐。景宗尚未成人的时候父亲欣之在新野派他出州远行,他仅骑一匹马带着几个人,在路上突然遇上数百个南蛮盗匪,团团围住了他们。景宗身带一百多支箭,每支射杀一个南蛮,蛮匪于是只好逃散,景宗于是以胆大闻名。他酷爱读史书,每当读到穰苴传和乐毅传,总是放下书卷叹息说: “大丈夫就应当这样 !” 建武四年,他随太尉陈显达往北围攻马圈城,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 四万人马。攻克马圈之后,显达论功行赏,把景宗排到了后面,景宗退居一

36、旁毫无怨言,北魏孝文帝率大军浩浩荡荡开来,显达夜里出逃,景宗领着众人进入山间小道,显达父子因此保全了性命。 建武五年,北魏中山王拓跋英进攻钟离,把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在城中。武帝诏令景宗统领各路人马增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也参加增援,受景宗调度。这之前,诏令景宗等人预先装置好高高的战舰,使得和魏军桥梁相齐。这是从火攻的需要考虑的。命令景宗和韦睿各攻一座桥,韦睿攻南边的,景宗攻北边的。建武六年三月。由于春水发生,淮河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遣部将冯道根、 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人乘舰登岸,攻击洲上城垒外的魏军,将他们全部消灭。景宗命令各路大军再擂鼓呐喊,蜂拥攀登魏军各座城垒,喊杀声震天动地,魏将杨大眼在西岸

37、纵火烧营,拓跋英从东岸弃城逃跑。各营垒纷纷土崩瓦解,魏军都抛弃武器和铠甲,争相过河而掉进水里淹死,淮水都因尸首阻塞而停止流动。景宗命令主将马广追击杨大眼,追了四十多里一直到渡水上。沿途魏军尸首相枕。昌义之也从城里出来追击拓跋英直到洛口。拓跋英只身单骑逃进粱城。沿淮河一百多里,魏军尸骨遍地。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景宗于是 将搜到的一万多人,上千匹马送上报捷献功。 景宗为人自负好胜,每当写文书,碰到不知道的字,不去问人,而是臆造,即使公卿大夫也不推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景宗只对他特别敬重。同赴皇帝宴会,也向他躬身表示谦逊。武帝因此而赞扬景宗。武

38、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9分)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 “智囊 ”。父某,建 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 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太尉赵 慕 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

39、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太尉复举恭直言 ,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中牟许伯等争田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亭长纵人借牛 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 “是教化不行也。 ”欲解印绶去。掾吏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 往 廉 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 “儿何不捕之? ”儿言: “雉方将雏 。 ”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

40、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 ”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 母丧去官,吏人思之。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 望 者。恭闻之,曰: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乎? ”终无所言。 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三年,以老病策罢。

41、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鲁恭 传) 注: 赙 f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 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 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赵 慕 其志 慕:仰慕 B使仁恕掾肥亲往 廉 之 廉:查访 C雉方将 雏 。 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 望 者 望:责备 【小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 “以德化为理 ”的一组是( ) 闭户讲诵,绝人闲事 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不以刚直为称 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 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

42、不入中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 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 “三异 ”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

43、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中牟许伯等争田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5分) (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5 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1)中牟县的许伯等人为争夺田产多次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 ( 2)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暗

44、中对治理国家很有好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没有因刚强正直著称。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C项解释错误,根据上句 “傍有童儿,亲曰: “儿何不捕之? ”大意 “旁边有个小孩, 肥亲问他: “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 ”可知, “雏 ”在这里用作动词用法,应解释为 “孵雏 ”。所以选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以德化为理 ”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

45、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是说鲁恭兄弟俩读书专心 是说鲁恭体谅弟弟 是说鲁恭性谦退。所以选 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 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 “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 ”概述不正确, “选拔任用官员 ”是在公爵位之时,时间错误。所以选 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

46、: “数 ”、 “累 ”、 “ 平理曲直 ”、 “让 ”、 “潜 ”、 “不自显 ”句式、 “称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翻译】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 “智囊 ”。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

47、,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 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 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 又向 “直言 ”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中牟的许伯等人为田产多次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 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 “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 ”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 “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 ”小孩说: “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 ”肥亲惊讶地站起身 ,和鲁恭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