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1845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2分 ) A一座书店对于城市的意义 不言而喻 ,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句话:“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 拥有多少书店。 B黄家驹 1 988年为曼德拉创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光辉岁月。据说,有人曾经给曼德拉翻译歌词,他听后 潸然泪下 。 C 20年来,有关禁止公路 “三乱 ”的文件政令不计其数,但现实中的 “三乱 ”现象不仅 屡见不鲜 ,甚 至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为什么 D东山岛,龙虾、石斑 (鱼 )、小管 (鱿鱼 ) 让人大快朵颐;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立岛礁奇 ”,

2、海湾风情更让人 流连忘返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屡见不鲜 ”意为 “见多了,不以为奇 ”,应该改为 “屡禁不止 ”或 “屡戒不绝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 不正确 的两项是 ( ) ( ) (5分 ) A得到梅去世的消息,觉新是平静的,他赶往钱家为梅料理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他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了一番话。(家) B隐修女用石头 砸铁窗栏,爱斯梅拉达从铁窗进入小屋 “ 老鼠洞 ”,母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克洛德喊来宪兵包围了 “老鼠洞 ”。隐修女把女儿藏

3、在小屋的一角以躲避搜查。(巴黎圣母院) C葛朗台从前上过一个犹太人的当。在谈判时,葛朗台替那个两手捧着耳朵,假装听不清又口吃得厉害的犹太人寻找思想与字眼,把犹太人的理由说得像是应该似的。那场交易是葛朗台平生唯一吃亏的买卖。(欧也妮 葛朗台) D就在赵伯韬等待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 了吴荪甫。赵伯韬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 “我们大势已去了呀 ! ”(子夜) E自从随着流放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马斯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来。她消瘦,晒黑,仿佛苍老了似的,她的两鬓和嘴角露出细纹,她不再让一绺头发飘到额上来,而把头发都包在头巾里。(复活) 答

4、案: A、 D 试题分析: A项 “觉新是平静的 ”有误,觉新 “伤心地吐血 ”; “他没有哭 ”句中的“他 ”不指代不明,应是指 “觉慧 ”。 D项中 “赵伯韬 ”应是 “吴荪甫 ”, “吴荪甫 ”应是“赵伯韬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 描 孙犁 鲁迅几次说到白描笔法的好处,所谓白描,在写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但这是很难的。能几笔画出一个人,是要有经验的画家才行。在初学画的时候,一定是擦了再画,画了再擦,不知经过多少次练习,然后才能一笔是一笔。 白描的功夫,是作家对生活人物异常熟悉,经过周密观察

5、研究的结果。如果事先没有观察或不熟悉,面对面工笔细涂,尚且不像,何况白描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杰品。研究起来,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代言人物的心理,不 琐碎地描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人物的形象,绝不分散甚或掩蔽人物的形象。都是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的最为特征的表现。 能够做到这样,作家就近于成熟了 。从繁琐到单纯,要经过很多苦心。我们要避免的是造作。什么是造作 就是在一个人物之上,强加形容,滥作猜测;在一个环境之上,铺张涂饰,不分黑红。例如一个人物,本无必要,我们却强要他做几个动作,算作描写,以示

6、生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本无必要,我们也强要加一两点形容。叙述农民,都是从土地改革以前,说到实现社会主义以后;描写工人,一定依次说完日本、国民党和解放以来的三个时期。 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就成了曹雪芹说的:一千个人一个面孔,一千个人一个声音。既无情节的不同,也没有性格的差异。这样的描写,繁复或是简略,都成了无谓,和白描的精神是背驰的。 文章里的造作和日常里的造作一样 ,是因为没有真实的基础。造作的人物,造作的动作和言语,都不是从生活里积累起来,更没有在作家头脑里成熟。都是临时写到了,才勉强添加进去的。它就像坏导演导出来的戏剧一样,虽是满场动作,满台喊声,也只能引起一时的哄笑。 鲁迅的人物,是

7、一色的白描。阿 Q、孔乙己不用说了,就是那些很不重要的配角,只要在鲁迅的笔下出现一次,谈吐几声,也便立刻被我们认识,成为永久不磨灭的形象了。对于乡下的一次社戏,儿童们的一次行船,瓜园的一个夜晚,禾场的一个黄昏,一经鲁迅描写,也就成了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民俗学价值的风物断片。 鲁迅写这些 小说的时候,身在北京。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印象是非常鲜明,非常强烈的。所以写出来,就能够真实,能够洽如其分。可以想象,鲁迅平日是如何关心这些农村现象,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对于被剥削迫害的农民,寄予了多么大的真诚的同情;他倾听着农民说话,能立刻理解他们的心情。 所以,白描的功夫,是从对生活,对人民的关心的基础上,再

8、加上对艺术的严谨,才能养成的。 (节选自耕堂文论)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 “白描 ”的理解, 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 A白描是一种不浮夸矫饰,不强加形容,而崇尚简练的写作手法。 B白描更需要作家对生活、对人物异常熟悉,周密观察研究。 C白描是不用繁复琐碎的笔法而以写意的手法突出显示人物特征。 D白描的功夫源于对生活、人民的关心,以及对艺术的严谨。 【小题 2】第 段 “能够做到 这样 ,作家就近于成熟了 ”一句中的 “这样 指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 用自己的话 简要概括。 ( 3分) 答: _ 【小题 3】文章以 “白描 ”为题,却用了不少笔墨谈 “造作 ”,为什么

9、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这样 ”指的是一切描写叙述,包括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等( 1分),都要从人物情节出发,紧扣人物性格特征( 1分),集中地显示人物的形象( 1分)。 【小题 3】( 3分) “造作 ”是强加形容、过度描写、缺乏真实的表现( 1分),文中用不少笔墨谈 “造作 ”,以此与 “白描 ”相对照(对比)( 1分),更鲜明地突出了白描手法的特点与表达效果,让论说更有说服力(或 “使 人避免陷入 造作 的误区 ”)(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以写意的手法突出显示人物特征 ”这一表述错误,是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

10、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杰品。研究起来,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代言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描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人物的形象,绝不分散甚或掩蔽人物的形象。都是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的最为特征的表现。 ”此为 “这样 ”的指代内容。答题时要将它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白描 ”与 “造作 ”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两种相对的表现手法,所以介绍 “造 作 ”即从反面入手

11、介绍 “白描 ”,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追忆曾孟朴先生 胡适 我在上海做学生的时代,正是东亚病夫的孽海花在小说林上陆续刊登的时候,我的哥哥绍之曾对我说这位作者就是曾孟朴先生。 隔了近二十年,我才有认识曾先生的机会,我那时在上海住家,曾先生正在发愿努力翻译法国文学大家嚣俄 的戏剧全集。我们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我在民国六年七年之间,曾在新青年上和钱玄同先生通讯讨论中国新旧的小说,在那些讨论里我们当然提到孽海花,但我曾很老实的批评孽海花的

12、短处。十年后我见着曾孟朴先生, 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 他对我的好意,和他对于我的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的同情,都曾使我十分感动,他给我的信里曾有这样的话: “您本是 国故田园里培养成熟的强苗,在根本上,环境上,看透了文学有改革的必要,独能不顾一切,在遗传的重重罗网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终究得到了多数的同情,引起了青年的狂热。我不佩服你别的,我只佩 服你当初这种勇决的精神,比着托尔斯泰弃爵放农身殉主义的精神,有何多让! ”这样热烈的同情,从一位自称 “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 ”坦白地表述出来,如何能不使我又感动又感谢呢! 我们知道他这样的热情一部分是因为他要鼓励一个年轻的后

13、辈,大部分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发过 “文学狂 ”,也曾发下宏愿要把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品翻译成中国文,也曾有过 “扩大我们文学的旧领域 ”的雄心。正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老文人,所以他对于我们一班少年人都抱着热烈的同情,存着绝大的期望。 我最感谢的一件事是我们的短短交谊居然引起了他写给我 的那封六千字的自叙传的长信(胡适文存三集,页一一二五一 一一三八)。在那信里,他叙述他自己从光绪乙未(一八九五)开始学法文,到戊戌(一八九八)认识了陈季同将军,方才知道西洋文学的源流派别和重要作家的杰作。后来他开办了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 我那时候每次走过棋盘街,总感觉这个书店的双名有点奇怪, 他告诉我们,

14、他的原意是要 “先就小说上做成个有统系的译述,逐渐推广范围,所以店名定了两个 ”。他又告诉我们,他曾劝林琴南 (林纾 )先生用白话翻译外国的 “重要名作 ”,但林先生听不懂他的劝告,他说: “我在畏卢先生 (林纾 )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 。 ”他对于我们的文学革命论十分同情,正是因为我们的主张是比较能够 “满足他的希望 ”的。 但是他的冷眼观察使他对于那个开创时期的新文学 “总觉得不十分满足 ”,他说: “我们在这新辟的文艺之园里巡游了一周,敢说一句话: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少了伟大。 ”这真是他的老眼无花,一针见血 !他指出中国新文艺所以缺乏伟大,不外两个原因:

15、一是懒惰,一是欲速。因为懒惰,所以多数少年作家只肯做那些 “用力少而成功易 ”的小品文和短篇小说。因为欲速,所以他们 “一开手便轻蔑了翻译,全力提倡 创作 ”。他很严厉地对我们说: “现在要完成新文学的事业,非力防这两样毛病不可,欲除这两样毛病,非注重翻译不可。 ”他自己创办真美善书店,用意只是要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要替它医病,要我们少年人看看他老人家的榜样,不可轻蔑翻译事业,应该努力 “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 我们今日追悼这一位中国新文坛的老先觉,不要忘了他留给我们的遗训 ! 一九三三年九年十一日夜半在上海新亚饭店 (选自胡适文集) 注 嚣俄:指法国文学家维克多 雨

16、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 【小题 1】下 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 的两项是 ( )( )(5分 ) A “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 ”这两句表现了曾孟朴先生为人的谦逊宽容,对待后学的热诚厚道。 B “我在畏卢先生 (林纾 )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 ”这句话表明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孤傲清高的个性。 C第 段叙述曾孟朴先生写给作者的自叙传长信中所介绍的学法文、开办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等事迹,表明他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志者。 D曾孟朴先生对开创时期的新文学 “不十分满足 ”是因为新文艺园地缺少 伟大

17、的作品,缺乏伟大是因 为多数年轻作家的 “懒惰 ”与 “欲速 ”。 E本文运用顺叙的方式追忆了曾孟朴先生对年轻后学的奖掖、对革命文学的支持等事迹,塑造了一位 谦虚、勤奋、真诚、刚正不阿的文人形象。 【小题 2】第 段引用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 【小题 3】请根据文本,探析 “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这句话的涵义;并联系 当下社会现实,谈谈你从 中得到的启发。 (6分 ) 答: _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 1)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这段话洋溢着对一位后学的褒扬,对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同情( 1分),由此可见出孟朴先

18、生为人的真诚,奖掖的热心和对文学与人生的真知灼见( 1分); 直接引用所追忆人物的来信内容( 1分),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1分)。 【小题 3】 “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这句话的涵义是:注重用白话 翻译外国(西洋)文学重要作家的名作,以促进培养中国开创时期的新文艺,使之更伟大( 2分)。 启发:文学(文艺)的创新发展需要有世界的胸怀(眼光),要善于借鉴、吸收外邦文学文艺的先进(成功)之处,以之为创造的源泉( 2分);同理,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要使本国在这些领域有长足的发展,有更新的创造,也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应怀抱世界意识,本着 “兼收并蓄、扬长

19、弃短 ”的精神,大胆吸收,化为自身创造的源泉(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的孤傲清高的个性 ”这一表述欠妥, “绝望 ”这一措辞过于绝对,他只是不愿对人谈文学,其自身的文学实践以及对文坛的关注始终未曾停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绝望。 E本文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而是根据 “我 ”对曾孟朴先生的总体印象 “ 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 来写; “刚正不阿 ”这一表述与文本内容不吻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他对我的好意,和他对于我的文学

20、革命主张的热烈的同情,都曾使我十分感动, 如何能不使我又感动又感谢呢! ”从引用文段的前后文 可知,“我 ”为此而十分感动,可见曾孟朴先生感情的真挚。另外,引用的作用主要有: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综合这两个方面,解答本题,思路就会更清晰了。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本题的第一问不难。 “他自己创办真美善书店,用意只是要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要替它医病,要我们少年人看看他老人家的榜样,不可轻蔑翻译事业,应该努力 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从这一句中的 “不可轻蔑翻译事业 ”可知, “世界已造

21、成的作品 ”即外国重要 的文学作品。再从 “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 ”即可知, “培养我们 ”指培养新文化。第二问可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谈其利与弊。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血梯 ” 王统照 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 坐在惨白光的灯下,更无一点睡意,但有凄清的,幽咽的意念在胸头冲撞。回忆日间所见,尤觉怆然 !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潇雨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争斗的人生, 真如古人所说的 “忧患与生俱来 ”。 昨天下午,由城外归来,经过宣武门 前的桥头。我正坐在车上低首沉思

22、,忽而填然一声,引起我的回顾:却看几簇白旗的影中,闪出一群白衣短装的青年,他们脱帽当扇, 额汗如珠,在这广衢的左右,从渴望而激热的哑喉中对着路人讲演。那是中国的青年 !是热血沸腾的男儿 !在这样细雨阴云的天气中,在这凄惨无欢的傍晚,来作努力与抗争的宣传,当我从他们的队旁经过时,我便觉得泪痕晕在睫下 !是由于外物的激动,还是内心的启发 我不能判别,又何须判别。但桥下水流活活 !仿佛替冤死者的灵魂咽泣;河边临风摇舞的柳条,仿佛惜别这惨淡的黄昏。直到我到了 宣武门内,我在车子上的哀梦还似为泪网封住,尚未曾醒。 我们不必再讲正义了,人道了,信如平伯君之言,正义原是有弯影的 (记不十分清了,姑举其意 )

23、,何况这奇怪的世界原就是兽道横行,凭空造出什么 “人道 ”来,正如 “藐姑射的仙人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真个理会得世界,只有尖利的铁,与灿烂的血呢 !平和之门谁知道建造在哪一层的天上 但究竟是在天上,你能无梯而登么 我们如果要希望着到那门下歇一歇足儿,我们只有先造此高高无上的梯子。用什么材料做成 谁能知道,大概总有血液吧。如果此梯上而无血液,你攀上去时一定会觉得冰冷欲死,不能奋 勇上登的。我们第一步既是要来造梯,谁还能够可惜这区区的血液 ! 人类根性不是恶的,谁也不敢相信 !小孩子就好杀害昆虫,看它那欲死不死的状态便可一开他们那天真的笑颜。往往是猴子脾气发作的人类 (岂止登山,何时何地不是如此

24、 !), “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的话,并非苛论。随便杀死你,随便制服你,这正是人类的恶本能;不过它要向对方看看,然后如何对付。所以同时人类也正是乖巧不过, 这也或者是其为万物之灵的地方。假定打你的人是个柔弱的妇女,是个矮小的少年,你便为怒目横眉向他伸手指,若是个雄赳赳的军士,你或者只可以瞪他一眼。 在网罗中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即连瞪眼的怒气敢形诸颜色者有几次 只有向暗里饮泣,只有低头赔个小心,或者还要回嗔作喜,媚眼承欢。耻辱 ! 耻辱的声音,近几年来早已进发了,然而横加的耻辱,却日多一日 !我们不要只是瞪眼便算完事,再进一步吧,至少也须另有点激怒的表现 ! 总是无价值的, 但我们须要挣扎 !

25、 总是达不到和平之门的, 但我们要造此血梯 ! 人终是要慷厉,要奋发,要造此奇怪的梯的 ! 但风雨声中,十字街头,终是只有几个白衣的青年在喊呼,在哭,在挥动白旗吗? 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雨如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 却的争斗的人生, 然而 “生的人 ”,就只有抗进,激发,勇往的精神,可以指导一切了 ! 无论如何,血梯是要造的 !成功与否,只有那常在微笑的上帝知道 ! 雨声还是一点一滴的未曾停止,不知那里传过来的柝声,偏在这中夜里警响。我扶头听去,那柝声时低时昂,却有自然的节奏,好似在奏着催促 “黎明来 ”的音乐 ! 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夜十二点。 (选自片云集) 注 本文写于 “五卅 ”惨案后。

26、宣武门:在北平 (即现北京 )。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 的两项是( )( ) (5分 ) A第二段通过回忆,展现了北平街 头爱国青年激烈演讲的场面,以傍晚 “细雨阴云的天气 ”为背景, 渲染了凄惨的景象。 B第二段中画线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热血青年奋力抗争却横遭镇压而冤死的无比悲痛的心情。 C第 自然段用反问句式对青年抗争却脱离群众、乏人支持的局面进行反思,抨击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痼疾。 D文章结尾,作者借助 “好似奏着催促 黎明来 ,的音乐 ”的柝声,来表达自己对光明到来的信念, 意味深长。 E本文运用较多的对偶、排比,使行文富有节奏感;同时,反复运用

27、“这强力凌弱的世界 ”等句,使 文章前后照应。 【小题 2】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 4分) 答: _ 【小题 3】本文以 “血梯 ”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 ( 6分) 答: _ 答案: 【小题 1】 B、 C 【小题 2】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渲染了 “风潇雨晦 ”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悲凉、肃杀的意境( 1分);以此暗 示(烘托、隐喻、象征)了 “五卅 ”惨案后的严酷现实( 1分),表达了作者悲愤(悲怆、愤激)、忧患的情感( 1分),为后文的感时抒怀,议论世态作了铺垫( 1分)。 【小题 3】 富有悬念感:以 “血梯 ”为题,可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8、。 富有象征意味: “血梯 ”象征着用鲜血凝成的走向和平、自由的必经之路。在强力凌弱的世界,人生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突出主旨,呼吁人们 “要造此血梯 ”,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4)以 “血梯 ”为题,提纲挈领,使文章主线清晰,内容紧凑。 【小题 1】 试题分析: B不是比喻,而是拟人; C该段运用反问句,主要是为了号召所有饱受非人统治的人们向青年学习,奋起抗争;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 ”一句是环境描写,环

29、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 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 5深化作品主题。本题即可以从以上各方面综合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文章标题作用的题,这类题要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

30、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本题即可从以上方面思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 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 乡党)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泰伯 ) 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离娄 ) 【小题 1】请概括出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共同点。 (2分 ) 答: _ 【小题 2】

31、两段中曾子和孟子对 “仁 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4分 ) 答: _ 答案: 【小题 1】( 2分) 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爱人 ”(仁者爱人)。 【小题 2】( 4分) 曾子强调自身对 “仁 ”的担当( 1分),认为 “士 ”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有使命感,把实现 “仁 ”看作是自己肩负的使命,并为之奋斗终生( 1分)。 孟子强调彼 此之间要以 “仁 ”相待( 1分),他认为 “君子 ”要以“仁 ”和 “礼 ”存心,从爱人、敬人出发,使他人潜移默化,彼此能以 “仁 ”“礼 ”相待(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不问马,而问人是否受伤

32、。从中可见其 “爱人 ”的思想。 “仁者爱人 ”很直接地表达了 “爱人 ”的思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曾子的 “任重而道远 ”的意思是 “(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从中可见他更重视的 是每个人的 “责任 ”。孟子认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他认为 “仁 ”是相互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驳复仇议 唐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 旌

33、其闾,且请 “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 ,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 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 其诚伪,考正其曲直, 原 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

34、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 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 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 “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 ”,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 非 经背圣,不亦甚哉 ! 周礼: “调人 ,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

35、曰: “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 爱 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 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 贼虐:残害。 为理者:当官的人。 刺谳:审理判罪。 调人:周代官名。 【小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 A 旌 其阊旌: 表彰 B 原 始而求其端原:最初 C 非 经背圣非:违背 D不 爱 死爱:吝惜 【小题 2】

36、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 直接 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 ) (3分 )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 旌其可诛,兹谓僭 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分 )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 “诛之而旌其闾 ”并将之 “编制于令,永为国典 ”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 (情 )与刑 (理 )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

37、者不能并行;并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 “礼 ”与 “法 ”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小题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3分 ) 译文: 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3分 ) 译文: _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3分)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这个作为法则行吗? ( 2)( 3分)执法

38、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小题 1】 试题分析:原:推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是礼的根本作用; 是对徐元庆父亲死的假设; 是对徐元庆行为的叙述。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文写作目的是驳斥陈子昂的主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趋:追求。所向:(前进的)方向。违:避开。所立:立身行事的方法。以 为:把 作为。典:法则。( 2)执事者:执法的官员。谢:谢罪。 考点:理

39、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据我所知,太后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 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亲手杀掉杀父仇人,捆绑着自己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把他处死,而后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 “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 ”。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听 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作乱。如果说要让礼不受践踏的话,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作乱。如果说要让法不被践踏的话,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运

40、用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时用到同一件事情上。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滥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把这种处理方式向天下宣示,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这个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

41、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冤屈之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 (却 )把和仇人同顶一片天视为 大耻辱,把枕着利器睡觉而不忘复仇视为符合礼制的作为,想方设法, (要把利器 )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按照礼的要求自己去认罪,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 (那么 )徐爽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之下。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 (应该

42、把这种人 )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 说: “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 ”这是对礼的认识太不明确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法获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而所谓 “他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 ”,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经传的训条,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上说: “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 ”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

43、爱自 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 “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举动是不能根除互相仇杀的祸害。 ”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这两件事,就合乎礼制了。 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遵守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 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

44、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 江夜 清 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移诗汇) 【小题 1】为什么诗人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 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 答: _ 【小题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3分 ) 答: _ 答案: 【小题 1】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错觉( 1分):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

45、空之下,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 2分)。 【 小题 2】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1 分)。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 1 分)。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孤寂、凄清(或闲适)之感( 1分)。 示例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1分)。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 “渔灯 ”照明了水边的蓼花。它表达 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怡然)之情(或说,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途中由惆怅转为喜悦的感情)(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本题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从物理角度理解,即运动的相对性。从情景的角度理解,从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理解。夜空之下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