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0176-2017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pdf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2361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59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 GDW 10176-2017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Q GDW 10176-2017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Q GDW 10176-2017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Q GDW 10176-2017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Q GDW 10176-2017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29.240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 Design technique regulations for low-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 based on the overhead bundled insulated conductors 2018 - 03 - 10发布 2018 - 03 - 10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Q/GDW Q/GDW 10176 2017 代替 Q/GDW 176 2008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0176 2017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

2、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气象条件 . 2 6 平行集束导线技术要求 . 2 7 平行集束导线的选择 . 3 8 金具与绝缘子 . 3 9 敷设方式 . 3 10 电杆、拉线和基础 . 4 11 平行集束导线架设 . 4 12 防雷和接地 . 5 13 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 . 5 14 接户线 . 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典型气象区 . 7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导线的性能参数 . 8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 . 9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结 构形状断面示意图 . 1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平行集

3、束导线的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 12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的型式试验 . 17 附录 G( 资料 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的代号和型号 . 18 编制说明 . 19 Q/GDW 10176 2017 II 前 言 为规范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与施工的原则,进一步满足新形势下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建设需求,并落实公司对低压配电线路设计的新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 Q/GDW 176 2008架空平行集束绝缘 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与 Q/GDW 176 2008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增加了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的设计要求; 扩展了对平行集束导线选择的设

4、计要求; 扩展了对电杆、拉线和基础的设计要求; 扩展了对防雷和接地的设计要求; 扩展了对接户线的设计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沈阳电力勘测设计院、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晓峥、马强、王春生、姜万超、杨继业、张红斌、杨露露、马唯婧、金强、李健、于大勇、曾光、聂宇、鄢闯、陈友慧、陈宝琪、邵菲、王海民、邱先磊、关洪勇、国大勇、杨帆、李冬雪、刘然、肖模军、高勋、刘涛、利相霖、吕忠华、赵德伟、孙岩。 本标准 2008

5、年 1 月首次发布, 2017 年 8 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0176 2017 1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平行集束绝 缘导线低压配电线路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额定电 压为 380/220V架空平行集束绝缘 导线线路的设计与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51.11 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

6、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 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 机械性能试验 GB/T 2951.12 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 12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 2951.13 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 13部分 : 通用试验方法 密度测定方法 吸水试验 -收缩试验 GB/T 2951.14 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 14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低温试验 GB/T 2951.21 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 21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耐臭氧试验 -热延伸试验 -

7、浸矿物油试验 GB/T 2951.31 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 31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高温压力试验 -抗开裂试验 GB/T 2951.32 2008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 32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失重试验 热稳定性试验 GB 3953 电工圆铜线 GB 3955 电工圆铝线 GB/T 3956 电缆的导体 GB/T 4623 2006 环形混凝土电杆 GB 12527 额定电压 l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5-200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DL 493 农村安全

8、用电规程 DL/T 499 农村低压电力技 术规程 DL/T 601 1996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621 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 765.3 额定电压 10kV及以下架空绝缘导线金具 DL/T 5220 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53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线低压配电线路设计与施工规程 Q/GDW 11020 农村低压电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配置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 和定义 适用于本文件。 3.1 Q/GDW 10176 2017 2 架空平行集束绝缘导线 bundled insulated conductors 用于低压架空

9、线路的两根、三根或四根绝缘导线平行连接在一起的导线束,简称平行集束导线。 4 总则 4.1 平行集束导线线路设计应与城 乡 总体规划相协调,统筹兼顾 安全、环境、 运行、施工、交通条件等因素,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4.2 下列地区宜采用平行集束导线: a) 城镇街道 、 人口密集 等 通道受限区域; b) 绿化地区及 林带; c) 污秽严重 地区 ; d) 农村偏远小负荷地区; e) 农村低压分支线、接户线。 5 气象条件 5.1 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线路设计所采用的气象条件,应根据当地的气象资 料和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如当地的气象资料与附录 A 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

10、列的数值。 5.2 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线 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值,应采用离地面 10m 高处, 10 年一遇 10min 平均最大值,最大设计风速应不小于 25m/s。 5.3 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线路通过市区或 森林等地区时,如两侧屏蔽物的平均高度大于杆塔高度的 2/3,其最大设计风速宜比当地最大设计风速减少 20%。 5.4 风向与线路垂直情况导线风荷载标准值应按式 (1)计算: sx w oW dL W ( 1) 式中: xW 电杆或绝缘导线束风荷载的标准值, kN; 风荷载档距系数,当风速 20m/s 以下, =1.0;风速 (20 29)m/s, =0.85;风速 (30 34)m/s

11、, =0.75;风速 35m/s 及以上, =0.7; s 风荷载体型系数,当 d 17mm,取 1.2;当 d 17mm ,取 1.1;覆冰时,取 1.2; d 导线覆冰后的计算外径, m; wL 水平档距, m; 0W 基准风压标准值, kN/m2。 5.5 架空 平行 集束绝缘导线架空低压线路覆冰厚度,应根据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导线覆冰厚度宜取 5mm 的倍数。如无可靠资料, 参见 附录 A。 6 平行集束导线技术要求 6.1 导体 6.1.1 铜芯应采用符合 GB 3953 中的 TR 型软圆铜线。 6.1.2 铝芯应采用 符合 GB 3955 中的 LY9 型 Hg 状态 的

12、硬圆铝线。 6.1.3 铜 芯 10mm2及其以上,铝芯 16mm2及其以上导体应采用紧压圆型绞合,绞合的铜、铝导体、导体绞合节距比、绞合方向应符合 GB/T 3956 的规定。 6.1.4 7 股及以下绞合线 芯单股不允许有 接头。 6.1.5 线芯应表面光洁(无油污、无毛刺、无锐边、无凸起等),无断裂。 6.1.6 导线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参见附录 B。 6.2 绝缘 Q/GDW 10176 2017 3 6.2.1 应采用耐候型的交联聚乙 烯( XLPE)、聚乙烯( PE)或聚氯乙烯( PVC) 。 6.2.2 绝缘材料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无机械损伤、断面无可见的气孔

13、。 6.2.3 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参见 附录 C。 6.3 结构 6.3.1 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 应符合 附 录 D 的要 求。 6.3.2 平行集束导线的结构尺寸和技术参 数 应符合 附录 E 的要 求。 6.3.3 平行集束导线的每束外皮绝缘厚度的标称值应符 合附录 E 的规定,绝缘厚度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标称值,其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值 的 90% 。 6.3.4 平行集束导线的中性线应有明显的凸纹标志。 6.4 试验要求 6.4.1 型式试验应 符合 附 录 F 的要求。 6.4.2 出厂试验线芯与线芯之间及线芯与地之间应能 经受 3500V, 1min 交流耐压试验,其它

14、试验项目应 符合 附录 E 的规定。 7 平行集束导线的选择 7.1 平行集束导线的 长期允许载流量 可参照 同截面同材料单根架空绝缘导线长期 允许载流量的0.7 倍。 7.2 架空平行集束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 应 小 于 3.0。 7.3 架空平行集束导线 的型号选择 参见 附录 G。 8 金具与绝缘子 8.1 金具 8.1.1 架空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线路直线杆 应 采用集束绝缘导线专用悬吊线夹,耐张杆 应 采用集束绝缘导线专用耐张线夹。 8.1.2 铆定线夹、并沟线夹、悬吊线夹等应采用专用绝缘金具,不应采用穿刺型线夹,且连接点应加装绝缘防雨罩。使用前要进行外观检查,且应满足以下要求:组件

15、齐全,铝合金、金属部件应光洁、无裂痕、无毛刺、无飞边、无沙眼、无气泡; 塑料、橡胶件应完整无损;螺帽螺杆配合良好。 8.1.3 抱 箍、 U 形螺栓、延长环、墙担、尖铁、连板 等应镀锌良好,不锈蚀。 8.1.4 金具的安全系数运行工况不 应 小于 2.5,断线工况不 应 小于 1.5。 8.2 绝缘子 8.2.1 架空绝缘导线应采用与线路额定电压相适应的绝缘子固定,其规格根据导线的设计荷载和绝缘子类型确定。 8.2.2 绝缘子在安装前应逐个清污并作外观检查,保证瓷釉光滑,铁脚与瓷件结合紧密,无裂纹、无缺釉、无斑点、无烧痕。 9 敷设方式 9.1 平行集束导线的敷设方式采用杆上敷设和沿墙敷设方

16、式。 9.2 杆上敷设时档 距一般为 30 40m,最大不超过 50m。档距超过 50m 时,应采用钢绞线悬挂的敷设方式,且挂件应绝缘。平行集束导线耐张段长度不宜超过 300m。 9.3 沿建(构)筑物架设时,导线支持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15m。 9.4 架空平行集束导线与电杆、拉线或构架间的 净空距离不小于 0.05m。 Q/GDW 10176 2017 4 9.5 同杆架设的架空平行集束导线与低压架空线路两线间的垂 直距离不小于 0.3m,水平距离不小于 0.3m,当架空平行集束导线低压架空线路与 10kV 绝缘架空线路同杆架设时,垂直距离不小于1.0m。 10 电杆、拉线和基础 10.

17、1 电杆 电杆 应采用不小于 8m 水泥杆,梢径不小于 150mm。电杆组立前应作如下检查: a) 电杆表面应光滑,无混凝土脱落、露筋、跑浆等缺陷; b) 平放地面检查时,不得有环向或纵向裂缝,但网状裂纹、龟裂、水纹不在此限; c) 杆身弯曲不应超过杆长的 1/1000; d) 电杆的端部应用混凝土密封。 10.2 拉线 10.2.1 转角、分支、耐张、终端和跨越杆均应装设拉线,拉线及其铁附件均应热镀锌。拉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0,截面不应小于 25mm。 10.2.2 跨越道路(非公路)的水平拉线,对路面的垂直距离不应低于 5m,拉线柱应向张力反方向倾斜 10 20

18、。 10.3 电杆、拉线基础 10.3.1 电杆的埋 设深度,应根据土质及负荷条件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杆长的 1/6。 10.3.2 拉线的埋设深度, 应根据土质 条件和电杆的倾覆力矩确定,其抗拔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直线杆为 1.5;耐张杆为 1.8;转角杆、终端杆为 2.0。 10.3.3 在拉线和电杆易受洪水冲刷的地方,应设保护桩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 11 平行集束导线架设 11.1 放线 11.1.1 放线宜在干燥天气进 行,施工温度为 5 40 。 11.1.2 放线过程中应将平 行集束绝缘导线放在塑料滑轮或套有橡胶护套的铝滑轮内。滑轮直径不应小于平行集束导线外径的 12 倍,槽深不

19、小于平行集束导线外径的 1.25 倍,槽底部半径不小于平行集束导线等效外径的 0.75 倍。 11.1.3 放线时,平行集束导线不得在地面、杆塔、横担、绝缘瓷瓶或其他物体上拖拉,以防损伤绝缘层。 11.1.4 平行集束导线宜采用网套牵引。 11.2 连接 11.2.1 平行集束导线应在耐张杆上非承力线处采用专用线夹连接。 11.2.2 平行集束导 线 T 接应采用专用线夹,各相 T 接点顺导线方向的间距不小于 0.15m。 11.2.3 平行集束导线连接后,应进行安全防护处理。连接点应加装绝缘防雨罩,绝缘防雨罩不得磨损、划伤,安装位置不得颠倒,并保持封闭,防止进水。 11.3 紧线 11.3.

20、1 平行集束导线不宜过牵引。 环境温度 25 、档距为 50m 时,弧垂应保持在 0.2m 0.3m,档距与环境温度变化时,弧垂作相应调整。 11.3.2 应使用网套或面接触的卡线器,严禁直接用紧线器紧线,防止卡伤绝缘层。 11.3.3 导线 安装应保证各档导线的应力一致,先紧固耐张段的每个悬挂线夹,再紧固耐张线夹。 11.4 固定 Q/GDW 10176 2017 5 11.4.1 耐张杆、终端杆应采用与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一致的绝缘垫衬耐张线夹。 11.4.2 直线杆釆用橡胶绝缘垫衬悬挂线夹。 11.4.3 过引线、 引下线与相邻的过引线、引下线之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 150mm,绝缘导线

21、束与拉线、电杆或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 50mm。 11.4.4 接户线的固定应在建筑物上采用绝缘子固定。 12 防雷和接地 12.1 防雷措施 12.1.1 多雷区,为防止雷电波或低压侧雷电波击 穿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的绝缘,宜在低压侧装设避雷器或击穿熔断器。如低压侧中性点不接地,应在低压侧中性点装设击穿熔断器。 12.1.2 为防止 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建筑物,接户线上绝缘子铁脚宜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大于 30 。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 30日 /年的地区和被建筑物屏蔽的地区以及接户线与 1kV以下干线接地点的距离不大于 50m 的地方,绝缘子铁脚可不接地。 12.2 接地方式选择 12.2.1 农村

22、地区宜采 用 TT 系统;城镇、电力用户宜采用 TN-C 系统;对安全由特殊要求的可采用IT 系统。同一电力网中不应采用两种保护接地 方式。农村采用 TT 系统时,应采取分级保护,配置原则应符合 Q/GDW 11020 要求。 12.2.2 采 用 TN-C 系统时,配电线路在引入大型建筑物处,如距接地点超过 50m,应将零线重复接地。为保证在故障时保护中性线的点位尽可能保持接近大地电位,保护中性线应均匀分配重复接地。总容量为 100kVA 以上的变压器,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 ,每个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总容量为 100kVA 及以下的变压器,不应大于 10 ,每

23、个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30 ,且重复接地不应少于 3 处。 12.3 接地体装设要求及型式 12.3.1 接地体的 埋设深度不应小于 0.6m,接地体与地下(燃气管、送水管等)的间距应满足规程要求。 12.3.2 接地体宜采用垂直敷设或 水平敷设,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圆钢直径不小于 8mm、扁钢截面不小于 48mm2,同时厚度不小于 4mm,角钢肢厚不小于 4mm,钢管壁厚不小于 3.5mm,绞线截面不小于 25mm2。锈蚀严重地区的接地体宜加大 2 4mm 的圆钢直径或扁钢厚度。 12.3.3 防雷 和接地同时应符合 DL/T 499 及其他相关规程规范的要 求。 13 对地

24、距离及交叉跨越 13.1 平行集束导线线路对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应根据最高气温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风速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计算。计算上述距离,不应考虑由于电流、太阳辐射以及覆冰不均匀等引起的弧垂增大,但应计入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 13.2 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地面或水面的距离, 见 表 1 中的 数值。 表 1 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地面或水面的最小距离 线路经过地区 最小距离 m 人口密集地区 6 人口稀少地区 5 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湖 (至冬季水面 ) 5 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湖 (至 50年一遇洪水位

25、 ) 3 交通困难地区 3 Q/GDW 10176 2017 6 13.3 平行集束 导线线路不应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做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应尽量不跨越,如需跨越,导线与建筑物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 2.0m;平行集束导线线路边线与永久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最大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 0.2m( 相邻建筑物无门窗或实墙 ) 。 13.4 平行集束导 线线路与街道行道树之间的最小距离:最大弧垂情况下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2m,最大风偏情况下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0.5m。校验时考虑 树木的最终自然生长高度。 13.5 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甲 类厂房、库房,易燃材料堆场,甲、乙类

26、液体贮罐,液化石油气贮罐,可燃、助燃气体贮罐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 1.5 倍,丙类液体贮罐不应小于 1.2 倍。 13.6 平行集束导线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角 ,见 表 2 中 的 数值 。 表 2 平 行集束导线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角 弱电线路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交叉角 40 25 不限制 13.7 平行 集束导线线路一般架在弱电线路上方,线路的电杆应尽量接近交叉点,但不宜小于 7m ( 城区的线路,不受 7m 的限 制 ) 。 13.8 平 行集束导线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应符合DL/T 5220 的要求。 14 接户线 14.1 接户线的

27、档距不宜大 于 25m,超过 25m 宜设接户杆。 14.2 沿墙敷设的接户线两支持点 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6m。 14.3 接户线的截面应根据允许载流量选择,且铜芯 不应小于 10mm2,铝芯不应小于 16mm2。 14.4 接户线受电端的对地面垂直距离不 应小于 2.5m。 14.5 跨越街道的接户线,至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a) 有汽车 通行的街道为 6m; b) 汽车通过困难的街道、人行道为 3.5m; c) 胡同(里、弄、巷)为 3m; d) 沿墙敷设对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2.5m。 14.6 接户线与建筑物有关部分的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a) 与接户线下方窗户的垂

28、直距离为 0.3m; b) 与接户线上方阳台或窗户的垂直距离为 0.8m; c) 与窗户或阳台的水平距离为 0.75m; d) 与墙壁、构架的距离为 0.05m。 14.7 接户线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a) 在弱电线路的上方为 0.6m; b) 在弱 电线路的下方为 0.3m。 c) 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采取隔离措施。 14.8 接户线与各种管线的交叉,应符合 13.8 的规定。 14.9 接户线不应从高压引下线间穿过,严禁跨越铁路。 14.10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的接户线,不应在档距内连接。跨越有汽车通过的街道的接户线,不应有接头。 14.11 接户线与线路导线若为铜铝

29、连接,应有可靠的过渡措施。 14.12 各栋门之前的接户线若采用沿墙敷设时,应有保护措施。 Q/GDW 10176 2017 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典型气象区 典型气象区 见表 A.1。 表 A.1 典 型气象区 气象区 大气温度 最高 +40 最低 -5 -10 -10 -20 -10 -20 -40 -20 -20 覆冰 -5 最大风 +10 +10 -5 -5 +10 -5 -5 -5 -5 安装 0 0 -5 -10 -5 -10 -15 -10 -10 雷电过电压 +15 操作过电压、年平均气温 +20 +15 +15 +10 +15 +10 -5 +10 +10 风 速

30、m/s 最大风 35 30 25 25 30 25 30 30 30 覆冰 10a 15 安装 10 雷电过电压 15 10 操作过电压 0.5x 最大风速 (不低于 15m/s) 覆冰厚度 mm 0 5 5 5 10 10 10 15 20 冰的密度 g/cm3 0.9 a 一般情况下覆冰同时风速 10m/s,当有可靠资料表明需加大风速时可取 15m/s。 Q/GDW 10176 2017 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导线的性能参数 铝线的性能参数见表 B.1。 表 B.1 铝线的性能参 数 单线根数 最终弹性系数 N/mm2 线膨胀系数 1/ 7 59000 23.010 -6 19

31、56000 23.010 -6 37 56000 23.0 10-6 61 54000 23.010 -6 注 1: 弹性系数值的精确度为 3000N/mm 2。 注 2: 弹性系数适用于导线受力在 15% 50%导线计算拉断力时。 铝合金线的性能 参数见表 B.2。 表 B.2 铝合金 线的性能参数 导线种类 最终弹性系数 N/mm2 线膨胀系数 1/ 铝合金线 54900 65700 23.0 10-6 注 1: 铝合金线根据其所含金成分不同而最终弹性系数有差别,故可在此范 围内弹性系数选择。 注 2: 适用于导线受力在 15% 50%导线计算拉断力时。 铜线的性能参数 见表 B.3。 表

32、 B.3 铜线的性能参数 导线种类 最终弹性系数 N/mm2 线膨胀系数 1/ 硬铜线 127000 17 l0-6 软铜线 98000 17 10-6 注 1: 弹性系数值的精确度为 3000N/mm 2。 注 2: 弹性系数适用于导线受力在 15% 50%导线计算拉断力时。 Q/GDW 10176 2017 9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 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见表 C.1。 表 C.1 平行集束导线绝缘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 序号 项目 单位 性能要求 PVC PE XLPE 1 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原始性能 最小抗张强度 Mpa 12.5

33、10 12.5 最大断裂伸长率 150 300 200 空气烘箱老化试验 老化条件 温度 802 1002 1353 时间 h 168 240 168 试验结果 最大抗张强度 Mpa 12.5 最小变化率 20 25 最小断裂伸长率 150 300 最大变化率 20 25 人工气候老化试验 老化时间 h 1008 1008 1008 试验结果 0h-1008h 最大抗张强度变化率 30 30 30 最小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30 30 30 504h-1008h 最大抗张强度变化率 15 15 15 最大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15 15 15 2 热失重试验 处理时间 h 168 处理温度 802 最

34、大失重 mg/cm2 2 3 抗开裂试验 处理温度 1503 处理时间 h 1 试验结果 不开裂 4 高温压力试验 处理温度 802 处理时间 h 4(6) 最大变形率 50 5 低温卷烧试验 处理温度 -35 试验结果 不开裂 Q/GDW 10176 2017 10 表 C.1(续 ) 序号 项目 单位 性能要求 PVC PE XLPE 6 低温拉伸试验 处理温度 -35 最小断裂伸长率 20 7 低温冲击试验 处理温度 -35 试验结果 不开裂 8 吸 水 试 验 电压法 温度 702 时间 h 240 试验结果 不击穿 重量法 温度 852 852 时间 h 336 336 最大吸水量

35、mg/cm2 1 1 9 收缩 实验 温度 1003 1303 时间 h 1 1 最大允许收缩率 4 4 10 热延伸试验 温度 2003 载荷时间 min 15 机械应力 N/cm2 20 最大载荷下伸长率 175 最大冷却后伸长率 15 11 熔融试验 最大老化前允许值 g/min 0.4 Q/GDW 10176 2017 11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 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 见图 D.1。 a) BS1 四芯 形 ; b) BS2三芯 形 ; c) BS3二芯 形 说明: 1 横向连接筋; 2 竖向连接筋; 3 导线外皮绝缘厚度; 4 导线。

36、图 D.1 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形状断面示意图 Q/GDW 10176 2017 12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平行集束导线的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BS1 四芯 形 同截面绝缘导线束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见表 E.1。 表 E.1 BS1 四芯 形 同截面 绝缘导线束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 BS1-JKV, BS1-JKLV, BS1-JKY, BS1-JKLY, BS1-JKYJ, BS1-JKLYJ 额定电压 0.6/1kV) 芯数 标称截面 mm2 导体中最少 单线根数 导体 外径 mm 绝缘 厚度 mm 连接筋尺寸 厚度 长度 ( 近似值 ) mmmm 20 时导体电阻不大于 /km 额定

37、工作温度时最小绝缘电阻 M .km 综合拉断力 N 紧压圆型 铜芯 铝芯 竖 横 铜芯 铝芯 70 90 铜芯 铝芯 410 6 1 铜 3.8 1 0.72.0 0.35.8 1.83 3.08 0.0067 0.67 9200 5480 铝 3.56 416 6 6 4.8 1.2 0.73.0 0.37.5 1.15 1.91 0.0065 0.65 14720 8806 425 6 6 6 1.2 0.93.0 0.38.0 0.727 1.2 0.0054 0.54 23000 13760 435 6 6 7 1.4 0.93.0 0.48.5 0.524 0.868 0.0054

38、0.54 32200 19264 450 6 6 8.3 1.4 0.93.0 0.49.5 0.387 0.641 0.0046 0.46 46000 27520 470 12 12 10 1.4 0.93.0 0.411.0 0.268 0.443 0.004 0.4 64400 38360 495 15 15 11.6 1.6 1.03.0 0.512.0 0.193 0.32 0.0039 0.39 87400 52060 4120 18 15 13 1.6 1.0 3.0 0.512.5 0.153 0.253 0.0035 0.35 110400 65760 Q/GDW 10176

39、 2017 13 BS1 四芯 形不 同截面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见表 E.2。 表 E.2 BS1 四芯形不同截面平行集束导线结构尺寸和技术参数 ( BS1-JKV, BS1-JKLV, BS1-JKY, BS1-JKLY, BS1-JKYJ, BS1-JKLYJ 额定电压 0.6/1kV) 芯数 标称截面 mm2 导体中最少单线根数 导体外径 mm 绝缘厚度 mm 连接筋尺寸 厚度 长度 (近似值) mmmm 20 时导体电阻不大于 /km 额定工作温度时 最小绝缘电阻 M .km 综合拉断力 N 紧压圆型 铜芯 铝芯 主线芯 铜芯 铝芯 主线芯 第四芯 主线芯 第四芯 主线芯

40、第四芯 主线芯 第四芯 竖 横 主线芯 第四芯 主线芯 第四芯 70 90 铜芯 铝芯 310+16 6 1 1 1 铜 3.8 2.67 1 0.9 0.72.0 0.35.8 1.83 3.08 3.08 4.91 0.0067 0.67 8280 4954 铝 3.56 316+110 6 6 6 1 4.8 铜 3.8 1.2 1 0.73.0 0.37.5 1.15 1.83 1.91 3.08 0.0065 0.65 13340 7981 铝 3.56 325+116 6 6 6 6 6 4.8 1.2 1.2 0.93.0 0.38.0 0.727 1.15 1.2 1.91 0.0054 0.54 20930 12522 335+125 6 6 6 6 7 6 1.4 1.2 0.93.0 0.48.5 0.524 0.727 0.868 1.2 0.0054 0.54 29900 17810 350+135 6 6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