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 “一超多强 ”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一超 ”指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 ”指世界上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 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一超多强 ”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冷战 ”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与美国处于对抗状态;日本积极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欧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新
2、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结盟运动获得重大发展。这些都将促进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而美国也难以单独主宰世界,因此排除 后选 D。 考点:多极化趋势 点评:本专题高考试题多以形象的新情境切入,考查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判断。多极化趋势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欧共体 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兴起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因为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备受高考重视,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高考命题多侧重考查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 中国领导人提出 “一国两制 ”构想的最初动机是: A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B解决澳门问题 C推动对外开放 D解决香港问题 答案:
3、A 试题分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 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 针政策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 构想并进行了全面阐述。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从命题频度看,本考点考查内容含量不是太大,但由于祖国统一是时政热点,历年一般都会命题。从考查内容和考查角度来看,主要考查 “一国两制 ”的基本内涵及在港、澳、台地区的实践;从命题形式和
4、考查意图看,大部分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备考复习时,要掌握 “一国两制 ”的基本内 涵及现实意义。 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B推翻了农奴制度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 B 是指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C 是十月革命的结果; A 符合史实,但不符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历史概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因此选 D。 考点:二月革命 点评:俄国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作了铺垫,但与十月革命是截然不同性质的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何不同?两者的关系怎样?无产阶
5、级及其政党布尔什维克都在两次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其不同点: 革命性质: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对象:分别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即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主要是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的关系是:二 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促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机成熟的直接原因是 A临时政府继续
6、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工人阶级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C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取得了多数 D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发展方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直接原因 ”, 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 ,取得 土地 和面包。在此情况下,十月革命的时机成熟,因此选 A。其他三项都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在历史选择题的应考过程中,最易出错的莫过于对设问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之类题目的分别了。一、直接原因:它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是指不经过任何中间事物或中间环节而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二、主要原因:是指
7、在各种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它既可以是经济因素,也可以是政治因素,也可以是其他方面。三、根本原因:是本质的,在众多历史原因中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区别是,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是诸多现象的主要因素,可有多个;后者只有一个,但也可同时是主要原因。 十月革命前,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优越和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有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B沙皇君主制在政治上非常落后 C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俄国人民深受一次大战之苦 答案: A 试题分析: C不对,俄国资本主义相对落后; D不对,其他参战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B不是条件,而是原因; A符合题意。 考
8、点:十月革命 点评:革命史观下的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沉重打击或推翻了当时的 反动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性质,以革命史观考查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 列宁说: “假如没有战争 ,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B一战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 C一战是俄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D一战中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战中俄国军事上的不断失利加剧了国内危机,使俄国反动统治摇摇欲坠,另外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
9、战争成为革命爆发的催化剂。 C不对,夸大了战争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AD表述片面化,从属于 B,因此 B是最佳答案:。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本考点要关注十月革命的背景(注意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历史意义、四月提纲、俄国革命的特点。 巴黎公社起义发生在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 B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 C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军直逼巴黎城下,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引发了巴黎公社起义。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 “社会主
10、义理论到制度 ”部分重点问题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难点主要是分析如何通过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去理解其政权性质,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失败。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它是马、恩亲自写成的 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彻底否定了 资本主义制度 D第一次较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A不是主要依据, B出自马克思晚年的资本论, C说法绝对化,因此选 D。 考点:马克思主义 点评: “社会主义理论
11、到制度 ”部分不是高考的热点,近几年考查较少,但复习不能忽略冷点。本部分命题主要围绕: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巴黎公社的地位和意义,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等。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 屈辱历史的标志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香港回归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A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主要是保存了革命力量, D发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因此选 C。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关于解放战争,本考点涉及的内容不多,复习战略反攻、三大战
12、役和渡江战役一定要结合地图去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去思考。 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是 A南京解放 B蒋介石下台 C蒋介石逃往台湾 D全国大陆的解放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9年 4月 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23日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因此选 A。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人民解放战争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大多是选择题,命题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复习的重点是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中共的战略方针。 1947年 6月,率领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刘伯承 陈赓 B刘伯承 邓小平 C陈毅 粟裕 D刘少奇邓小平 答案: B
13、试题分析: 1947年 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因此选 B.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防御阶段: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反攻阶段:共产党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进行反攻,刘邓等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反攻阶段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决战阶段:进行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中国 ”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 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
14、:所谓 “一国两制 ”: “一个国家 ”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 ”是在统一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ACD表述正确, B表述绝对化,不能说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从高考考纲的要求看,祖国统一大业部分要关注 “一国两制 ”构想提出的历程、基本内容及重大历 史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历史意义; “九二共识 ”的达成; 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第二次世
15、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存在对立和激烈斗争,在此形势下,新中国初期采取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因此选 D。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 :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新中国的成立。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3 年 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其中,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又是近年高考的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
17、看,近年以选择题为主, 2009年、2010年和 2011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中,分别有 1、 4和 4道选择题涉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其中 2011年的天津文综考查重大外交事件的时间,江苏单科考查日内 瓦会议、上海单科考查万隆会议,海南单科考查求同存异方针。 此外, 2011的福建卷和上海卷还分别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东欧剧变的最主要教训是 A社会主义道路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要时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上述四项都是东欧剧变的教训 .但从原因看 ,
18、东欧剧变根本上来说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东欧国家的国情,西方资本主义推行的 “和平演变 ”政策 是催化剂,戈尔巴乔夫的对东欧的剧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改革的失败是导致东欧剧变的最终发生 .因此 A是东欧剧变的最主要教训。 考点:苏东剧变 点评: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转折点 ,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分为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两个方面。我们应正确认识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演变 ”策略的影响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
19、严重的分离倾向 D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主要原因, B是外部原因, C是表现, D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 考点:苏东剧变 点评:学习中要通过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过程,掌握认识国际事件间联系的基本方法。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掌握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答案: B 试题分析:东欧剧变的实质即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论据: 1,剧变后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西方式议会民主制
20、和多党制; 2,剧变后东欧各国在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因此选 B。 考点:苏东剧变 点评:怎样区分和解答历史选择题中的性质和实质(本质):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征或指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或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有时是通过假象来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靠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 才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点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答案: A 试题分析
21、:冷战时期这两大军事政治组织分别是美国和苏联控制的军事政治组织。 C选项很明显是错误的。北约成立的初衷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对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集团而建立的军事联盟。它是直接以对抗苏联为目的的。华沙条约组织则是苏联针锋相对的产物,不是为了什么政经一体化 ,C 可以排除;B不对,苏联等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D不对,美苏之间主要是国家利益的对立,意识形态是次要的。 考点:冷战 点评:美苏争霸及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从命题的形式看,多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美苏战略调整等内容相联系,且往往通过设置材料新情景的方式进行考查。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也是特点之一。 下列各项出现的
22、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杜鲁门主义 “铁幕 ”演说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杜鲁门主义是在 1947年 3月提出 , “铁幕 ”演说是在 1946年 , 马歇尔计划 是在 1947年月提出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 1949年 ,因此选 C。 考点:冷战 点评:从课标要求看, 1了解美苏 “冷战 ”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 “冷战 ”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美国推行的 “冷战 ”政策最显著的特征是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支持希腊发动政变,组织共产党
23、夺权 C组织北约加强同苏联抗争的实力 D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 “冷战 ”是指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即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紧张对峙与对抗)。 ABC属于 “冷战 ”政策下的具体措施,因此选 D 考点:冷战 点评:雅尔塔体制及其作用下的 “冷战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重要的切人点如从雅尔塔体制形成到表现 “冷战 ”、美苏争霸,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的国际格局的变化等。从命题的形式上看与当今重大时政问题相联系是命题的重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未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4、,主要的阻力来自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苏联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是联合国的 创始国 之一,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由于 美国 采取抵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 台湾的国民党集团 非法占据。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本专题内容是命题的重点区域。从考查的重点看,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美和中日关系、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于建国初期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对于中美、中日关系重点考查双边关系发展 变化的原因,要求理解国家利益是外交关系发展变化的出
25、发点 ;对改革开放后外交活动的考查则重点突出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另外,随着中俄关系和中非关系的发展,高考加大了对上述问题的考查,考查角度主要是分析中俄、中非关系取得的重要成果。从考查的形式看,新中国的外交深受国际局势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考命题会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求回答外交现象背后的其他因素,以考查考生横向综合能力 ;同时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联系当今的社会热点背景,如以构建和谐世界等来考查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分期纵向梳理新中国 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着重把握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作出的外交政策的调整。 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下列哪个方针,促进了
26、会议的圆满成功。 A “求同存异 ” B “一边倒 ” C “另起炉灶 ”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5 年,亚非 29个国家在印尼 万隆 召开政府首脑会议。面对 帝国主义破坏会议 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 矛盾和分歧 ,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 误解和疑惧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 “求同存异 ”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 中国外交关系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关于古代中国海禁与闭关政策、近代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尤其是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的试题量和分值明显增加,考查内容突出中国从朝贡外交到屈
27、辱外交再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发展趋势。如 2012年高考试题中,海南高考历史卷第 26题考查明朝初年和中后期海禁政策的变化 ;山东卷第 14题、福建卷第 18题和上海卷第 30题分别考查了建国初期的外交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日内瓦会议 ”和 “亚非会议 ”等考点,天津文综卷考查了中美关系等。再如20ro年的安徽文综卷综合 考查中国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外交特点及其原因等。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与苏联建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万隆会议是在 1955年, 日内瓦会议是在 1954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 1953
28、年, 与苏联建交是在 1949年,因此选 D。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本题属于排列式选择题,把历史事物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类别排列,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的准确性和综合判断能力。错因多半在于识记模糊史实不明。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华盛顿会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 ( 1)背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954 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 日内瓦 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AD 是在一战后,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 B不符合题干要求。 因此选 C。 考 点:新中国外交 点
29、评: 2013年命题趋势。 从命题角度上看,主要是以史实或时事为依托,检测学生横向综合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从题型上看,在题型上可能仍会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题和开放探究题也大有可能。 在复习时注意把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同时结合时政热点,深层挖掘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需要和平建设 B中共有相当强大的力量 C国内外舆论要求和平 D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
30、盾。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而国民党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因此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考点:重庆谈判 点评:两岸关系是高考命题中的长效考点,高考对两岸关系的考查主要是以国共关系为主线。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郑成功收复台湾、两次国共合作、重庆谈判、建国后的两岸关系、 “一国两制 ”等。从全球化的角度考查两岸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从情 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考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 “转折 ”从根本上讲是 A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 B从共产国际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 C
31、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想路线 D从失败转向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遵义会议的最重要意义在于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选 C。 ABD都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佳答案:。 考点:遵义会议 点评:复习时与必 修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明确遵义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军事:肯定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 ;组织: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党
32、从幼年走向成熟。注意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使党和红军进入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后来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是 A 1787年美国宪法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 1787年宪法是世界宪法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到制定邦联条例,再到美国联邦宪法产生的历史过程。 英国是不成文宪法国家,没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以法典形式表现出来的宪法文书。 1689年权利法案是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文件,是英国宪法的构成部分之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划分:按宪法是否有统一法
33、典形式为标准。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本专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征,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特点、 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作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政体特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历程等。相对而言,较多地侧重考查近代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属于民主制,但与其他国家差别很大,也往往会成为重要的命题区域,对此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在复习本单元时应注意联系我国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是 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 B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C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D
34、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 障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表述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体而非共和国,君主为世袭国家元首; D符合题意,权利法案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权力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注意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 ( 1)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保留了国王的君主制度,享有最高待遇,但实权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 2)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 3)国王是国家元首,但 “临朝不理政 ”,权力有
35、限,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缓和平民与贵族的阶级矛盾 B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C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D打破血缘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是梭伦改革目的之一, CD是梭伦改革的作用之一, B符合题意,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 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从高考的角度看,要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
3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只有少数男性享有参政权 B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 C在雅典居留的外邦人也有公民权 D广大奴隶受到压迫 答案: C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 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因此 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特征,古希腊民主形成的条件及历史意义。 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设军机处 B在中央设内阁 C创设八旗制度 D废丞相 答案
37、: A 试题分析: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标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发展到顶峰。因此选 A。 BD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但不是发展到顶峰; C是清朝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考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注意梳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趋势 ( 1)演变: 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
38、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实行刺史制度。 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 (副相 )、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 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新发展:元朝健
39、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2)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以下关于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 ”的评价,正确的是
40、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B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 加强中央权力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D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 ” ,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 B。 考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归纳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
41、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政治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不同时期中央制 度、地方制度的异同,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贞观年间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A尚书 中书 门下 B尚书 门下 中书 C中书 门下 尚书 D门下 中书 尚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三省六部制下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注意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
42、合作,减少了决策 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 “分封制 ”到 “郡县制 ”的变化,其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选 D。 考点: “分封制 ”、 “郡县制 ”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1)共
43、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2)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具体表现在: 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44、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设三公等官职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 ACD都是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D符合基本特征,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裁。 考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5、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各国普遍进行改革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D奴隶起义频繁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属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但不是最佳答案:; B反映分封制下的西周等级秩序, D 与史实不符,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原文出自孔子,大意是说 “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反映了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因此选 C。 考点:分封制
46、 点评:辩证评价分封的作用: 西周前期,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的作用。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壮 大,周王室衰微。 不能以分封治国。 分封制度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便利其实力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血缘关系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及政治统治的稳定。 西周时期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分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在原始社会后期, B在夏朝已经出现, C在秦朝正式确立,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因此选 D。 考点:分封制 点评: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
47、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 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从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进行分析。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自由通商 C平等往来 D出卖利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 与史实不符, D发生在近代中国史上。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推行 “闭关锁国 ”政策,只许广州一口通商,因此选 A。 考点:闭关锁国 点评:从高考考查的角度看,要了解 “重农抑商 ”“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英国在 18世纪中期的对华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其主要原因在于 A英国对华输入的商品较少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英国商品价格比较低廉 D中国对英国输出商品较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出超即贸易顺差,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其出口值大于进口值而形成的顺差,又称贸易盈余。入超刚好相反,因此说明英国对华输入的商品较少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