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3567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 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可见,作者认为应多角度看问题,不能采取单一角度,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

2、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 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

3、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民主意识;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近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

4、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 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在迅速壮大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答案: B 试题分析: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其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实行专制,这体现的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故此题 应选 B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失败

5、的表现): ( 1)失败的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2)教训或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1919年 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其宗旨为 “排斥强权 ”、 “改良社会 ”。以下对其创刊宗旨的实质理解最准确是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和民主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919年 12月 ”可知,与五四运动处于同一年;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排斥强权 ”指的是反帝、 “改良社会 ”指的是反封建,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 “五四精神 ”主要是指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 “五四精神 ”的主旋律。 (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进步精神。 某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 “多元性 ”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反帝爱国运动 传播民

7、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可知, 反帝爱国运动 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上是正确的评价;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中国的社会 主义革命发生在建国后的三大改造;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不是彻底胜利。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陈独秀说,中共 “一大 ”时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到中共 “二大 ”时 “就脚踏实

8、地了 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 “二大 ” A确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 民党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共 “一大 ”时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说明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当时资产阶级还未取得政权;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法蒂反封建,符合中国的国情;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点评: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 ( 1)有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2)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3)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新的革命方法。 孙中山说 “国民党正

9、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为此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A发动护法运动 B与共产党合作 C建立黄埔军校 D发动北伐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其中新鲜血液指的是共产党,确立三大政策后,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式是 “党内合作 ”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新三民主义 ”。不是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不是三大政策。 1937年

10、7月 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 “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 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说明 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B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说明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此时已经爆发;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材料中看不出来;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是积极抗战;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抗日战争

11、点评:在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形势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抗开始走上合作抗战。 “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 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 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 !”(据人物风俗制度丛谈)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最有可能是 A明崇祯三年 B 1931年 9月 C北平市成立时 D 1937年 7月 答案: D 试题分析: “ 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 !”,指的是卢沟桥事变,他发生于 1937

12、年, 7 月 7 日,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日本全面侵华: ( 1)标志: 1937年 7月 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 2)扩大:日本先后占领平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中国共产党)在 1922年和 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1922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B与 “国民党联合 ”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

13、务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跟国民党的合作是正确的,但在合作中也要保持警惕性,A 1922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应是 1924年;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 ”,说法错误是国民党右派叛变引起;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说法脱离现实;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式和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式是 “党内合作 ”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新三民主义 ”。不是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不是三大政策。 毛泽东在 1945年

14、 8月说: “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 ”这段 话表明中共中央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A进行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D重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 “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共产党的态度,是要重组国民政府故, A进行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错误,此时抗战已经结束;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此时内战尚未开始; C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不合史实;此题应选 D项

15、 考点: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点评: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努 力的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而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据是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

16、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 1)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这就突出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空想性,而不是科学的。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 2)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 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 “科学性 ”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空想社会主义无法实现,但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非常重要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之一。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

17、平指出: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 “某些问题 ”是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要抓住 “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 ”,联系 80年代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史实,可知这里的和平共处指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即一国两制构想,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 “一国两制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方针;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为一个国家内

18、政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 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下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 界和平 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护航是参与联合国的行动,其余几项与此活动皆无关系;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时期中国外交的背景( 1)国际: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 2)国内:十一届三中

19、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成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际。 法德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 1100年中,他们一共打了 200多场战争,平均 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 “政治智慧 ”是 A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德两国的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A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

20、此无关;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法德无关。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欧洲的联合 点评:欧洲联合的特点: 成员国不断增加;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 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 25年即 70年代,联系史实可知,此时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21、, A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以上均属于多极化的原因。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多极化的出现 点评: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纵观近几年国际关系的发展, “伙伴关系 ”一词屡见报端,与 “冷战 ”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截然不同。这种变化

22、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 C反映出各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史实分析,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应是尚未建立、B. 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应是依然存在而非消失、 D. 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并未出现趋同的状况,以上三项军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知识富有时代感、现实感,大多属于当今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在复习时,应立足当今 社会,密切联

23、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关注本单元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大国关系的相关知识,如巴以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美俄关系、美日关系等,还要与当前和平与发展中的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威胁、地区冲突等问题相联系,分析理解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进入民国时期,以 “民 ”字当头的报纸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为了发动民众力量推翻清政府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为了发动民众力量推翻清政府,此时已经推翻;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说

24、法没有史实依据; 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盛行,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的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2)推翻了 “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社会观念的更新。 (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 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辛丑条约明确规定: “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 山海

25、关。 ”其影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 山海关。 ”,这说明中国的政治中心被外国驻兵所包围,利于列 强控制清政府,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近代列强的侵略 点评: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26、 20世纪初期,民主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周襄王元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 “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 ”的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齐桓公 A尊从周天子的至尊地位 B规范诸侯们的家庭生活 C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确立君主绝对权威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 ”,这其中的嫡庶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联系所学可知,他与宗法制分封制关系密切,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 ”的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宗法分封制 点评: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

27、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社会和政治秩序的 作用。 三字经中所说 “周辙东,王纲堕。 ”反映出的深层政治含义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答案: B 试题分析: “周辙东,王纲堕。 ”说的是周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王纲 ”即当时的政治制度,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宗法分封制度的解体 点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1)延续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相对的延续性

28、和稳定性; ( 2)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的结合,带有浓厚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残余,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 3)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 4)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 “皇帝 ”名号,自称 “朕 ”,命令称 “制 ”或 “诏 ”,印称“玺 ”。嬴政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为自己歌功颂德 B确立皇帝独尊地位 C整顿社会秩序,规范称谓 D恢复周代的礼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皇帝 ”名号,自称 “朕 ”,命令称 “制 ”或 “诏 ”,印称 “玺 ”,这些只准皇帝

29、用而百姓不能用,说明这些规定都是增强皇帝权威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建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以 “德高三皇,功盖五帝 ”自称 “始皇帝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裁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主要针对的是 A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B汉初社会经济凋敝 C节度使权力过重 D土地兼 并问题严重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问题逐渐突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贾谊提出对此一削弱王国的实力;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

3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点评: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 、恶逆、内乱等为 “十恶 ”重罪,属于 “常赦所不原 ”;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致力于加强

31、中央集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 “十恶 ”这些都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这些都可能威胁到皇权,所以这些都是为了巩固皇权的;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专制皇权的加强 点评: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 1)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政体日益完备。 (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 ( 3)皇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 虽然它始于汉制 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

32、驰。 ”文中的 “选拔制 ”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 ”,可知,做官不是凭血缘的远近,而是根据客观的考试 成绩。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意义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其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了宋代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

33、纠正宰相的过错。下列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A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加以牵制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收归中央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D设立三司使,掌握财政权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到了宋代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 ”,这是为了牵制宰相, D设立三司使,掌握财政权力,这是分割宰相的财权,二者用意是一致的;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点评:宋代加强专制的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旧唐书说: “始封之君

34、谓之太祖。 汉以高皇帝(刘邦)为太祖,而太上皇不在合食之列,为其尊于太祖也。 ”根据材料,刘邦之父未获得庙号的原因可能是 A刘邦称帝时他已经死亡 B刘邦与父亲关系不和睦 C他没有参与西汉政权的建立 D他是比太祖更加尊贵的太上皇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可知, A刘邦称帝时他已经死亡, B刘邦与父亲关系不和睦, D他是比太祖更加尊贵的太上皇,以上说法都不符合史实; C他没有参与西汉政权的建立,这是符合史实的;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汉代的政治 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 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

35、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亚里士多德说: “人是城邦的动物 也就是政治的动物 ”,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A城邦制下公民视城邦治理为己任 B城邦制是专制统治 C古希腊只重政治而轻文化 D城邦制度压抑人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人是城邦的动物 也就是政治的动物 ”,这说明城邦的每个公民都和城邦的政治紧密相连; B城邦制是专制统治、 C古希腊只重政治而轻文化、 D城邦制度压抑人性,姐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项 A 考点

36、:古希腊的民主 点评:古希腊的民主的主要特征: ( 1)主权在民。由全体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雅典的国家管理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 2)轮番而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 3)法律至上。雅典民主运作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依 据公民大会等机构制定的法律进行运作。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它,直接民主、抽签任官、多数原则、公民意识、权力制约等。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 “疾愚暴之无知 ”是指 A定海人民抗

37、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清光绪帝 ”,可知, A定海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此时光绪为当皇帝;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也不符合题干 中的 “不割我土地 ”,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义和团的 “扶清灭洋 ”口号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 “灭洋 ”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拒绝西方近代文明,并不符合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需要,暴露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扶清 ”又模糊了农民阶级对清朝反动本质的认识。 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礼节方式被

38、鞠躬、握手所取代, “大人 ”“老爷 ”等称谓被 “先生 ”和 “君 ”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教育的发展 B民国政府的倡导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912年以后 ”,联系史实可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革礼仪制度,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

39、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 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从材料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禁烟运动的首要目的是 A整肃吏治,消除官场的腐败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的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 料中 “填海

40、外无穷之壑 ”, “渐成病国之忧 ”说明白银大量外流危害了国家的利益;着从侧面证明了禁烟是为了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 1)国际: 18世纪中期以后,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必然性) ( 2)国内: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可能性) ( 3)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偶然性) 一国的国歌记录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可能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

41、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内容分析;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是美国的;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是德国的; 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是巴黎公社的;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是英国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点评: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它也是公民法的一个代表。 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

42、于所有罗马公民;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从习惯法发展到公民法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而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则是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和统治区域民族众多、经济发展的结果。 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 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这保护了物品的所有者的利益,表明罗马法维护私

43、有财产不受侵犯;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罗马法 点评: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它也是公民法的一个代表。 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从习惯法发展到公民法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而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则是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和统治区域民族众多、经济发展的结果。 希罗多德说 “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 ”,下列措施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民众法庭 C向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D创立陶片放逐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按财产多寡划

44、分社会等级 B.设立民众法庭,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C. 向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是伯利克里时期措施; D.创立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之一,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 点评: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每个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制度。 柏拉图说: “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兴起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山地 B海洋 C河流 D平原 答案: B 试题分析: “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作

45、者指出了海洋对希腊文明形成的的重要作用,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 点评: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对政治的影响: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有助于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那种公民参与的民主政治,而且极不容易形成专制。 对经济的影响: 平原少、土地有限,使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海岸曲折,海湾良港众多,温和的地中海 式气候,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的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和发展要求有相对自由的环境,以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

46、益的政策。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建立殖民地。殖民运动不仅缓和了希腊社会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与大规模的航海贸易活动相结合,炼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综合题 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迈向近代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 事 件 1215年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确立了 “王在法下 ”的原则。 1258年 亨利三世被迫接受 “贵族请愿书 ”,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 会的法定存在。 1295年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 “模范议

47、会 ”并使之成为惯例。 1327年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 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英国政治制度史 ( 1)依据材料一,概括 13 世纪初到 14 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4 分) 材料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美等许多国家效法。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 “具体方式 ”有哪些?这些 “具体方式 ”在美德法三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 10分 ) 材料三 17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