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3565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郡县制与 D分封制 是地方行政制度 C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对中国社会的宗族、家庭观念产生了

2、深远的影响。 考点:宗法制 点评:本题可参照( 2009 山东文综 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 是自己人的 ” 。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为 C. 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 A王位继承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出现于公元前 5世纪中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

3、,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 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王位继承法在教材关于罗马法的内容中并没有涉及。 B符合题意。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包括公元前 6世纪末至 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十二铜表法出现于公元前 5世纪中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公元前 3世纪中期以前,只有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的扩张,出现了适应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东罗马查士丁尼时期编纂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整体结构上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万民法的内 容有: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

4、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 公元前 430 年,希米奥 30 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 ”,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古代雅典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罗马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公元前 430年 ”,结合所学,当时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 ”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伯利克里时期改革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并且制定 “公职津贴 ”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因此A符合题意。 考

5、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历代政府都注重加强法制建设。法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稳定社会秩序 B调解社会矛盾 C促进经济发展 D禁锢人们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要求 “法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 A稳定社会秩序、 B调解社会矛盾、 C促进经济发展都属于法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D属于消极作用,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法制建设 点评:逆向选择题由于其提示语带一个 “不 ”字,错误、与 无关等提示语,决定了题目的选择

6、项许多是对史实的判断。解答逆向型选择题要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也就是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找出符合史实的选项,然后再逆向思维,把符合史实的选项划去,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即正确答案:。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 A颁布人权宣言 B颁布 1871年帝国宪法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并得以完善 D颁布权利法案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颁布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 B不对,颁布 1871年帝国宪法的是统一后的德国; C不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并得以完善表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非确立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扩大和巩固他们的

7、统治权。他们以法律形式逐渐取消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并限制王权。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以 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有相当的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并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 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权利法案。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 “君主立宪制 ”。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图 9中有两个建筑物内的机

8、构,其主要职能同属于( ) A国防 B行政 C司法 D立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负责国防的一般是国防部; B不对,负责行政的在英国是首相,在美国是总统; C.不对,负责司法的一般是法院。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国会是国家 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

9、的实行一院制。 美国制定 1787年宪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中央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B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 C确立总统共和制,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各州的权力,巩固民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严峻形势,邦联作为松散联盟,造成国家权力的微弱及各州权力的过大,使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要求强化中央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BC 不对,属于的具体内容; D 不对,不是强化各州的权力而是加强中央权力。 考点:美国 1787年宪法 点评:注意掌握历史选择题中的常用词语的内涵。这些常用词语有: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

10、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 )、直接原因 (指历 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 )、客观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外部因素 )、主观原因 (指促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自身因素 )、主要原因 (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立足点或着眼点(通常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 )、出发点 (通常指导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 )、根本目的 (指当事方要达到的归根结底的、本质的结果或结局 )、直接目的 (指当事方要达到的最近的结果或结局 )、主要目的 (指当事方要达到的目的中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它诞生的标志是( ) A巴黎公社成立 B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11、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不对,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而非思想理论; D不对,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表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1848年 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考点:马克思主义 点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 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它是马克思学说的 “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经过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

12、革命,中国革命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都证明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思想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在向实践发展。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 A巴黎公社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归于失败; BD不对,俄国二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C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 “当家作主 ”的美好愿望;为俄

13、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的胜利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它把人类历史带入一个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 ) A夺取国家政权 B夺取生产资料 C无产阶级掌权 D发展社会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可知是强调

14、发展社会生产力; AB不对,夺取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掌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 B不对,夺取生产资料仍然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 考点:共产党宣言 点评: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除了问原因之外,问目的、结果、影响之类的也 比较多。审题时,同样要注意区别与它们同类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如对 “目的 ”、 “直接目的 ”、 “主要目的 ”、 “根本目的 ”、 “结果 ”、 “主要结果 ”、 “最重要的成果 ”; “影响 ”、 “直接影响 ”、 “重大影响 ”等等,都要注重严加区别。以目的类为例: “目的 ”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图得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

15、要的一个就是 “主要目的 ”。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 “直接目的 ”,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 “根本目的 ”。例如汉武帝颁行 “推恩令 ”,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 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根本目的要求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 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强强相争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 D多极格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B不对, 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 瓦解; D不对,当今国际格局日益向多级化方向发展但多极格局尚

16、未形成; C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超多强 ”格局的形成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当今国际格局 点评:对于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多极化力量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二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其原因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

17、外交战略还 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揭开美苏 “冷战 ”序幕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 “铁幕 ”演说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D德国的分裂 答案: A 试题分析:丘吉尔的 “铁幕演说 ”,揭开了 “冷战 ”的序幕 ; “ 马歇尔计划 ”是 “冷战 ”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德国的分裂是美苏 “冷战 ”的产物

18、。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美苏 “冷战 ” 点评: 1946年 1月,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 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 “和平砥柱 ”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 “扩张 ”,宣称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苏联对 “铁幕 ”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 “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 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 “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 10天,斯大林发

19、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 “冷战 ”宣言,是美国发动 “冷战 ”的前奏曲。 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下列组织与之相关的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东盟 D欧共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亚太经合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1989年 11月 5日至 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 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

20、立。1993年 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华台北和香港( 1997年 7月 1日起改为 “中国香港 ”)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 21个成员。 A符合题意,欧共体的成立表明两极格局下欧洲为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发展经济而走向联合 .B不对,北美自由贸 易区(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3国组成于 1992年 8月 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 12月 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 1994年1月 1日,协定正

21、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C不对,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 (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 1961年 7月 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 8月 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 1967年 8月 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D符合题意。 考点:欧共体

22、 点评: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此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 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是( ) A俄罗斯走出

23、低谷 B中国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D日本、西欧的崛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俄罗斯走出低谷、 B中国的崛起、 D日本、西欧的崛起都属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表现而非根源,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决定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地位。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其原因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

24、较大的发展、变化 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英国史学家约翰指出: “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 “她 ”是指( ) A古埃及 B古罗马 C古印度 D古希腊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 就。 B不对,古罗马主要是法律影响深远; C不对,古代印度是人类文

25、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 “因明学 ”,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 “0”在内的 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 6 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C符合题意。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进步性:( 1)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2)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3)雅典民主的理

26、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 4)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1955年 4月,在万隆会议中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的中国领导人是( ) A朱德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陈毅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55年 4月 18日至 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由于万隆会议的 29个参加国的社会 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可以想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

27、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 颠覆 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发生激烈争论。为此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谈到的 “求同存异 ”中的 “同 ”和 “异 ”各是什么呢? “求同存异 ”的 “异 ”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 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同 ”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形

28、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 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 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日本正式建交 B提出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D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与日本正式建交是在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B.提出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是指建国初期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年 12月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认

29、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内容。 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其实是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荀子 儒教记载,周初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西周实行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 B.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C.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D.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对于 “王 ”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周王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加强对它们的统治。即所谓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 考点:分封制 点

30、评:分封 ,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清史稿 记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 ) A处理民族事务 B

31、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处理民族事务是清朝理藩院的职能; D加强特务统治是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提高行政效率虽与然军机处相符,但不是最主要意图。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考点:军机处 点评:最佳型选择题的提 示语往往是最根本、主要、主导、突出、本质、实质等词。最佳选择题又称程度型选择题。这种题目的结构规律是四个选择项不是非正即误,而是一种程度关系。选择项在不同程度上均符合题意,只是符合的程度差异,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被排除的三个

32、选择项有时并非错误,只是欠妥,算不上 “最 ”佳选项而已。 中国近代史上,国门洞开。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之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增开牛庄 (后改营口 )、淡水、汉口、南京等十一处为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辛丑条约并没有开放通商口岸要求。 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巧记不平等条约 一、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 2

33、100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 缩记为 “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 “哥哥赔五 (双 )鞋 ”,解释: “哥哥 ”谐 “割 ” 音,指割地 ;“赔 ”赔款 ;“五 ”五口通商 ;“(双 )”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 ;“鞋 ”谐“协 ”音,指协定关税。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名称的记忆。方法 1,用字头法记为 “广、厦、福、宁、上 ”。方法 2,用谐音法记为 “光 (广 )下 (厦 )不 (福 )能 (宁 )上 ”。 二、 1858

34、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增开牛庄 (后改营口 )、淡水、汉口、南 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公使驻京、开十口、外国船、外国人、赔款 ”。方法 2,用数字排比法记为 “一开二赔三外 ”,解释: “一开 ”增开牛庄 (后改营口 )、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二赔 ”军费、商损两种赔款,即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 “三外 ”外国公使

35、 (进驻北京 ),外国船 (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 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 (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三、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 增开天津为商埠 ;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 “准 (许 )天天陪酒 ”,解释: “准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天天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陪 ”谐 “赔 ”音,指对英、法两国赔 款各增至 80

36、0 万两白银 ;“酒 ”谐 “九 ”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四、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台湾及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 (3)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割地 (辽、台、澎 )、赔款 (军费 2亿两 )、开口岸(沙、重、苏、杭 )、设厂免税 (口岸设厂,内销免税 )”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 法记为 “哥哥开厂赔两亿两 ”,解释: “哥哥 ”谐 “割 ”音,指

37、割地 ;“开 ”开放四处通商口岸 ;“厂 ”口岸设厂,内销免税 ;“赔两亿两 ”赔款两亿两。 五、 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 (2)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 ,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 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6

38、)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赔款 、划界 、拆炮兵、惩官民、改总理、修商约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 “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 ”。解释: “修 ”修订商约 ;“使馆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 ;“赔 ”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 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 ;“炮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 ,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改总理 ”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惩官民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

39、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禁烟运动是指 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C太平天国运动是在 1851年 1864 年; D维新变法运动是在 19世纪末,而且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发生在 20世纪初而且打破列强瓜分计划的是义和团运动。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比较近代中国两大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

40、运动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 - 原因及背景 阶级矛盾激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处于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革命纲领和组织方式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有统一中心和军事制度 没有革命纲领,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措施,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 斗争规模 坚持 l4 年、转战 l8 省 活动于山东、河北、京津,时间约一两年 宗教特色 汲取基督教的成分而创立拜上帝教 利用中国宗教及封建迷信思想来发动群众 对外关系 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盲目排外 影响 加速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打破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相关

41、试题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 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大大增强 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A B C D 答案:

42、D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 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都符合题意。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表述型选择题的提示语往往是表现、体现、反映、表述、背景、条件、内容、特征、性质、意义是等词。表述型选择题考查的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 ) A资政新篇 B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4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洪仁 提出的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初期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颁布的的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 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0l0 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 “红色之旅 ”,旅行团一行从江西

44、瑞金启程,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与这一线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团大 战 B渡江战役 C红军长征 D淮海战役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百团大战 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战役; B渡江战役 是 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占南京,解放全中国 ; D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符合题意,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于 1935年 1月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 10月,中央红军到

45、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考点:红军长征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 我们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 ) 端午节 青年节 建军节 国庆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端午节与纪念战国时期屈原有关; 青年节与 1919年五四运动有关; 建军节与

46、1927年南昌起义有关; 国庆节与 1949年新中国建立有关,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从 18401949 年,因此 B 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此类选择题题干所要求答的内容往往由多个知识点组合而成,将选择项冠之以数字序号,正确答案:至少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组合选项。故该题型有知识含量大的优点,能力考核要求也十分灵活。可以是材料、评价判断、异同比较等等。 1953年 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周总理 19

47、53年 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后来 “平等互惠 ”改为 “平等互利 ”,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改为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 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是 20世纪 60年代不结盟运动倡导, B.公平竞争原则与题干无关, D. 分权与制衡原则一般是指西方国家民主制度遵循的原则。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