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A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曲辕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A筒车和 D曲辕犁是唐代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 B翻车出现在东汉末期,只有 C耧车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将翻土和播种紧密结合的农业生产生产工具,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工具本身即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所以
2、生产工具的革新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就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应关注以下几种:耒耜,耧车、犁壁、耦犁,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1895年,张謇在 “设厂自救 ”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 1898年,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 20400锭领回,作为官股, “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次年春开始生产。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廉价。据此材料分析,下列不是大生纱厂兴起条件的是( ) 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封建政权的暂时支持 C周边社会条件的优越 D 外国资本的大力支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了大生纱厂的
3、创办历程,从中可以发现张謇是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创办了该厂,该厂在创办的过程中得到过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同时张謇建厂也进行了很好的选址,所以 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大生纱厂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必然会遭遇外国资本的排斥和打击,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艰难曲折 的总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遭遇重重阻碍,但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在遭受重大压榨中缓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始终未能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主导力量,民族资本主义的这一发展特点也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歌
4、曲小燕子作于 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这段歌词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一五计划 ”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57年和 “我们盖起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说明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一五计划 ”,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点评: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道路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需要牢固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的分期界限:
5、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 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1953-1956年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61966年的十 年社会主义建设; 1966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 ”的巨大破坏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 “二五 ”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恶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的能力, 1958 1962年新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期间发生了 “大跃进 ”运动所以此次计划也称为 “大跃进 ”,所以由于左倾经济建设方针的执行 “二五 ”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历程曲折,答案:选 A, B C D三项是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而非主因。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 “左 ”倾错误 点评: “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 “大跃进 ”运动是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所犯“左 ”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考中主要侧重对其消极影响的考查和背后原因的挖掘,本题即是如此。 196219 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
7、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开始了纠正 “左倾 ”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 ”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自然灾害,“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 1960年中共提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八字方针,至 1962年底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故答案:选 C。 考点: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 195
8、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许多教训存在,尤其是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的深刻教训发人深省。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舍右邻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 “痛苦 ”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 的变化 C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D 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舍右邻拢合在
9、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以往的生产合作化运动,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改变了对土地的经营方式而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 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据华东经济管理 1991年统计: “从工业总产值( 1980年不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
10、比 1983年增长 48.04%,年均增长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 A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这是城市经济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选 B, A项在 1975年提出, C项出现在 2001年, D项出现在 20世纪初。 考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
11、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搞活国有企业。同时,需要注意的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领先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和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田单干 ”“离土不离乡 ”“离土又离乡 ”,它指的是(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发展乡镇企业 外出打工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田单干 ”“离土不离乡 ”“离土又离乡 ”分别描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现象,所以答案:选
12、 D, A B C三项与题意匹配不符合。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点评:中国 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 ” 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13、 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建立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的成立的基础之上的,答案:选 B, A 发生在 1991年, C 项出现在1992年, D发生在 2001年, A C D三项不可能成为浦东开放的背景。 考点:浦东的开发开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场了上海浦东新区开放的时代背景,对此我们还要必须把握浦东的开发开放的目的所在,即尽快把上海建成国民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当然,浦东的开放
14、也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873年 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 “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 ”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 ”英语主要反映出( )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谷猫迎,好度由途 ”即为 “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这说 明 19世纪 70年代的上海人对英语问候已有了基本了解,这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快速东传的结果,即 “西学东渐 ”,西方国家叩开中国的国门凭借
15、的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力量,答案:选 D, 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变形化了语言的形式再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这种模式已成为高考普遍采取的新方式了,这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能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变迁内容的准确把握。 长期生活在上海的郑观应,在 19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气列举了西国输入的食物、用物、玩物等 57种,指出这些洋货 “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 ”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 ) A奢侈享乐已日渐成
16、风 B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 C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 D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洋货 “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 ”能够说明洋货在中国大肆流行且已日渐成风, C项说法正确, A项材料中并无体现, B 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考点: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中
17、国近代 “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奋斗。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 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维护女权的斗争折射出的是人性自身的日益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日趋进步和开放,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题意主旨无关。 考点: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 点评: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起源于清朝末年,戊戌变法时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就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18、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传入了中国,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给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但与此同时也应关注不同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内容有很多差异。 有轨电车出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注 “大众可坐,稳快价廉 ”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廉价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材料中文字说明电车公司利用广告刺激和诱导民众 心理最终使电车在上海得以推广,答案:选 C,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 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电影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 18611910 )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
20、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 A长跑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 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8611910 年 ”说明了霍元甲生活在清朝末年, A 项在清末已经出现符合题意,B发生在 1911年, C D两项也发生在民国时期均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 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
21、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近代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B 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缓解 C国际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展 D社会变革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的新政改革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则积极主动的推行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所以 A是二者的共同点, 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
22、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35 年,重庆地区机器生产仅为 13 家,1940 年为 159 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 ”对材料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 战西部战略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的掠夺 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 D 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从 1935年至 1940年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起来,结合史实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抗战爆发后
23、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和难点,须要牢牢把握其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 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一战期间 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 抗日战争以后 。 近代中国有人评论: “或疑公趋重官营事业,亦进夺民利。不知公主旨在夺外人之力,以塞漏厄而裕民生。 ”文中 “公 ”“裕民生 ”的主要活动是( ) A创办福州船政局 B创办发昌机器厂 C 创办湖北织布局
24、D创办大生纱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在于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而并非与民族企业争夺利润,所以结合所学可知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D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考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 点评: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全力以赴地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企图保护清政府的安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开办企业的资金不足故开始转变策略发展民用企业,为军事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 恩格斯说: “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
25、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 “革命作用 ”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革命作用 ”是指铁器为农业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铁器的出现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的前提条件,所以答案:选 D, A项说法正确但其不是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 化的表现, B C两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材料信息的能力。由于平时在学习中学生对铁犁牛耕方式没有直接感观故对此没有深刻体会,建议平时学习中
26、多注意收集图片和视频资料加以学习以补充该方面的不足。 表格中的言论集中体现了( ) 汉武帝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侍以生也 ” 宋朝李靓 “民之大命也,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 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农本思想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标中文字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以农为本的思想,因为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 两项材料中并无体现,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古代 “重农抑商 ”的思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能力, “重农
27、抑商 ”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统一国家,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商人则被认为不事生产之人。 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 “(张)安世 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娣(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汉代张安世尽管贵为公侯,但其家开办的是私人手工业而非官营手工业,所以 A项说法符合题意
28、, B 项出现在明代, C D两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 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种手工业生产各有特点: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而官营手工业的生产垄断了最好的手工业资源,代表了三者生产工艺和质量的最高成就,但其产品并不在市场流通而是作为政府消费。 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利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
29、以推测出( )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挖掘出土的青铜器是重要的实物材料可以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和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以 C项说法正确符合事实和题意要求, A 项说法错误,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辉煌时期,材料中出土的青铜器不能证明 B D两项观点。 考点:史料的价值 点评: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 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 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
30、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 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 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 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道: “乡音 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是名。 ”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 商业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农业集市出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诗句描绘了清代城市商业不同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景象, 两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两项材
31、料中并无体现,答案:选 C。 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把握。明清时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并非所有的材料都是对此现象的反映,判断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是看材料中是否有雇佣关系的存在。 “凝聚力量,成就未来 ”是首届 “时代徽商高峰论坛 ”的主题思想。这也是 400多年前古徽商的 “徽骆驼 ”精神的体现。形成该精神的根本原因是( ) A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 B明清商品经济极为发达 C徽商拥有丰富的经营之道 D宋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材料问题可以转换为
32、徽商出现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不难直接得出答案:即明清商品经济发达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答案:选 B, A C两项是徽商出现的重要原因, 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高考对明清时 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 “重农抑商 ”思想。 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
33、凄凉 ”的原因有 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经济活力 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是指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社会已开始走向衰落,结合史实不难发现 均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 说法错误,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并未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答案:选 B。 考点:清代社会特征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 分为肯
34、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据不完全统计, 1500年以后欧洲市场上的亚洲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以及非洲的象牙等奢侈品价格比以前上涨了 5倍,不仅如此,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也是飞速增长。以为西班牙人说: “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昂贵。 ”这种现象( )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由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了经 济发展 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
35、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说明 15世纪西欧国家的物价飞速上涨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航路的开辟后西欧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富引发了西欧的 “价格革命 ”,答案:选 B, A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大发现:荷、英、法等国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世界市场:新航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黄
36、金、白银大量注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4)制度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 “财富流向西葡 ”“英国成为海盗 ”“意大利被晾在一边 ”其中 “意大利被晾在一边 ”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商业危机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 世 界性商业革命 D意大利金融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西欧国家的商业革命,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原因的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因此地处地中海沿岸商贸中心的 “意大利被晾
37、在一边 ”,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事实。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大发现:荷、英、法等国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世界市场:新航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 始出现;(3)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注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4)制度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
38、主义的发展。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理想 “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但是,这对印第安人意味着( ) A“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 B“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 D“大西洋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大肆屠杀美洲土著居住并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富,给美洲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也缓慢开启了美洲近代化步伐,答案:选 B, A D两项是从世界整体史观出发得出的结论, C项仅仅站在欧洲发展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考点
39、: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高考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关 注迪亚斯,达伽马和麦哲伦三大航海家的探索;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其中从多种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的成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在 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A商业资本的代表 B 政治制度的先进 C工业资本的先锋 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
40、国能在世界殖民争霸中最终取得胜利主要依赖的是工业资本的快速发展和力量的壮大,所以答案:答案:选 C, A属于荷兰的优势所在, B D两项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考点:英国的崛起 点评: 18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武力保障:英国 政府一贯重视海外殖民扩张,为此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
41、国煤矿等十几个民用企业。从中可以得出( ) A时下 “士农工商 ”四民观念淡薄 B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丰厚 C他们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D政府大力扶植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但其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激励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所以 答案:选 C, 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 B D两项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实际不符。 考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 点评: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全力以赴地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企图保护清政府的安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由
42、于开办企业的资金不足故开始转变策略发展民用企业,为军事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但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侵略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 30%。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出口商品的比重在 1873年和 1893年分别为 91.9%和 91.6%。该材料表明( )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能够表明中国
43、在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体系只处于最末端的消费层次而生产加工能力低下,答案:选 C, A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B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综合题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
44、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 大小商人 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 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
45、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4分)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3分) (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外商控制中国市场的主要手段。( 4分) ( 3)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 “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
46、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 ”的主要原因。( 1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的?( 3分) 答案:( 1)特点: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回答其中两点即给 4分) 新发展: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3分) (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2分) 手段:利用不平等条约享有的贸易特权、把廉价物美的商品倾销中国、利用华商转销内地,占据中国市场。(回答其 中两点即给 4分) ( 3)主要原因:计划经济。( 1分)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47、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归纳宋代市场发展的特征;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找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表现;( 2)概括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近代外商控制中国市场的主要手段有利用不平等条约享有的贸易特权、把廉价物美的商品倾销 中国、利用华商转销内地,占据中国市场;( 3)可以结合建国后的基本史实直接回答出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和市场在较长时间内从中国公众视线中推出,改革开放后市场又重新在中国出现,尤其是 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更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市场经济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