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542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 “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 ) A颁布 “解负令 ”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 “四百人会议 ”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地位,打破了传统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垄断政权的局面,这符合材料中 “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情形,答案:选 B,

2、A C D三项改革举措的作用与此不符。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古希腊民主政治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高考中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伯利克里时期 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权利机关的职能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古希腊民主政治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对埃及的近代化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 ) A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B改革后建立起完备的行政机构 C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D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

3、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强调的是阿里改革最为重要贡献的表现,阿里改革推动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符合近代埃及历史的发展趋势,故而 A项贡献影响巨大而深远, B C 两项是其重要的改革举措影响不及 A项, D项是其消极影响。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本题的考查思路还可以以如下的方式进行: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 “穆罕默德 阿里是 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 ”,是 “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体现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的主要有 ( C )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 摆脱了奥斯曼

4、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 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A B C D 阿里改革的性质是 ( ) A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改革 B一次成功的富国强兵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C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斗争 D一次失败的封建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阿里改革的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其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选 D, A B C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阿里 改革的实际。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

5、: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是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但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所以,对改革性质的认定涉及到基本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在于改革是由谁来领导或发起,这一点须牢记。 关于马木路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在埃及占据统治地位 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势力被消灭 18世纪末,马木路克实际统治了埃及,使埃及社会更加动乱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备选项中可以明显判断出 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马木路克依旧统治者埃及,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答

6、案:选 C。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社会背景 点评: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之前埃及社会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内忧即是指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这种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在政治上,任命各地的地方长官,到 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马木路克控制政权; 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 军事上,单独组建 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沙皇政府 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 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 1646 1647 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

7、领地里。这一规定 ( ) 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能够说明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大全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所以, 说法均正确且符合题意和史实,答案:选 D。 考点:俄国农奴制形成与发展 点评:农奴制是指 15世纪下半叶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

8、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 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就是农奴。1649年,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18世纪以后,农奴制在俄国获得进一步推广。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 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A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仔细观察图画,该画直接反映了俄国内河航运的落后状况,说明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西欧各国, B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与图片内容不符, C

9、 D两项说法正确符合俄国史实但图片内容并无体现。 考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点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社会矛盾方面,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和新思潮的涌动;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题的考查角度是 。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 A先秘密后公开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0、, A、 B、 D三项都是改革酝酿的方式和具体办法,能够体现出改革酝酿缓慢而谨慎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C。 考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A项近

11、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改革只能是建立近代的司法制度, 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 D项不属于 1861年改革的范畴,因此正确答案:为 B项。 考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其二,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19世纪

12、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 “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 都是对富商卑躬 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治维新之前传统的幕府统治衰落,贵族地位降低,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日本幕府统治的史实不符。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高考对日本明治维

13、新的考查主要涉及到选修层次考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材料题,本题即是典型之一,因为在此题型中可以全面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维新的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的具体举措 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性质 明治维新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日本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影响有 ( ) 农民更加贫困,生活更加困苦 某些生产和经营生丝、茶叶等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增长 某些大名开始进行自强改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 低,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民族危机加剧,列强入侵给日本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项均是这种影响的重要体现,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C。 考点:日

14、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 “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15、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梁启超认为日本近代改革成功的原因在于效仿西方进行了政治变革,而中国洋务运动只知道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经济并未改变中国衰弱的命运,通过对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对比,梁启超企图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答案:选 D,A B C三项不是其根本意图所在。 考点:维新变法思潮 点评: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 制度

16、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对中国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和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宣传,而其政治改革和经济主张并未能在实际中得以实施,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说法错误, D项是维

17、新变法理论宣传的特点。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点评:从不同的史观角度重新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对常见史观内涵的理解,常见的六大史观分别是: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其次,从某种史观剖析重大历史现象和运动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建议学生们在平时多做相关的练习实践以增强对该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解放思想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强调了

18、对维新变法运动改革举措影响的理解,结合史实不难发现维新变法运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 均有涉及,故答案:选 D。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 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 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 戊 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本题的考查角度是 。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 “脱亚入欧 ”的历史转折。这里的 “脱亚入欧

19、”是指 (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脱亚入欧 ”并不是指地缘上的变化,而是指日本效仿欧洲实现社会的根本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作为自己改革的目标,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治维新的方向 点评: “脱亚入欧 ”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其主张: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20、。福泽谕吉还在报纸上发表脱亚论文章,主张日本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 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 穆罕默德 阿里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设立了高级国务会议和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 ( ) A阿里真正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优越性 B阿里对欧洲政治体制的认识是肤浅的 C阿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其目的在于推行民主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阿里尽管仿效欧洲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但却采用 “由其儿子担任议长 ”模式,说明阿里欧洲政治体制的认识是肤浅的 ,而其目的依旧在于为何

21、其自身的封建统治,答案:选 B, A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C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有助于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代表的是地主利益。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以摆脱殖民压迫,但其改革的根本目的却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所以尽管其改革的举措采用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其实际目标却不是要真正实现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因信称义 ”中 “义 ”的含义是 ( ) A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B指被教皇免罪 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 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因信称义 ”

22、中 “义 ”是指 “义人 ”即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答案:选 A, 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和实际。 考点: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点评: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日本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根本目 的是 ( ) 建立府、县、道地方行政区划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消除封建割据势力 强化天皇专制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明治

23、政府废藩置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和消除封建割据势力,所以 两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是改革的具体措施而非目的, 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符,答案:选 C。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高考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考查主要涉及到选修层次考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材料题,本题即是典型之一,因为在此题型中可以全面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维新的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的具体举措 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性质 明治维新的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 “严厉 ”的是 ( ) 颁布 “解负令 ”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设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陪审法

24、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对旧贵族的 “严厉 ”指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限制旧贵族的措施, 项均符合题意和史实,而 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刻意限制贵族的利益,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举措内容的理解,此种考查角度还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 直接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所需公民群体形成的措施有( B ) 颁布 “解负令 ”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设立 “四百人会议 ” A、 B、 C、 D、 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 “优良的改革家 ”,

25、是因为他 ( ) A推翻了君主制,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D确立了 “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梭伦是 “优良的改革家 ”含义是指梭伦改革举措推动了雅典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结合史实不难发现 A B D三项表述与梭伦改革的史实不符, C项符合题意而后史实。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开启了雅典民主改革的先河,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为后来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铺平了道路,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梭伦改革的特点是采用调和矛盾的办法来推行改革,其实质依然是维

26、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是指春秋前期的变革直到春秋末年才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说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不同,因此答案:选 C, A、 B两项与题中 “社会制度变革 ”含义不符,由题干中时间 “春秋末年 ”可以排除 D项。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27、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代,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奴隶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上层建筑的改革,郡县制度的出现; 军事: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商鞅变法的根本动力

28、或原因,当然商鞅变法得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选 A,而 B C D三项是其变法的重要推动力。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的考查思路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战国时,荀子 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 (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 )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29、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是秦国必然强盛的原因,所以 C项最符合题 意, A与题意不符, B项说法错误, 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商鞅变法的影响 点评:商鞅变法成功地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目的,对秦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

30、,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 表现为 ( ) 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北魏政权 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前期的改革,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 得益于后期改革。所以答案:选 C 项

31、。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通过行政命令 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 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

32、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孝文帝推行汉话的举措,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是含义是听不懂汉语的北魏官员仍可沿袭少数民族语言,但若能听懂而故意为之则 “当降爵黜官 ”,所以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涵义,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但不符合问题要求,答案:选 C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但考查 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

33、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 )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表现, B D两项是社会经济不发达的表现与题意相反, C项最早出现在元代,所以正确答案:选 A。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

34、统治;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 “农时不夺而民均 ”作用的是 ( )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 项是强兵之法,B项主要是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C项主要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D项是向应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征收免役钱,这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间, “农时不夺 ”,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对其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

35、施; 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王安石变法目的;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即评价; 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启示和教训。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的主 要措施是高考中热频考点,需要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前期 “积贫积弱 ”的局面,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所以 A D两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要求, “最 ”主要的目的应是先富国,后方能强兵,国不富,兵亦不可强,故答案:选 B。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包含两个方

36、面的含义,即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和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此学生要有准确的区分。 下图人物是 “杯酒释兵权 ”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 ( ) A限制土地兼并 B“不抑 (土地 )兼并 ” C土地收归国有 D制止土地买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图中人物为“杯酒释兵权 ”的设计者宋太祖赵匡胤,他为了收回大将兵权建议诸将广置田产财物以留给后世子孙并鼓励将领纵情享乐,因此他对土地兼并采 “不抑兼并 ”的态度,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 点评:在中国古代,土地兼

37、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但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生产资料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小农经济是落后的,始终将被取代的。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

38、识分子发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和以摆脱天主教会束缚为目的的宗教改革运动,故答案:选 D, A项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重要背景, B 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当时罗马教廷与封建王权之间确实存在权力之争,但并非与 “各国 ”王权的矛盾都激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两者有着一致性。 考点:西 欧宗教改革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

39、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原因问题。 马丁 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主要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腐朽的罗马教廷和教皇的统治,并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所以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C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特征。 考点: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

40、革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是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爆发的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宗教对欧洲的政治统治现状快速瓦解,最终使教权低于并服务于王权,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形成。也就是说欧洲宗教改革并非是单纯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应该是欧洲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就总体性质而言乃是一场重大的政治和思想解放的社会运动。 综合题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 10分) (1

4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 (8分 )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 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 (2分 ) 答案: (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适应民族融合趋势 );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 4分) 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

42、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 2分) (2)要。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2分) 或不要。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试题分析:( 1)结合孝文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直接回答起目的所在,至于改革社会风俗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其一,旧风俗对改革的不利影响;其二,新风俗对改革的引领和象征作用;( 2)本问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问题要求先确定一论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考点: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43、对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风俗改革内容的比较。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 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 1:泰西各国皆设议院, 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 材料 2: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

44、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 3: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材料 1和材料 2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8分 ) (2)材料 3的观点同材料 2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6分 ) 答案: (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4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

45、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4分)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3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革。( 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二的内容直接归纳二者观点的异同,联系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时代背景即可找出答案:;( 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材料二的主张较材料三激进,具体表现在不再提兴民权、设 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结合康有为在变法主张采纳前后的背景可以找出其变化的原因,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

46、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革。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 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 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 性。就本题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方式,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如出一辙。 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 1: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文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 2:在穆罕默德 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穆罕默德 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 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