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3525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淮安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 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换成。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

2、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故选 B。 考点:宗法制 点评:本题解答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忽略关键语句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最后晋武帝之所以不能更换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二是错误的认为晋武帝是因为原来的太子天生痴愚,才想更换其他有才能的儿子做太子,所以认为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源是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而忽略了晋武帝最终没有更换太子的事实。 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

3、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 A巩固苏维埃政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应是十月革命,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 ”是指 1917年 4月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四月提纲提出之初遭到党内的反对,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事实的证明,列宁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本题选 D。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

4、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 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某国庆节前夕,一中学高一学生制定了一份有关共和国历史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如果你收到这份问卷并填写此项内容时,不能选择 A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原则是三权分立 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实行 “一国两制 ”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创立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

5、制 ”等。 B、 C、D符合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A项错误。 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 “一国两制 ”构想,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注意理解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个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 ,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

6、样解释才正确 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 ,毫无根据。 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 “文革 ”开始后不久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因为碰破毛主席画像被无端关押十多年 ”这种现象应该发生 “文革 ”时期。反映的是 “文革 ”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不符合史实,故选 A。 考点: “文革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点评: “文革 ”践踏民主法制的表现: “文革 ”期间,江青一伙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

7、关、学校、工厂,到处揪斗 “走资派 ”、 “反动学术权威 ”和 “牛鬼蛇神 ”,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刘少奇案。 1967年 1月,由张春桥等策划,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此后,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遭到造反派夺权袭击。各造反派打、砸、抢、抄,处处违宪。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林彪、江青一伙支持 “砸烂公检法 ”,使公安部门、法院和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 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 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

8、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 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村级民主选举是体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故选 B项。村委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因此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 A项错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并不是选举与被选举为村委会委员的权利, C项错误;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大 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9、D项错误。 考点: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点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的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 ) A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 B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C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5年 4月 18日 -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由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中国代表团

10、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 D项不是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 ”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新中国第一次

11、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 A亚非国际会议上 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上 D第 26届联合国大会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 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A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C属于不结盟运动的会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D项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故选 B。 考点:本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点评: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

12、成就有:( 1)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关于二战后美国推行的 “冷战 ”政策 A美国实行目的是遏制苏联,扶植和控制西欧 B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 “铁幕 ”演说,标志冷战全面开始 C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范围是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 D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冷战政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A项正确;1947年 “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标志冷战全

13、面开始, B项不符合史实;苏联等东欧国家也被列入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范围,但它们拒绝参加;美 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1955年华约的成立,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点评:明确 “冷战 ”政策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准确把握其实施的背景、含义、具体表现、实质、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同时要理解冷战时期的特征:一是美苏取代欧洲成为国际力量的中心;二是美苏由战时同盟发展到 “冷战 ”对峙和在世界范围内争霸,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二战后 “柏林墙 ”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民族的分裂 D古巴导弹危机的产物 答案: A 试题

14、分析: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 ”的修建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冷战对抗的产物。故选 A。 考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点评: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 “冷战 ”和局部 “热战 ”相交织,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 ( 1)在欧洲:导致柏林危机和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1949年在美苏的

15、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2)在亚洲: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 38度线为界, 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大韩民国, 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朝鲜战争是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越南战争是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 3)在美洲: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 的边缘。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

16、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二)积极影响: (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 “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 )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

17、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 答案: C 试题分析:欧洲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冷战的重点是在欧洲,欧洲同时受到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丧失了独立性。所以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 “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故选 C。 考点:欧洲的 联合 点评:还可以考查欧洲联合的影响: ( 1)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增; ( 2)随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联合; ( 3)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

18、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 2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 5万亿美元,日本为 3万亿美元 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 5 3的合作。 ”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明了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故选 B项。 考点:日本的崛起 点评: “冷战 ”开始之后,由于对抗苏联的需要,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开始改变对日政策,由经济制裁转为经济扶持。这就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日本自身

19、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 “贸易立国 ”“出口第一 ”的口号, 20世纪 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20世 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 C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 “冷战 ”对手 D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注意题干要求是 “最主要 ”的影响。 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

20、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故选 A。 考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和政治格局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四个阶段: 1、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 初步形成(基础):雅尔塔体系; 正式形成: 1955年 “北约 ”与 “华约 ”对峙局面的出现。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西欧、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振兴、美苏相对衰弱等。 3、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超多强 ”( 近期) 多极化趋势(长远)。 秦始皇建立

21、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着君权,直到清朝时期建立了军机处,废除了丞相制度,才结束了这一斗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皇权制度为核心,但相权一直威胁着君权,直到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并诏令以后子孙后代做皇帝,不得再设立丞相一职,才结束了这一斗争。 考点:宰相制度 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由于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的高度集中,所以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1832年英 国议会改革扩大了新兴工业区的选举名额,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统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32年,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22、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得以进入国家权力的中心。 考点: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点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 56个人口不到 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 31个 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 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 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个,各郡选区,特别是北方郡选区得到 65个。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 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

23、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考点:十月革命的意义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 我国在建国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它主要包括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 “一边倒 ”。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 考点

2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意义:( 1) “另起炉灶 ”;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3) “一边倒 ”: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 位。 中国政府于 20世纪 80年代提出 “一国两制 ”构想 ,其总体目标是为了解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一国两制 ”构想。这一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考点: “一国两制 ”构想 点评: “一国两制 ”就是在统一的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统一的中国 ” 是 “一国两制 ”构想的前提。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因为巴黎公社 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 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 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巴黎公社推翻的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瓦解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A项错误;第一国际成立于 1864年,在巴黎公社革命之前, B时间顺序颠倒;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C项不对;

26、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选 D。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以下是战役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的有 辽沈战役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进行了比较努力的抗战,先后在正面战场发起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 辽沈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

27、决战,排除含 的选项,本题选 B。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 点评: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 “速战速决 ”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 列关于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是( ) A都是地方行政长官 B都直接由皇帝来任免 C可以在辖区内建立武装 D是皇帝加强对各地控制的工具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

28、得世袭。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是皇帝统治地方的工具。 A、 B、 D项符合史实; C项错误。 考点: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同 点 时 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与中央 关系 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 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共同点 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王定保唐摭言说: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

29、士者, 终不为美。 ”对于这句话,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A选官制度始于隋朝 B科举成为唐朝主要入仕途径 C唐太宗时科举制达到鼎盛 D位极人臣均有进士出身 答案: B 试题分析:隋文帝时开始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但并非选官制度始于隋朝, A项错误;解读材料, “进士科盛于贞观 ”而非科举制, C项错误;考中进士可以位极人臣,但并不是位极人臣均有进士出身, D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故选 B。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能够选拔一批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

30、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 ” 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 “张居正 ”、 “大学士 ”、 “首辅 ”可知该制度是明朝的内阁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1、;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朝后期,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本题选 C。 考点:内阁的出现 点评: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 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

32、析: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希腊由于海洋和山峦的阻隔,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出现了多个小国寡民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少,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 治活动,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故选 A。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点评: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天然良港众多,多山地,有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 2.城邦国家的出现: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特点便于人们直接参加国家管理。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3.有优秀参政素质的公民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4.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营养。 有一

33、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 ) A判处奥赫死刑 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不予受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史实罗马法协调的是罗马社会内部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奴隶主利益。材料中小孩的父亲是奴隶,没有公民权,并不适用于罗马法。所以他的诉讼法庭将不予受理。故选 D。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分为广义和 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34、;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 1787年宪法。这说明了( )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各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如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 1787年宪法。说明资产阶级不仅用暴力的形式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采用了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故选 B。 考点: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

35、点评: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 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 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政体的阶级实质不同 均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符合史实;两国政体的实质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项错误。故选 B。 考点:美国总统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

36、制 点评: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不同点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政府官员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选举 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 议会(内阁) 立法权 国会 议会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独立 政府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 ,受议会监督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和所

37、学知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于南京; 1937年 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残害中国军民三十多万人。本题选 D。 考点:近代史上的南京 点评:中国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重大事件有: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统治开始; 1937.12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9.4.23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 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

38、方案 C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D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前者主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平分土地和财产,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后者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进步潮流,但不是农民阶级革命的产物;二者的经济纲领相互矛盾。 A、 B、 C符合史实, D项错误。 考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点评:对于 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革命纲领应熟悉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

39、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过程。 ”这段话反映了 A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B资产阶级和军阀改变了政治态度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 D资产阶级及军阀的统治受到威胁 答案: C 试题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存亡的问题、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过程 ”,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故选 C。 考点:抗日民族统

40、一战线的建立 点评:华北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灭亡中国的政策,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促使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有了明显抗日的倾向;国民党营垒进一步分化,一部 分爱国将领和左派领袖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亲英美派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也借反对亲日派来抵制日本。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下面诗句都摘自毛泽东诗词,其中描写长征的是 A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B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C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

41、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毛泽东的诗词考查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A“黄洋界上炮声隆 ”描写的是井冈山的斗争; B“分田分地真忙 ”指的是土地革命; C“金沙江、大渡河、岷山、三军 ”反映的是长征; D是渡江战役。本题选 C。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 ”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

42、第五次反 “围剿 ” 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着重考查考生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抓住材料中 “军叫工农革命 ”和活动路线 “匡庐 (泛指江西 )”“潇湘 (泛指湖南 )”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可知:军队是工农革命军,革命区域在湘赣边,并且向湖南进军,由此可断定是毛泽东领导发动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A、 D明显错误,可排除; B较具迷惑性,但南昌起义的部队是革命军,而不是工农革命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材料的信息并与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答案:选 C。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 共整整奋斗了 28 年。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这五

43、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 “力挽狂澜 ”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八七会议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日出东方:指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星火燎原:指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力挽狂澜:指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灯塔指引:指中共七大;进京赶考: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本题选 C。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

44、命的历程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的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如 2012年新课标地区有 6道题目。 2011年有 7道题目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以后高考可能仍将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革命斗争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复习时应注意分阶段进行梳理,突出民主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 1921年 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 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1921年 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

45、文 原稿 答案: C 试题分析:因为中共一大是 1921年 7月在上海召开的,因此最接近当时、当地的原始材料才是最有力的证据。因此 C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中共一大 点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下列事件或现象,典型地体现了 “五四精神 ”主旋律的是 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疾呼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 ” 某店主张贴 “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的标语 北大学生谢绍敏用中指血书 “还我青岛 ” 浙江海宁决定开除陆宗舆的县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五四精

46、神 ”的核心内容为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 ”的主旋律。 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某店主张贴 “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的标语显然不能典型地体现了 “五四精神 ”的主旋律。故选 C。 考点:五四精神 点评: “五四精神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一。其核心内容为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即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真理、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 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与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

47、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完成了 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故选。 考点: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 点评:易错知识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关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表述错误的是( ) A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B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C、 D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B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点评:易错知识点:辛亥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