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560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并未体现出铁器的内容;从图片可以看出已经出现了金属犁,说明金属制品已经用于农业生产,故 的说法正确,故选 A。 项错误,战国时期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因此 BCD项错误。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以前主要是采用的石器耕作;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

2、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 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 “双轮驰 ”“车舟载离别 ”表明近 代汽车、轮船出现, “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 ”意 指送行之人未

3、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 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生活影响之深。本题选 B项。 A项错误,人口流动加快并非指的人口的大迁徙; CD项自由观念和留学热潮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要知道,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 艾哈德指出: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

4、的经济政策原则。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 宝贵的动力。 ”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材料的前半句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后半句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故作者的主张应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故选 D。 A项只是说的宏观调控的部分; BC 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不能只抓一个方面。 考点:经济发展的手段 点评:材料主要说的是经济发展过程

5、中计划和市场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计划和市场并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志,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一致,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断地发挥市场测作用,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 让他产生 “幸福感 ”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粮食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A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在 1921年之前实行的政策; B 是新经

6、济政策内容,粮食税的实行是核心措施; C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是在 1925年后; D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恢复发展经济需要良好的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 团访苏,参观 “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 “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 譬如我在莫斯

7、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经济生活中重工业比较发达,能够制造各种重工业品,但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落后,基本的生活用品等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本题选 C项。 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经济建设的成就,而不是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B项错误,这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下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项错误,材料中所述现象和自然灾害无关。 考点:斯

8、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 下表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 GDP 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西方各国彻底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马歇尔计划推

9、动了欧洲经济的复苏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方式有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联系本表本题选 B项由于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使各国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A项明显错误,西方加强国家干预的同时并未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之后初期实行的政策,旨在恢复发展经济; D项是 20世纪 60、 70年代出现的情况。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

10、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战后初期,普遍实行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扩大政府开支,实行福利制度等,在 20世纪 50到 60年代,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资本主义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有利于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 只占 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改革开放新时期 C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1、的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 “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 ABC项。因为 A民族工业的诞生和翻译西方书籍并无直接的关系; B项改革开放之后是全面的向西方学习,主要是英语的要学习; C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与俄文书籍关系不大,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关系恶化。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期间得到苏联的大力援

12、助。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美国学者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描述: “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 ”与材料 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D乡镇企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人民公社运动时期,实行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实现了 “一大二公 ”的特点,所以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 出来。故选 B。 A项合作社并不是全部公有,吃公共食堂; C项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措施; D项是改革开

13、放后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容。 考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评:解题时注意分析是如何把妇女从家务劳动中 出来的。由于兴办了 “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 ”,妇女出来,而这些指令性的东西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建立起来的。党在十年探索中所犯错误的两个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这两个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中国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曲折。 中国某个时期曾出现 “写万首诗、唱万首歌运动 ”,有首诗歌写道: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

14、凑上太阳吸袋烟。 ”这个运动从属于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C “大跃进 ”运动 D红卫兵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题干主要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中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符合题意。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土地改革的情况; B项错误,三大改造主要是改造的生产关系,由私有发展成为公有; D项是文革时期的动乱。 考点:大跃进运动 点评: 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错误的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高 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的特征,是左倾错误的发展。

15、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左倾错误的发展,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党在总结错误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 1960年出台了八字方针进行调整,经济建设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买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但收效甚微,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 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对此认 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

16、的重要动力之一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在经济改革初期,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准确的认识造成了对商品经济的抵制的现象,但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下,改革开放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在探索中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此 ABC 项均正确。 D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的地方抵制中央决策的问题,属于理解错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人民群众在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 80年代中期确立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标,这明显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 199

17、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 “如果说 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 30年后,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的事件是 A中国派代表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为切入点,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融入国际政治舞台的标

18、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且是在 2001年加入的,与材料时间相符。故选 C。 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在 1944年进行的 ,明显与材料时间不符; B项是在1991年加入的; D项并非经济问题。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标志着中国正式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 卡丹来到北京。他回忆说: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

19、, 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 ”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实行对外开放,拉近了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中国与西欧国家隔阂与矛盾消除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了解,中国人的穿着服装自 1978年到 1989年的 10几个年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改革开放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思想解放等。因此 正确,故选 A。 项说法明显错误;第 项中 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 1991年,不属于 1978-

20、1989年时间段。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改革开放工作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穿衣、旅游、娱乐等等成为时尚的休闲方式。 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 1943年 7月分别发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 “怀特计划 ”和英国的 “凯恩斯计划 ”。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 充分说明 A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21、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战后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英国在美国允诺给予巨额贷款的诱压下妥协,表明了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夺得世界经济的领导权,故 A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 项错误; C 项内容不符合题干信息; D 项明显不符合事实。 考点:战后世界经济形势 点评: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强国英国法国等受到严重的破坏,德国失败,欧洲的经济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与此同时美国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经济实力膨胀,在战后建立的经济格局中美国居于了中心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

22、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组织和贸易组织的建立,美国占 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故选 D。 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 C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目标,并未建成。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此题实际上借助美国战后经济的发展考查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问题,即三大支柱的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

23、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虽然发达国家掌握了支配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 世界经济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从材料看,该学者认为,在今天,资本主义达

24、到了全球范围,整个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架构内运作。这是突出强调资本主义的核心作用,所以正确选项为 A。 B、 C、 D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考点:全球化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资本主义主导者全球化,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 1916年 1月农商公报记载, “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

25、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 ”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济南的棉花受市场供求关系和日本大阪行情影响很大,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密切,中国已经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选 A。 B项错误,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材料说的是商品的价格和国际市场一致; C项材料并未涉及; D项错误,政权的问题材料并未涉及,且价格的变动和政权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6、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此时中国出现的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也 对自然经济起了瓦解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的优点 B该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该发明在清末已经传入中国 D该发明促进了各地的联系,作者

27、持积极发展的态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光绪帝(德宗)所指的应是电话机,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 ”等。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清朝末年传入我国。电话的使用极大地方面了交流。因此 BCD 项正确,结合各选项, A 项火车错误,故选 A。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的标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主要的成就有汽车、电影、电报、电话等,这些成果随着列强的侵略也逐渐的传入中国,带动了中国的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 “失去辫子, 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

28、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鸦片战争前后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并未提出断发的主张; “失去辫子 ”以致 “时兴起戴帽子 ”,只有在推翻清朝时才会出现。辛亥革命发生后,南京临时政府颁令强行剪辫,故 B正确。 C项时期并未发生剪辫的社会变化; D都在 B后,不符合题干 “最早 ”要求。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断发 ”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

29、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汉书 食货志中写道: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C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 害 D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土地可以买卖,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况,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赋税的问题; B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D项错误,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并

30、不是在秦朝。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通过土地制度的变化考查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要知道,商鞅变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 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答案: C 试题分析:坊市制度的打破是允许商人,平民,

31、贵族,官吏夜间出巡游玩,做生意。以往城中严格执行宵禁政策。 C 中人物夜里可以出去骑马游玩,故体现。唐朝后期,夜市出现,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 A反映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 B说的是草市,是在宋代的时候得到很大的发展; D反映了政府对市的严格限制。 考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坊市制度比较严格,市场交易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唐代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后期出现了夜市;乡村出现了草市,坊市界限被打破。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代的城市发展的情况和明清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也需要掌握,注意不同时期的比较。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

32、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 “印记 ”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 A、 B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 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

33、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 D项也应排除。从题中 “收买 ”“造 ”“转卖兴贩 ”等内容可以看出 C项是正确的。 考点: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的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材料重现历史,题目难度中等,设计的灵巧。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材料中涉及到的广告等信息以外,在农业上表现为农业的商品化程度高,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在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不仅出现了夜市,也出现了一些迎合市民需求的娱乐场所。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北宋城市发展的状况等。 摩洛哥人依宾拔都他,于元至正七 年( 1347年)来华,对一座城市作了这样的记述: “渡大洋后,所至第一城,即刺桐也 刺桐港为

34、世界上各大港之一,由余观之,即渭之世界最大之港,亦不虚也。 ”文中的 “刺桐 ”是指 A泉州 B广州 C临安 D大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明朝时期中国最大的港口是泉州。 B项是南方著名的港口,但是在明朝不是最大的港口; C项在南宋时期的都城并非港口城市; D项是元朝时期的都城,也不是港口城市。 考点:明朝中国的城市的发展 点评: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明朝初期的时候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南方的泉州成为了最大的港口城市。除了要知道城市的发展之外,其它的情况也需要掌握,如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民与市场的

35、联系越来越密切;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来了社会关系的转变。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 “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 贫者为佣,弈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 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海禁政策的恶果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

36、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 C。 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 策; 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 D项说的是社会矛盾的问题,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 考点:海禁政策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中国沿海居民为了生计铤而走险,加剧了寇患,并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

37、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唐代江南地区 B汉代中原地区 C明末苏杭地区 D宋代太湖地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工场工人 ”“工场主 ”,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明显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答案:为 C。 ABD项在明朝之前,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会出现雇佣工人。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出现,判断标

38、准是看是否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发展却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领域厉行文化专制,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 “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 ”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 “乃令贾人不 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体现的是农工商

39、并重的思想,认为农工商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部门。故排除含 的 ACD选项。 项明显看出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项说的是对商人征收重税,并在生活上进行限制; 项说的是对经商致贫的收为奴。故选 B。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这种政策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在思想上体现的 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人们忽视商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的发展。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批判思潮。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取得的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有: 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路 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开通绕过美洲

40、南端的航路 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相关情况如下: 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 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 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 1497 1498 年,葡萄牙人达 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1519 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及其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说。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只有三个大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个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宗教方面等主观方面和客观

41、方面,其次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如本题的内容;第三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如对世界的影响、对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不同的影响。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 “特谕天 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材料反映了清政府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 “工业立国 ”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中赔款达 2亿两白银,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材料中的描述就是出现在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一定程度的准许民间设厂,其目的是

42、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的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未把工业作为立国的根本; B项也无法体现与外国竞争的情况; D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取消商品限制的问题。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工业因此获得了初步的发展,一战期间,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的比较好的还是轻工业,工业基础还是很薄弱。与此相关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其他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发展的原因都需要掌握。 某班历 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43、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 ”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 “改变世界 ”的是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D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改变世界主要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日益加紧侵略广大亚非拉国家,使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其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受到巨大冲击,其社会形态也逐渐转型。故选 B。 A项说的只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一个方面; C想说的是影响; D项是从动力的角度分析的。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此题考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力得

44、到极大的发展,而且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制度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另一个方面在经济上,工厂制度代替了原来的工场手工业,自由主义指导思想确立;第三个方面,东方从属于西方。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这里将 “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 ”的最主要手段是 A资本输出 B武力威逼 C人口流动 D商品输出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关键信息是: “共产党宣言 ”由此可知是在 19世纪中期,这是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方式就是商品输出。故选 D。材料说

45、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C 项是辅助的手段,武力打开国家的大门 后,商品输出唱主角。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输出成为了主要的扩张的手段。蒸汽机的使用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西方史学家指出 “17世纪和 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完全入迷了。 ”然而到了 “18世纪末,欧洲

46、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 感兴趣。 ”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世纪 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故选 C。 A项不是直接相关因素,因为这个条件和 17、 18世纪初是一样的; B项是在 16世纪,排除。 D项是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工厂纷纷建立,商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对海外市场的需求空前强烈,中国的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丰富的资源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加紧了对中国的扩张步伐。

47、鸦片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 “从西至东,从北至南 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 ”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牛顿 B爱迪生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 新的动力 ”可以看出这是蒸汽机,瓦特对改进蒸汽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 D。 A项是经典力学的创立者; B项是发明家,推动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C项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的开始。 考点:蒸汽机与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工厂纷纷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煤炭使用量的增加。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 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三角贸易 ”是 15到 19世纪西方殖民掠夺的一个重要方式。读下图三角贸易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