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 “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 “欲求 ”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 “食色 ”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 “趣味低级 ”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 “求知
2、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 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 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 “道德境界 ”。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 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 “自我 ”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
3、、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 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 “我们 ”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 “我们 ”出发,推及 “我们 ”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 “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 “应该 ”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
4、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 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年 12月 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 “人生境界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 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
5、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7对于 “求知境界 ”与 “道德境界 ”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 “道德境界 ”列在 “求知境界 ”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 “求知境界 ”,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 “道德境界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 “道德境界 ”不同于 “求知境界 ”,并高于 “求知境界 ”。 D “求知境界 ”虽也把 “自我 ”作为主体,但这个 “自我 ”却不同于 “道德境界 ”中的“自我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欲求境界 ”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
6、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求知境界 ”中的 “自我 ”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 ”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 “我们 ”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 ”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答案: .A 7.B 8.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 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俩。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
7、子超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 ”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 “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 “十五块钱。 ”他说: “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与然呜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 ,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 “你家住在静安寺? ”他说: “是。 ”小伙子又问: “你家有浴缸吗? ”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 “恩。 ”小伙子接着问: “你是在哪里上班? ”“机关 ”。 “那你们单位里有
8、浴缸吗? ”小伙子再问,他说: “有是有,不过 .” 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之得说下去: “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两的背,他两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 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 “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 ”他先说 “在家 ”,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 “单位 ”,这是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 “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 “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 ”他不得已的说: “很小。 ”“怎样
9、小? ”“像我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是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忘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 “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 ”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 ”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
10、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 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 “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 ”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 “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 ”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 “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11、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亮剑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 “你洗个澡吧 ”,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 “你可以洗澡了。 ”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 “黄鱼车 ”、 “弄堂 ”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
12、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认为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 “女人 ”没说过浴缸文明的哪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 “他 ”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任务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小题 2】小说主人公 “他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小说 多次写到 “太阳 ”、 “树 ”和 “知了 ”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6分) 【小题 4】 “洗澡 ”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
13、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案: 【小题 1】选 D给 3分,选 B给 2分,选 C给 1分,选 A、 E不给分。 【小题 2】答案: 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 敏感,细腻,谨慎,多虑; 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答对每一点给 2分。 【小题 3】 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 理。 【小题 4】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取材于 “洗澡 ”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 通过 “洗澡 ”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与思考。 “
14、洗澡 ”触发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与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艺术结构精巧高明。 以 “洗澡 ”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 用 “洗澡 ”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 以 “洗澡 ”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 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以 “洗澡 ”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和心理的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 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 “洗澡 ”的象征性。 象征意蕴立体多元, “洗澡
15、”内涵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本题涉及小说的情节、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然后运用平时所积累的各种知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其中 D选项对人 物描写的分析最为恰当, B选项对带有地域色彩的语言的分析也很到位, C 选项虽然也分析出了文章的具体情节,但缺少深度,而 A、E两项则分析不够准确,细致。 【小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级。 理解人物形象,必须将人物放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描写方式的具体分析来实现。本文的主人公 “
16、他 ”,在整个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了节俭的作风,同时也有对一些问题的敏感性反应,还有着一种劳动人民善良的品质。这样,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就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概括。 【小题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作 用的分析,能力层级为 C级。 特写的景物描写,往往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帮助,同时推动故事的情节,这是一种共性的思路,可以在答案:中体现。另外,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出在文中的具体作用。这样,就可以从这些景物所体现的季节性等方面合理组织。 【小题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标题的理解性探究,能力层级为 F级。 解答此类试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其中一点展开探究即可。探究时一定要注意观点
17、明确,论述合理。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一标题的象征性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 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 “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纪,主张 “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 ”,走经世只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 “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 “史家记述,无从实录 ”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 “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反牵涉西法,尤佳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
18、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 ,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 “外史氏曰 ”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柔和进日本的叙述之中。 1891年 11月 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 “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 ”,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 “一体遵办 ”,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 学规。每月设定课
19、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 “遂令空白文明开 ”、 “无异岭表韩公来 ”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其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真甜摆出一副称其令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阜,传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 “风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索傲。他援 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 “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
20、自行管理之语 ”,拒绝了天真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 榘浮罚 彩恰堵砉靥踉肌肺谋居镂 幌榈牡胤剑 灰 怯欣 谕旎刂泄 灾魅 模 拔蘅撞蝗搿保 拔尬 恢痢保 佣 欣碛欣 薪诘拇彀芰苏嫣锏南 牌 妫 诠 颐褡逦龅那槭葡挛 泄 丝谄 br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 “掷辰之法 ”、 “渐展之法 ”和 “抵制之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 “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 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
21、: “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几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蓼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灼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 彼不悦不择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禅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 “吾民受护商之益 ”,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22、(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白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 .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 “挪展之法 ”、 “渐展之法 ”、 “抵制执法 ”,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
23、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应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 象。 【小题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6分) 【小题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 “诚恳 ”、 “坚贞 ”、“含忍 ”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选 D给 3分,选 B给 2分,选 E给 1分,选 A、 C不给分。 【小题 2】 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
24、 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 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小题 3】 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 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 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小题 4】 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 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 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请对方考虑; 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 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对双方都有好处; 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 表达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 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25、。 观点三:要学会克制忍让。 无论双方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 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 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 C级。 本文为传记作品,五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与黄遵宪相关的活动,进而表现其精神面貌。 A选项中 “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 的编撰 ”文中并没有提到; C选项中珍田舍已的要求是无理的,不能用 “挽回 ”; E选项能够体现文章的基本内容
26、,但概括不全; D、 B两项分析到位,理解准确。 【小题 2】本题主要考查能文中信息的提炼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本题要求从文中找出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全文中筛选出与该书内容相关的部分,对其进行提炼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从第一段内容看,不难发现其写作宗旨、编写原则和编纂方法等内容。 【小题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思想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层级为 D级。 本题要求就黄遵宪的主要功 绩进行论述,这样,就必须在整体理解黄遵宪这一人物的特征的基础之上,归纳其主要事迹,概括其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内涵。将阅读区间锁定在第二段,通过能其内容进行概括,可以归纳出黄遵宪的主要
27、事迹,进而表现其人格品质。 【小题 4】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探究,能力层级为 F级。 本题要求考生就黄遵宪性格中 “诚恳 ”、 “坚贞 ”、 “含忍 ”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点进行探究,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从这三种性格的本质上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 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 “原本 ”,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始行动者、待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做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
28、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 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
29、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 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 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
30、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即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 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做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 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 “原本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音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是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 人
31、的传统。 【小题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 “传统远离原本 ”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
32、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由第二段的表述,可知 A项是正确的。 B项所述与原文有出入,原文为 “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 ”;由 “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的表述可知 C项错误; D项表述错误,由第二段可知, “原本 ”是离不开原初参照系的,能 “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
33、主性 ”的是 “传统 ”。 【小题 2】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BC项均可在第四段中找到直接依据;由第五段 “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 ”可知D项 “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因 而具有 两面性 ”的表述错误。 【小题 3】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第二段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可知, A项 “是唯一的 ”这种说法错误,而应为 “是特定的 ”; B项 “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的说法错误,由原文 “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可知,传统还保持有自身的特征; C项 “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
34、下发生突变 ”的说法错误;由文章末句可知 D项是正确的。 (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己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
35、缝往 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 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
36、,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 “你找俺? ”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 “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 “洗块什么样的? ”“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 ”“打今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 “十日后你来拉呗。 ”就
37、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她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 “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 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哪些芽子望去甚有张
38、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服,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 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挑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他那些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
39、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走。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小题 1】根据小说第 至第 段内容,概括王世石匠的形象特点。( 5分) 答: 【小题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简要分析。( 6分) 答: 【小题 3】请为
40、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试题,并说明理由。( 6分) 答: 【小题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 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8分) 答: 答案: 【小题 1】技艺超群,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小题 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小题 3】示例: 碑 理由: “碑 ”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 “碑 ”“洗碑 ”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 “悲 ”到 “洗悲 ”)
41、过程。 王石匠 理由: 小说主要人物之 一; 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转变 理由: 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小题 4】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 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
42、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小题 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了答题范围,即第 至第 段,因而,考生只需结合这三段内容,提取出能概括王石匠形象特点的词语即可。 【小题 2】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景物描写特点的分析,可以从 “感官 ”“色彩 ”“动静 ”
43、“顺序 ”等方面入手;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可以从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主旨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另外,答题时,要将 “特点 ”和 “作用 ”分开来答。 【小题 3】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所拟的标题,或要能表现小说的主要内容,或是贯穿小说始终的 “红线 ”,或要能体现小说的创作意图。因而,在立足小说的 基础上,扣住上述要点,拟出精练的标题并对其作用做分析即可。 【小题 4】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类试题。 “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
44、了的能力层级。作答本题时,要先表明态度,可认同题干中所提供的任一看法,随后要紧扣小说内容做精要的分析。 “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 ”,对题干的这一要求,要体现在具体的分析中。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3分) 阅读下面的作 品,完成小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45、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 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
46、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 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 ,
47、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 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
48、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小题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 【小题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 6分) 【小题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答案: 【小题 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小题 2】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 “我 ”“战战兢兢 ”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小题 3】 (1)“懒懒 ”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