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在历史研究中讲求 “孤证不立 ”即一则材料不能完全证明某个历史结论,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这则材料的历史价值, D项说法错误;材料中 “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
2、它是家蚕茧 ”能够说明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工育蚕可能已经出现,当然如果想确认这一结论,还需寻找其他历史证据,所以 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材料并无体现,故答案:选 C。 考点:史料价值与史学研究 点评:近年来高考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查较多,集中表现在史料价值,史论,史观等方面,尤其是 对史料价值的考查形式多样,如史料的分类与史料价值的高低问题,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的问题等等,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的考查形式日益贴近生活,也凸显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此后对此的考查还将持续深化,希望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
3、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 “一个人 ”和 “另一个人 ”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革命因反对查理一世的独裁专制统治而兴起,最终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同时在革命的进程中克伦威尔废除了革命后建立的英国共和国,实行军事专制独裁统治,所以答案:选 B, A C D 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点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三次大革命,尽管三次革命的形式
4、有重大差别,但就去性质而言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平时学习中应该加以对比和总结。 威廉三世时期的内阁是 A国王的最高咨询机构 B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C由多数党领袖组建 D对议会负责的行政机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英国 “光荣革命 ”爆发后威廉三世和妻子共同成为英国的国王,在其执政期间,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所以当时的内阁是英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答案:选 B, A项发生在英国 “光荣革命 ”之前, C D两项出现在 18世纪 30年代责任内阁制建立之后。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点
5、评:英国立宪政体的建立 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光荣革命 ”后英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此后英国责任内阁逐步形成,行政权完全归内阁,至此英国才完全确立君主立宪制。但这一过程却给世界文明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以下有关英美两国代议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议会制度发源于英国,开始确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 B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破封建王权束缚,而最终确立的 C两国的政府首脑都是选举产生,并对国会负责 D美国的最高大法官是由参议院任命,总统批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 A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B美国独立战争中
6、并未有反封建王权的史实, C英美两国总统并不对议会负责,但要受其制约, D美国的最高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任命,所以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英美两国的政体比较 点评:关于英美两国的政体比较,高考中多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考虑: 英美两国议会制的差异; 英美两国政体的核心差异; 英美两国元首的特点; 英美两国政体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的影响。 “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这项规定 A使总统大权独揽 B用法律阻断了保皇派的复辟图谋 C确立了法国的责任内阁制 D使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此得以巩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7、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说明法国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这项规定用法律阻断了保皇派的复辟图谋,使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此得以巩固,所以 B项说法最符合题意, A C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无直接体现, D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 的直接作用的体现而是该宪法的深远影响。 考点:法国 1875年宪法 点评: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此后法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围绕政体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长期争论,但最终以总统共和制胜出,其确立的标志是法国 1875年宪法,此后法国政体没有再次发生更迭。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恩格斯说: “
8、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资产阶级害怕代议制 代议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工人阶级斗争方式出现新变化 普选制使得阶级斗争学说失去依据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说明了 代议制具有历史进步性;同时 “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说明
9、工人阶级也可通过选举的方式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即 工人阶级斗争方式出现新变化,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含义,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政体是代议制政体,普选制使得阶级斗争学说均是工人阶级斗争的方式,故答案:选 A。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作用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 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 论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批判了
10、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 否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 阐明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了社会主义取得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理论和方式,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 出现在第二国际会议之上, 共产党宣言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所以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共产党宣言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
11、方面的记忆。 1917年俄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的标志是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的发表 C七月事件 D十月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结束了俄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答案:选 C, A二月革命成功后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四月提纲的发表要求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D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其开展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
1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 11月 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尤其要关注的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间的区别和关联。 北约和华 约总部分别在 A华盛顿 莫斯科 B华盛顿 华沙 C布鲁塞尔 华沙 D布鲁塞尔 莫斯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49年 8月北约宣告正式成立,其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55年 5月华沙条约组织宣告成立,其其总部设在莫斯科
13、,至此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冷战全面爆发,故答案:选 D, A B C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美苏 “冷战 ”的表现 点评: “冷战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 “热战 ”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 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高考中要牢固掌握 “冷战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即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 “考虑到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 西欧联盟 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 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
14、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 西欧联盟 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说明该条约反对北约组织,结合所学可知其应该是华沙条约组织的主张,华约的出现标志着冷战全面爆发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答案:选 C, A B两项均是北约组织的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D项是杜鲁门主义出台的影响。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评:二战结束初期,美苏两国有战前的盟友逐步走向对立最终成为严重对立的低手,这一过程与冷战的出现和两极格局的形
15、成紧密相关。两极格局 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46年丘吉尔发表 “铁幕演说 ”拉开了美苏对峙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宣告冷战正式开始; 1949年北约成立,加速了冷战的进程;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历史学习需要时空想象力。 “1991年的欧洲 ”会让你想到的词语是 A同盟与对峙 B和解与一体 C多极与单极 D解体与一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91年的欧洲 ”苏联宣告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瓦解;此前欧共体已经成立,西欧各国正在试图建立欧洲联盟实现欧洲国家一体化,所以 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A B
16、 C 中“对峙,和解与多极 ”均与苏联解体的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苏联解体的影响 点评:苏联的解体是两级格局瓦解的标志,其实在苏联的解体以前,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 1960年代分别发生了分化,法国从脱离北约即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个标志,而 60年代,由于中苏论战和两国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两大阵营的分化和瓦解实际上对两级格局的瓦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 “国际法 ”。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否定 B都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稳定 C根本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都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答
17、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马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后来法律均借鉴和发展了前期法律的一些特征,所以 A 项说法错误;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 “国际法 ”,同时罗马法从根本上维护的是统治阶级 的利益,所以 B C两项说法错误, D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近现代法律的基础。高考命题重视对罗马法演变历程、原则、内容及其特点的命题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注意辨析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的联系与区别;二是注意结合罗马帝国时期的具体案例,理解罗马法的内容、特点及局限性
18、。 公元前 399年,由 501人组成的某机构以 281票 :221票判决苏格拉底死刑,该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元老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在古希腊民主政体确立后,陪审法庭是最高的司法和审判机关,所以陪审法庭能够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答案:选 C, A 项是古希腊最高权力机关, B 项是常设行政机关, D项是民主政体建立之前的最高权力机关。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权力机构 点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体现在众多权利机关的选举和权利的实施方面,无论是早期的贵族机关元老院和贵族法庭,还是民主政体确立过程中的四百人会议和五百人会议都摒弃了
19、专制和独裁的共同特点。当然他们依旧还有本质上的差异。 浙江潮创办于 1903年,系浙江籍留日学生同乡会发起创办。它的主要栏目有:社说、论说、学术、政法、实业、哲理、教育、地理、科学、各国内情、国际政局、留学界纪事、小说、文苑、调查会稿、浙江文献录、图画等。由此可知,浙江潮 具有知识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创办的目的之一是启迪民智 是一份通俗性刊物 宣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浙江潮所包含的内容中信息不难发现其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和知识性的特点,再结合其创办的时间特征 1903年和创办者留日学生可以推断出创办浙江潮的目
20、的之一是启发民智,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 两项说法错误,浙江潮应该是政论性期刊,此时孙中山尚未提出三民主义。 考点: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 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图 2到图 1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
21、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 1的信息反映了二牛一人的耕作模式,图片 2信息描绘的是曲辕犁的耕作方法,从图 2到图 1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耕犁技术的成熟,答案:选 B, A C两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D项图片信息无法直接显示。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工具本身即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所以生产工具的革新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就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应关注以下几种:耒耜,耧车、犁壁、耦犁,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为迎接 2011年 “5 18国际博物馆日
22、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 “博物馆与记忆 ”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并制作了如下标签: 商代兽面乳灯纹鼎 5000 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 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 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外形可以判定图一应该是 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图二是 5000 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图三应该是 商代兽面乳灯纹鼎;图四应该是 战国曾侯乙编钟,所以正确组合是 ,故答案: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就 点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
23、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 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答案: D 试题分析:
2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在历史研究中史料与史论直接关系非常密切,选用何种史料直接关系到史论的可靠性,一般而言实物材料价值高于文字材料,尤其是考古出土的实物材料价值最高,而一般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材料引用,但史料价值不高并且必须详加考辨和配合其他材料共同使用才能证明历史结论的正确性,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上述史学研究特征, C项说法正确但不能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考点:史料价值与史学研究 点评: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 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 史
25、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 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 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其值千缗(古代计量单位,一般指一千钱)至万缗者。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 “草市 ” A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B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C交易不受政府官吏的直接监管 D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四方村民毕集 ”可以说明宋代 “草市 ”是相对集中的地
26、方商业中心,商品交易主要以农用生产和生活物资为主,交易规模较大,所以答案:选 A, B项说法错误宋代已经打破了坊市制度限制, C D两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坊市分离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同时纸币的出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活跃,但宋代并不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唐代就以出现了信用货币 “飞钱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雍正年间苏州府长洲县机户所立的 “永禁机匠叫歇碑 ”,碑文记载道: “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银 ”
27、。由此可知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 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机匠曾为改善经济待遇而斗 争 私营手工业中劳资纠纷激烈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禁止机匠聚众叫歇,勒加银 ”是指禁止手工业工人为增加工资而进行的罢工斗争,这说明清代已经出现过手工业工人的罢工斗争,即清代苏州府地区私营手工业中劳资纠纷激烈,机匠曾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过罢工斗争,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 两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和说明,故答案:选 D。 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高考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资本主 义萌芽的
28、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 “重农抑商 ”思想。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 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29、解决问题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明确规定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此时英国完全可以援引其在鸦片战争之后从中国攫取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 ”也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样马关条约的签订实现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方式上的转变即由商品倾销向资本输出的转变,答案:选 C, A 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 B项与题意无关, D项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点评: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
30、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 A中共 八大召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 “八字方针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
31、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是 “八字方针 ”的重要内容,1959-1961年中国经济遭遇严重的灾难,其发生的原因是一方面中国建国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三年自然灾害,另一方面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从 1960年开始中共中央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政策,推行 “八字方针 ”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以答案:选C, A项与题意无关, B项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灾难的重要原因, D项发生在此现象之后。 考点: “八字方针 ”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遭遇了 50年代末严重的经济困难,提出了
32、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 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 节减财政支出; 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 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安徽 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人民公杜体制在全陶逐步废除 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 “包产到户 ”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
33、全国 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人民公社体制在 1983年后逐步废除, 出现在 1982年, 国有企业改革于 1984年全面展开,所以以时间为序排列应该是 ,答案:选 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
34、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 “左 ”又要反 “右 ”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 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证券、股市 ”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材料中的文字信息反映了邓小平对市场经济是否为资本主义所独有的思考和判断,即从实践中寻找理论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所以 D, A B C三项材料文字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
35、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读 “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 ”,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有 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开始 大连兴办了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步伐 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步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格局,推动了社会主
36、义现代化建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表信息反映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的知识不判判断出 说法均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 在材料中并未直接展现,所以排除 项,答案:选 B。 考点:对外开放的进程 点评:三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其中 “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综合题 ( 2
37、6分) 材料一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鞅商君书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 。其商工之民 邦之蠹(蛀虫)也。 韩非五蠹 材料二 汉代而有抑商政策, 然其贱商之政令 则未免流于矫枉过正。中国 贱工轻商之社会风气,历二千余年之传承,以至 19世纪,实为不争之事实,共喻之常识。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清政府 “奖励实业 ”之举发端于甲午战争后,但作为一项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却是在 1903年商部设立之后。 1902年,清政府在 “ 库储一空如洗 ”的财政
38、团境中,开始注目于 “商政 ”,讲求商务,并接受了督办政务大臣奕 恋热说淖嗲耄 谝钅 月在中央设立商部,以为 “振兴商务 ”之地。 商部之设,由政府出面倡导实业,不 能不说是一个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在对 “商 ”的认识上,韩非对商鞅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6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汉唐 “抑商政策 ”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在宋代商人居于怎样的地位。( 12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设立商部的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部设立带来的影响。( 8分) 答案:( 1)继承:控制商人数量; 发展:商鞅认为商是合法的谋生职业,韩非
39、则认为商是国家的蠹虫,要使他们地位卑贱。( 6分) ( 2)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 籍则不得为官;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答商人的赋税加倍可参照赋分)唐朝:继续实行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8分)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和其他平民优越,在社会上遭受鄙视(或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4分) ( 3)原因:面临财政困境;一些大臣的奏请。影响: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商的歧视观念,推动奖励实业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8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二人均主张控制商业的发展,但韩非子言论跟尾激烈表现在商鞅认为
40、商是合法的谋生职业,韩 非则认为商是国家的蠹虫,要使他们地位卑贱。( 2)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汉唐 “抑商政策 ”的具体表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快速,商业在国家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加,商人社会地位开始提高。( 3)从材料三文字中可以直接归纳出清政府设立商部的直接原因即面临财政困境;一些大臣的奏请;结合史实可知商部的设立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商的歧视观念,推动奖励实业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以下 几个方面: 重农抑商的原因: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 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 重农抑商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 ,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 ,进而保障国家安全 ,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阻碍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