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3478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2009年 9月 21日,历时 l0 年的新版孔子世家谱正式出版发行。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录入的后裔中约有 20为女性,这是孔氏族人首次在家族总谱中收录女性后裔。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 ( ) 孔氏家谱不再纯正 孔氏家谱更加公正 与宗法制关系密切 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 A B C D 答案: C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 )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新经济 ”出现 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A 正确, 错

2、误 B 正确, 错误 C 正确, 错误 D 正确, 错误 答案: C 伯顿 w 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新政 “灾难性的影响 ”不包括 ( )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美元贬值,加剧邻国危机 C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答案: D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 18 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 ”这里提到的 “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 ”( ) 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

3、式的束缚 B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轻工业方面 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答案: D 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能够体现赫鲁晓夫 “蛮干 ”的是 ( ) A在苏共 “二十大 ”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 C 苏联笑话:戈尔巴乔夫颁布限酒令后,想要买到酒只能在指定销售处排长队来买。一个莫斯科人排队排得不耐烦了,就嚷道: “我要到克里姆林宫把戈尔巴乔夫干掉。 ”

4、然后转身离去。一会儿他又回来 了,旁边人问他: “已经干掉了吗 ”他说: “干什么干啊 !那里的队比这里还长。 ”该则笑话说明了 ( )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 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深远影响 A B C D 答案: B 比尔 盖茨创建和领导的微软公司在 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是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者,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 50000人。微软现象表明 ( ) 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 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的协作程度不断提高 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实现了市场开放和非歧视性公平

5、贸易的原则 A B C D 答案: D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 17世纪欧美殖民扩张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 A今天的全球化各国之间是平等的,而殖民扩张是一种侵略 B都是由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发展 C都是由先进国家来主导 D都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 答案: A 美国学者贾雷德 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 “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

6、个星期之内就从 2 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 40人。 ”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 “杀手 ” B西方发达国家 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 “全球化 ”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 “流行疾病 ”的防控 答案: C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慢 ”的理念深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 “慢食 ”、“慢写 ”、 “慢读书 ”到 “慢旅行 ”,人们力求在细节上慢慢品味和享受生活。对材料中 “慢 ”文化的理解,恰当的是 ( ) A “慢 ”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 B “慢 ”的观念违背了历史潮流 C “慢 ”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7、D “慢 ”文化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答案: A 下列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有 ( ) 经济全球化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紧密的联系 它是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A B C D 答案: A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以联邦德国为例,该国于 1956年修订了失业保险法, 1965年和 1969年修改了联邦社会救济法。对上述材料中的制度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C其实施基本消除了

8、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差别和贫富差距 D其长期实施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 C 1929 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罗斯福在亚特兰大市的演说中表示单纯的施舍对具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而言,将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基于这种理念,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 ) A提高救济金,增加政府救济的力量 B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人们愈合心理创伤 C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D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誉 答案: C 为了渡过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社会保障法发挥的重大作用包括 ( )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和

9、后顾之忧,起到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避免国家政权的法西斯化 被其后继者所沿袭和进一步完善从而开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先河 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 A B C D 答案: A 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开凿灵渠,它连接的两条河流分别是 ( ) 湘江 漓江 珠江 长江 钱塘江 A B C D 答案: A 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答案: A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

10、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 ”,该情景应出现在 (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答案: D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 “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人 (美洲白银 ),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日: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大西

11、近海一国 ”指西班牙 “大西近海一国 ”指英国 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 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 B C D 答案: B 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家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 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 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 答案: A “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对于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当时商业资本未发

12、展为近代资本 B正确地分析了张謇失败的根本原因 C张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 D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答案: D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所作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一 基于安徽省 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 ( ) A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生活水平的提高 C生活习惯的变化 D商品经济意识增强 答案: D 1984年当年,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 1589亿元,比上年增长 11 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 1983年前 5年的总和。关于沿海开放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开放于 1984年 B山东有烟台和青岛两个,广西省一个也没有

13、 C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科技、人才等优势明显 D主要是为了扩大引进外资和技术 答案: B 1980年 8月 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随后其他三个特区也相继开建。 特区开建时其特殊的经济政策包括 ( ) 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 经济运作以市场调节为主 A B C D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下列中国不同时期关于中央政权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书 孔光传引汉哀帝的话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

14、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 (及或到 )以治天下也。 ”贞观政要 政体记载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不亡何待 !” 材料二: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于是, (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 (值 )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 檐曝杂记 (1)依据材

15、料一,指出汉唐统治者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 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又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 (2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看,各机构间虽有分权和制约关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请说明主要理由。 (10分 )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3分 ) 答案: (1)汉唐:认为丞相可以帮皇帝巩固统治、减少决策失误。( 1分) 明:认为丞相专权会危及君主统治,应废丞相。( 1分) ( 2)措施:

16、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分 ) 唐太宗:规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 (2分 ) 宋太祖: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相权。( 3分) 理由:三省分权和制约,实际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3分) ( 3)新变化:材料二: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 分)。 材料三: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 分)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丞相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金 (青铜 )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 (铁 )以铸 、夷、斤、

17、幔 灾钊劳痢 国语 齐语 材料二:农夫蚤 (早 )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 。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 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论贵粟疏 材料四: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 ”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

18、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根据材料二,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 6分) (3)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6分) 答案: (1)铁制农具和牛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 6分) (2

19、)赋税沉重,徭役频繁,水旱灾害、疾病严重,人情往来,高利贷盘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 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6分) (3)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地改朝换代使得小农经济出现 “生死轮回 ”。( 6分)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经济战略学会会长、亚洲问题和全球化问题专家克莱德 帕雷斯托维兹曾写道: “1497年葡萄牙的达 伽马率

20、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从此开始了第 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金世界的帝国。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 ” 孙培钧中印合作共创亚洲新世纪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 成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 ( 美 )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贸易是先导,资本国际化是重要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是主导力量 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 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

21、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 吴树青重新审视经济全球化 (1)指出 “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 ”的主要过程。概括 “优越的技术手段 ”的主要内容。( 7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如何 “开始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 ”的 ( 5分) (3)以中国为例,结合史实概要说明计划经济国家是如何完成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的 ( 5分 ) 答案: (1)主要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使其初具雏形,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的建立使其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瓜分世

22、界的狂潮使其最终形成。( 3分) 主要内容:机器大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通讯工具的创新;石化工业的发展等。( 4分)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措施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实现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来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世界贸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5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从农村到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经济活力,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到 2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到 21世纪初,我国 90以上的商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这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