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 D项。 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点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斯大林体制有所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其改革时期,积极地对美国进行争霸战争,耗费 了大量的国力,同时僵化的色彩更加明显,最终其改革以失败告终。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
3、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是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转嫁危机,结果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因此,可排除A,肯定 C,提高关税是为限制进口,故 D项错误。 B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西方国家干预危机的措施 点评: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来解决危机,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危机,反而使国际关系空前的紧张,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需要建立世界范围内的机制来调节生产与贸易,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而确立。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
4、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 “消费爱国论 ”( )。 A没有看 到 “过剩危机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前费,反对勤俭节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会反作用于生产,这是经济学的基本的常识。经济危机的重要的表现就是产品太多,卖不出去,所以凯恩斯鼓励消费,通过消费的反作用来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故选 B。 A项材料未体现; C项说法错误,凯恩斯正是因为很明白消费和生产的关系才做出了材料中的结论。D
5、项正是经济危机发生的诱因。 考点:凯恩斯主义 点评:在经济危机面前,经济学 家凯恩斯主张扩大消费,通过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恢复经济。这一理论和罗斯福新政不谋而合,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通过扩大政府财政开支的作用来调节生产。在 70年代,凯恩斯主义退出主流经济思想。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支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不仅德国,英法战后经济恢复也靠美国扶植 C美国在一战后掌握了世界领导权 D美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929 年 1933 经济危机相关的知识,之所以这市场危机能从美国开始后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6、正是美国支配了世界市场, B、 D 说服力不够, C 项错误,一战后美国没有操纵国联而由英法控制,正说明是英法而不是美国掌握世界霸权,所以选 A 项。 考点: 2933 年的大危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危机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这一对矛盾就无法解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这句话说明
7、( )。 A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危机蔓延到全世界 D危机持续时间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干材料看 “交换手段 ”“工业企业 ”“农场主 ”“家庭 ”说明危机范围广, “长河冰封 ”“枯枝败叶 ”“找不到市场 ”“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说明危机破坏性强。故选 B。 ACD均是这场大危机的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出来或者是说的不 全面。 考点: 2933 年的大危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
8、,这一对矛盾就无法解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19231929 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 营的企业。 ”对柯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 ( )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C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D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 “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不干预经济运行,不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必然会激
9、化矛盾,导致贫富差距更大,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因此 ABD都是正确的。材料没有体现 C项的意思。 考点:美国经济危机前的繁荣 点评:美国在 1923年到 1929年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生产的巨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社会财富的共享,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健全使得社会矛盾趋于尖锐,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严重的危机。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力量来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这一先河。 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下面一则当时美国一对母子的对话反映了哪方面的原因 ( ) “妈妈,为什么不生火 ”“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 ”“为什么没有煤了呢 ”“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 ”“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
10、”“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 ” A财富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B许多部门的生产严重 过剩 C证券市场的资金并没有投入生产领域 D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低下,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无力购买市场上的产品,从而形成了恶性的循环。故选 B。 A项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贫富分化严重; C项材料未体现; D项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材料都未体现。 考点:经济危机 点评: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 ,这
11、一对矛盾就无法解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20世纪 20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 A 20年代美国的繁荣 B美国市场的分期付款 C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被激化 D股票投机导致股价大幅度哄抬 答案: C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故选C。 A项与经济危机并无直接联系; B项是一个诱导因素; D项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考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点评: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2、,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这一对矛盾就无法解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垄断 ”这种经营方式产生于一个 “新时代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 “新时代 ”特征的发明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其影响。 “垄断 ”产生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题干中的 “新时代 ”应是 “电气时代 ”。 A属于蒸汽时代, D属于信息时代。 B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与题干相吻合的是 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垄断出现的时间,原因;另一个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3、的成果。垄断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的集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成垄断经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产生了一些和电有关的产品。 “诚信 ”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 A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量 B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D政府对银行存款 进行担保 答案: D 试题分析: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为了恢复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是其他新政措施顺利实行的保证。故选 D。 A项与诚信有关,但不是最主要的措施; B项不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C项属于社会保障措施,也属于诚信的范畴,但也不是最主要的措施。
14、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 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 ( ) A亚当 斯密: “发展经济的最佳办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 B萨伊: “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 C凯恩斯: “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统揽。 ” D马尔萨斯: “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
15、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就是其最直接的体现。罗斯福新政就是是政府兴建了许多社会工程,来拉动内需,来解决就业。故选C。 AB自由主义思想,正是需要调整的; D项也是属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罗斯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恢复经济。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 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丘吉尔曾
16、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尽管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选 D。 A项明显错误,斯大林体制不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B项说法错误,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行政性的指令计划,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C
17、项也错误,西方经济建设的经验在于自由主义。 。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对于斯大林体制,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作用,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搞经济建设,另一个方面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业自由贸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故选 C。 A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在苏俄时期一直未出现。 考点:苏联的工业化 点评:苏
18、联在列宁去世后逐渐地偏离了新经济政策的轨道, 1925 年实行工业化,为了配合工业化的进行,实行农业集体化,为了向工业积累资金。这一做法一方面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另一个方 面对农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 强攻 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十月革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由斯大林建立,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成功的经济政策。因此 ABC均不符合材料。苏俄共产党领导试图通过战
19、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遭到了失败。故选 D。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后来想着直接通过这种政策进行项共产主义过渡,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1919年俄国 1普特( 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 30卢布,黑市价格 200卢布。但是农民必须以 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A俄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集权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苏俄遭遇大旱灾而
20、导致粮食匮乏是在 1920 1921年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开始于 1921年 3月,斯大林集权体制的建立是在 1936年,因此排除ACD项。材料中的时间正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故选 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下表反映的是 1960年以来高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及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战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高收入国
21、家快 B高收入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步下降 C有力地证明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D高收入国家逐步进入知识型社会实现产业升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图中曲线反映的是不同类型国家工业比重的大小而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 A项与材料无关; B项说法明显错误; C项中的多极化趋势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主要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增加所致。中收入国家先增加后降低,也走上了类似发达国家的道路,只有低收入国家恰恰相反。故选 D。 考点:战后不同类型的国家工业的比重 点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
22、产生继续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中等发达的国家也是继续着这种趋势。而低收入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之路。 1946年至 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 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 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这表明当时法国 A运用了亚当 斯密的经济思想 B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C采用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法国政府的这一做法是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国家得力量制定经济计划,
23、指导经济发展,体现的是凯恩斯主义思想。故选 B。A 错误, A 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C 项是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D项是中国的体制,法国显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战后法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 点评: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利用财政、税收等各种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到 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的方法渐失灵,新自由主义重新抬头。 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而在欧洲各国债务中相当部分用于社会福利开支(如下表 )。 以下对 “福利国家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
24、分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福利政策消除了贫富差距,实现了 社会公平 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方国家在战后建立了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但是,也造成政府财政开支过大,财政赤字的局面。因此 ABD都是正确的。 C项说法明显错误,福利制度不可能消除贫富差距。 考点:福利制度 点评: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想着通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福利制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确实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另一个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的积
25、极性。 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导致了社会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其中从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的是: A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B国家公职人员 C职业经理人员 D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答案: A 试题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生继续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故选 A。 BC 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科技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在迅速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地提高,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经 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在不断地下降。 “盖天津 (城 )市发
26、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道题选取了一段关于近代天津的史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也是自主命题的体现之一,然而考查的知识点仍在中国近代史之内。抓住材料中的 “旧城 ”、 “河流 ”、 “铁道线 ”、 “电车道 ”,很明显反映的是 “陆路 水路 铁路 电气化 ”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即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 考点:近代城市化 点评:近
27、代中国的城市的发展融进了明显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往往是畸形发展的繁荣,这一点材料虽然没有考到,但是学生需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大的专题,包括西方城市化、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建国后中国 的城市化历程都需要明白。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 ) A 1989年 B 1992年 C 1994年 D 2000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90年代以后个人电脑逐渐普及,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5年发展为几千用户,到 2005年已经超过一亿用户。 考点: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点评:互联网领域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此题实际上考查改革开放
28、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生活领域里的其它的变化如服饰、家居等领域的变化也需要掌握。 某报以 “新陈代谢 ”为题 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 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 1898 1900 B 1901 1911 C 1912 1927 D 1928 1937 答案: C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 C。 AB项还处于清政府时期; D项是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 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
29、 点评:辛亥革命后,不仅 在政治制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旧的礼仪等被取消,新的风尚在建立,但是,学生也应该知道,在广大的内陆,辛亥革命的影响还是很不明显。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最早解体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由于外国的侵略特别是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东南沿海被迫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开始大量的进入到中国的市场,冲击了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最早在这些地方解体。故选 A。 BCD三项都是我国的偏远内陆地区,自然经济始终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考点:近代自然
30、经济 点评:在外国的商品倾销之下,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分离并且日益的商品化。另外,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产生了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相关的知识点都需要掌握。 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其中 “先天不足 ”是指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C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先天不足 ”应该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状态的表现,即不足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 A、 C是不足的原因, D应该是后天畸形的表现 考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
31、点 点评: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产生后,外受外国资本的压制,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剥削,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局面。这种局面决定了资产阶级在革命活动中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软弱性的一面。也决定了资产阶级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 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 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 B制瓷技术精湛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笑话反映出外国元首和使节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喜爱的原因当然是瓷器精美,故事反映出制瓷技术的精湛。故选 B。 A项材料未体现; CD项说法本身错误。 考
32、点: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质量精湛,服务于官府。此外,应该知道,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义勇军进行曲是下列哪部电影的插曲( ) A定军山 B风云儿女 C 渔光曲 D英雄儿女 答案: B 试题分析: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故选 B。定军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片;英雄儿女是反映抗美援朝的历史的一部电影,影响了几代人。 考点:近现代中国的电影 点评: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近代的一些技术也
33、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就有电影技术。 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在国际上获奖;建国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电影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 “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 ”的传统观念,形成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 ”、 “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 ”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专制制度的衰落 B西方文明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中传统观念的冲破,形成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 、 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 的意识,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故选 C。 A项说的是制度问题,材料未涉及; B项在明
34、清时期影响较少; D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经济政策。 考点: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点评:在古代特别是明清以后,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突破重农抑商的藩篱,重视商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进步思潮等都需要把握。 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注:翻车和曲辕犁),经技术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据此确定该遗址最早是 A西周 B三国 C唐朝 D北宋 答案: C 试题分析:翻车出现在三国,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的。据此可推断该遗址最早应为唐代的遗址。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 点评:三
35、国时期翻车出现,时是灌溉的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是我国传统步犁的定型。我国古代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 题材,民间有 “牛郎织女 ”、 “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 ”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佛教的广泛传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牛耕是重要的生产手段,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故选 A。 B项说的是政治制度; C项说的是文化政策,都与材料无关; D项材料未体现。
36、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考试的重点,包括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时间、特点、作用等,需要牢牢的把握。古代的一些谚语、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都与小农经济有关,学生应该会分析。 20 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 可能是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同家富强 D拥护保路运动,反对 “铁路国有 ”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易结合材料作答。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孙中山高举自然资源的长城,是想着国家搞建设,可以实现富裕。故选 C。 A项说的
37、是政治制度,材料未体现; B项看不出赞美的地方; D项是发生在辛亥革命前。 考点:孙中山的实业强国思想 点评: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只剩下民生主义尚未实现,主张兴办实业,使国家富强。但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孙中山很快的清醒过来,掀起了一次一次的护国、护法运动,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中西合璧产物的是 长袍马褂 中山装 西服 旗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日本的服饰改装而成的,体现中西合璧特点;西服是西式服饰;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 选B。 考点:
38、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在外国侵略的背景下,西式文化也开始传入我国。在服饰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发生影响,逐渐演化成了中西合璧的服饰。与此相关的生活领域里的其他的变化学生也应该明白。 李鸿章自称 “一生风雨裱糊匠 ”,他的 “裱糊 ”活动为 A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B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C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D创办大生纱厂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海发昌机器厂由方举赞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由陈启沅创办,大生纱厂由张謇创办,上述企业均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李鸿章为洋务派代表,他创办的企业为上海轮船招商局。故选 B。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
39、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外题中涉及到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也是考试的重点。 五百多年前,欧洲一批航海家开始冒险开辟新航路,而今天美洲越来越多的足球运动员带着梦想踏上欧洲的联赛赛场,他们登陆首选的落脚点是 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简称西甲)。从历史渊源上看,主要是因为 A西班牙联赛水平高,同时上缴税费额度最低,使自身特长和收入得到最大体现 B西班牙一直都尊重美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与主权完整,赢得美洲人的好感与向往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今,两地形成共性语言、信仰等,登陆西甲可以减少很多障碍 D西班牙距离美洲最近,同时西班牙也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
40、,登陆西甲是最大的荣耀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最初两个国家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所以历史上西班牙和美洲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球员初到欧洲,障碍相对较少。故选 C。 A项非历史原因; BD项说法本身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 90年代初,国 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 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
41、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 60种价格中的 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十四大。注意时间 “90年代初 ” ,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 1992年,符合题意。而 B项在 21世纪初。 D项在 2001年均排除。 C项与题意无直接关系。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价格 放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这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体现。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四大做出了我国
42、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 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分别位于 A广东省、安徽省、海南省 B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 C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 D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其中深圳、珠海和汕头在广东省,厦门在福建。故选 D。 考点:对外开放的格局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 “出口特区 ”,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其他地区设立。 1980 年将 “出口特区 ”改名为 “经济特区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小范围内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的,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
43、对外开放的格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1978年召开,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可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 C。 A项是在 2001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项是在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D项是在 20世纪 80年代。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以
44、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议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 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 “大跃进 ”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相应的历史阶段特征相对应。“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体现了一种 “左 ”倾冒进情绪,这与 “大跃进 ”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是一致的。故选 C。 A项是在抗战时期,明显不符合材料
45、; B项是在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不符; 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大跃进 点评: 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错误的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的发展。此外,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也需要掌握 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 98 7%的户、 98 8%的职工、 99 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 82 2%的户、 85 1%的从业人员、 93 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由 1956年提示可知,材料体现了三大改造,而私营
46、工商业户、 职工、产值、从业人员、资本都是工商业的参照指标,所以应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 D。 A项说的是一五计划; BC 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二十世纪初,一场 “咸与维新 ”的 “剪辫风 ”旋即扫荡中南重镇武汉,大街小巷,处处可闻 “喀嚓 ”声。热情最高 昂的学生军, “人人手执一柄剪刀 ”,过路者凡有发
47、辫,统统剪子伺候。这主要是由于 A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 B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 C “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 D外国传教会的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的发展,男人蓄辫被看成封建清政府的象征,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所以在社会中掀起了 “剪辫风 ”。故选 A。 BCD三项均明显错误。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在外国侵略的背景下,西式文化也开始传入我国。留辫子成了落后的象征。另外,剪发还有一层政治色彩,是清 政府的象征。与此相关的生活领域里的其他的变化学生也应该明白。 创刊于 1861年 11月上海新报发刊词写到 :“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 B宣传政治主张 C评价社会风气 D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 “贵乎信息流通 ”, “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 “架买空盘 ”现象。故选 D。 A项说的娱乐, BC 两项说的是政治,都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报刊的发展 点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末已经出现了商业性的报刊,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