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石墨 B盐酸 C氯化钠固体 D熔融的氢氧化钠 答案: D 试题分析:能导电的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而且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只有熔融态的离子化合物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 D。 考点:考查电解质概念及能导电物质的分析 点评:注意最终要确定的是电解质,首先排除单质和混合物,还要有自由存在的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 CuSO4溶液,可使反应速率加快 B甲醇和氧气以及 KOH溶液构成的新型燃料电池中,其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CH3OH 6OH- 6e-=CO
2、2 5H2O C在铁上镀铜时,金属铜作阴极 D电解 MgCl2溶液可制得 Mg单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纯锌和加入的少量 CuSO4溶液生成 Cu附着在锌表面,在硫酸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A正确;注意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 KOH溶液,所以负极产物写成 CO2是错误的, CO2会和 KOH溶液反应生成 CO32-, B错误;在铁上镀铜时,金属铜作阳极, C错误;电解 MgCl2溶液不能制得 Mg单质,而制得 Cl2、 H2、 Mg(OH) 2,电解熔融 MgCl2才得到 Mg单质, D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常识 点评:熟悉原电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燃料电池电极反应、电镀规律、电解规
3、律等 已知: Ni CuSO4=NiSO4 Cu; Cu 2AgNO3=Cu(NO3)2 2Ag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还原性: CuNiAg B氧化性: Ni2 Cu2 Ag C还原性: Ni Cu Ag,氧化性: Ni2 P1,则 SO3-的体积分数应该增大,不是减小,错误;温度越高,平衡逆向移动, O2的转化率降低,错误; C项正确; D项加入催化剂,反应加快,降低的压强加速,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点评:对图像的观察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属于有一定难度的习题。 MOH和 ROH两种一元碱的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时, pH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 x点时, ROH完
4、全电离 B在 x点时, c(M )c(R ) C MOH是一种强碱 D稀释前, c(ROH) 10c(MOH)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ROH稀释 100倍, pH降低 2,说明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A 项正确;在 x点时, pH值相等,则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M离子和 R离子浓度相等, B项错误; MOH不能完全电离, C项错误;因为MOH是弱电解质,大量没有电离,物质的量浓度大于 0.01mol/L,不能确定c(ROH)与 10c(MOH)的关系。 考点: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稀释问题。 点评:通过图像要分析出是否稀释 10倍, pH值下降 1,来比较强弱电解质,属于
5、简单题。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 NaOH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钠块,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剂量减少,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B溶液的 pH不变,有氢气放出 C溶液中的 Na 数目减小,有氧气放出 D溶液中的 c(Na )增大,有氧气放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 Na投入到溶液中,会把一部分水反应掉,同时生成 NaOH,由于原先溶液饱和,现在水少了,所以反应生成的 NaOH不但不会溶解进去,而且原溶液中还会析出 NaOH,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减少,最终溶液还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浓度保持不变, PH也不变, A 项错误, B
6、正确; Na+数目减少对的 ,但是 Na+浓度保持不变,放出的应是氢气,C、 D错误。 考点:考查饱和溶液知识 点评:先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再分析反应对浓度、质量分数、 pH等影响 下列颜色不属于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现象的是 A无色试剂瓶中的浓硝酸呈黄色 B久置的 KI溶液呈黄色 C新制氯水久置后变为无色 D普通玻璃导管口点燃纯净氢气时,火焰呈黄色 答案: D 试题分析:浓硝酸见光易分解产生二氧化氮使溶液呈黄色, A不符合题意; KI久置被氧气氧化为碘单质,使溶液显黄色, B不符合题意;氯水中含有的次氯酸见光易分解,促使氯气和水的反应进行彻底,导致氯气量减少而变为无色,C不符合题意;点燃氢气时温
7、度高,玻璃中含有钠元素其燃烧的火焰呈黄色,这是物理变化, D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的辨析 点评:熟悉常见现象的反应原理,注意焰色反应是元素的物理性质 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 答案: B 试题分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首先判断是否完全电离,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水等 )不完全电离应可逆符号, Ca( OH) 2是强碱,应该完全电离。 考点:考查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点评:书写时注意是否完全电离以及电荷是否守恒 下列反应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Cl2 Cl- B H H2 C MnO2 Mn2 D Zn Zn2 答案: D 试题分析:需要加入氧化剂,说明选项中物质发生
8、的是氧化反应,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只有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点评:比较各选项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答案:可得 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Fe3O4 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 Fe2O3和 H2 C除去 FeCl2溶液中的 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D常温下,将铁钉投入浓硝酸中可生成 Fe(NO3)2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应是 Fe2O3而不是 Fe3O4; B项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 Fe3O4和 H2,不是 Fe2O3; C 项正确; D 项浓硝酸氧化性强,产物应为三价铁
9、。 考点: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点评:熟记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此题属于简单题型 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同素异形体:正丁烷、异丁烷 B电解质: H2O、 CH3COOH、 NH4HCO3 C胶体:饱和氯化铁溶液、淀粉溶液、牛奶 D硅酸盐产品:水晶、水泥、陶瓷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正丁烷、异丁烷是同分异构体关系; B项 H2O、 CH3COOH、NH4HCO3都是电解质; C项饱和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 D项水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含硅酸盐。 考点:考查物质的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熟悉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电解质等概念,熟记常见的胶体、硅酸盐产品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0、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 HCl极易溶于水,吸收 HCl尾气时应用倒扣的漏斗,但是倒扣的漏斗不能插入溶液内 部,应在溶液的上部,所以 A错误; B项温度计是来测量混合溶液的温度的,应放在内部小烧杯中,所以 B错误; C项向容器中加入水,氨气易溶于水使容器内压强减小,气球会膨胀起来,所以能达到实验目的,C正确; D项利用此装置加热时 Na2CO3温度不如 NaHCO3的温度高,所以现象不很明显,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错误。 考点:考查实验装置分析及常见实验规范操作 点评:审清实验目的结合所给装置进行合理分析,熟悉常见的化学实验规范操作和实验原理 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
11、的含量变化来检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的化学性质与 相同 B 的原子序数为 53 C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78 D 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的化学性质与 相同, A正确;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所以 B正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53, C错误;原子的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即 131-53 53, D正确。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中微粒之间的关系 点评:熟悉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等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学性质决定因素等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
12、是 A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 B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 C在稀氨水中通入过量 : = D醋酸和氨水反应: = 答案: C 试题分析:判断离子方程式注意以下几点: 能否拆成离子形式, A项中氧化铜不能拆,所以错误; B项澄清石灰水应拆成离子形式, B错误; D项醋酸和氨水都是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不能拆成离子, D错误。 要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此时注意量的不同产物不 同, C项过量的 CO2产物为酸式盐,氨水是弱电解质不能拆成离子形式,碳酸氢铵是易溶于水的盐,应拆开,注意 HCO3-不能拆开, C正确。 还要检查电荷守恒等。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判断 点评:熟知离子方程式易错点,注意
13、反应物量不同,反应产物不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防止水解, 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B常温下,放热反应不一定能自发进行 C将 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用加热的方法不能将 NH4Cl与碘的混合物分离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应加入盐酸,加入硫酸会引入杂质, A错误; B项大多数燃烧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B正确; C项碳酸的酸性大于次氯酸的酸性,反应能发生, C正确; NH4Cl受热会分解为气体,而碘受热会升华为碘蒸气,不能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分离, D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常识 点评:依据所学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此题属于基础题 湿润的 KI淀粉试纸接触某气体而
14、显蓝色,该气体中可能是 Cl2 NO2 H2S SO2 HCl 溴蒸气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湿润的 KI淀粉试纸接触某气体而显蓝色,说明 KI遇到某气体 生成了碘单质,可知该气体具有氧化性或本身就是碘单质,再分析所给气体 Cl2 NO2有氧化性, 溴蒸气含有碘单质,所以 C正确。 考点:考查碘单质及碘化物的性质 点评:熟悉碘单质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效果显著的是 A 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B 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 H2时,改用浓硫酸 C在 K2SO4与 BaCl2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 Cu与浓硝酸的反应中,将 Cu片改成 Cu粉 答案: D 试题
15、分析:由于水的浓度可视为定值,改变水的量不能明显改变反应速率, A错误; Fe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不能生成 H2, B错误;加压只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速率才有影响,对溶液没有明显影响, C错误;将 Cu片改成 Cu粉,增大接触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 D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点评:熟悉浓度、压强、温度、接触面积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 2.24 L H2O 含有的分子数大于 0.1NA B常温下, 100 mL 1 mol/L 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小于 0.1NA C分子数为 NA的 C2H4气体体积约为 22.
16、4 L D 1.7 g NH3中含 NH 键数目为 0.1NA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注意标况下水是液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而从质量角度分析, 2.24 LH2O 的质量为 2240g,其物质的量远大于 0.1mol,分子数远大于 0.1NA, A正确; B项 100 mL 1 mol/L Na2CO3含有的阴离子 CO32-起始量为0.1mol,部分 CO32-会水解生成 HCO3-和 OH-,所以阴离子总数大于 0.1NA, B错误;没有指明标准状况不能进行换算, C错误; 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 0.1mol,一个 NH3中含有 3个 NH 键,所以含有 NH 键
17、数目应为 0.3NA, D错误。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 点评:熟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计算,注意气体体积换算的条件 实验题 ( 11分)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步骤如下: 在圆底烧瓶内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瓶口竖直安装通有冷却水的冷凝管 (使反应混合物的蒸气冷凝为液体流回烧瓶内 ),加热回流一段时间后换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烧瓶中除了加入乙酸、浓硫酸和乙醇外,还应放入碎瓷片,目的是_。 ( 2)反应中加入过量的乙醇,目的是_。 ( 3)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改为在蒸馏烧瓶内先加入乙醇和浓硫酸,然后通过分液漏斗边滴加乙酸,
18、边加热蒸馏。这样操作可以提高酯的产率,其原因是_。 ( 4)现拟分离粗产品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则试剂 a是: _,分离方法 是: _,分离方法 是: _。 答案:( 1)防止暴沸( 1分) ( 2)提高 CH3COOH的转化率( 2分) ( 3)及时蒸馏出生成物 CH3COOC2H5有利于酯化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2分) ( 4)饱和 Na2CO3溶液( 2分) 分液( 2分) 蒸馏( 2分) 试题分析:( 1)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暴沸; ( 2)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加入乙醇过量,可以使乙酸充分反应,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 3)这样加入的醋酸转化多,又及
19、时蒸馏出生成物 CH3COOC2H5,有利于酯化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 ( 4)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分离混合物,乙酸乙酯与碳酸钠分层,利用分液法即可;油层一般是乙酸乙酯,经分液之后水层可得乙酸钠和乙醇的混合液,蒸馏后可得 C为乙酸钠, E为乙醇,乙酸钠加入硫酸后蒸馏可得乙酸。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乙酸乙酯的制取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易错点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 9分)某校学生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 (部分装置已略去 )。其中 A、 B分别为氯气和氨气的发生装
20、置, 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装置 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 2)装置 B中浓氨水与 NaOH固体混合可制取氨气,其原因是_。 ( 3)装置 C中氯气和氨气相遇,有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同时生成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 4)将装置 C中反应生成的固体溶于水,所得溶液中离子浓 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 答案:( 1) MnO2 4H 2Cl- Mn2 Cl2 2H2O( 2分) ( 2) NaOH具有吸水性并且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热, OH-浓度增大,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气的方向移动( 3分) ( 3) 3Cl2 8NH3
21、=6NH4Cl N2( 2分) ( 4) ( 2分) 试题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 ( 1)装置 A是制氯气的装置,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生成氯气的反应,注意浓盐酸拆开,方程式为 MnO2 4H 2Cl- Mn2 Cl2 2H2O。 ( 2)用固体氢氧化钠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放出热量;同时 OH-浓度增大,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气的方向。用氧化钙也可以达到目的。 ( 3)有浓厚的白烟不是氯化氢,是氯化铵固体,常见的气体单质是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3Cl2 8NH3=6NH4Cl N2。 ( 4)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要水解,氯离子浓度最大,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考点:考
22、查实验室制取氯气、氨气、氯气与氨气的反应及离子浓度的比较。 点评:根据现象写出方程式要注意能准确判断产物。属于简单题。 填空题 ( 10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 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 1) 、 、 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 ( 2) 、 、 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_。 ( 3) 、 、 、 四种元素可形成中学常见的化合物 M,写出 M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 _;加热 M固体可生成一种酸性氧化物,写出此氧化物的电子式 _。 ( 4)由表中 两种元素的原子按 1 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的稀溶液易被催化分解,可使用的催化剂为 (填序号 )_。
23、 a MnO2 b Na2SO3 c FeCl3 d KMnO4 答案:( 1) NaNO ( 2) HClO4H2CO3H2SiO3 ( 3)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 ( 4) ac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元素的种类, 为 H元素, 为 C元素, 为 N 元素, 为 O 元素, 为 Na元素, 为 Al元素, 为 Si元素, 为 Cl元素。 ( 1) Na与 Al同周期,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 Na Al,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则有原子半径 Na Al O。 ( 2) 、 、 对应的元素分别为 C、 Si、 Cl,非金属性: C
24、l C S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 HClO4H2CO3H2SiO3; ( 3) 、 、 、 对应的元素分别为 H、 C、 O、 Na,形成 NaHCO3离子化合物,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 CO2的电子式要注意碳要形成四个共用电子对; ( 4) H2O2在 MnO2或 FeCl3催化作用下分解,而 Na2SO3具有还原性,与 H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作催化剂,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与 H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也不能作催化剂。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点评:本题题目难度不大,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物质可推断出元素的种
25、类,题中侧重于周期律的应用,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知识,把握电子式的书写。 ( 8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2KMnO4 10FeSO4 8H2SO4=2MnSO4 5Fe2(SO4)3 K2SO4 8H2O 设计如下原电池,其中甲、乙两烧杯中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1 mol L-1,盐桥中装有饱和 K2SO4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 1)发生氧化反应的烧杯是 _(填 “甲 ”或 “乙 ”)。 ( 2)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从 _到 _(填 “a”或 “b”)。 ( 3)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 移向 _(填 “甲 ”或 “乙 ”)烧杯。 ( 4)甲烧杯中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 答案:( 1)乙
26、 ( 2) a到 b ( 3)乙 ( 4) = 试题分析:( 1)根据总反应 2KMnO4 10FeSO4 8H2SO4=2MnSO45Fe2(SO4)3 K2SO4 8H2O,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Fe2+-e = Fe3+,发生还原反应的是MnO4-+5e +8H+= ,所以乙作氧化反应的烧杯。 ( 2)根据得失电子知道, a电极上高锰酸钾得电子,是正极, b是辅机,电子从 b到 a;电流从 a到 b。 ( 3)电池工作时,甲中正电荷减少, K+移向甲, 移向乙烧杯。 ( 4)甲烧杯中发生的是还原反应,高锰酸钾得电子,电极反应为 MnO4-+5e +8H+= 。 考点:考查原电池反应原理及电极
27、反应的书写。 点评:对于电极的判断,要从三个方面判断:电子移动方向,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泼性角度,本题考查基础。 ( 12分)在一容积为 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 0.2 mol的 N2和 0.6 mol的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N2(g) 3H2(g) 2NH3(g) H 0 。反应中 NH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上图,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 v(H2)为_。 ( 2)该反应达到平衡时 N2的转化率 _。 ( 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 5分钟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若改变反应温度,则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 _。 (填序
28、号 ) a 0.20 mol L-1 b 0.12 mol L-1 c 0.10 mol L-1 d 0.08 mol L-1 ( 4)请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_,若该反应在 298K、 398K 时的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 K1、 K2,则 K1 K2(填 “ ”、 “=” 或 “ ” )。 ( 5)在第 5分钟末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后,若在第 8分钟末达到新的平衡(此时 NH3的浓度约为 0.25 mol L-1),请在上图中画出第 5分钟末到此平衡时NH3浓度的变化曲线。 答案:( 1) 0.0375 mol L-1 min-1 ( 2) 50% ( 3) a、 c ( 4) ( 5)
29、 试题分析:( 1)根据 v( H2) = c( NH3)进行计算, v( H2) = c( NH3) =0.0375 mol L-1 min-1 ( 2)根据氨气的浓度求出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为 0.2mol,则反应的氮气为0.1mol,转化率为 50%; ( 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则 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 0.2mol/L,温度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则 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0.1mol/L,故答案:为: a、 c; ( 4)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 K 值越小, K1K2。 ( 5)第 5分钟末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后,氨气的浓度为原来的一倍,压强增大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氨气的浓度逐渐增大,到 8min时达到平衡,浓度约为0.25mol/L,如图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问题,涉及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平衡标志以及平衡图象等问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方法 性问题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