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暑假(8月)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33588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暑假(8月)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暑假(8月)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暑假(8月)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暑假(8月)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暑假(8月)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暑假( 8月)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 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

2、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上:战国商鞅变法,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别是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地理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稳定而密切,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型的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于是导致氏族首领地位不断上升,最后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在文化渊源上更多的呈现出大一统的集权趋势。 因此选 A。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 1)积极性: 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 2)局限性: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有学者指出: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 90年代,美国 “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D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始于 20世纪 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

4、期; B不对, 1929年经济危机宣告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D不对,美国一贯推行强权政治; C符合题意, 20世纪 90年代,美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知识经济产生。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

5、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 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 “滞胀 ”状态,面对 “滞胀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 “混合经济 ”。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90年代,克林顿上台 后,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

6、高科技产业,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 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 “学会做生意 ”主要指 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城市 市场 商店 产品供应 物价下降 这些信息可看出 题目是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题干没有涉及宏观调控和计划,故 B错误。 AC 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之一,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特点 ( 1)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7、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是 A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市场 经济 B俄国 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计划经济 C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D俄国 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解决了经济危机,即

8、计划取得很大成效,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并取得成功。因而,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答案:选 C。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梁启超曾称誉美国是 “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 ”,他认为 “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 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美国的共和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B梁启超看

9、到美国的共和政治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C梁启超认为美国共和政治不宜推广 D粱启超赞成在中国仿行共和政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 “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 ”说明梁启超认识到美国的共和政治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与本国国情有关,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AC 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D说法错误,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主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考点:粱启超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

10、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 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 “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这里的 “变革 ”和 “再生 ”主要是指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新经济 ”的出现 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 “福利国家 ”制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不对,第三产

11、业蓬勃发展是指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 不对, “新经济 ”的出现是在 20世纪 9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模式,并且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因此 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通常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题肢;然后将题肢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且多属同类系列知识或专题知识。该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 程度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解题方法: 1、肯定法。对于题目考查的内容掌握较牢、记忆清晰、可快速作出正确

12、选择的,应采用肯定法,果敢作答,从选项中迅速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排除法。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三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 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 3、选基法。此方法与排除法有点类似。根据自己掌握的熟悉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

13、)的题肢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各选项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 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 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说明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 B在题干中有所涉及,但从程度上看,不是最佳答案:; C 表述绝对化,完全否定

14、变法的意义; D 与事实不符。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 显地倾斜于保守派。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

15、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 “西用 ”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 ”,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 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

16、,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 “君权至上 ”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 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二 . 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

17、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 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更有甚者,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 ,竟然口无遮拦,提出: “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和温和派。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

18、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尽管翁同 提出了 “调和两宫 ”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 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短短的 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 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综上所述

19、,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环境中,维新派指望立竿见影实现自己救亡图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美国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不对,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早在 15、 16世纪已经开始; D不对,题干是说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C符合题意,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

20、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新航路 的开辟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经济决定政治,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上:大机器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政治上: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福利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C其特点是覆盖面虽然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D实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答案:

21、C 试题分析: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评价: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1)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 2)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 ABD说法正确, C说法有误,因为是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考点:福利制度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 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取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 “不正确 ”、 “

22、错误的 ”、 “不包括 ”、 “无关的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它主要适用于难度稍大的组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型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 1)正向思维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 2)假设反正法:即假设此项正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原理往下推,看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史实,或结论是否正确。 ( 3)逆推法(排除法) ,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取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

23、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 不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此后日益暴露,此后更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C不对,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是指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选 D。 考点:计划经济体制 点评: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

24、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 1)积极: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 2)弊端: 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

25、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 “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要抓住赫鲁晓夫改革的

26、背景,即斯大林模式的体制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的改革仅是局部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因此,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A 说法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就是农业领域,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不对,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 D说法错误。 考点:赫鲁晓夫的改革 点评: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美国通用电 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 “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民都是资本家

27、。 ”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的是 A “混合经济 ” B “经营者革命 ” C “人民资本主义 ” D建设 “福利国家 ”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民资本主义是前美国商会会长约翰斯通为美化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一种资本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和大量小额股票的发行,使小额股票广泛地分散在社会各阶层手中。资产阶级学者把工人持有少量股票的现象,粉饰为资本主义的 “质变 ”,宣扬资本主义正在变成 “人民资本主义 ”。 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 “人民资本主义 ”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

28、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要能识破题目的“陷阱 ”,仔细辨识有关词语的含义,鉴别其正误。 20世纪 50至 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今天的西方国家垄断组织仍然存在; C不对,经济危

29、机仍有发生; D不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宣告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 ”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符合题意。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1)原因: 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二战后初期各国面临战后的重建任务 4)二战后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有效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 5)二战中为应付战争对工业部门的集中管理 6)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基本矛盾,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指导 (

30、2)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凯恩斯初称为 “战后繁荣之父 ”。 ( 3)时 期:二战结束到 20世纪 70年代初期 ( 4)作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 ”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 “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本家的坚决反对

31、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 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错在资本家坚决反对的说法; B不对,新政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不对,新政缓和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说明新政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引起一些资本家的不满。 考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积极作用: 1、直接影响: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 社

32、会生产力的恢复。 2、间接影响: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美国自由民主制度得到了巩固,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3、深远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自耕农经济出现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正确,牛耕出现表明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正确,生产力的发展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 正确,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正确,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

33、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吕不韦( “奇货可居 ”)、范蠡(陶朱公)等。 考点:春秋战国经济 点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军事:战争频繁。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 “废井田,开阡陌 ”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答案: B 试题分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是说土地由周王所

34、有, “废井田,开阡陌 ”就是说,土地实行私有,因此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因此选 B。 考点:古代土地所有制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左传: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

35、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材料中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等信息体现了分封制,材料中 “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 ”体现了宗法制,结合 “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可知,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故选 B项。 A、 C、 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与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项目 宗法制 分封制

36、 从目的 看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制度,属上层建筑,解决内部矛盾。 从内容看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在权利和义务上诸子可获得土地、庶民和奴隶等,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依次形成政治隶属关系。在大宗小宗双方关系上,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周王把同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分封的贵族按照爵位高低具有严格的等级和不同的特权,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 必须承担周天子所规定的义务。 从影响看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

37、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二者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政府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 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38、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唐政府对商品交换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关于市的设置地点,州治和县治所在地设经常性的市;皇帝巡视停住的地方,必须设临时性的市。关于市的营业时间,明确规定午时开始,日落前七刻结束;同时还规定,除小城外,一般的市在开市与罢市时都必须有钲鼓作为信号。对于市的管理,各地政府须设置专门的官员,官员负责监督市场上有无违禁物品出售。有无乱设店铺的现象,有无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由此可见,政府做出以上规定的目的有三:一是为日用采购提供方便,二是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三是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

39、此选 A。 BC 与 题干意思不符, D说法有误, “工商食官 ”是指古代官营工商业。 考点:古代商业 点评:古代市的变迁 (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 2)宋: 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 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

40、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 A 试题分析: “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说明辛亥革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破坏,需要重建秩序。BD说法过于绝对化,完全抹杀了辛亥革命的作用 ,C与作者强调的意思不符。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

41、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 “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 “自救 ”运动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 “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

42、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说明作者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毕竟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ABD或者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或者不是作者的核心观点。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评价 (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

43、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 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 1978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 ”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C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 A 试题分析: “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 1978年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 ”可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不对,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的是1987年十三大; C不对,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

44、体是在 1935年遵义会议上;D不对,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1992年十四大。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 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 失了。 ”“消失 ”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45、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不对,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带有的性质;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D不对,改革中农民是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考点:改革开放 点 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

46、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 4)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

47、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 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 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 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读书,阅读申报、看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因此在1943 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看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ABC 三项说法都正确,AB反映了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C符合 1943年抗日战争时代的情景。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提,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 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19世纪 90年代,李鸿章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