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吉林德惠实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大量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带来的后果是 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 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战争更加残酷,充满更大的危险性 A B C D 答案: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答案: B 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条件是 A严重的民族危机 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 D社会矛盾的加剧 答案: B 甲
2、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 “实业救国 ”的呼声 B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C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的是 A中国的政局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的态度 D中国的自然条件 答案: B “因信称义 ”中 “义 ”的含义是 A在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B指被教皇免罪 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 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答案: A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在于 打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欧洲,宗教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 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有利
3、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A B C D 答案: B 加尔文宗教主张中体现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 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B主张共和式的长老制 C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 D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 答案: C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其他地区的改革的影响不包括 A使宗教改革浪潮波及欧洲很多地区 B首先突破了天主教神权的坚固堤坝 C为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固定的模式 D其改革精神激励了其他地区 答案: C 下列既属于 “军机四卿 ”,又是 “戊戌六君子 ”的是 谭嗣同 刘光第 康广仁 杨深秀 A B C D 答案: A 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其进步性主要
4、表现在 A挽救民族危亡 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D 有关 “一战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战推动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 B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C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大战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一战 ”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有 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引发了欧洲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动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 B C D 答案: C 美国在 1917年 4月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是 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德国 “无限制潜艇战 ”对美国危害较大 捞取
5、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参战得到美国人民的一致支持 A B C D 答案: D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意大利帮助塞尔维亚完成民族解放任务 C列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的 D意大利背信弃义,导致三国同盟的分裂 答案: C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导致这种 “过时 ”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答案: C 20世纪初,英国放弃 “光荣孤立 ”政策转而与俄、法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
6、成 C霸主地位业已消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答案: D 戊戌变法运动是 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B C D 答案: D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在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 C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C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
7、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 B 商鞅变法中取代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什伍制 B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C实行县制 D焚烧诗书 答案: C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 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 B C D 答案: A 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B “相地而衰征 ” C生产力的提高 D井田制的瓦解 答案: C 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前 569年),
8、“土可贾(买)焉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答案: C 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 A没有赋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 B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权利 C侧重政治改革,没有提高公民经济地位 D没有使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权利 答案: D 梭伦在国家机构民主化方面的改革举措有 创立公民大会 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以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 A B C D 答案: B 梭伦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债务问题 土地问题 就业问题 海外市场 A B C D 答案: A 大约在公元前 9-前
9、 8世纪,雅典城邦国家渐成雏形,其标志有 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设立 氏族成员逐渐分化为贵族和平民 阿提卡地区 4个部落的形成 公民陪审法庭的设立 A B C D 答案: A 商鞅变法对当时社会所起的根本作用是 A建立中央集权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C使秦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D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 B 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顺应历史潮流 商鞅不畏强权,执法如山 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 B C D 答案: A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改革者往往要
10、面临巨大的风险 A B C D 答案: C 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中,经常发生一旦边关有战事,宋朝就选拔将帅带兵出征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宋朝 A “荒年募兵 ”制的实行 B “更戍法 ”的实行 C将帅指挥受制太多 D贡举制的实行 答案: B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属性的是 A方田均税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 答案: D 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财政危机的困扰 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阶级矛盾的突出 A B C D 答案: D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秩序 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复杂 C赵匡胤是后
11、周统兵大将 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答案: A 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 答案: A 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要求 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 B C D 答案: B 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 A俸禄制度的实行 B政府掌控着大量无主荒地 C三长
12、制的推行 D新的租调制的实行 答案: B 综合题 材料一 如图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史记 商君列传 ( 1) 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4分 ) ( 2)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6分 ) (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13、 (5分 ) 答案: (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分 ) (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6分 ) (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对商鞅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5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 )“富强者并兼山泽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 ( 地方行政长官 )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 魏书 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 (岁 )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对实行两年轮耕
14、的 )所技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 之 ( 人多地少的地方 ) 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 (各地的地方长官 )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悉六顷。更代 (离职与上任 )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 食货志 请回答: (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3分) ( 2)它能抑制 “富者兼山泽 ”吗 为什么 ( 2分) (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分) (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4分) 答案: (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 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
15、治。( 3分) ( 2)不能。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2分) (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6分) (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农民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4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 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
16、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 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 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冗 ”问题, 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6分) (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
17、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4分) 答案: (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6分) (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 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
18、的胃量和 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 领袖翁同 也斥之为 “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 (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的历史背景。 (6分 ) (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
19、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4分 ) 答案: (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 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6分 ) (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分 ) 阅读下列材料: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 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 在这一阶段,战争的
20、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 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 1914 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 “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 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 ;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
21、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7分) (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3分) 答案: ( 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4分)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 ;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3分) (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