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广东东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史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 ”他所说的 “贵族政体 ”是指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 A 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发生了多次变化,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A火车时代,堪言 “乘风而行 ”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答案: D 某部电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士兵们冲进一座写有 “总统府 ”的建筑物,爬上屋顶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上写
2、着 4月 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民国三十五年 B民国三十六年 C民国三十八年 D民国四十年 答案: C 制订宪法是保证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中国近代以来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的 答案: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日益完善,对右图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村主任通过海选产生 B村主任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C村主任由上级直接任命 D我国民主建设不断深入 答案:
3、C 词汇频率能反映时代特点,下列词汇中能体现我国 1978年以来时代特点的一组是 A抗美援朝、反右派、整风运动、大跃进 B一边倒、阶级敌人、反革命、三个代表 C三大改造、红卫兵、特区、一国两制 D改革开放、特区、一国两制、三个代表 答案: D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过三次与其他国家建交的高峰时期(如图所示),其中1972年建交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国际政治格局的剧变,许多新成立国家与中国建交 D西方国家改变对华政策,纷纷与中国建交 答案: B 常言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政治文明
4、的最大影响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答案: C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 B 罗素称某场革命为 “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 ”,这句话应在一定程度上是 A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描述 B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夸张追忆 C对法国大革命的高度赞誉与肯定 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准确观察 答案: A 近代法国产生了 12部宪法, 1789-1875年的近 90年内,法国平均每 7年更换一部
5、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是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C封建残余势力与民主势力斗争激烈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 C “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这些条文应引自 A权利法案 B大抗议书 C 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D 魏源在海国图志 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 “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材料中的 “巴厘满 ”是该国某一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A内阁 B议会 C首相 D最高法院
6、答案: B 学者法里德 扎卡里亚的文章称: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 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 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你对 “第三次重大力量转变 ”的理解是 A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B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为世界大国 答案: C 胡适在一封信中说: “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A宣传西学 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 D民主共和 答案: C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
7、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答案: C 史学家陈旭麓说: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对洋务运动 “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开启近代化生产模式 D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C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 阿诺斯认为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中国政治统一与文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8、C科举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古代中国社会 “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 “士商相混 ”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答案: C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 4 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 3倍,而齐民要术记载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倍,麦类则为 44 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 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
9、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B “曹操墓在安阳 ”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 “魏武王 ”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 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 “曹操墓真伪 ”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 ”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答案: C 陕西民谣: “我有一只小毛驴 我骑着去赶集。 ”这个 “集 ”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 B都市 C夜市 D草市 答案: D 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 (明太祖 )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
10、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答案: C 科举制自产生后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稳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B促成了持久的读书风尚 C充实了古代科研的人才 D体现了社会的相对公正 答案: C 造成古代中国社会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 B 明朝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
11、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 D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 B林则徐是中英交往的友好使者 C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D英国崇尚中国文化 答案: C 1852年,有人统计发现,中国对英国商品的需求量竟然远不及英国的一些殖民地和一些欧洲小国。假若这一统计结果属实,你认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能是 A英国商品价格太高 B英国商品不实用 C自然经济占主导 D中国开放的口岸少 答案: C 学术界对李鸿章的争议颇多。如果要研究这个人物,最有价值的材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评李
12、鸿章的反动言论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李鸿章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 答案: D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 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 ”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D 综合题 ( 14分)文物古迹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谢氏大宗祠。建于南宋初年,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 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
13、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 【材料二】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 “百岁坊 ”,所以百岁坊的正面是像牌坊一样的建筑。 “坊 ”作为古代一种由政府划分的一个特定区域,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盛行。 【材料三】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 (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 廊从天井中间通过,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材料四】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
14、为三间两廊布局,以光绪六年 (1880)武进士谢汝槿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 1)材料一中 “大宗祠 ”的建立受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的影响?( 2分) ( 2)材料二中,唐代 “坊 ”的功能是什么?在宋代 “坊 ”又有什么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 3)依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清时期东莞民居的特点并分 析其成因。( 6分) 答案: ( 1)宗法制( 2分) ( 2)居住区;( 2分)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市、坊不分;( 2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分) ( 3)特点: 房屋设计朴素实用
15、; 房屋的布局封闭; 门窗具西洋风格; 采用传统工艺。( 3分,答对 1点给 2分,答对任意 2点即给 3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成因: 实用、封闭受中国古代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 门窗的风格是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 3分,答对 1点给 2分,答对 2点即给 3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 19世纪 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 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 50余家。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三】 1914年到 1
16、919年间,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 纱锭由 1914年的 502700枚增至 1919 年的 851032 枚;织布机由 1914 年的 2300 台增至 1919 年 2650 台,1920年达到 4310台。 面粉业从 1914年至 1919年新增 64家, 1919年达到实有企业 99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区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上的特点。( 2分) ( 2)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及社会角度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5分) ( 3) 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
17、原因有哪些?它给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8分) 答案: ( 1) 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 主要以轻纺、加工工业为主; 工业体系不完备。 (2分,答对 1点给 1分,答对任意 2点给 2分 ) ( 2)地理环境: 东部自然 资源丰富; 交能便利; (2分,每点给 1分。 ) 社会角度: 列强入侵较早地区,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外商在此开办工厂; 沿海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及消费市场大; (3分,答对 1点给 2分,答对 2点给 3分 ) ( 3)原因: 一战影响; 民国建立,奖励实业政策; 民众的爱国意识; 资本家的追求利润等。 (4分,答对任意 1点给 1分,答对任意 2点给
18、3分,答对 3点给 4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 影响: 促进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促进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4分,答对 1点给 2分,答对 2点给 4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 (11分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各有突出表现。西方以自由、民主、法制为特色的新的政治观念、制度和实践给文明以崭新的形象,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 东方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协调,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预等。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19、 【材料二】低效率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 随冗长的程序。 美国在应对本国发生的突发事件时,显得相当混乱和低效。如 2005年美国遇到卡特琳娜飓风袭击,小布什总统三天之后才终止度假,去指挥救灾。 摘自新加坡 “联合早报 ”宋鲁郑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 (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政治文明各有什么特点 ( 4分) ( 2)近代西方各国在国家权力分配上,都有分权制衡、使权力有效化的做法,试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3分) (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民主制度的权力制衡与行政效率问题。( 4分) 答案: ( 1)政治特点:东方:权 力高度集中;对地方管理日益强化等。( 2分,答出任意 1点给 1分,答出任意 2点给满分,答中央集权发展也可酌情给分。) 西方:自由、民主、法制为特色。( 2分,答出自由、民主、法制任意 1点得 1分,答出任意 2点给满分) ( 2)美国分权是中央与地方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上的三权分立。( 3分,答出三权分立即可给 2分,如答到中央与地方分权、党派分权等,言之成理可相应给分) ( 3) 美国的分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民主,较好地避免了专制弊端; 但应急效率不够,对社会公共工程建设和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的能力欠缺。( 4分,答对 1点给 2分 ,答对 2点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