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374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司马迁的史记 五帝本纪从黄帝说起;另外人们在山东嘉祥县的汉代画像石上也发现了黄帝像。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黄帝其人其事纯属编造不可深信 B.黄帝的故事真实可信 C.是否有黄帝其人尚不能完全确定 D.黄帝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答案: C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世界最大的影响是( ) A灭亡拜占庭千年帝国,破坏了欧洲古典文化 B建立跨三大洲的帝国,扩大了伊斯兰教传播范围 C阻碍了东西方商业贸易,迫使西方开辟新航线 D重视商业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C 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

2、本确立的时间大体为( ) A 6世纪上半叶和 11世纪前后 B 6世纪下半叶和 11世纪前后 C 6世纪上半叶和 12世纪前后 D 6世纪下半叶和 12世纪前后 答案: B 中世纪教会支持创办大学的目的是( ) A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神学的研究和传播 C开展世俗教育 D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答案: B 公元前 5世纪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 20万,自由民约为 16.8万人,其中成年男性公民 4.5万人,妇女 3.2万人,外邦人约 3万人,奴隶约 1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至多不超过( ) A 4.5万人 B 7.5万人 C 7.7万人 D 16.8万人 答案: A

3、 标志着西欧古代历史终结的时间和事件是( ) A公元前 27年,罗马帝国的建立 B公元 395年,罗马帝国的分裂 C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公元 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答案: C 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在平民反对贵族长期斗争中产生的 B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C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D该法对于平民的最大好处就是量刑有法可依 答案: C 被称为西方 “历史之父 ”的历史学家是( ) A阿里斯托芬 B希罗多德 C修昔底德 D苏格拉底 答案: B 公元前 1 世纪末,罗马拥有 30 多个行省,屋大维的顾问和官员们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

4、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这一困难的是( )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开始实施公民法 C进一步完善万民法 D颁布民法大全 答案: C 自 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利机构 等级代表会议。该图反映了当时的欧洲社会权利结构含义准确理解的是 A国王高高在上,市民与贵族屈居其下 B国王与贵族权利处至高无上地位 C教皇与贵族相互联合以共同对付国王 D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 答案: D 史学家所谓的中世纪或中古时期指的是( ) A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形成时期 B奴隶制占主导地位的历史

5、时期 C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 答案: C 资产阶级的前身 中世纪市民开始参政始于( ) A采邑制 B封建等级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专制 答案: C 图中的两人是东西方的杰出治国人物,他们在治国方略上存在很大差异的根源是 A “皇权至上 ”与 “政事共商 ” B封建自然经济和奴隶制商品经济 C “三公九卿 ”与 “公民大会 ” D东方君主专制与西方的民主法制 答案: B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 “理性 ”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形成了完备

6、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 D罗马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实服务 答案: D 公元 745年,唐玄宗下诏: “波斯经教,出自大秦 (东罗马帝国),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 ”诏书中所提到的 “经教 ”(即景教)属于( )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答案: D “敦煌飞天就是画在石窟中的飞神,它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根据上文,无法推出的结论是 ( ) A敦煌飞天的形象在唐朝时期开始形成 B敦煌飞天文化体现了中外

7、文化的交流融合 C飞天文化可能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飞天文化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 答案: A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 “20 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 ”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 1973年,在距今 7000多年的遗址中,出土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水井遗迹,象牙雕刻,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据此,在河姆渡遗址还可以发现( ) A玉制礼器 B大型墓葬 C陶猪形象 D古城遗址 答案: C 郭沫若曾写道 :“洹水 _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上文中的 _应填入( ) A偃师 B安阳 C镐京 D咸阳 答案: B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

8、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 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答案: B 史记 赵世家曾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 “胡服以习骑射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根据上文和所学,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 A现代的裤子可能源于胡服 B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创造 C民族融合影响服饰的变化 D汉人的服饰完全被胡人异化 答案: D 左传 哀公二年记载:公元前 493年,晋国赵鞅与郑军作战。战前,鉴于郑军人多势众,为鼓舞士气,赵鞅临阵誓师,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

9、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遂:参政),人臣隶圉免(奴隶免除身份) ”。材料直接反映了当时( ) A战争目的为攻城略地 B争霸战争日趋频繁 C奖励军功已渐成风气 D士阶层社会地位高 答案: C 史记 商君列传: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上文体现的思想是( ) A严刑峻法治国 B肯定社会变革 C激进功利主义 D主张君主集权 答案: B 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 500O 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周时期出现青铜

10、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答案: D 史记 萧相国世家说,汉兴,萧何 “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萧何改变的主要是( ) A政令 B官制 C法律 D皇帝称号 答案: A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 “大转型 ”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郡国制代替郡县制 答案: B 汉承秦制,但与秦朝相比汉初政令施行的特点是( ) A急切苛刻 B宽简疏缓 C优柔寡断 D急功近利 答案: B “今民困国虚,决战

11、之资,唯仰锦耳 ”,反映了三国时期哪国的历史情况?(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西晋 答案: B 公元 3-6世纪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 “魏晋南北朝 ”,这其中的 “魏 ”是指 (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答案: A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上的有效制衡 D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 答案: C 综合题 该图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演变的示意图,仔细阅读分析后,回答问题( 13分) ( 1)图一中的政治体制是在哪件重要历史事件之后形成的?该体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分) ( 2)图二

12、中的政治体制是什么?简要概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分) ( 3)扼要概述图二中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 2分) ( 4)同图一的政治体制相比,图二政治体制有何历史进步性?( 2分) ( 5)王权在强化过程中与等级代表会议(新型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最后走上对立。请用叙述的方式论证这一观点。( 3分) 答案:( 13分) 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影响: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3分) 等级君主制;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 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

13、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3分)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2分)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分) ( 5) 15-16世纪国王为打击大贵族领主分裂势力,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使得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到 17世纪,却推行 “君权神授 ”论,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型贵族的利益,最后导致英国革命。(

14、3分) 知识拓展:西欧封建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交叉,两种社会历史因素相互综合的结果。公元 3世纪以来,罗马帝国境内盛行的隶奴制中已经孕育着新的封建关系萌芽,这种制度在实质上看就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因为占有主要生产资料的大地产者,已经不能完全占有劳动者本身及其劳动(奴隶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在经营方式上,大土地所有制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 模经营相结合,剥削形式主要通过地租,这已经同封建的生产方式非常接近。另一方面随着日耳曼征服者的足迹所至,日耳曼人的土地制度和社会组织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日耳曼人的君主、贵族和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益合流,共同

15、形成了西欧封建统治阶级。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成为农奴,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奴役,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被统治阶级。 ( 1)根据图一的信息,爵位中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的划分,可以判断出该政治体制是等级君主制,该制度是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之后形成的。该体制产生的主 要影响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分析,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 2)根据图二中的 “有一个由僧侣、贵族和商人代表组成的等级代表会议 ”可以判断出该政治体制是等级君主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

16、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 3)根据图二中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则可以判 断出该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 4)根据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演变的整天历程,同图一的政治体制相比,图二政治体制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5)考查了王权强化与等级代表会议的关系变化。根据教材的相关说明, 15-16世纪国王为打击大贵族领主分裂势力

17、,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到 17世纪,却推行 “君权神授 ”论,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和 新型贵族的利益,最后导致英国革命。他们实际上既联合又斗争,最后走上对立。 试述古代东方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共同特征。( 16分) 答案:历史价值:世界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促进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积极影响( 6分) 共同特征:大河文明;农业发达;早期国家;文化灿烂;影响后世( 10分) 古代东方文明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文明在产生的时候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加上古代中国,这些文明分别产生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

18、底河、印度河与恒河、黄河与长江流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力 资源丰富,最适合发展农业。在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以后,文明率先在农业生产效率极高、人口稠密的大河流域产生,可能是出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口和辽阔大陆地域的需要,而且,这些古代东方文明一般都采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所以,经济上的大河农业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 魏书 请回答: ( 1)图一和图二

19、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分) (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评价迁都的影响。( 6分) (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4分) 答案:)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分) ( 2)原因:北方位置偏僻;文化落后。( 2分) 评价:促进民族融合(交流);有利于改革落后的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分) (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都 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4分) 棋盘上的历史 该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观察该图,回答问题。

20、 问题:( 15分) ( 1)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何时?( 1分) ( 2)请解说一下棋盘上 “楚河 ”、 “汉界 ”的来历。( 4分) ( 3)棋子中的 “炮 ”,有时也写作 “石 ”字旁。 “火 ”字旁的 “炮 ”出现最早应在中国 古代的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 2分) ( 4)作为中央官职的 “相 ”,曾一度被称作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请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 “相 ”制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8分) 答案:( 1)原始社会末期(或公天下时期,或史前时期,其它合理答案:)( 1分) ( 2)对楚汉战争解说(要求:时间、人物、目

21、的(或原因)、结果等,只要求描述中体现 3项即可得 3分,即每一项计 1分) ( 3)唐代,( 1分)因为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1分)或宋代,( 1分)由于宋代才出现管状火器。( 1 分)(两者任挑一,但朝代与原因必须匹配。) ( 4)秦统一后,秦始皇设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保证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汉武帝设立内朝,任用亲信形成新的决策中心,裁抑相权以加强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并相互牵制,防范了宰相专断,强化了皇权。明朝废中书省和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皇权空前强化。宰相制度的设立和废止都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8 分)(其它如,宋朝设

22、立正副宰相,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进一步分割相权。也可) ( 1)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 “禅让 ”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 “有虞 ”。帝舜、大舜、虞帝舜、 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可以判断出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原始社会末期。 ( 2)汉高祖二年(前 205年)刘邦乘楚霸王项羽大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今徐州)。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璧(在今安徽)一带大败刘邦,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刘邦西返到荥阳召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刘邦的兵势才得以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从前

23、 205年到前 202年)之久的拉锯战 -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地反复争夺。在此期间,形成了 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 “楚河汉界 ”,特别令人注目的是 “中分天下 ”,那象棋的棋盘正是这样这就是棋盘上 “楚河 ”、 “汉界 ”的来历。 ( 3)炮是中国象棋兵种之一。红方记为 “炮 ”,黑方记为 “炮 ”(黑方也可以记为“炮 ”或 “包 ”)。棋子中的 “炮 ”,有时也写作 “石 ”字旁。因为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由于宋代才出现管状火器,所以 “火 ”字旁的 “炮 ”出现最早应在中国古代的唐朝。 ( 4)考查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秦统一后,秦始皇设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

24、政务,保证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汉武帝设立内朝, 任用亲信形成新的决策中心,裁抑相权以加强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并相互牵制,防范了宰相专断,强化了皇权。明朝废中书省和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皇权空前强化。 儒学有着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 “传人 ”。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 “ 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 饮冰室书话 回答: (12分 ) (1)简要叙述我国古代儒学产生、发展的史实 。 (6分 ) (2)如何理解

25、 “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 ” (2分 ) (3)列举两个史实说明儒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分 ) (4)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下,今天我们应该如何 对待儒学 (2分 ) 答案:(共 12分) (1)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学,提出 “礼 ”和 “仁 ”;( 1分)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观点,提出 “仁政 ”( 1分);荀子( 1分)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 1分) 南宋,朱熹发展为 “理学 ”。 ( 1分) 明,王守仁 “致良知 ”( 1分) (2)儒家思想成为自西汉以来二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分)或回答“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26、想 ”。 (3)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日本借鉴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建立了以天皇为 中心的中央集权制等。 (2分 ) (4)言之有理即可。 (2分 )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特征的法系。观察该图, 回答问题。( 12分) “公元 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奴隶制大田庄在东罗马帝国不占主要地位。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伊朗、印度有贸易关系,是 “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成为繁荣的工商业中心。 ” 罗马法论纲 结合材料和已 有知识分析评价罗马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影响。( 12分) 答案: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商业经济发达、人口的流动和移民的增多等因素促使了法制的产生。(如答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