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3432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则材料体现了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 D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 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 “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 暴发户 ,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 A政治革命改变了贵族的生活方式 B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生活 C经济生活的变迁改变了欧洲的阶级关系 D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固有的等级观念 答案: B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2、中有这样的评述: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 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世纪初期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20世纪初期 答案: C 法国一处大教堂保留了大量 15世纪农民的遗嘱,遗嘱的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生产力日趋凋敝 B天主教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C农民的收入日趋减少 D基督教新教的影响力日渐增大 答案: B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下列各项中与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一致的是 A “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 B “十

3、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 C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 D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 答案: B 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 “中国 对西方称呼由 19世纪 60年代前的 夷务 ,到七八十年代改称 洋务 和 西学 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西方民主思想改变了 “华夷 ”观 C近代中国外交的不平等地位 D “中体西用 ”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答案: A 1912 年 11 月康有为著文指出: “共和革命作为革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它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常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

4、混乱的终极原因。 ”材料主要说明康有为 A反对社会政治变革 B主张恢复传统价值观 C主张恢复君主专制政体 D认同民主革命的价值观 答案: B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说: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该言论客观上说明了 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B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的危害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 D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A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 “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 公论 。顽固

5、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 ”文中 “两者的冲突 ”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A固守传统与 “师夷长技 ”之争 B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之争 C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 答案: A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 “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由此可知孙中山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B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C认

6、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D确立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政策 答案: B 1938年 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C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答案: B “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 ”引发这一理论诞生的是 A研究热辐射 B解释光电效应 C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7、 答案: A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此言意在说明 A古代文学成就后世无人能及 B元曲因 “托体稍卑 ”必然不被重视 C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文人和学者的承认 D元曲应和唐诗、宋词一样被赋予较高的文学地位 答案: D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 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 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8、。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答案: D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认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主张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的 “君权神授 ”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B融合道家学说、法家主张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 “为政以德 ”的仁政思想 答案: C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

9、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 B重塑了人们的伦理观念 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颠覆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答案: C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主题 B关心社会变革为前提 C认识自然规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答案: D 李贽在焚书 答耿中丞中说: “夫天性 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 愿学孔子 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此话旨在 A批判

10、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答案: C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这主要表明 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B古希腊哲学家的无神论思想 C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D古希腊城邦政治的民主理念 答案: C 彼得 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 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答案:

11、 B 如果为下列两幅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 “揭开神的面纱 ” B “播撒理性的阳光 ” C “发现的时代 ” D “黑暗的基督世界 ” 答案: C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 ”。卢梭此话的含义是 A倡导 “君权神授 ” B君主应该享受一定的特权 C否定 “君权 ”的存在 D “君权 ”来源于人民的 “契约 ” 答案: D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 “19世纪以前的两千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代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 ”该史学家旨在说明 A古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 B古代中

12、国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排斥 C古代中国文明的先进性 D古代中国缺乏对本土文明的反思 答案: D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 “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 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这部古代的 “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的书最有可能是 A九章算术 B石氏星表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答案: C 综合题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

13、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 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受制于 “皇帝制度 ”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 “德先生 ”与 “赛先生 ”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 “熟人社会 ”、 “国学热 ”,比如 “守旧症 ”、“非我症 ”、 “不合作症 ”、 “麻

14、痹症 ”,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序 (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 “西洋文明输入吾国 ”后国人的 “觉悟 ”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 3 分) 上述三个阶段先进的中国人 “输入西洋文明 ”各有什么特点 ( 3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分)分析近代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主要原因。( 2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6分) 答案: ( 16分)阅读下列

15、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碍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 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 语曰: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 ”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 1905年) 材料二: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

16、遗, ;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 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 1)材料一中所说的 “真立宪 ”与 “不完不备之立宪 ”分别指什么 ( 4分)根据材料 ,指出孙中山赞成的政治主张及其理由。( 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陈独秀在思想、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 8分) 答案: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处于同时期的古希腊学者德谟斯提尼指出,不管城邦大小,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人的本性和法律统治的。人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即追求自由),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

17、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 为什么全体公民要参加公民大会 为什么人们要立法庭 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治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 ,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 1)归纳概括材料一对人的本性即追求自由的看法。( 6分)结合德谟斯提尼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发表上述看法的原因。( 2分) (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人的本性即追求自由做了哪些新的阐述 ( 6分)指出孟德斯鸠为维护自由提出的政治构想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4分)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