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3372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 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 C 启蒙思想家们用 “人权 ”反对 “王权 ”,用 “人道 ”对抗 “神道 ”,用 “人类理性 ”否定宗教愚昧,用 “自由 ”“平等 ”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答案: D 有人说: “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

2、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 ,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 ,致良知 答案: C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 “人民 因有关法律和权利的一些共同的协定以及参与互利行动的愿望而结合在一起 ”。近代启蒙思想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是 A天赋人权 B社会契约 C三权分立 D人非工具 答案: B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

3、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丙 查阅到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丁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 C 邓小平说: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 一条线 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 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

4、战略的 “转变 ”主要表现为 A实行 “一边倒 ”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D实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某同学选取以下历史图片开展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性学习。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确立 B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并肩战斗 C西方大国遏制中国的僵局被打破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答案: C 20世纪 50年代,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代表,第一次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代表出席国际会议,这次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D日内瓦会议 答案: D 2008年 5月,马英九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强调:要在 “九二共识

5、 ”的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协商。 “九二共识 ”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 A “一国两制 ”的原则 B “和平统一 ”的方针 C “两岸三通 ”的原则 D “一个中国 ”的原则 答案: D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中国某一历史时期读书笔记。以下正确认识的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 “一五 ”计划完成 B从 “左 ”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 “文化大革命 到实施拔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B 从 1789-1848年 ,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 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喷发囗,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对 “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进程加快 B社会

6、结构分化加剧 C洲际间联系加强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 D 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本茨研制的汽车 C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 D贝尔发明的电话 答案: C 该图是 “19701993 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答案: C 表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 GDP 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

7、31973 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 GDP 的百分比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 9% 23 2% 38 8% 英国 13 3% 28 8% 41 5% 美国 8 0% 19 8% 31 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答案: B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 1947 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的 “关键词 ”,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 D雅

8、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C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 阻碍 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A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发展了马克思这一理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 B 被称为 “工人革命运动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 ”的是 A

9、论法的精神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共产党宣言 D四月提纲 答案: C 梁廷 在海国四说中介绍某个近代西方国家时说: “未有统领 (指国家元首 ),先有国法。 ”该国家应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答案: B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 1787年宪法和法国 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 规定的政体相同 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立法保障 A B C D 答案: C 在美国, “当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制度不满时,我们可以搬到别的州去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用脚投票的权利 ”。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它也是一种“自由的保障 ”。上述材料提到的制度是 A联邦制

10、B共和制 C分权制 D邦联制 答案: A 近代法国产生了 12部宪法, 17891875 年的近 90年内,法国平均每 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 C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 “和睦大家庭 ”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 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 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30周年庆典 答案: C 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

11、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历史新纪元 开国大典 以和平代替武力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不结盟 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 B C D 答案: A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下列哪座城市与以下的描述最吻合 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出现最早一批民族企业 20世纪 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冠上了它的名字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厦门 答案: A “今日地方一有事故,内

12、外衮衮诸公莫不函电交驰,曰: 伤洋乎? 不问民。 ”文中的 “今日 ”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签订之际 B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答案: D 该图反映的情景应是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带来的 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阅读 “制度的拉动和滞后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影响示意图 ”。据此判断,晚清时期对经济结构的演进客观上产生拉动效应的国家制度或政策是 A商业专卖 B闭关锁国 C开埠通商 D实业救国 答案: C 张岱年教授认为: “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 17、 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

13、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关于二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 B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C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D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答案: C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 皇帝 “家天下 ” 中央集权制度 官僚制度 “多民族 ”与 “大一统 ” A B C D 答案: D 中国占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 “世袭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的过程。下列说法与 “科举制 ”相一致的是 A “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 B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

14、可跃登上第。 ”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 B “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答案: C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

15、,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材料中两次 “大变动 ”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内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 B 该图是近代中国人的著述或创办的报刊,其主张不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前进方向的是 答案: A 作为烟草制品的标志 烟标,折射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该图的烟标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于研究 实业救国思潮 维新变法思潮 民族工业发展 近代民主革命 A B C D 答案: D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 20余年( 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

16、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答案: A 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4)均富化 ” 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法国 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答案: C 下列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评价不正确的是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使中国近代社

17、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 D 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层广泛参加 答案: D 美国时代 1938年 1月 3日载: “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 28 年。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

18、塔指引、进京赶考 ”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 “力挽狂澜 ”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八七会议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 C 下文摘自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 “ 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 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 ” 电文中的 “匪 ”是指 A太平军 B北伐军 C工农红军 D新四军 答案: C 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 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山东广饶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 “从此,这个徘徊在欧洲大路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 ”这一 “

19、幽灵 ”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新三民主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56年后提出 “以阶级斗争为纲 ” A B C D 答案: D 陈独秀说,中共 “一大 ”对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到中共“二大 ”时 “就脚踏实地了, 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 “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 C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先锋堪称本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我们不能发现它们都 A反映了民主与

20、专制斗争的结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答案: B 1912 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 “美国式 ”的共和国,其政权的 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 “仿制品 ”,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 A 综合题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 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

21、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 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 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

22、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大权 从未旁假 ”的理由。( 2分) (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8分) (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4分) (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 “备尝艰辛 ”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2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2分) 答案:( 18分)( 1)理由:雍正皇

23、帝设置 了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分) (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 2分)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 化;( 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思 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2分) (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 2分) 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2分) (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1分) 孙中山先生是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1分) 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2分) ( 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4、: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 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 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 但是,随着 1 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 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 “中华民族 ”的概念。(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

25、竞争之 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 “驱除鞑虏 ”,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 了 “五族共和 ”,最后提出了 “中华民族 ”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 “中华民族 ”。 材料四 1924年 2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 “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 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

26、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是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来讲世界主义。 ”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8世纪末民族主义呈现近代形态的背景。( 6分)根据材料一,比较民族主义在 19世纪中期前后的区别。( 4分,不得抄录原文。)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表达出怎样的 “民族情绪 ”?(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分) ( 3)从上述材料对 “民族主义 ”概念理解的角度,理解材料三 中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6分) ( 4)根据材料四说明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的理由。此时,

27、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大动作?( 4分) 答案:( 26分)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 6分) 区别: 19世纪中期前,民族主义是人民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 19世纪后期起民族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和争霸的工具。( 4分) 民族情绪:忧国、救国。( 2分) 影响: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4分) ( 3)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分,任

28、答 3点) ( 4)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 2分) 动作: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 2分) ( 14分)西欧从 15世纪以后,逐渐确立了领先世界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懈的制度、思想、科技的创 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迫于王权膨胀和天主教在英国复活的现实危险性,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向荷兰的执政威廉亲王发出邀请,请他到英国来接管王位 威廉接受邀请后率大军在英国登陆 根据议会条件,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随后和妻子玛丽(詹姆 士二世的女儿)一同登上了英国王位。 英国:在传统

29、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 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 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 “砸烂可耻的东西 ”,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 容异说。 在政治 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 “ 社会契约 ”。 “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全球通史 材料三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16 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 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

30、启动。继英国以后, 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 潮,引发法国大革命, “自由、平等、博爱 ”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 19 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中心之一,她仅用 40多年时间( 1871 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2 知识经济与现代化 材料四 科技、工业和政治领域内发生的这三大革命使欧洲获得了影响和支配世界的势不可挡的力量。 西方确立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优势,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世界通史教程 近代卷 ( 1)依据材料一

31、,概括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创新?( 3分) ( 2)依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 “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的主要表现。( 2 分) ( 3)依据材料三指出 1719 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哪几次转移并简要概括历次转移产生的主要影响。( 3分) (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西方是如何确立其优势地位的?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答案: (1)君主立宪制、两党制、议会制( 3分) (2)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或宣扬“人民主权 ”思想,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2分) (3)17世纪英国,英 国率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18世纪法国,启

32、蒙运动迅速发展,引发法国大革命。 19世纪德国,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3分) (4)确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3 分) 影响: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扩展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结构。( 3分,任意回答其中 3点即可,或其它言之成理也同样酌情给分) ( 20分)历史的进程存在普追规律,历史的大势又是 “一 ”与 “多 ”的综合,历史演进的普遍法则是通过诸多特 殊道路得以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美国、德国各自通过怎样的方式走上资本主

33、义道路?扼要分析这些道路产生的共同原因。( 9分) ( 2)指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历史由 “一 ”走向 “多 ”在政治方面的表现,这种多极化趋势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分) ( 3) 1990年代以来,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都在加强,中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内政与外交,积极融入这种趋势,试结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与外交的重大史实说 明。( 4分) 答案:( 20 分)( 1)方式: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美国:独立战争;德国:三次王朝战争。(共 3分) 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民主意识的增强(启蒙思想),使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有了

34、思想武器;社会矛盾的激化,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到来。(共 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 2)表现: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欧共体形成而为重要一极;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对任意 3点可给 3分) 影响:政治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经济上,西欧、日本崛起,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第三世界致力于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 (答对任意 2点可给 4分,此问满分为 4分) ( 3)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分) 外交: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加入亚太经济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的工作(答对其中一项即分可得 2分,本问最高得分不超过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