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3145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专题 10化学实验基础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做化学实验时必须注意安全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在点燃易燃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浓硫酸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溅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稀溶液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点燃添满酒精的酒精灯 用 10 mL量筒量取 8.55 mL蒸馏水 A仅 B仅 C仅 D全部 答案: C 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的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 A Ba(OH)2 KSCN NaCl Mg(NO3)2 (FeCl3溶液 ) B NaNO3 N

2、aHCO3 (NH4)2SO3 Na2SiO3 (H2SO4溶液 ) C NH4Br K2CO3 NaI CaCl2 (AgNO3溶液 ) D (NH4)3PO4 NaBr CuSO4 AlCl3 (KOH溶液 ) 答案: C 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实验现象 解释 A KI淀粉溶液中通入 Cl2,溶液变蓝 淀粉能与 Cl2发生显色反应 B 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浓硝酸见光分解,生成 NO2溶于浓硝酸 C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一定是由于该溶液中含有 SO42 D 铜片放入冷的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 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答案: B 关于下列各实验装

3、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装置 制备乙酸乙酯 B装置 中 X若为 CCl4,可用于吸收 NH3或 HCl,并防止倒吸 C装置 可用于干燥、收集 Cl2,并吸收多余的 Cl2 D装置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转移液体 答案: B 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氢氧化钠固体保存在配有橡皮塞的细口瓶中 B将 SO2通入品红溶液或 KMnO4溶液均能使它们褪色,均可证明 SO2有漂白性 C不能在石英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 D用湿润的 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 pH 答案: C 用下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 U形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 m(H)

4、: m(O)1: 8。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 A 、 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 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C 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 D CuO 没有全部被还原 答案: D 下列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 答案: C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 A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可用稀盐酸洗涤 B失去标签的 AgNO3溶液、稀盐酸、 NaOH溶液、 AlCl3溶液可选用 (NH4)2CO3溶液作鉴别试剂 C用铜丝代替铂丝做焰色反应 D在裂化汽油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振荡后若紫色褪去即可证明其中含甲苯等苯的同系物 答案: B 为达到预期

5、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配制 FeCl3溶液时,将 FeCl3固体溶于盐酸中,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 用 10 mL量筒量取 4.80 mL 的浓硫酸 蒸发溶液时,边加热边搅拌,直至蒸发皿中的液体蒸干 向无色溶液中加 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确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 为鉴别 KCl、AlCl3和 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至过量 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只有 2种 实验室可利用浓氨水和碱石灰混合的方法制取少量氨气 除 NO中混有的 NO2气体可通过水洗 ,再干燥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 ) A B C

6、 D 答案: C 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 A制硫酸和氢氧化钠:可用如图所示装置 B除去粗盐中的 Ca2 、 Mg2 、 SO42 ;依次加入的物质是 H2O、 Ba(OH)2、Na2CO3、 HCl C检验 Fe(NO3)2试样是否变质:取少量试样加水溶解,用稀硫酸酸化,滴加KSCN 溶液 D乙醛的氧化:在试管里加入 10%的 NaOH溶液 2 mL,滴入 2%的 CuSO4溶液 4 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 0.5 mL,加热至沸腾 答案: C 在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 Fe与 Cl2反应生成 FeCl3, Fe与 S反应生成 FeS,确定非金属性: ClS B用石

7、墨作电极电解 Mg(NO3)2、 Cu(NO3)2的混合溶液,确定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进行 H2O 和 H2S的热分解实验,确定硫和氧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D用 pH试纸测定氯水的酸碱性 答案: D 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 A HNO3溶液 (H2SO4),适量 BaCl2溶液,过滤 B CO2(SO2),酸性 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C KNO3晶体 (NaCl),蒸馏水,结晶 D C2H5OH(CH3COOH),加足量 CaO,蒸馏 答案: A 下表中的实验, “操作和现象 ”与 “结论 ”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纯碱中滴

8、加足量浓盐酸,将所得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酸性:盐酸 碳酸 苯酚 B 取某溶液少量,加入经盐酸酸化的 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 SO42 C 取少量 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后加稀H2SO4酸化,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该 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D 取皂化反应后的混合液滴入盛水的烧杯中,在液体表面出现油滴 皂化反应不完全 答案: D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向 NaOH溶液中滴加 FeCl3饱和溶液 制备 Fe(OH)3胶体 B 向 AgCl和水的混合物中滴加 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验证溶解度

9、 AgI小于 AgCl C 淀粉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加热后,加新制的 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 D 将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检验气体中有乙烯 答案: B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 ) A向 KMnO4溶液中滴加盐酸, 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增强。说明盐酸具有氧化性 B向澄清的 AlCl3稀溶液中加入 NaOH浓溶液,振荡,溶液仍为澄清。说明该两种溶液混合是物理变化 C向 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 Cu粉,振荡、静置,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说明Fe3 具有氧化性 D向 CaCl2溶液中通入 CO2,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 CaCO3

10、能溶于水 答案: C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除去 Fe粉中混有的 I2:加热使 I2升华 B除去 NaCl固体中混有的 MgCl2:加入 KOH溶液后过滤,滤液蒸发结晶 C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蒸发结晶 D除去氢氧化镁中混有的氢氧化钙:加入水中搅拌成浆状后,加入足量氯化镁溶液,加适量水过滤洗涤 答案: D 实验题 已知某酸性土壤浸取液中除 Fe3 外,还含有一定量 Mg2 和 Al3 。请设计合理实验检验该浸取液中的 Mg2 、 Al3 。 限选实验用品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管、玻璃片、 pH 试纸;浸取液、20%KSCN、 0.1 mol

11、 L-1 NaOH、 6 mol L-1 NaOH、 0.1 mol L-1 HCl、蒸馏水。 必要时可参考: 沉淀物 开始沉淀时的 pH 沉淀完全时的 pH Mg(OH)2 9.6 11.1 Fe(OH)3 2.7 3.7 根据你设计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测定溶液 pH的具体操作可不写 )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1: 步骤 2: 步骤 3: 答案: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1:取少量浸取液于试管 A中,逐滴滴加 0.1 mol L-1 NaOH溶液,充分振荡,边滴加边用 pH试纸检测溶液直至 pH在 4 9,静置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浸取液中含 F

12、e3 步骤 2:用滴管将试管 A中上层清液转移至试管B,向试管 B中滴加过量 6 mol L-1 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浸取液中含 Mg2 步骤 3:另取少量浸取液于试管 C中,滴加过量 6 mol L-1 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有沉淀产生 步骤 4:用滴管将试管 C中上层清液转移至试管D,向试管 D中逐滴滴加 0.1 mol L-1 HCl至足量,边滴边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沉淀又溶解,说明浸取液中含 Al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 (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 )。请按要求填空: .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1)为

13、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 C与 _(填装置编号 )连接;装置 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 _。 a碱石灰 b氯化钙 c五氧化二磷 d生石灰 (2)装置 A、 E、 E连接可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则两个 E装置内的药品依次是 _。 (3)装置 F可用于探究氯气与氨气 (已知氯气与氨气可发生反应: 3Cl2 2NH3=N2 6HCl)的反应。实验时打开开关 1、 3,关闭 2,先向烧瓶中通入 _,然后关闭 1、 3,打开 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另一种气体。实验一段时间后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中的阳离子 _。 .探究某些物质的性质 (1)利用装置 A、 E

14、,可设计实验比较 Cl-和 Br-的还原性强弱,能证明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_。 (2)若利用装置 A、 E进行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必须对装置 A进行的改动是_。 (3)将装置 B、 C分别与 F相连后,进行 H2S与 SO2反应的实验。 F的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F的烧杯所起的作用是 _。 答案: .(1)D a、 d (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氯气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固体中有NH4+ .(1)装置 E中的 NaBr溶液变橙红色 (2)向烧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并使温度计水

15、银球没入烧瓶内液面下 (3)SO2 2H2S=3S 2H2O 吸收尾气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用 CO还原 Fe2O3的实验中,用磁铁吸出生成的黑色粉末 X,他们认为 X 不一定是 Fe,因为加热温度不同、受热不均时会生成 Fe3O4,也能被磁铁吸引。为探究 X的成分,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图中 表示试剂的加入顺序 )。 (1)操作 Z是 _。下列仪器中,在灼烧沉淀时必须用到的仪器名称是_; (2)写出向溶液 Y中滴加 H2O2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 (3)通过以上数据,得出 2.376 g黑色粉末 X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为 _。 答案: (1)过滤、洗涤 (只答过滤不正确 ) 坩埚、泥

16、三角 (2)2Fe2 2H H2O2=2Fe3 2H2O (3)n(Fe3O4) 0.01 mol, n(Fe) 0.001 mol 固态化合物 A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可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甲组同学用下图装置 (夹持装置略 )对其进行探究实验。 (1)仪器 B的名称是 _。 (2)实验中, 中的试纸变蓝, 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并有 M生成,则 中的试剂为 _;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V中的试剂为_。 (3)乙组同学进行同样实验,但装置连接顺序为 - - - -V- ,此时 中现象为 _,原因是 _。 (4)经上述反应, 2.5 g化合物 A理论上可制得 0.56 L(标准状况 )

17、M,则 A的化学式为 _。 答案: (1)分液漏斗 (2)碱石灰; 3CuO 2NH3 3Cu N2 3H2O;浓H2SO4 (3)试纸变蓝;氧化铜与氨气反应生成的水和未反应的氨气形成氨水,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Mg3N2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测定某已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2)实验中,需加热至恒重的目的是 _。 方案二: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 Ba(OH)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

18、称量固体质量,计算。 (已知: Ba2 OH- HCO3 =BaCO3 H2O) (1)过滤操作中,除了烧杯、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 _。 (2)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_。 方案三: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D装置的作用是 _。分液漏斗中 _(填 “能 ”或 “不能 ”)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2)实验前称取 17.90 g样品,实验后测得 C装置增重 8.80 g,则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_。 (3)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_。 答案:方案一: (1)2NaHCO3 Na2CO3 CO2 H2O (2)保证 NaHCO3分解完全 方案二: (1)玻璃棒 (2)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几滴 Ba(OH)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沉淀不完全,否则沉淀完全 方案三: (1)防止空气中的 H2O 和 CO2进入 C装置;不能 (2)29.6% (3)缺少一个驱赶残留 CO2气体的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