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1944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狭 隘 ( i) 藩 ( fn)篱 哈 ( h)达 掎 ( j)角之势 B 稗 ( bi)草 勾 ( gu)当 炽 ( ch)热身陷囹 圄 ( w) C鞭 笞 ( ch)木 讷 ( n)解 剖 ( pu) 相 ( xing)机行事 D 谥 ( sh)号 倭 ( w)寇 筵 ( yn)席同仇敌 忾 ( ki)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 项, “哈达 ”中的 “哈 ”,应读 h;(哈达 h d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 B

2、项, “身陷囹圄 ”中的 “圄 ”应读 y(身陷囹圄 lng y是指被关进监牢。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D“筵席 ”的 “筵 ”应读 yn(筵席 yn x 酒席;宴会。亦指酒宴时的座位和陈设),所以选 C。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该题考核的 有多音字、常用词。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那里的神殿没有神

3、秘的帷幕和森严的宫墙,没有权倾天下生杀与夺的主宰,神殿之下也没有曲膝弯腰的人。 B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含,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 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C对时尚一族而言,只要手机具有张显个性的外观设计和名目繁多的辅助功能就备受青睐。 D王羲之书法中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最怕就怕媚俗的流入,这样往往把生机盎然的王书摆弄得蔫头蔫脑或俗不可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可以根据字意、组合词等特点来辨析。 A生杀与夺 -生杀予夺( 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B内含(含有,是动词性) -内涵(名词)

4、C 张显 -彰显(指昭著的事实;显赫)。故选 D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 涉猎广泛、著作等身,几年前坚决辞去 “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国宝 ”所谓三项桂冠的行为,更是让那些沽名钓誉的 “伪学者 ”有 登高自卑 的感觉。 B只有痛下决心,人才会有大无畏的勇气。为了抵达成功的彼岸,有的人敢于 剖腹藏珠 ,也有人屡败屡战,决不放弃。 C在 截止 去年 12月份的九个月中,阿里巴巴的营业额大幅增长 57%。 9月 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马云的身价也达到 212 12亿美元,超过

5、王健林,成为中国新首富。 D在仁川亚运会女子 10米气手枪团体比赛中,由郭文 、张梦圆、周庆媛组成的中国队以 1146环的总成绩获得冠军, 斩获 本届亚运会同时也是中国代表团首金。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词语的运用。主要看语境、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等等。 D斩获:原指战争中斩首与俘获,现指竞赛中在奖牌、进球等方面的收获。选项说的是亚运会获奖,使用恰当; A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此处望文生义。 B剖腹藏珠:剖开肚子来藏珍珠,比喻为物伤身,轻重倒置。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C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进行;与语境不合,应改为 “截至 ”。故选 D。 考点:

6、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 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每天,全球有 5 5亿用户操着 75种不同的语言在 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 7000亿分钟。 B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 3月 13日起,地铁 l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 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 2分 05秒。 D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

7、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首先关注句中有否标志,比如两面词 ”能否 “”是否“等等,并列成分,判断词 “是 ”等等;然后压缩句子,看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A项 “评价、浏览、分享 ”是并列的动词,所以应该考虑其语序,语序不当, “评价,浏览,分享 ” 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 B中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成分残缺, “实现 ”的应该是 “目标 ”,所以 “服务 ”后面应该加 “目标 ”; D中出现判断词 “是 ”,所以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所指是否是同一物, “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

8、光的心态 ”与 “是 结果 ”不搭配。故选 C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将下面 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 “风物 ”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 _。 _, _, _, 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展 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B

9、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连贯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的做法: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议题,议题是 “画家摄影师的作品的作用 ”;然后再分析所给句子,根据关联词、句子的开首和结尾的词语来 判断句子间的关系,连缀句子。根据前一句 “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可以确定 应紧跟其后;然后从内容、风格、主题几方面来说作品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关联词 “因此 ”串起 和 。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分) 脚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

10、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 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我们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

11、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 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我固然不必担心我的一肩一背能负载多少脚印,一如无须追问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可是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令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有时间去捡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有能力去捡脚印?鬼魂怎能如此潇洒、如此淡泊、如此个人主义?好,古圣先贤 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

12、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如果捡脚印只是一个人最末一次余兴,或有许多人自动放弃;如果事属必要,或将出现一种行业,一家代捡脚印的公司。至于我,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都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 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

13、。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是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 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 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 6岁。 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

14、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来。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感觉误我,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我觉得紧身马甲扯成碎片,舒服,也冷。我觉得香肠切到最后一刀,希望是一盘好菜。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 ,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 “还乡 ”也是。 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 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的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

15、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经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 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命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那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

16、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 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 “昨日今我一瞬间 ”,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小题 1】文章开篇 “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 1)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 ( 2)我想在

17、地上打个滚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小题 3】文章在人称使用上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4分) 【小题 4】文章详细介绍了 “两个乡间父老夸耀自己家乡的高楼 ”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小题 5】有人建议把题目 “脚印 ”改为 “乡愁 ”,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案:【小题 1】 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文章主要从 “浪漫 ”和 “颓废 ”两方面展开。 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展示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小题 2】( 1) 批判家是尊重事实的,事实是残酷的,我像字一样被 “删掉 ”,巧用比喻,表明远

18、离故乡 的我被故乡抛弃,被现实阻隔,不可能再会故乡。 修辞学家是浪漫的,是感性的,是满怀着热情和憧憬的,于是在美妙的梦幻中,我又能回到故乡,心灵得到慰藉。修辞学家的 “放 ”体现了乡愁的 “浪漫性 ”。 生命之旅太匆匆,没有留下多少人生印记可供追忆。 “落地 ”寓意 “回乡 ”,想打个滚都不可以,寓意 “回乡不得 ”的苦涩无奈。 “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寓意终生漂泊的命运。 【小题 3】第一问: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某些段落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 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 情感的表达;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

19、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采用第二人称 “你 ”,会让读者无法控制地融入文章中去,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直面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也很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倾诉欲。 【小题 4】 以 “高楼 ”隐喻故乡,当年初闻故事时向往故事中的高楼,年迈的“我 ”意识到高楼不在远方,就是故乡。 通过 “夸耀高楼 ”的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浓重爱意。 以 “从高楼坠落 ”的过程比喻 “短促的人生 ”,引发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反思,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小题 5】这是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题 目为 “脚印 ”好。 文章从 “拾脚印 ”的传说引入对乡愁种种思考,这是行文的出发点。 “拾脚印 ”具有象征意蕴,寄寓

20、着思乡的强烈情感。 “乡愁 ”太直露,且普通, “脚印 ”比 “乡愁 ”更含蓄,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示例二:题目为 “乡愁 ”好。 “乡愁 ”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的主旨,清晰明了。 全文并不是单围绕 “脚印 ”展开的,以 “脚印 ”为题有失偏颇,容易误导读者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理解。 “乡愁 ”能更快地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和句子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 上写了什么,二是结构上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联系其在文中的位置。本题 “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 ”在文章的开头,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引出下文(总领全文)、

21、照应标题(或后文)、凸显主题、奠定情感基调(有情感词的时候)。 “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 ”中点明 “乡愁 ”,点出文章主旨, “浪漫而略近颓废 ”情感词奠定情感基调,同时又总领全篇,因为后文就是按照由浪漫到颓废的思路展开的。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含义题。此类题目有难度,主要是抓住句中 的关键词,看有没有修辞、描写等方式,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关键词往往有表面意、深层意、双关意等。第一句中的关键词是 “字 ”“删掉 ”“放回去 ”,句中说 “我是一个字 ”,从修辞上看是用了比喻的修辞,紧跟着考虑 “删掉 ”

22、“放回去 ”的深层意是什么,回归文本自然可以知道 “删掉 ”是指现实生活中远离故乡,而“放回去 ”是指在梦中回到故乡。第二小问中主要是 “在地上打个滚 ”“浮起来 ”,“落地 ”“在地上打个滚 ”指想回乡,却 “不可以 ”,回乡不成的无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人称的妙处。主要有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的距离;面对面交流,便于感情的抒发;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

23、叙事和议论。本文主要有两种人称, “我 ”是第一人称, “你 ”是第二人称。然后根据两种人称的作用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句子段落的作用。作用可以有两个 方面,一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什么;二是结构上。题干中问的是 “两个乡间父老夸耀自己家乡的高楼 ”这一部分的用意,回归文本,结合文章的主旨,可以发现此处体现了作者借他人之口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几方面阐述理由

24、。标题的作用主要有:结构上(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主旨上(点明中心,揭示主旨)、人物上(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现作品人物 性格)、内容上(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内容)、效果上(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无论是选用 “脚印 ”还是 “乡愁 ”都有道理, “乡愁 ”是文章的主旨, “脚印 ”是主旨的载体。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9分) 现代诗的 “有 ”与 “无 ” 吕 进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 “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

25、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 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 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 “有 ”和 “无 ”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 “无 ”到 “有 ”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 “感物而动 ”,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 “有 ”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

26、”,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 “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 “有 ”到 “无 ”。庄子说: “大辩不言。 ”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 “有 ”到传达诗美体验的 “无 ”,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 ”才是真 “有 ” 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的精髓是将读

27、者引 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 “有 ”到 “无 ”,诗人的智慧是以 “不说出 ”代替 “说不出 ”,以象尽意。从 “有 ”到“无 ”,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 “隐 ”。文心雕龙写道: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 “有 ”到 “无 ”,诗人注重 “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 “忘言 ”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 “忘言 ”走向 “寻言 ”。而 “寻言 ”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 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

28、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 “寻言 ”之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 ”;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 “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 ”中的 “溶尽 ”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 “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 ”,诗篇里却 “无迹 ”,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 ”并不是诗人的 “浅 ”,而是诗人技 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

29、,用巧不如用拙。所谓 “拙 ”,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 “拙 ”实在不是随意 “玩 ”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 “平淡 ”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 “有 ”到 “无 ”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小题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 “口闭则诗在,口开

30、则诗亡 ”。 诗人要能从 “有 ”到 “无 ”,这给诗人带来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C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所谓的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 “平淡 ”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 【小题 2】下列关于 “有诗意,无语言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 “有 ”到传达诗美体验的 “无 ”,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 “无 ”才是真 “有 ” 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 D从 “有 ”到 “无 ”,诗人的智慧是以 “说不

31、出 ”的意来代替 “不说出 ”的象,以意尽象。 【小题 3】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写出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的诗作?( 3 分) 答案: 【小题 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最后与选项进行比较。 A项 “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 ”错误,文中第一段说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句子是反问,可见 “文理能通、修饰能工 ”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故选 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

32、查学生文中重要句子和词语含义的理解。题干中给出的句子是 “有诗意,无语言 ”,所以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句子的所在位置,然后到其前后找选项句子所在的位置,最后进行比较。选项主要出自二、三两段。 D项 “诗人的智慧是以 说不出 的意来代替 不说出 的象 ”错误,文中的原句是 “从 有 到 无 ,诗人的智慧是以 不说出 代替 说不出 ,以象尽意 ”,可见诗人的智慧是以 “不说出 ”的象代替 “说不出 ”的意,以象尽意。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

33、“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八个字所在的段落,在最后一段,可见是总结性的句子,做法一定在前面。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节,主要是引出论题;第二部分是二、三、四节,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第三部分是最后一节,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知道,答案:在中间的两个方面。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

34、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 v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 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

35、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 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 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

36、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 v( xisu):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将 吊 而更以贺也吊:慰问 B于是有水火之 孽 孽:灾祸 C非 特 负足下也特:只,仅仅 D 宥 而彰之宥:珍藏 【小题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 吾所以尤贺者也至东城, 乃 有二十八骑 B虽圣人不能 以 是必信教 以 慎于接物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 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 D不 若 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若 入前为寿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

37、里的一切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C作者对王参元的赞赏话积在心中五六年,在适当的机会对别人称道王参元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小题 4】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3分) 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38、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 【小题 5】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4分) ( 2)然时称道于行 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3分)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 /士之好廉名者 /皆畏忌 /不敢道足下之善 /独自得之 /心蓄之 /衔忍而不出诸口 /以公道之难明 /而世之多嫌也。( “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 ”可断可不断。) 【小题 5】( 1)您殷勤奉养父母,从早到晚都很快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 ( 2)但我有时在同事

39、中称赞您几句,还是有相视而暗暗讥笑我的人。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 下文来推敲词义。 D项 “宥而彰之 ”中的 “宥 ”联系上文应解释为 “宽恕 ”。故选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第一个 “乃 ”与后面的 “也 ”构成判断句式,解释为 “是、正是 ”/第二个 “乃 ”解释为 “只、仅仅 ”; B项,第一个“以 ”解释为 “因为 ”/第二个

40、 “以 ”解释为 “把 ”; C项,两个 “者 ”都是助词,表原因;D项,第一个 “若 ”解释为 “如 ”/第二个 “若 ”解释为 “你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错在 “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 ” A项, “家里被烧得干干净净,连油和面都没得吃了 ”错误,文中第一段说 “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 ”,第二段说 “而脂膏 v之具,或以不给

41、”,原文中有 “若 ”“或 ”的表述, “若 ”意思是 “如果 ”, “或 ”意思是 “或许,也许 ”,都是表猜测假设。所以选 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 “也、耶、乎 ” ;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 “若夫、至若、盖 ” ;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 “积货 ”“士 ”都是名词 “之 ”是代词, “而 ”是虚词,根据这些可以断开,断完再通读,看意思上能否讲 通。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42、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奉养 ”,奉养父母, “望 ”,希望, “惟恬安无事是望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 “惟望恬安无事 ”; “称道 ”,称赞, “行列 ”,同事, “窃 ”,暗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阅读材料,完 成后面题目。( 5分) 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因古体诗地位宽馀,可

43、使才气卷轴;而近体诗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也无如何。今人动轻近体,而重古风,盖于此道,未得甘苦者也。叶庶子书山曰: “子言固然。然人功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 ”知言哉!(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五) 【小题 1】作者认为近体诗的妙处体现在哪里?用文中原句作答。( 2分) 【小题 2】袁枚所主张的 “此道 ”指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30 字)( 3 分) 答案:【小题 1】不着一 字,自得风流 【小题 2】主张天工自然,需要天赋(天籁);( 1分)但也要有人工修饰,需要坚实的功底( “人力 ”),两者并重。(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题干中

44、已经给出要求,一是 “近体诗的妙处 ”,一是 “文中原句 ”。可以根据第一个要求 “近体诗的妙处 ”到文中找答案:,可以发现文中有直接的表述 “而近体诗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 ”。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通读文段,了解大概意思,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提问到文中确定答题的区域,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概括,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今人动轻近体,而重古风,盖于此道,未得甘苦者也 ”处于语段的中间,可见前后都要关注。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近体诗,先说近体诗的妙处体现在 “不着一字,自得风流 ”,最后说 “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 ”,此句虽是叶所言,但从作

45、者的评价 “知言哉 ”可知他是赞同此观点的。根据这两方面即可概括出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分)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感旧歌者(元)戴表元 牡丹红 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小题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2分) 【小题 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5分)

46、答案:【小题 1】歌者或李龟年 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每空 1分) 【小题 2】杜诗:( 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 ”美好回忆,与 “落花时节 ”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 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 2)反衬, “江南好风景 ”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 戴诗:( 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 “牡丹 ”“红豆 ”和 “檀板 ”“朱丝 ”“锦色笺 ”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 “头白 ”的歌者形成极

47、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 2)借代,用 “李龟年 ”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评分标准:答出一种表现手法得 1分,能 结合诗句分析再得1分;两首诗中能各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得当的即得满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又考查诗歌情感。形象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把握, “江南逢李龟年 ”中写的是 “李龟年 ”, “感旧歌者 ”中说的是 “歌者 ”,而诗句中又说到 “无人知是李龟年 ”,可见 “歌者 ”即 “李龟年 ”。而诗歌的情感可以通过诗句来体会,一是诗中的 “景 ”,二是诗中直接表达的情。第一首诗中说

48、“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可见当初的风光;第二首诗中说到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可知今日的衰败。昔盛今衰之感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点明手法的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江南逢李龟年,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上下合起来就构成鲜明的今昔对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