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3396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 “制 ”是指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理解周朝 “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的含义,古代 “封建 ”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对应分析备选项中的各项制度, A强调的是世世代代的继承, C也是一种继承关系,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 D时间不符合,正确答案:为 B项。 考点:分封制 点评:本题的难点在材料的理解上,抓住关键词理解主

2、要内容。用时间方法只能排除 D,所以要求学生做题时主要对主要信息的提取,也要求学生加强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还可以考查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以及意义等。 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中州沃土,半植半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棉花已经广泛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中州沃土,半植半棉 ”体现了棉花已经种植较广,但不是本质问题,排除 A;资本主萌芽主要看雇佣关系,材料中为体现,故 B不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故 C错误。提 “尽归商贩 ”、 “ 率从贸易 ”体现了农产品以及生活用品

3、与商业的联系,所以答案:为 D。 考点:明朝的商品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正确理解选项内容。审题中不仅注意材料还要理解本质,难度适中。也可通过排除法解决。还可以考查明清商业特点等。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 “死水 ”中泛起了 “微澜 ”。其 “微澜 ”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审题中注意时间自宋元时期,理解与自然经济不同。也可用排除法,如手工工场的兴起应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在明朝中后期; CD都是明清时期的商业特点。故选 B 。也可

4、与所学知识印证,宋代开始,商业较为繁荣,如城市市民阶层的发展,功能的完善,市的时间和空间的打破,都体现了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考点:宋代城市发展和商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题干的概念较抽象,理解难 度较大,但也可根据所学简化,需要学生多角度分析解题。还可以考查宋代商业与文化的关系等。 据记载,明朝 “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 C: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根据题

5、干提供的信息 “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 ”体现了各地商品汇集山西 , “转贩之力 ”和所学史实由于晋 商的努力,反映的是长途贩运弥补了区域经济的缺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不符合事实; BD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特点 点评:本题重点是材料的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是通过选项也考查概念的理解。还可以考查明代商业中货币、作物等变化。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君权神授 ” “天人感应 ” 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提出 “民贵君轻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民贵君轻 ”是孟子提出来的,不

6、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可以说是所有儒士的共同想法。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认为 “道之大原于天 ”,主张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 答案: A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是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也可用排除法解决。还可以考查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等。 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 “恻隐心 ”、 “仁义心 ”,而且还极力主张 “治国以仁 ”,认为 “为天牧民 ,当以仁道 ”。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 “孝顺父母 ”,歌颂 “至孝之行 ”。康僧

7、会明显受到 A道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法家思想的影响 D墨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仁义心 ”、 “治国以仁 ”、 “为天牧民,当以仁道 ”、 “孝顺父母 ”、 “至 孝之行 ”等信息,可以了解到康僧会提倡仁、礼等思想,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制,墨家代表中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故选 B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在材料的运用和理解,难度较小。儒家思想还 可考查佛教对儒学的冲击等。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该是 A穷理的方法 B

8、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 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人为 “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 为 A 项。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比较能力,宋明理学还可考查其影响等。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 “致良知 ”以成 “圣贤 ” B提倡 “格物致知 ”以求 “理 ” C宣扬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 D认

9、为物质享受是 “秉赋之自然 ”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求要外求。 B是朱熹的观点, C是王夫之的观点, D是李贽的主张。故选 A 考点:陆王心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也可通过人物主张用排除法!还可考查明清时期心学的内容,以及影响 “针路 ”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 “海禁

10、 ”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航海业发展,从而要求改进航海技术;故 ABC正确, “海禁 ”政策是明代出现的,故 D 表述不正确 考点:中国四大发明 点评: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注意选项的理解表述,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四大发明还可考查其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造纸术 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印刷术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火药 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指南针 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11、题从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一些评价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词 “对西方历史的影响 ”。而 项描述的是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不合适,造纸术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者,造纸术与印刷术推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展。 答案: B 考点:中国四大发明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一定把握好题干要求。中国四大发明还可考查其形成发展情况。 公元 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答案: A 试题

12、分析:注意提取题干中时间 “751 年 ”“唐朝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 N 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也是在宋代,火药用于军事是唐朝末年;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改进,所以答案:为 A 考点:中国四大发明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提取时间,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还可以考查四大发明对近代西欧的影响等。 20世纪 50年代, 中国京剧秋江在欧洲演出,演到半截,后排的观众都站起来,看看舞台上是不是真的有水。当他们看到还是那个平平的舞台,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便爆发出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上述情景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哪一特点 A综合性 B程式化 C虚拟化 D现实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13、第一是虚拟的时空环境。 第二是严格的表演程式。 第三是夸张的艺术形象。题干中 “后排的观众都站起来,看看舞台上是不是真的有水 ”体现了虚拟的时空环境给观众的错觉。故选 C 考点:中国戏曲 点评:本题与所学知识联系不 密切,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中国戏曲可以考查京剧的形成过程。 张履祥在补农书 总论中说: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一方面,勤

14、于耕作、生产效率高的农民只能治田十亩,所以田多的人就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另一方面,人多,可开垦的荒地几乎开完,所以少田的人只能耕作别人的田地;说明租佃关系得到发展。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收其租 ”现象;古代农民的人身依附性是越来越弱。租佃制在战国时期产生,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明朝中后期产生,封建社会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利用手中少量的生产资料进行相对独立的个体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劳动,农民除了家庭中的简单协作外,很少存在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经营和生产。而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所以由资本家报供厂房、机器等设备,进行大机器生产条件下的集体协作劳动。 故选 C 考点

15、:租佃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识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正确区分选项中概念。还可以考查租佃制的形成发展过程等。 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注意关键词: “主导地位 ”。考查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我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土地私有,从其占据的比例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不能以为全国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君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人数多但土地面积和人均面积相对少 )

16、。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点评:本题属于识记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所学知识,难度不大。还可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等。 下列诗经名句不能直接反映宗法分封制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C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D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答案: D 试题分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 11世纪至前 6世纪) A“莫非王土 莫非王臣 ” 较容易判断为分封制; B 的意思是 “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 宗子是城墙 ”,反映的是宗

17、法制下大宗(宗子)的地位; C 可以翻译为 “把猪赶出圈,用瓢舀酒浆。让 大家有吃又有喝, 做 大家的君主和族长 ”, “君之宗之 ”体现了宗法制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的特点。 D 前两句是写刀斧砍树,鸟儿鸣叫,后两句是说鸟儿从低谷飞上高树,以寻求伴侣,这些内容与宗法分封制明显无关。 考点:宗法分封制 点评:本题通过诗经名句考查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难度主要是古文的理解阅读。诗经还可考查其地位和表现手法,宗法分封制还可从历史影响等角度考查。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 “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

18、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政制是指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还有法律等制度。但是能 “百代都行 ”只有郡县制。站到毛泽东的角度思考,他不应赞赏那些森严的等级制度,应看到郡县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意义。故选 B 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是学生应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全面了解,并暗存比较影响的内容。同是也可站到重要人物的角度分析问题。还可考查秦朝制度的本质和内容等。 英国人杜麦思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 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

19、国的团结。杜麦思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C 试题分析:审题中注意题干 “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 ”、 “ 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 ”。 A察举制标准是品德,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制度; BD都是皇帝专制独断的结果。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看考试成绩,所以相对参与面广,竞争激烈,也有利于选拔的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 C 考点:科举制 点评:本题通过 材料,理解中国制度的影响,从而做出判断,需要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理解所学知识。还可考查科举制的演变进程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做出了如下评价: “(它

20、)就是一个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 ”的信息可以排除 A、 B 两项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分封制下地方没有宰相府的派出所,郡县制与中央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是隶属关系。 C 项说法在材料中难以体现。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 ,它是元朝开创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符合材料中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可判断 D 项准确。 考点:行省制度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多数同学对行省

21、制度的理解并不深刻,本题考查了学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行省制度还可考查其影响和地位。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期间,内外诸司奏札凡 1660余件,共 3291事。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 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上述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 B明代地方设三司,高度集权于中央 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提取 “洪武 ”反应的是明初时期。从材料看皇帝每天审批公文数量较大,处理事务较多。应与废除丞相有关,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A时间和事实不

22、对, B是地方制度, C皇帝忙得不可开交,才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 D 考点:明清皇权的强化 点评:本题通过史料展示,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干,提取有效信息,筛选选项。还可以考查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等。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 “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 “无相名 ”“票拟 ”、 “上委之圣裁 ”、 “下委之六部 ”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的特点。秦代的三公各负其责,无六部。唐代的三省长官上有皇帝下有六部,但无票拟。清代军机处受命于

23、 皇帝,可传圣旨与天下。故选 C 项 考点:明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掌握要准确,理解要到位。还可考查内阁制的形成,或者与西方内阁比较考查。 枢垣记略记载: “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办理军政要务 B保守国家机密 C负责公文缮写 D参与大政决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置了军机处,并结合材料中 “为办理枢务 ”,可以看出,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军 政要务的。 “密旨 ”“严密 ”体现严谨,与 B无关, C、 D 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

24、选 A 考点:军机处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对材料准确理解,不能断章取意,仅仅理解表面字意。还可以考查军机处的意义等。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证据的是 A宋代以前有 “三公坐而论道 ”的说法,到了宋代,大臣上朝只能站着 B谏官在唐朝是宰相下属专门谏诤皇帝过失,宋朝时独立于宰相并监察宰相 C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D清初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 “不能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A体现了大臣在皇帝面前由坐到站,体现了地位的下降,体现了皇权的加强; B中谏官由谏诤皇帝到监察宰相,也体现皇权的加强; C明显是皇权加强的表现。 D议政王大臣会

25、议象征着亲贵权力,易与皇权产生矛盾,故选 D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注意否定项的理解,题目难度不大,可用排除法做题。还可以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或评价等。 神农之教曰: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引自 吕氏春秋)确切地讲,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 “则天下或受其饥矣 ”、 “ 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 “ 所以见致民利也 ”体现了耕织的重要性,材料中没有提及商业故看不出对商业的

26、抑制, A不对; C与材料无关; D的脆弱性指经受不起挫折;不坚强 ,应为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或战争等人祸面前的打击而破产。故选 B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本题难度在阅读理解材料上,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也易出错,如 “必要性 ”“ 必然性 ”“ 脆弱性 ”“ 重要性 ”等不能正确区分。小农经济还可考查其特点和地位等。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 “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 :“贫者多佃之 ”“ 所得各居其半 ”,可以看出是租佃式经营

27、。 租佃,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又称谷物分 成制。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 A是奴隶制下的经营方式; B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田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耕种。 C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故选 D 考点:租佃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对材料理解到位即可,但应让学生正确区分选项中的四种经营方式。还可考查租佃制的发展过程等。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 ”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8、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左传鲁宣公十五年 ”判断是春秋时期,此时把土地划成“井 ”字形,分为九区,中区由若干农夫共同耕种,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称为 “公田 ”。同中区以外的 “私田 ”相对称。公田是井田制下的土地制度所以土地归周王所有,受田者世代使用,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故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是不对的。选 B 考点:井田制 点评:本题通过材料获取时间是很关键的,从而与所学知识联系作答。难度不大。井田制还可以考查其性质和演变等。 简答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2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京剧自产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深受人们的欢迎。但在今天,京剧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请你就如何发展京剧艺术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认识?( 3分) 答案:京剧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各京剧团体要有市场意识;国家要加大保护力度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对传统文化应注意传承与保护等。(只要言之有理即 可)( 3分) 试题分析:第一问主要结合现实,从京剧发展历史中提取有效内容,可从政府政策,内容,时代需

30、要,艺术传承等角度回答。第二问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谈认识,运用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历史知识和现实观察,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常识。还可以考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境况。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一)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二)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

31、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 (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 (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 4分) (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 答案: (1)变化 :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 (2分 )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

32、2分 ) (2)状况: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分 ) 结果:诸侯王不断叛乱,以 “七国之乱 ”最为突出 (1分 ) 措施:实行 “推恩令 ”(1分 ) (3)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4分 ) ( 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 (2 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表判断图一为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变化产生的影响可根据三省六部制的意义解决。 第 (2)问,材料二中 “擅自署置 ”“实非王臣 ”可以看出地方藩主权力很大,中央难以控制;由 “ 旧唐书 ”判断为唐

33、代,得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现象。北宋解决联系所学知识。 第 (3)问,从材料中 “不旋踵而亡 ”、 “专权乱政 ”、 “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体现了丞相的危害。措施联系所学知识。 第( 4)问注意联系 材料归类,材料一,三体现中央机构的演变,材料二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主干知识,历史识记知识主要是不同朝代的措施,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还可以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评价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

34、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 “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

35、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 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 2分) (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分) (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2分) 答案:( 1)主张:农工商业同等重要;农工商皆本(任答一点都行)。 观点:重农抑商。 (2分 ) ( 2)特点: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国内市场扩大,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

36、村渗透;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等。 (4分 ) ( 3)不利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措施:官府对待商业采取了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 “重农抑商 ”政策。影响 :清政府的抑商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 (6分 ) ( 4)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商业;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2分 )(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试题分析:( 1)题第一问, “农,虞,丁,荫 ”很重要,并引周书的话说:“农工商虞 ”不可或缺。体现了司马迁对农工商虞的重视,本题学生易错在不读材料,照搬重农抑商。第二问,材料 “农为天下

37、之本务 ”、 “工贾皆其末 ”体现了本末思想。本题可以通过前后对照来印证。 (2)题 材料三中根据 “著名的产棉区 ”、 “专业户集中 ”、 “花乡 ”、 “国内市场扩大 ”,“农工产品种类多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等信息概况。 (3)题,第一问联系所学知识解题。第二问中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时注意广度联系。 ( 4)材料中主要围绕农工商的关系,结合重农抑商的评价可解题。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点评: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 ,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难度适中,考查主干知识。还可以考查海禁政策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 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又 “

38、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39、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4分) ( 2) 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4分) ( 3) 结合前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思想对儒学 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分) ( 4)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 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4分)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现思想上的 “大一统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

40、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4分) (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4分 ) ( 3)孔子: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朱熹: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 “理 ”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3分)( 4) 原因: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等级制度,因此成为 2000多年来拥有正统地位的思想流派。 (2分 ) 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要继

41、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等思想。(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从材料一中 “爱人 ”“克己复礼 ”“ 为政以德 ”可以看出孔子的主张。材料二中 “皆绝其道 ”、 “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第二问中其结局可站到是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进行思考,注意角度要全面。 ( 2)从材料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 ”可以分析出朱熹是坚持儒家学说。材料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反映李贽则反对儒家的权威。根据材料概括观点比较即可。 (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思想对儒学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注意他们的时代性,侧重对内 容和地位影响的贡献。 (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问注意儒家思想的演变,统治者需要等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辩证观和发展观分析 考点:中国儒家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古文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还可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地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