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1853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字形 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镌 刻( jun) 倒 影( do)下 载 (zi)发祥地 B关 卡 (qi)佣 人 ( yn)剽 窃 (pio)贸然 C口 角 (jio)答 理 (d)露 骨 (lu)犯而不校 D松 散 ( sn)处 理 (ch)黏 合 (nin)蜇伏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中 “下载 ”的 “载 ”应读 “zi”; C项中 “露骨 ”的 “露 ”应读 “l”; D项中 “蜇伏 ”应为 “蛰伏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

2、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面临严峻的金融危机,公司领导求真务实, 惨淡经营 ,紧紧抓住原料、生产、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确保完成年度经济指标。 B湖南省地方海事局李局长面对首次到来的 “千里湘江话航运 ”新闻采访团, 踌躇满志 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一定要让湘江航运再发生机! C “五严 ”禁令的实施,让中小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可以泡图书馆,进实验室,这正是 为渊驱鱼 ,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D今年 2月初,奥巴马政府不顾中国强烈反对,抛出对台军售案。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 危言危行 ,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中 “惨淡经营

3、 ”形容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不用于经营的不好)。 B项中 “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现状和成绩非常满意。不符合语句的语境。 C项中 “为渊驱鱼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本句中为望文生义。 D 项中 “危言危行 ”危,正直;意思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奥巴马

4、 28日发表讲话,发誓将美国航班袭击一查到底,揪出全部幕后黑手;同一天,基地组织嘲笑美国情报网络。 C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规范语言,不要过多滥用网络语言,这样会给汉字的规范化和青少年的学习增加困难。 D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中 “问题 ”和 “改善 ”搭配不当; B 项中 “将美国航班袭击一查到底 ”,搭配不当。可以在 “袭击 ”后加 “一案 ”。 C项中 “过多 ”与 “滥用 ”重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

5、) A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 B他的书桌上摆满了书,文学书啦,工具书啦,经管书啦。 C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总结了赤壁的风景。 D我不知道哪年哪月,此楼此景,已被这篇文章(岳阳楼记)重建。(出自文化苦旅。)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属于冒号的使用错误。冒号是一种标点符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其用法如下: 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用在 “说 ”、 “想 ”、 “是 ”、 “证明 ”、 “宣布 ”、 “例如 ”、 “如下 ”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用在总结性

6、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本题中 C项可改为: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总结了赤壁的风景。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 11分) 天狼伴星 谈才:实验与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多种才能:制造仪器之才,观察实验之才,抽象思维之才,推理计算之才,等等,但基本上是两种:一是实验,一是思维。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这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他们共同协作,导致重要发现。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第谷与开普勒,又如

7、 伽利略与牛顿,法拉第与麦克斯韦。 “每一对中的第一位都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而第二位则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 ”(爱因斯坦文集第 1集,第15页) 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1867),出身于英国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铁匠。他只上过短期小学,十三岁去书店当学徒,以从事化学与电学的实验。后来,他听了英国化学家戴维的演讲,印象很深,便写信给戴维,请求介绍到皇家学院去工作。在工作中他表现了杰出的实验才能,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电磁感应 电化学与电磁波)做出 了贡献。他还得到了能量守恒的正确概念。但他在科学理论上的成就则较少受人注重,例如

8、关于电磁学说,虽然他已提出了电磁与磁场等基本思想,但表述不明确,没有找出数量上的规律。直到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作了透彻的说明,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然而不要以为这两种才能不能兼备,切勿把才能神秘化,俗话说得好, “熟能生巧 ”,苦干是巧干的母亲。许多人如李时珍 达尔文( C.Darwin,1809-1882)等就一身兼有这两种才能:既善于从自然界索取第一手资料,又能独具慧眼,从中找出规律来。 著名的天狼伴星的发现在天文学史上传为 佳话,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智慧,1834年,贝塞尔( F.W.Bessel,1784-1846)观察天狼星自行时,发现它并不沿着直线(直线指太阳的弧)运动,而描绘

9、出波浪形的曲线。他怀疑这是由于天狼星被另一颗紧挨着它的星所摄动而产生的曲线。 1844年,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贝塞尔从理论上断定这颗星(后来叫天狼伴星)是存在的。 1862年,也就是他死后十六年,美国的克拉克把新制成的 18英寸( 1英寸等于 25.4毫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准天狼星时,果然发现了这颗伴星,贝塞尔的预言光辉地被证实了。 天狼伴星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 它的质量大得惊人,密度为水的 17万倍。贝塞尔的发现,也证明他是一个兼备实验和思维的人。 贝塞尔对数学也很有研究,贝塞尔函数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节选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 【小题 1】下列关于天狼伴星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10、) A是 1834年贝塞尔在一次天文观测中发现的。 B 1862年,美国的克拉克用 18英寸天文望远镜证实了贝塞尔关于天狼伴星存在的预言。 C天狼伴星密度约为水的 17万倍,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 D天狼星的发现,证明贝塞尔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 【小题 2】下列分析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需要的才能基本上是实验和思维两种,但对某些具体科学家而言,有时并不能兼备。 B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说明这两种才能不能兼而有之。 C在科学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如法拉第 李时珍 达尔文 贝塞尔等。 D贝塞尔和克拉克,就象伽利略和牛

11、顿一样,一者 “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 ”,一者 “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 ”。 【小题 3】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总体上需要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请结合中学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体会,谈谈实验和思维的关系。( 5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实验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基础实验课,是知识的底层,这底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主观积极因素,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中表述不准确,贝塞尔只是 “怀疑这是

12、由于天狼星被另一颗紧挨着它的星所摄动而产生的曲线 ”并非发现天狼伴星。 C项中原文为 “密度为水的17万倍。 ”不是 “约为 ”。 D项中原文为 “贝塞尔的发现,也证明他是一个兼备实验和思维的人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B项属于表述绝对,从文中第四段可知这两种才能可以兼备。 C项中法拉第不属于这类人。 D项中贝塞尔兼具这两种才能,并非只具备其中一种才能。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 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不难答出实验和思维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答题时关

13、键还是结合自己中学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五小题,共 24分) 生如直木 张承志 1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2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3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 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

14、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4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磁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5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6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 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 !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7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 “四人帮 ”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

15、页。 8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9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 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10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11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

16、之物了。 12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13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14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15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

17、漂亮地活下来。 【小题 1】文章 开头部分第 14 段写登滕王阁买镇纸,有何作用? (5分 ) 【小题 2】文章是围绕镇纸展开的,请梳理思路。( 4分) 【小题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老先生捎给作者的镇纸有什么特点? (3分 ) 【小题 4】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朋友的一个小说? (5分 ) 【小题 5】鲁迅先生曾批判中国的文化,认为其往往劝人妥协退让,作 “僵尸的乐观 ”;他反对逃避,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有人认为,文中的 “生如直木,不语斧凿 ”流露了鲁迅所批判的消极逃避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7分 ) 答案: 【小题 1】 1、引出 镇纸的话

18、题。 2 、吸引读者 3 、对比,突出老先生镇纸的精美。 4 、滕王阁序是一篇感慨命运多舛的文章,暗合文章主体,照应文末“除了我们,被文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的伤痕。 ”(答对一点 2分,答对二点,答对三点 5分) 【小题 2】想买镇纸 捎来镇纸 引发感想 【小题 3】白润、深沉 不露文理,直面苦痛。 【小题 4】 1、小说流露了一种对苦难遭遇后的凄凉酸涩的倾诉。 2、与老先生的镇纸形成对比 3、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一点得 2分,两点得 3分,三点得 5分) 【小题 5】 1、 直木不语伤痕,不等于忘 记逃避伤痕。 2 、内里伤痕累累,而外表白润光鲜,这正是对苦难的一种正视与

19、反抗。 3、 “不语斧凿 ”,从历史和大自然永恒的的角度来看待伤害,不无意义地念念于过去,而是直面现在,直面未来,体现了一种更宽广的情怀。因此,它不仅不是僵尸的乐观,反是勇毅的乐观,智慧的乐观。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语段作用。现代文开头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点明主旨,统领全文 2吸引读者,引起兴趣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写出环境,渲染气氛。 考点:体会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章的思路,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初读全文,勾画重要词句,理清此文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什么事情,以把握文章全貌。以段为单位仔细阅

20、读,用简明的语言标示段意,以显露文章脉络。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思路自然显现。本题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可分析得出两个大方面即:买镇纸和有镇纸引发的感想。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结合文章第 6段总结出镇纸的外在特点,但关键还是从文章第 12至 15段中得出镇纸直面苦 痛的内在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作者写朋友小说的目的可从小说的内容和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出发思考。从朋友小说中可知朋友写的是对苦难遭遇后的凄凉酸涩

21、的倾诉,而这一点正好与文中镇纸内涵相关。可见写的目的是与文章内容形成对比,并为下文做铺垫。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5】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中 “生如直木,不语斧凿 ” 所表达的人生观加以合理阐释即可。注意抓住最后一段议论性的语言思考。 考 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 3分,共 9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 诋 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 然携妻子,出家塞

22、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 恣 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 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 ,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

23、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 刺 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 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 ”,疏之为 “雅 ”,不可胜数。岂皆古之 中 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 “发乎情,止乎礼义 ”,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 ”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 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24、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 其能遗之也乎? 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 诋 宰执诋:抨击 B以 恣 敌之出没恣:任凭 C巷伯之刺 谗 而下刺:讥刺 D岂皆古之 中 声也哉?中:不高不低的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练为人 为文之 “大者 ”的一组是( ) 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君 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

25、其志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炼流放边塞。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一支抗敌的箭都没有。 B沈炼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 C作者认为,沈炼有古代志士的风范。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 “发乎情,止乎礼义 ”宗旨,沈炼之诗文 屈原之骚 伍胥之谏 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 D沈炼之死,让人痛心 。其诗文能惧谗臣,激士卒,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义愤。 【小题 4】把下列文言阅读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3分)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

26、之也乎?( 4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 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 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中 “中声 ”指音律,五音中的商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句是写沈君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与他的为人没有关系。 句写孔子对待这类人的态度,与题干不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曲解文意,文中 “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意思是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

27、都没有做。说的是消极抗敌,不是没有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 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 翻译个别字的最

28、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 )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 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本题翻译时应注意 “未几 ”、 “故 ”、 “宰执 ”、 “罢 ”、“使 ”、 “焉 ”、 “遗 ”等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

29、,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 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

30、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 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 列入 “国风 ”、分入“小雅 ”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

31、符合古代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 “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 ”, “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 ”。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 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 。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

32、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用斜线()给下列一段文言文断句。( 3分)(限断 6处) 张 仪 已 学 而 游 说 诸 侯 尝 从 楚 相 饮 已 而 楚 相 亡 璧 门 下 意 张 仪 曰 仪 贫 无 行 必 此 盗 相 君 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 答案:张 仪 已 学 而 游 说 诸 侯 / 尝 从 楚 相 饮 / 已 而 楚 相 亡 璧 /门 下 意 张 仪 / 曰

33、/仪 贫 无 行 /必 此 盗 相 君 壁 / 试题分析 : 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注意 “尝 ”、 “已而 ”、 “门下 ”等标志词 语。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 “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

34、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公元 744年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药栏:泛指花栏。 【小题 1】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分) 【小题 2】 诗歌颈联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中 “吞 ”“醉 ”二字,工于烹炼。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5分) 答案: 【小题 1】 为了生存,放弃隐居的理想而出仕的无奈。 【小题 2】 拟人 ( 1分),吞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拟人 ( 1分)。醉写出了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1分)。表达诗人对

35、隐逸生活的留恋( 1分)。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诗所表达的情感可从第二联、第四联得出。 “旧业 ”“一鱼竿 ”是以往自由 的生活, “五斗米 ”“微官 ”指仕途生活。从 “只缘 ”可见无奈之情, “辜负 ”又见其矛盾的心情。本题引导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的身世背景等。另外考生还要能读出诗歌中重要词语中隐含的感情,如本诗中的 “只缘 ”“辜负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关键词是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

36、是动词或形容词。该诗颈联 “吞 ”字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 “醉 ”字写出了山花装点 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字均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冠山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从而表现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吞 ”, “醉 ”二字的抒情方式属借景抒情。有时诗人则会采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这时只要抓住那些关键字词,诗歌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

37、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个长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不改变原意。( 3分)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传统的知识分子,被 “四书 ”“五经 ”吃空了灵魂。 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答案:参考: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鲁迅创作了旨在表达他对被 “四书 ”“五经 ”吃空了灵魂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 试题分析:短句改长句可按两种类型来进行 1一般类型的短句改为长单句。一般类型的短句改长 句的步骤是先要在短句中找到一个表达中心意思的支撑句,然后将其他有关的短

38、句看成句子成分,将短句改为短语,插到状语、定语的位置上 (多是插到宾语的定语这个位置上 )。要注意改后对句子进行调整,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 2整合句子成长单句,给概念下定义。提取所给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某个概念下定义,是近两年出现较多的短句改长句的形式。下定义的形式可以是 “什么是什么 ”或 “什么叫做什么 ”。要找出该定义的本质内容,删掉与本质无关的内容,然后将剩下的内容变成修饰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到定义的形式结构中。 本题解答时根据下定 义的形式确定句子的主干应该是:鲁迅创作了什么作品。根据短句提供的信息,可确立主干句为:鲁迅创作了怀旧孔乙己等作品。第二步、将其余短句变成修饰 “

39、鲁迅 ”和 “怀旧孔乙己等作品 ”的短语。这一步,关键是根据短句内容的相近性将其作有效组合,并在组合的过程中删去不必要的主语或指代词。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准确简洁概括后文的含义。( 3分) _。那个丧子的母亲终于停止哭泣,端起饭碗,因为她 饿了。那个含情脉脉的姑娘不得不离开情人一小会儿,她需要上厕所。那个哲学家刚才还在谈论面对苦难的神明般的宁静,现在却因为牙痛而呻吟不止。 答案:当我们的灵魂在享受幸福或在体味悲剧时,肉体往往不合时宜地把它拉回到尘世。(讲到肉体与精神的一种对立关系,都可以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解

40、答时抓住题干提示 “准确简洁概括后文的含义 ”。题中材料后三句概括为两方面的对立即 “精神 ”表现和 “肉体 ”需求的对立。从中可以得出一个总领性的语句,即这三个句子的观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面一段文字中,在词语色彩 语法 标点等方面有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5分) 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力图战胜自然 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子的历史。 这种历史记忆使得人类到现在也还是一片灿然的主子心态。 对于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东西,人类觉得天经地义无可怀疑。 如果自然之物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那还有什么意义! 人向大自然要东西是不用经过思考的,他只要

41、说: “我需要 ”,就足够了。 今天,原本丰美和谐的大自然呈现出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面貌,就是由于人类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和行为造成的。 就说眼前这条蜥蜴吧,它的生 活与人何干? 它的天敌本是另一种生物,可是现在必须加上人类了,而且看来最危险的天敌就是人。 应改为 _。 应改为 _。 应改为 _。 应改为 _。 应改为 _。 答案: 力图 妄图 如果自然之物 自然之物如果不是为人类而存在 他只要说: “我需要 ”, 去掉 “: ” 危险的天敌就是人 去掉 “天敌 ” 由于人类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和行为造成的 (答对 4处满分) 试题分析:( 1)力图:竭力谋求。妄图:人对事物的一种虚拟的贪婪心态,为

42、了获得不正当的利益,采取痴心妄想图谋不轨的投机行为。结合材料后面内容可知此处应用妄图符合语境。( 2)结合前面一句话可知这里说明的对象应为“自然之物 ”,故如果应放在 “自然之物 ”后面。( 3)冒号的误用。( 4)语意重复,前面已经有 “天敌 ”一词,后面可去掉。( 5)杂糅,去掉 “就 是 ”一词。 考点:辨析并修改语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共 6分) 【小题 1】 _,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小题 2】沧海月明珠有泪, _。(李商 锦瑟) 【小题 3】吾师道也, _?(韩愈师说) 【小题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_。(同上) 【小题

43、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苏轼定风波) 【小题 6】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_。(班固苏武传) 答案: 【小题 1】东篱把酒黄昏后 【小题 2】蓝田日暖玉生烟 【小题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 4】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 5】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 6】节旄尽落 试题分析:解题策略: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默写应注意 :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名句默写应注意 :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

44、四、名句默 写应的 :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本题在解答时应关注 “东篱 ”、 “ 暖 ”、“ 蓑 ”、 “ 旄 ”等字的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 60分)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丰子恺草不知名

45、略似兰),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实至名归 名,声望名气也;实,真实实力也。人生在世,十有八九都在追求名利。殊不知,名为表,实为里,名实相依,方可实至名归。可见名实兼备并非易事。 现代社会,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人们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的想要成名。盛名远扬、风光无限后,其他人慕 名 而来,要其解答疑惑,谁料,久仰的 名 人竟是一个绣花枕头。惊讶之余,顿生鄙意也不足为奇。原来 名 人也不过如此!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近年来兴起了出国热,有些 求学 之子不是想着学到国外的

46、真才实学后报效祖国,却盘算着留洋镀金后,也当个 海龟;有些刚出道的歌手,不想着怎样把歌唱好,而是打算靠着网络、人气迅速窜红,殊不知她的成名也只是过眼烟云。 而有些人却有实无名。生活中有很多勤勤恳恳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创造出了不少财富,可是他们默默无闻,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为他们感到惋惜。在这个张扬个性与自我的社会, 名气也 成为成功的一个要素。名气可以带来更多的机遇,让你的勤奋创造更多的价值;名气可以带来动力,精益求精才会让事业显得更辉煌;名气还可彰显你的人生价值,付出了 实 的同时也收获了 名 ,岂不是人生一件快事? 可见,名实相符是最好的。一个人有多少实力就换来多少名气,这样的名气不是 吹 出来的,是不含水分的。纵使有再多的人来考验你,也不必害怕;如果有这份才干,同时又有出名的机会,那就不要推托。毕竟,成功的自我是应该得到张扬的。 对于名气,要欣然接受;对于实学,要主动记取。这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试题分析:本题中的漫画选自 丰子恺漫画集护生画集,这幅画本来有题字“尹似村小园绝句云: 春草自来芟不尽,与花无碍不妨多。 深得司马温公所云 草非碍足不芟 包容气象。 ”但题中只选取了画面,写作时可结合画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