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3513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新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有( ) A公社谷堆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B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 C嫦娥喜送太空客,神女搬迁截大江 D联产承包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 答案: CD 试题分析: A是指 20世纪 50年代大跃进时期浮夸现象严重, B是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为地夸大阶级斗争,尤其是文革时期; C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三峡等工程, D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措施。 考点:新中国改革开放 点评:本题实

2、际上可划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 出正确答案:。 20世纪五十年代,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军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

3、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 1913年增加了 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因此选 B.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斯塔夫里阿诺斯

4、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 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 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 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苏联的 “独特实验 ”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而此时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展 “五年计划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建立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A不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 19181921 年; B不对,新经济政策在 1921年开始实施,列宁去世后逐渐取消; D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

5、20世纪 80年代开展,因此选 C. 考点:斯大林模式 点评:斯大林模式开辟 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0世纪 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安全网 ”是指( ) A拓展经济活动的领域 B建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 C发展高新技术 D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后,英、法等国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6、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从而防止贫富分化,稳定社会秩序,这与材料中“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一致,因此选 B.。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二战后西方建立 “福利国家 ”建立的原因和条件:( 1)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的思想 ( 2)二战后主国资本主义国家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3)工人阶级和进步政党长期斗争( 4)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 罗斯福新政时期能够得到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不对,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令银行暂

7、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B不对,当时美国自身的失业问题已经能够相当严重,不可能还鼓励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D不对,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罗斯福新政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C符合题意,改善工人待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也有利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表述性选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 “表现在 ”“反映出 ”标志是 ”内容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表述 “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 某中学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围绕凯恩斯的经济学著作

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来确定研究方向。他们最有可能确定的课题是( ) A论述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B论关于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C论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D论殖民掠夺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被称为 “战后繁荣之父 ”。因此选 B. 考点:凯恩斯主义 点评: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通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

9、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他们以 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 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 50 60 年 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没 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

10、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而危机和失 业并未消除,终于到 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 “滞胀 ”(见停滞膨胀)。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对策,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补。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一个反映。 1933年,美国完全失业人口达 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针对这一问题,罗斯福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输出劳动力 C以工代赈 D调整工业生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针对失业问题,罗斯福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是( 1)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

11、紧急救济金;( 2)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 3)推行 “以工代赈 ” ,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AD不属于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 B则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因此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要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 点;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左图票证的取消到右图票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

12、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左图所示粮票是中国从 1955年到 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1955年 8月 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 30多年的 “票证时代 ”。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而右图所示股票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选 C.

13、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改革开放前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发放购物票证,一方面 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票证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由 “旧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向 “新四大件(彩电、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 ”再到 “手机、电脑、汽车、住房 ”等消费热点的转变,这说明了经济发展最终反映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综合国力的提高 D社会财富的增长 答案: B

14、试题分析:新中国由 “旧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向 “新四大件(彩电、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 ”再到 “手机、电脑、汽车、住房 ”等消费热点的转变。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消费内容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实际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三项都与此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 势地位; 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15、 A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斯大林体制的建立是在 20世纪 30年代; B不对,赫鲁晓夫改革是 1953年 1964 年, C 不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是 1964年 1982 年;D符合题意,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中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型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

16、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原因 ”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二战结束后,面对国际货币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与国际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 “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 ”此后建立了( ) A雅尔塔体系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欧洲经济共同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词 “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 ”, A不对,是二战后的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 B不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是美国组织的政治军事集团; D不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经济一体化区域组织; C符合题意,“布

17、雷顿森林体系 ”的建立 为二战后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 1944年 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会议,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联社曾经报道, 19301932 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

18、要求移民苏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 A美国政府鼓励向苏联移民 B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 答案: BC 试题分析: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而此时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展 “五年计划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因此吸引了不少美国人移民苏联。 A不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 D不对,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 应是指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要注意梳理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以

19、及斯大林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到苏联的改革等。二要注意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与苏俄(联)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中国的改革与苏联的改革的比较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 A全球化一体化 B区域集团化 C三足鼎立 D两极格局 答案: AB 试题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 C 不对,三足鼎立是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D不对,两极格局随着苏东剧变已经瓦解;因此选 AB.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点评:世界市场

20、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 400年的时间。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 15世纪末到 18世纪 60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 60年代到 19世纪 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 19世纪 80年代到 20世 纪 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不断

21、繁多。从 20世纪 4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二次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分工出现细分的趋势,因而使国际分工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部门间的分工向部门内分工转化,这使部门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出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此外,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各国纷纷把先进技术用 于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因此,世界技术贸易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技术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产生的影响是( ) A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发展 B有利于亚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C使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刺激了欧

22、洲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非洲经济空前发展 答案: AC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打破了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并在欧洲引起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不对,应该是有利于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不对,西方国家 的殖民掠夺给非洲带来深重的灾难。 考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 点评: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条件)和经过(包括四位航海家和四条航线);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思想

23、文化等),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文献通考 钱币考二载: “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应包括( ) A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 B 交子出现在古代的四川 C交子是由官府发行的货币 D政府重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AB 试题分析:注意提取材料信息 “蜀人 ”, 蜀即是指四川; “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说明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因此发行纸币交子以便贸易, “私为券 ”说明不是政府发行,属于商人的私人行为,因此选 AB. 考点: “交子 ”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

24、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011年 1月 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反映出 ( ) A “一超多强 ”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C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说明涉及当今世

25、界政治经济的 变化, A不对,只涉及政治领域; B不对,全球化是最终趋势; D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在上世纪 70年代解体。因此选 C.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 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拉尔夫 达伦道夫在 1998年

26、写道, 20世纪 “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 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 ”;全球化开始 “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 ”,人们不得不 “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 20世纪( )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D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 D 试题分析: “但 20 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 ”;全球化开始 “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 ”,人们不得不 “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 ”说明作者真正强调的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日益全球化。 AB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7、C与作者意思不符。因此选 D. 考点:全球化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美国商业周刊曾把美国在 20世纪 90年代长达 l0 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称之为 “新经济的 胜利 ”。 “新经济 ”增长的主导产业是( ) A农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工业 D服务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 “新经济 ”的含义:(三要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ACD则属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因此选 B. 考点: “新经济 ”

28、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 2种: 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并具有 “等同于黄金 ”的特殊功能的货币是( ) A卢布 B英镑 C美元 D欧元 答案: C 试题分析: “布雷顿

29、森林体系 ”下,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35美元 =1盎司黄金( 1美元含金量为 0 888671克; 1盎司黄金 =31 1035克),因此选 C.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获得了 “等同于黄金 ”的特殊地位,美元从此有了 “美金 ”的说法;与美元比起来,其他国家的货币处于从属地位,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主导地位正如当时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所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本质上反映了( ) A 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30、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D平等自由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跪拜、作揖等礼节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鞠躬、握手反映了近代平等自由观念,因此 AB不对; C夸大了辛亥革命的作用,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但是思想上没有能够根除封建思想,此后陈独秀等人发动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观察下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示),其中经济年平均

31、增长最快的时期主要是由于实行了( ) A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经济年平均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1997年,结合所学知识, A不对,社会主义改造在 1956年已经完成; B不对,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建国初期已经能够建立; C不对, 1978年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弊端已经日益暴露,改革开放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 D符合题意, 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目标,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 1992年 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 到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下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 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英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殖民霸主,占有最广阔的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俄国 、美国 、法国的殖民地都不如英国,因此选 C. 考点:欧洲的殖民扩张 点评: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自诩的 “日不落 ”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9世纪末英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殖民霸主,占有最广阔的的殖民

33、地。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白种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著居民的减少 B欧洲的殖民扩张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积极对北美洲和大洋洲进行殖民扩张,大量白人涌入这些地区,而当地土著居民受到迫害,如美洲印第安人几乎遭到种族灭绝,因此选 B.CD与史实不符, A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欧洲的殖民扩张 点评:早期殖民扩张方式: 抢劫和掠夺财富; 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贩卖黑人奴隶:从 15 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上亿的人口。影响: 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34、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给遭到 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当明朝( 13681636 )闭关锁国,太平洋西岸一片寂寞的时候,从地中海沿岸孕育起来的世界商业大革命,正向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移动。世界由孤立趋向整体。 ”材料中 “商业大革命 ”的移动开始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地中海沿岸孕育起来的世界商业大革命,正向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移动。世界由孤立趋向整体 ”,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标志世界开始由分散走

35、向整体, B在新航路的开辟之后, C是在 18世纪中期开始, D是在 19世纪后期开始,与题干时间 “明朝( 13681636 ) ”不符,因此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 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

36、始出现。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 “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商品经济发达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限定词 “商标侵权案 ”, A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与题干不符; C不对,题干并没有涉及法律形式获法律依据; D涉及劳资关系,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商标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商者保护意识的增强,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

37、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 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宋朝 “商业革命 ”的是 A统一货币 “半两钱 ”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 商帮 ” C出现了纸币 “交子 ” D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手工工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限定词 “宋朝时期

38、 ”, A是在秦朝时期, B是在明清时期, 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 了最早的纸币 “交子 ”,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点评:北宋发行的纸币 “交子 ”,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 ”主要应用于 ( ) A缫丝 B灌溉 C制瓷 D冶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是说水排用于制造农器,属于冶铁业; “ 用力少,见功多 ”是说水排是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 B不对, A是丝织业, C是制瓷业,都与题干不符,因此选

39、 D。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 点评: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这个水排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引 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 “疑是蝤蛴美容颜,蛾眉婉转天地间。高低上下隋唐始,举重若轻似等闲。 ”(蝤蛴: qiq,天牛的幼虫,身体弯曲细长。)这首诗描述的下图生产工具的出现标志着( ) A石器锄耕技术的发展 B铁犁牛耕技术的开始 C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D西汉的两牛一人犁耕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

40、 “高低上下隋唐始,举重若轻似等闲。 ”反映的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A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出现, B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 D是在西汉时期,时间都不符,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点评: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 ,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下列引文中,能反映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质的是( ) A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 “有力者

41、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土地国有制是井田制,周天子把土地赐给诸侯臣下,但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此实质是周天子的土地私有制; A不对,指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家天下 ”取代 “公天下 ”; CD不对,指的是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引起土地兼并严重; B符合题意,反映出土地实际为天子所有。 考点:中国古代土 地制度 点评: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 小雅 北山所说: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曼彻斯特棉纺织

42、工厂都是大建筑,这样建造是为了容纳最大量的人。为了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机器占了最多的面积。不少工厂往往昼夜开工,为了开夜工,要用大量的蜡烛。 ”以上现象最早发生在 ( ) A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曼彻斯特棉纺织工厂 ”“机器占了最多的面积 ”, A不对,是手工工场; 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CD时间上都晚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选 B.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

43、产组织形式)变化 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世界近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历了由手工工场、工厂到大企业的演变。导致这种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世界市场扩大 B资产阶级革命 C两次工业革命 D殖民扩张 答案: C 试题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垄断大企业产生,ABD 都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因此选 C.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4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 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垄断组织产生。 1862年,北京建立了一所新式学堂,轰动一时。该学堂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以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据此判断,它是( )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水师学堂 C船政学堂 D京师大学堂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限定词 “1862年 ” , 1862年,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45、 ,北洋水师学堂于 1881年建立,船政学堂 于 1866年在福州建立,京师大学堂于 1898年建立 ,因此选 A.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 1862年 8月 24日清政府鉴于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 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 京师同文馆 。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 洋务学堂 ,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 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 1902年被并入京 师大学堂。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 “21世纪始于 1978年

46、 ”,因为这一年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文中的 “一步 ”是指( ) A结束 “两个凡是 ”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 “一国两制 ”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结束 “两个凡是 ” 属于当时思想路线的别乱反正,与题干 “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 ”不符; C不对,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而且主要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D不对, 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 B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7、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利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 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 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横批 “综合平衡 ”,这是周总理 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 ”和 “大跃进 ”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于 1953年提出; B不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于 1953年开展, 1956年完成; C不对, “人民公社化 ”和 “大跃进 ” 于1958年开展; D符合题意,针对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及经济困难, 60年代初,党和政府提出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考点:八字方针 点评: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党和政府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