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说明耕作、种桑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 D。 AB项明显错误,都是说的商品经济,与材料相反; C项错误,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不是主要产业。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考试的重点,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
2、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也要知道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有学者指出: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 90年代,美国 “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的举措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D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90年代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3、取得了成功。这轮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美国一批经济学家由此乐观地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调已经确定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入了一个 “新经济 ”时代。与材料结合 “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的举措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故选 C。 A项是 20世纪 30年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 调节来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 B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产生的主要经济思想; D项显然错误。 考点:美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点评:美国经济体制总是在随着时代的
4、需要不断地发生变化调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领资本主义世界的潮流。美国的经济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断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有人说: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份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超越了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
5、的。故选 D。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人民公社化运 动是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改革开放后废止。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是 A工业革
6、命、日本明治维新、市场经济 B俄国 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计划经济 C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D俄国 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问题。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采用市场的手段发展经济,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指导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二者都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 A项工业革命、 BD项俄国 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无法体现二者的结合。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此相关的
7、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这段话表明斯大林强调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了 A对抗马歇尔计划 B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C打破冷战僵局 D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的理解。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条件: “外部环境 ”。联系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优先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政权,故选 B。 A、 C、 D三项均出现在二战后初期,与题目时间不符。 考点:斯大
8、林体制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斯大林体制,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作用,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搞经济建设,另一个方面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 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A充分调动了农工的生产积极性 B完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借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9、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尽管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故选 D。 A项明显错误,斯大林体制不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B项说法错误,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行政性的指令计划,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C项也错误,西方经济建设的经验在于自由主义。 。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对于斯大林体制,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作用,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搞经济建设,另一个方面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二次大战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
10、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源于 1944年一次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对世界经济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二战即将结束的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一次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建立的;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个国际经济组织,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但也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 均正确。故选 D。
11、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此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这三个组织的主要宗旨也需要掌握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是世界银行;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是关贸总协定。故选 B。 是世贸组织,是关贸总协定在 20世纪 90年代的发展。 考点:战 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
12、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此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这三个组织的主要宗旨也需要掌握 1988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发布行政令,将欧洲一体化先驱让 莫内的骨灰迁入 “先贤祠 ”,让他与卢梭、雨果等伟人安息在一起。让 莫内推动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始于 A关税同盟建立 B欧洲共同体成立 C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D欧盟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始于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故选 C。 A项是在 1958年; B项是在 1967年; D项是在 1993年。均在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之后。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
13、,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外,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 A 1993年欧盟的成立 B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 的签署 C 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D 2002年欧元作为欧元区单一货币正式启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欧共体发展到欧盟是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欧洲联盟是经济政治实体。 B项条约的签订只是决定要成立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的正式成立是在 1993年,故选 A项。
14、CD项是欧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外,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20世纪推动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的因素有 新航路的开辟 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方式的出现 两极格局的结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在 15-16世纪,而题目的时间限定是 20世纪,所以排除 ,其
15、它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是 20世纪以 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故选 D。 考点: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雏形,后来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步的发展;在 20世纪 90年代,全球化加速,主要因素有科技因素,这是根本推动力;有体制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有交通、通信方面的发展等。 此外,全球化的影响也需要把握。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 “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 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 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
16、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全球化显示了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说明 A 项正确;华的客舱, 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 “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 说明 B 项正确;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说明 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不等于就要抵制,故选 D。 考点:全球化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
17、双刃剑。对待全球化,我们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20世纪 50至 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的全面认识和综合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是新的变化。故选 A。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没有废除,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实行凯恩斯主义。
18、因此 BCD错误。 考点:战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法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实行凯恩斯主义。从实质上来讲,西方国家这样的变化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 高就业率,缓和社会矛盾,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社会救济, “以工代赈 ” D规范企业行为 答案: C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中通过兴建大型的工程一方面减少失业率,另一个方面为以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体现了 “以工代赈 ”的思想,故选 C。 A项是在金融方面的改革措施; B项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措施;
19、D项是在工业方面的调整措施,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乔家大院之类的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 化进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清
20、之际,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往往把资本转向购买田地和进行科举考试,这严重的阻碍了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C。 AB项不是最主要的消极影响; D项说法错误,晋商的行为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和思想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 “转折 ”主要是指 A欧洲贸
21、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的联系,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故选 B。 AD项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C项是从近现代化史观进行分析的。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点评:新航路开辟以后,对世界、对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世界而言,世界开始由分散独立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对欧洲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但是对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却
22、带来了巨大地灾难。学生应该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民众对石化、电信、保险、水电等行业的垄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每年的人大代表提案很多都涉及这些敏感话题。垄断这种经营方式产生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C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 D信息时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 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一些企业逐渐掌握了相关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形成垄断的局面。故选 B。 A项时期还是在小企业时代; C项时期进入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项是在 20世纪 90年代之后,垄断组织早就出现了。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 点评
23、: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 19世纪 70年代开始发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的集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成垄断经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等也需要掌握。 下列 哪些因素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与膨胀 日本全面侵华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列强忙于战争 ,暂 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此 项不符合题意。 项结合教材知识很容易知道都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 A。 考点:
2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 “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 “自救 ”运动 B洋务
25、 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对民族工业的产生产生了重要的诱导作用。故选 C。 A为洋务运动的性质; B项为失败的原因,材料未体现; D项说法本身错误。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 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外题中涉及到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26、情况也是考试的重点。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 1978年到20世纪 80年代、 9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 ”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C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 “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 ”“改变了 经济发展方式 ”可知这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 A。 B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27、后进行的; C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D现是在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的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议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剑桥中 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消失 ”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 可以看到 A与 B都
28、属于集体农业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以公有制为前提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原来的集体劳动的形式,所以说集体农业消失。故选 C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 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 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
29、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 1 992 年的十四大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选 C。 A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项是在十五大上; 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 以上是
30、周杰 伦的歌曲上海 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 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读书,阅读申报、看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知识点, A项中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初年西式婚礼盛行; B项中鸦片战争后西式餐厅大量出现, 20世纪 20年代电影院在大城市出现; C项 1943年正处抗日战争期间,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较常见。 D项说法错误,我国出现 1958
31、年 5月 1日才出现了最早的第一家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出现于当年 10 月 1 日,据此 D项说法与此不符合(另申报 1872年在上海创办);据此 ABC三项说法成立, D项错误。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新思潮也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世纪 90年代,李鸿章兴奋地说: “五年来,国家所费 无多,巨款来自民间。 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 ”他感叹的洋务建设成就是 A海军的兴办 B电报局的兴办 C民用工业的创办 D新式学堂的兴办 答案: B
32、试题分析:从材料 “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 ”可以看出,李鸿章说的是近代的通讯手段的变化。故选 B。其他各项明显不合题意。 考点:近代通讯的发展 点评: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进入到中国。中国在交通、通讯等领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始终处在初级阶段且速度缓慢。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 B垄断组织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丧失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
33、: C 试题分析: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私人生产的无序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效率提高。自有资本主义的政策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 盾。故选 C。 A 项所涉观点材料未体现;B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基本矛盾;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 2933 年经济危机 点评: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广,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自有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罗斯福新政就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对经济进行的调整。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34、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 .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 请回答: ( 1)受材料一中的 “直接过渡 ”和 “利用资本主义 ”的思想影响,苏俄分别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4 分)分析由 “直接过渡 ”向 “利用资本主义 ”转变的原因和
35、影响。( 8分) ( 2) 20世纪 50年代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哪几次改革尝试?( 6 分)试分析这几次尝试失败的共同原因和对苏联历史产生的影响。( 4分)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6分)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原因:国内战争胜利以后,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3分) 影响: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36、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分) ( 2)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分) 影响: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2分) ( 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 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言之有理,答出三点即得分。) 试题分析:( 1)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
37、原因要点要全,结合新政策出台的形势思考苏维埃的急切任务;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看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能力;结合旧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看实行新政策的意图即可全面归纳其原因。( 2)苏联在斯大林体制建立后,进行了三次改革,具体内容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失败的原因既有三者相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原因,要具体的分析。( 3)此问可结合材料依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苏联建 立了斯大林体制,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弊端也是日益明显,僵化的色彩越来越严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给我们以教训
38、和启示,改革既要有魄力,还要有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 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 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 90%,世界生产的 40%,出口总额的 2/3和技术转让的 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仅有 20%是在国内进行。 以上资料均摘自孙颖、黄光耀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2005年 12月,香港承办世贸部长会议,全球几千名反全球化人马随之纷纷杀到,用特区政府的话叫做 “展现世界示威文化 ”,有人说反全球化运动已经 “全球化 ”(见下图)。 请回答
39、: ( 1)材料一图中代表哪些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什么?( 8分) (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 4分) ( 3)你如何看待 “全球化 ”与 “反全球化 ”运动。( 10分) 答案:( 1)北美 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 6分)说明了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及地区内国家联系的加强。( 2分) ( 2)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 3)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是最大受益者; 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原因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和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
40、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注重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问题,但这一趋势无法改变,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建立起公正合 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的把握。( 1)从材料一中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可见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2)从材料二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是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评价 反全球化 运动时,要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如何面对全球化,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考点: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雏形,后来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逐步的发展;在 20世纪 90年代,全球化加速。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待全球化,我们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