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3504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儒家 “尊王 ”“忠君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 ”“地方权力过大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2、要,因此,正确选项是 C。 A、 B主张 “仁政 ”; 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在加深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把握一条主线,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其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把思想变化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知识记忆将更为牢固。同时,儒家学说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儒学中的 “大一统 ”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以德治国思想及以 “仁 ”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

3、。高考很重视从这些点切入命题,考查儒学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主张的影响。 20世纪 50- 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 “两弹一星 ”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 次科技革命潮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20世纪 50-60年代的时间限定,回顾该时期中国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 20世纪 50、 6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对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需要和平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而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 “两弹一星 ”的主要目的。故选

4、C。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点评: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20世纪 80年代以前: (1)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2)20世纪 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新中国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提高了国防实力,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是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提出 “科教兴国 ”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欧 亨利

5、 (1862-1910年 )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 伪 ;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 “带泪的微笑 ”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这种写法称为 “欧 亨利笔法 ”。据此判断 “欧 亨利笔法 ”应该属于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欧 亨利所处的时代 (1862-1910年 )和创作风格 “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 ”判断,欧 亨利应该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故选。 考点:近代以来的文学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

6、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文学艺术流派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文学作品由注重人类的情感世界转而开始揭示社会现实; 20世纪至今,西方文学以现代主义为主流,苏联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民族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 马克思说: “机器的这一部分 -工具机,是 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 ”这里的 “工具机 ”是指 A发电机 B纺织机器 C改良蒸汽机 D汽船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

7、的时间。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即 18世纪 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它属于纺织机器。故选 B。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 “机器时代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西人立国 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

8、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 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阙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失败主要原因的分析不符合郑观应观点的是: A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 “体 ”与科学技术层面的 “用 ”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B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C郑观应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抛弃中国的体和用,不仅要 “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 ”,而且要 “议政于议院,以民主共和,谋定而后动 ”。 D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

9、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材料中郑观应批评洋务派 “中体西用 ”的思想,即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所以 A、 B、D符合郑观应的观点;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 C错在他并不主张民主共和而是君主立宪。 考点: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思想 点评:关于洋务派 “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张,还可以考查其作用和局限:洋务派在 “中体西用 ”的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企业, 发展新式教育,建立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洋务派仅靠引进先进科技而不变更封建制度,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10、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 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注意题干中的时代特征, “辛亥革命时期 ”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挽救社会危机、国家民族命运的思想。 A 项为根本原因;题目中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 C 项;题目中有 “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一句说明中国人正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

11、思想,正在冲破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本题选 B。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推翻了 “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梁启超曾经说过: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这样评价中日两国,三十年后,日本强盛,中国弱小。日本的考察团,考察政治体制,归而行之;中国的考察团主要是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购而用之。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证明中国进

12、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梁启超认为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上存在差异。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展了洋务运 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明治维新。结果 “三十年后 ”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为其仿效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故选 C。 考点: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点评:维新思想的影响: 1、抨击封建专制,促进民权兴起; 2、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促进人民觉醒,激发了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一个时代的政治往往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

13、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政治决定文化,思想文化为政治所服务,儒家思想的独尊是由于汉朝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利用思想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所服务,所以 B项把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搞混乱。 考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 点评:思想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一定的文化又是一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决定社会政治的根本因素在于经济。因此,任何思想(思潮)的出现,其根本原因都只能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孙中山认为: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 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

14、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 ” 材料中的 “一劳永逸之计 ”应该是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大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孙中山指出: “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 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 “一劳永逸之计 ”,把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即民生主义。故选 C。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5、。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这样描写: “他反复地呼吁对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 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孙中山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表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希望临时政府能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B项正确; C项表述有误, A、 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的果实

16、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 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孙中山认为:银行、铁道、航路等这些规模大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应该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A、 B、 C项表述均

17、与材料不一致,故选 D。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 1924年,在国民党 “一大 ”上,孙中山提出 “节制资本 ”思想,即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有限度,这个限度的警戒线不在于比例大小,而在于能否 “操纵国民生计 ”。对孙中山的 “节制资本 ”思想,毛泽东曾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方针 ”。 毛泽东指出: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C新中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基

18、本完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A项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B项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结束了在中国的统治; C项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任务,进入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因此正确答案:为 D。 考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创造地 提出两类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978 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

19、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 “大觉醒 ”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故是党和民族的大觉醒。 A、 B、 C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选。 考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点评:年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20、全国性大讨论。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 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21、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当时改革开放还未进行,与 A、 B、 C项均不符合;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两次讲话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49年,斯大林 70寿辰,法国共产党专门派人请毕加索为斯大林画了一幅肖像以表祝寿。毕加索以反传统绘画技法完成这幅作品。此画 A域中有诗,歌颂伟人 B色彩艳丽,光彩照人 C真实反映领袖的光辉形象 D视觉异常,有支离

22、破碎之感 答案: D 试题分析:毕加索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画家。根据所学,现代主义画派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的关键在于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现创作意图,视觉异常,有支离破碎之感,本题选 D项。 考点:近代以来的美术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艺术流派应运而生。美术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形式和流派的演变,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9世纪经典物理学被誉为 “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 ”,然

23、而到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期它却风光不再。使 “美丽殿堂 ”风光不再的主要原因是 A牛顿力学体系缺乏科学基础 B它不能解释物理学的所有问题 C人们不再重视科学研究 D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牛顿力学体系 “风光不再 ”,动摇它的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牛顿的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当中;量子论使人类的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与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 基础。 A、 C说法错误; 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D。 考点:近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点评:相对论和量子论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的客观规律,打破了经典物理

24、学绝对化的思维,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不仅对物理科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宋朝时期,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话本和词兴起。北宋中期以后,文人画、风俗画同时兴起。上述现象说明宋代的文学艺术 A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 B个性化倾向十分突出 C平民化与个性化的趋势并存 D形成了平等自由的学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话本、词和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文学艺术平民化的特点;文人画的出现,反映了士大夫的个性化追求,故选 C。 考点:宋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点评:宋代文学的主流成就是词,

25、还可以考查宋代词繁盛的原因:(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虑 )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增加;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 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人为 ”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 “伪 ”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人为 ”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 “伪 ”字。材料的观点是反对人为地干涉自然,这与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的思想一致。 A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 C儒家主张 “仁政 ”; D法家主张 “依法治国 ”,均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6、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荀子 君道篇第十二中载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强调的是 A法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B “法治 ”优于 “人治 ” C重法治,更应重视人治的作用 D法治应与人治相结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

27、形成混乱了。所以荀子强调的是重法治,更应重视人治的作用,选 C。 考点:荀子的思想 点评: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B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C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 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

28、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D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认为: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使身体强壮。经常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联系史实,这是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 A“以德治国 ”是儒家思想,B“中央集权 ”是法家的主张, C是墨家的 “尚贤 ”思想, D是道家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

29、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至良知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 “ 格物致知 ”相一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项。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求理的方式是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中陆九渊的求

30、理方式是 “发明本心 ”,王守仁的方式是 “致良知 ”。 焚书 答耿中丞说: “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 愿学孔子 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焚书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作品,材料否定了孔孟思想的至上性和孔子的绝对权威。主张人要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能唯圣人之言论是从,选 B项。 考点:李贽的离经叛道 点评:李

31、贽的思想主张: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第三,批判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 “人伦物理 ”,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 “实为刺激青年

32、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答案: D 试题分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提倡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特点,对梁启超影响较大,故 D正确。李贽虽被称为 “异端 ”,但他没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故 C不正确, A、 B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可以排除。 考点: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点评: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主要表现在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 “人民为主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 “法治 ”

33、,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他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 “君为臣纲 ”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新思想命题。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 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34、可以用排除法解答。开创了法家学派的是韩非,排除 A 项;儒学在西汉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的主流, B项不符合史实;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思想主张不同,结成了利益同盟的说法不恰当, D 项也排除。荀子强调 “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主张礼治和法治相结合。故选 C。 考点:荀子的思想 点评: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

35、用于今也。故曰: 世异则事异 。 ”这反映了 A孟子的 “仁政 ”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 “兼爱 ”思想 D庄子的 “齐物 ”观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 的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题干观点认为: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 “世异则事异 ”,世道不同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 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思想家。 ( 3

36、)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 渐形成,历史经历着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牛顿说: “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 ”。材料反映了牛顿 A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B思考人生的价值 C质疑上帝的作用 D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主张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这与牛顿的说法内涵一

37、致, A项正确。 考点:人文主义思想 点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 ,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 ,宣扬人是万物之本 ,用 ”人权 ”对抗 ”神权 ”,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提出了挑战。它突破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 ,从而在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马丁 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 “福音体验 ”: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 义人必因信得生 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 上帝的公义 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38、”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 ”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因信称义 ”,意思是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成为 “义人 ”。从材料中的 “上帝的公义 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是反对教会垄断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主张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宗教改革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依然带有神学的印记。排除 A选 C。 考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9、 点评: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提出 “因信称义 ”的思想,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君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 会。 马克思说 :“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说明路德教实际上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教背教离人文主 .义精神 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破除了对权威的

40、信仰 ”,使人们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主张 “因信称义 ”,恢复了宗教和上帝的权威。他把人的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所以马克思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故选 D。 考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皇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某书云中国的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 推

41、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材料指出: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指南针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故选 B。 考点: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 点评:四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究其原因是:中国社会政治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经济方面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导向方面反功利主义的传统价

42、值观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现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伤感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A项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的背景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B项唐代时诗歌繁盛的背景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和各民族、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 C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伤感的情绪是由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方,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感叹国破家亡; D项元代杂居的兴盛背景是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等。据

43、此本题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高考的主要考点是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成就是:春秋 诗歌 战国 楚辞 汉代 赋 唐代 诗 宋代 词 元代 元曲 明清 小 说。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 “致用 ”,所谓 “经世之务 ”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

44、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 “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 粱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 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

45、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 湖南一位知识分子看到时务报后说: “昨日俞恪士送到报百份,阅之令人狂喜。 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写信给年仅 24岁的梁启超: “甚盼卓老(对梁启超的敬称)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要奉商,并捐助银元五百元。 ”1898年瓜分狂湖日甚,保国会也在全国各地展开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 “一举而十八行省人心皆兴起矣 ”,北京保国会举行了多次集会,每次到会人数都有几千人,而且以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请回答: (

46、1)据材料一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 2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 “此等论调 ”指的是什么?( 2分)阐述 “此等论调 ”与 “民权共和之说 ”的关系。( 2分) ( 3)根据材料三说明 “改弦而更张 ”主要指的是什么?( 2分)结合材料指出陈独秀主张 “改弦而更张 ”的原因。( 2分) ( 4)材料四表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些社会现象?( 3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或士大夫)的优秀品质?( 2分) 答案: ( 1)追求:瞩目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2分) ( 2)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 2分)关系:为中国

47、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如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分) ( 3)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专制。( 2分)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2分) ( 4)现象: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思想传播;社会各阶层纷纷加入救亡行列。( 3分) 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追求功名利禄到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站在时代前 列,引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 分 ) 试题分析: ( 1)据材料提取顾炎武的思想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材料中顾炎武对现实的关注、爱国、关心国家民族利益角度回答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人生 “追求 ”。 ( 2)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 “此等论调 ”指的是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由梁启超的分析可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学说,为近代思想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 3)根据材料三中陈独秀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改弦而更张 ”主要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第二小问通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分析原因。 (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归纳概括。四则材料都反映明 清以来部分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