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342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起松土、碎土、起垄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 ”说明在该地在汉代已经使用了这些铁质农具,所以答案:选 C, A项在原始社会广泛使用, B项说法太够模糊不清, D项出现在唐代。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其耕作模

2、式中最突出特点的是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耕作方法,耕作模式,土地的使用方式,耕作制度,农具的革新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发展,纷纷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社会变革其本质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起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

3、符合史实。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点评: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战后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 “混合经济 ”的演变; ; “福利国家 ”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其利弊; 第三产业兴起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新经济 ”的出现及其特点。但其实质是西方各 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起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 法国总统萨科奇称: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 ,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 B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萨科奇希望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改革 D布雷顿

4、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 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 ”说明法国总统萨科奇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满,主张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多极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结合史实可知 20世纪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主宰世界货币体系的现状不复存在,但至今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仍旧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 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尤其是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

5、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美元充当了国际货币,美国主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航向,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遭遇极大挑战,这一问题在 20世纪 70年代得以明显展现。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 50年代美国进行 “无形边疆扩展 ”的经济行为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四幅图片分别是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

6、织的会徽,结合题意要求出现在二战结束到 20世纪 50年代的只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操控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 世贸组织正式成立在 1994 年, 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建立,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列宁在

7、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 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说明题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苏维

8、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选 A, B 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在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战争结束后其弊端日益显露, D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点评:苏俄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列宁在 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 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

9、业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到 20世纪 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主要依靠的是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选 A, B C 两项发生在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前, D项为工 业化打下基础。 考点: “斯大林模式 ” 点评: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 ”和 “斯大林模

10、式 ”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三种不同的模式,在各时期都发挥了其应用的巨大贡献,但各种弊端也都呈现出来。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三者之间的异同比较。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从从长期

11、而言其改革都没有实现苏联经济的最终快速好转,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二者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即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所以 说法正确符合事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 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

12、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次演说中强调, “西欧 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西欧成为 “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的 主要原因是 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C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 D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扩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七十年代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使西欧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西欧诸国联合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世界政治也开始进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成为材料中尼克松发表上述言论的重要时代背景和原因,答案:选 C, A

13、B两项发生在 20世纪七十年代之前, D项发生在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三者均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点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的亮点,现存的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特点各异,欧盟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经济集团,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情形最为复杂,各国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 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中美国(共同体) ”, 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 2009年度流行语。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 “共生时

14、代 ”。 这一 “新概念 ”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 B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 D中美关系进入结盟新时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现在中美已走入 共生时代 ”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谁都离不开的谁的现实需要,这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紧密相关,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二者 的具体表现; 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

15、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 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思想,实质上是指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资格,不能因为出身的背景的不同而成为有无享受受教育的依据,答案:选 B, A C D 三项不符合 “有教无类

16、”的思想主旨。 考点:儒家的教育思想 点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创私学,打破了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现实; “有教无类 ”和 “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是精华; “温故而知新 ”的学习方法更是学习知识的一般方法。 明清之 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 “异端 ”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人 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之际产生了进步思想,其出现的社会背景或原

17、因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和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有密切关系, 说法正确,但当时美国尚未建立, 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答案:选 D。 考点:明清之际的思 想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诗经论语和周易都是

18、先秦时期中国重要的 文化典籍,而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作品,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 “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还提出了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 ”。 不仅开启了儒学的神学化之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 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维护封建统治

19、秩序 B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C强调 “理 ”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存天理,灭人欲 ”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其本质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 A, B C两项均是其表象和特点, D民主启蒙思想强调的是政治内涵,与 “存天理,灭人欲 ”突出强调道德伦理的内涵不符。 考点:程朱理学 点评:程朱理学尽管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大量继承了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积极影响。然而对其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程朱理学在被官方接受之后,变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

20、力的工具,极大地禁锢了人的思想,尤其是将道德约束上升到天理的层次更加深了中国人的思想重担。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该题说法正确。 考点: “百家争鸣 ”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百家争鸣 ”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或原因; “百家争鸣 ”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文艺的 “双百方针 ”的差异。 儒家学派遭到重创

21、是在西汉。 答案: B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该题说法错误。 考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点评:儒家思想起源于我国春秋晚期,为孔子所创,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大宗,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享受特殊礼遇,直 到汉武帝时期才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影响此后中国两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直至今日,复兴国学的内容中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凡尔赛体系 B罗斯福新政 C法西斯体制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22、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借鉴了凯恩斯经济理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新模式,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凯恩斯主义特征不符。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罗斯福新政因采用凯恩斯主义而取得巨大成功,而凯恩斯主义因罗斯福新政的 成功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发展经济的基本模式,二者相得益彰。 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张 20世纪 30年代罗斯福与农

23、民交谈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改革中的农业举措是通过缩减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的供应量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政府给受损的农民以补贴,答案:选 C, A B两项说法错误, D项并未出现在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举措中。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工业

24、: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 工人的基本权利。这些内容必须牢记。 1929年 1933 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下列哪项最符合你的心态( )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

25、如兄弟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9年 1933 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陷入瘫痪状态,工人大量失业,所以纽约的城市市民寻找工作即如备选项 B所描绘的那样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答案:选 B, A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发生时商品价格下跌, C 项与大量工人罢工,社会不断涌现暴乱不符, D项说法错误,为转嫁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展开激烈的贸易战争。 考点: 1929年 1933 年经济危机 点评: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是: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

26、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而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存 在的主要矛盾: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和消除。 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两大系统是在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在我国的瓷器制造史上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经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与题中制 “瓷技术形成两大系统 ”的要求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

27、就 点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是下列哪一朝代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北宋时期我国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 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项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宋代以后的城市经济功

28、能的增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明显,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坊市分离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代以前中国的商品交易有严格的政府管控,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缓慢的向前发展。 有一则新闻这样写道: “1492年 10月 12日发现美洲新大 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 ” 文中的 “英雄 ”是指 A迪亚士 B达 枷马

29、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空特征 “1492年 10月 12日发现美洲新大陆 ”将这位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英雄指向了哥伦布,答案:选 C, A B二人在非洲西海岸航行, D首次实现了人类的环球航行。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高考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的原 因; 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关注迪亚斯,达伽马和麦哲伦三大航海家的探索;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其中从多种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的成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 “日不落 ”帝国是在 A打

30、败西班牙后 B打败葡萄牙后 C打败荷兰后 D打败法国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 “日不落 ”帝国,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英国的崛起 点评: 18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武力保障: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殖民扩张,为此大力发展海

31、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最主要途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与掠夺 C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D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最主要途径,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来说两次工业革命起到了关键作用,答案:选 B, A项为其形成创造了必要前提, C项对其形成起推动作用, D项是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 1618 世纪的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得非

32、洲沿海岸、美洲大部、亚洲沿海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中期的英、法 、美等国殖民扩张迫使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总之,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各地逐步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不包括 A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 B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C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 D手工工场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A B D 三项分别为工业

33、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资本和市场,物质基础及技术条件,而 C项则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不是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答案:选 C。 考点:工业革命的产生原因 点评:材料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原因,对此必须牢固把握如下内容: 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市 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

34、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 “蒸汽时代 ”和 “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建筑材料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突出的标志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这两次革命也分别被称为 “蒸汽革命 ”和 “电气革命 ”,所以这两次革命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主要动力的不同,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科技革命的标志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明显不同,其实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共发生国三次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

35、标志各部相同,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这同时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 源;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内燃机的出现为标志,极大地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标志主要要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新生物科技等,他们推动了二战后世界发生巨大变革。 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 “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没有根本改变 . D军阀割据混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是指一战期间 中国民

36、族工业的发展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期,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快速地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要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答案:选 C,A B D三项只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特点和不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考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掌握。高考试题重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以下发展阶段的考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 60-70年代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7、 一战期间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抗日战争以后 。 “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的货充斥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1946年 7月 8日解放日报的这段话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C封建统治的阻碍 . D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说明美国商品占领中国市场,挤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市场和空间,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正确,它们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但与题中美

38、国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艰难曲折的总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遭遇重重阻碍,但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在遭受重大压榨中缓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始终未能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主导力量, 民族资本主义的这一发展特点也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A中国开始实现工业化 . B我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 .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

39、低,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答案:选 D, A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 B项目前尚未实现, C项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考点: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40、 A农村 . B沿海地区 . C城市 D国营企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率先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即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取消人民公社化建立乡镇的政治改革,农村改革的实现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改革晚于 A项。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点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 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41、。 有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 “一夜崛起的城市 ”,它在下列哪一个省 A广东 B福建 C浙江 D江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一夜崛起的城市 ”是指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深圳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不符合深圳的现有行政区划。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和沿海开发城市的发展成就格外突出。在高考中尤其要关注对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 析和重要时间关键点的识记能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和

42、重大影响。 19世纪 80年代,清政府修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是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沪宁铁路 D京沪铁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881年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员为便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修筑了中国第一条唐山至胥各庄 (今河北省丰南区 )的铁路,即唐胥铁路,答案:选 B, A C D三项均晚于B项。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交通的发展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 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

43、合中西样式设计出的受到新派人士欢迎的服饰是 A中山装 B西装 C长袍马褂 D列宁装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出的受到新派人士欢迎的服饰是中山装,答案:选A, B项最先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通商口岸出现, C项是中国传统服饰, D项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后才逐步进入中国。 考点: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史内容的感知能力。社会史学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研究范畴,高考将其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更好地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实用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报刊、通信、自然灾害等内容,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综合题

44、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 20世纪 20年代至 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7分) 图 1: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图 2:美国人被迫廉价出售私人汽车 图:在巨大宣传画下排队领取救济金的美国人 请回答: ( 1)图片 2和图片 3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指出这一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3分) ( 2)这一重大事件有什么特点?( 3分) ( 3)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3分) (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 1分) 答案:( 1)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分) 根本原

45、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分)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产日益相对过剩; 股票投资异常活跃及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等。( 2分)。 ( 2)范围广;破坏性大;时间长。( 3分) ( 3)实行新政。( 1分)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2分) ( 4)防止泡沫经济或虚假繁荣 , 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1分) 试题分析:( 1)图片 2和图片 3反映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结合所学可直接写出其爆发的原因。( 2)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是范围广;破坏性大;时间长。( 3)美国为解决此次

46、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产生的恶劣影响给我们的启示是: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防止泡沫经济或虚假繁荣 , 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考点: 1929年 1933 年经济危机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但与此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社会引向了另个一更高的发展阶段。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 20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传统 “自由放任 ”政策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阅读下列

47、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清雍正帝强调, “农业为天下本务,而工贾为其末也 ”, “市井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因此要在 “平时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 (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 (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于何时?其基本内容和目的如何? (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答案:( 1)重农抑商政策;( 1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实行。( 1分)内容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分) ( 2)闭关锁国政策;( 1分)根本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