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3602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 选择题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 世异则事异 。 ”这反映了 A孟子的 “仁政 ”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 “兼爱 ”思想 D庄子的 “齐物 ”观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题干观点认为: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 “世异则事异 ”,世道不同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 1)春秋战国时

2、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 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思想家。 ( 3)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 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A国民党 “一大 ”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3、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 “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 A项是在 1924年初,会议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项西安事变是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也不符合; C项是在 1945年 10月,国共双方确立了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的方针,符合题意; D项是在 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故排除 D。 C项正确。 考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点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政治谈判:重庆谈判和

4、北平谈判。重庆谈判的召开,主要是由于蒋介石政府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另外也是迫于当时国内要求和平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北平和谈也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希望可以 “就地停战 ”和 “划江而治 ”。两次和谈的破裂充分暴露了国民党 “假和平、真内战 ”的 阴谋。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 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 “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这次会议应该是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第 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关键词为 “菲律宾、去时是敌人,回来时是朋友 ”,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题意。

5、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背景下, 1955 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有很多国家在帝国主义煽动下敌视新中国,攻击共产主义。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中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周恩来未参加 C、 D 两项的两次会议,排除; A 项是世界五大国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会议,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故选 B。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 1955年 4月 18日 -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

6、成功奠定了基础。 著名史学家胡绳说: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 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 ”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 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 1号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培育出杂交水稻品种 “南优 2号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革时期即 19661976 年十年中新中国取得的科技、外交成就。 发生在 1964年,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年,分别属于十年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就。故选 D。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

7、展的主要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作 用 与 意 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年 素 1970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 1983年 2002年 “银河 ”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高性能计算机开饭应用的重大突破 2003年

8、“神五 ”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九二共识 ”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 “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 1999 年 12 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

9、义统治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故选 D。 考点:港澳回归 点评:香港原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在 1997年 7月 1日;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复澳门是在 1999年 12月 20日,两个国家和时间切勿混淆。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 台湾中写到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 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对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都反映了因侵略造成的两岸分离 B “酷炎的夏日 ”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C都寄托了

10、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分离。第一次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指的是日本于 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 割占台湾,对台湾人民实行殖民统治;直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集团败退台湾,从此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状态。两首诗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B、 C、 D符合史实, A项错误。 考点:台湾问题 点评: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

11、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从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中俄(苏)之间 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 B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 C由友好结盟到不结盟 D由军事互助到经济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两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两国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 C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12、 点评: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 20世纪 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0世纪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改革开放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淘宝商城透露,在刚过去的 24小时里, “2012年双 11网购狂欢 ”支付宝交易额达到 33 6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促进了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人们通过互联网购物的交易额剧增,体现了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促进了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 符合材料, 无法体现,故选 B。

13、考点:互联网的影响 点评: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诞生,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样也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知识的理解能力。由 “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可知是启蒙运动,它的核心是理性。启蒙运动的突出变现是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构建资产阶

14、级的理性王国;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都没有这样的内容。故答案:为 D项。 考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点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及要求不同,因而产生了诸多区别。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启蒙运动则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主要在政治、思想领域中进行。从批判形式上看,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披着宗教的外衣;而启蒙运动则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作用来看,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思想的发

15、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19世纪的英国是科学的时代,当时的时尚就是人人都谈科学。 ”能对此作出有力证明的是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进化论的提出 量子论的形成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 经典力学诞生于世纪,其创立者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年发现的; 进化论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年提出; 量子论是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的。排除 ,故选。 考点:近代以来的科技成就 点评:本专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内容。从题型上看,近几年

16、考查的多数是选择题,而且多是图片、材料 式的选择题,充分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牛顿力学、相对论、进化论、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影响等等。 某作家认为 “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据此判断,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含义的能力。材料 “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A拜伦的唐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C 高尔基的母亲反映了 20 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的 伟大成就;D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

17、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中没有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符合材料的风格。故选 D。 考点:近代以来的文学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文学艺术流派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文学作品由注重人类的情感世界转而开始揭示社会现实; 20世纪至今,西方文学以现代主义为主流,苏联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民族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政治,尤重帝王将相、革命英雄,而今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生态

18、史观 B革命史观 C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 “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 ”反映的是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 “眼光向上 ”,关注 “大人物 ”和 “大事件 ”,还要 “眼光向下 ”,关注 “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 “小事 ”。A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B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D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故选 C。 考

19、点:史学观点 点评:综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脱离史观不成试题。因此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毛泽东曾指出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是内战的祸胎,必须立即废止,及由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组成联合政府,发布一个民主的施政纲领,然 后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 这段讲话的背景是 A红军长征期间 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C重庆谈判期间 D解放战争即将结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 ”;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段讲话出自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

20、的报告,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故选 B。 考点:中共七大 点评:中共七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 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美国时代周刊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

21、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信息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之久 ”、 “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可以判断该战役是淞沪会战。 1937年 8月至 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 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选 B。 考点:淞沪会战 点评: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 ( 1)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 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八路军 115师取得)。 ( 3)徐州会战:抗战以来历史最长的一次会战

22、,台儿庄战役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 4)武汉、广州会战:( 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 5)枣宜会战: 1940年 5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国民党第 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左传 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权 B等级关系森严 C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政治色彩 答案: B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 “人有十等 ”,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23、,士臣皂 ”各个等级之间存在臣属关系,贵贱尊卑,等级森严,故选 B。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严密体系;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科举制的推行 D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科举制。隋唐以前,选官、用官采取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门第,所以 “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

24、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生活在底层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走上仕途,从而打破了特权垄断,使 “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的现象逐步消失。科举制并没有终结宗法制, A项错;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 B项错; D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择 C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封建选 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

25、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体现了元代行省制的哪一特点? A拓宽选官渠道,提 行政效率 B减少财政开支,防止地方割据 C管辖边疆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D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 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 “众建其官 ”,旨在分割官员权力;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 A、 B、C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 D。 考点:行省制度 点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下图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叫

26、獬豸。清朝时取其意,作为某种官员官服上的图案。该官员最有可能是 A军机大臣 B内阁大学士 C吏部尚书 D监察御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清朝时把 “獬豸 ”作为官员官服上的图案,是为了让其 “辨别忠奸 ”,因此该官员的职权可能是监察百官。 A的职能是上传下达; B备皇帝顾问; C掌管官吏的考核、升迁。四个选项中只有 D项是监察官。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起源很早,自先秦时代已逐步建立起行政监察制度。中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自秦汉时期开始,为发展阶段,三国魏晋南北朝,为完善强化阶段,隋唐至明清为行政监察制度最严密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

27、不可分。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 大,与此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与繁荣 B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戏曲的成熟与突破 D黄宗羲提出 “工商皆本 ”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朝至宋元时期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反映在文化领域,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小说、风俗画和戏曲艺术逐渐发展繁荣。思想领域,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产生 “工商皆本 ”思想。A、 C、 D 三项都是商业发展的反映。书法艺术形成于魏晋时期,而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商业不够发达。 B 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评:本 题考查影响思想文化发展的经

28、济和社会因素。类似的题目如: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B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最有可能是指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根据

29、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了和外国在通商方面的习惯,特别是行商的作用削弱 ”,应该是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使行商的作用削弱。故选 A。 考点: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点评:要求学生熟记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并能熟练运用。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用 “赔、拆、惩、划、改 ”记忆;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用口诀 “割香港、赔银两、五口通商、关税协 商 ”记忆。 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向知府表示: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请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要捉拿的会党,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上述故事发生在 A明朝末年的杭州

30、B清朝初年的北京 C清朝末年的上海 D民国初年的南京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情景说明了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这应该发生在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A、 B。民国时期已经没有了知府、总理衙门等称谓,排除 D。题干的关键信息 “总理衙门 ”是清政府于 1861年设 立的,据此可以判断 C项正确。 考点:列强侵华 点评: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和探索。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

31、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也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 ”材料所评史实为 A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 B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 “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 ”, “洪杨 ”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杨秀清。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弘扬了 “民族思想 ”,在中国

32、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故选 B。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本题题干引用的材料是蒋介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也可以引用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考查学生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过。 “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弘扬了民主与科 学的精神 D促进了马克思主

33、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 C 试题分析: “科学理性、自由、人权、法治、个人尊严 ”,这些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通过五四运动在中国传播,表明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A、B、 D 三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目中的材料没有关系。故选 C。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 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007年上海中共 “一大 ”会议纪念

34、馆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 “第 15 人 ” 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先进的中国人开始 “以俄为师 ” C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共 “一大 ”会址纪念馆里有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和资料。共产国际的代表尼克尔斯基是中共 “一大 ”第 15位出席者,这些资料的展示最能说明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故选 C。 A、 B、 D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中共一大 点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

35、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伍修权在长征途中写诗一首: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 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文中空处应填写 A瑞金 B遵义 C吴起 D会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长征和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之初,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避敌锋芒,转兵贵州,解放贵州重镇遵义,并召开遵义会议,成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A瑞金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C、 D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本题选 B。 考点:遵义会议 点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

36、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会议,是中共党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 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 ,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 ,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

37、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1977年 9月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措施及目的。( 4分) ( 2)根据材料 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8分) 答案: ( 1)兴办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教民以 “仁礼 ”; 通过道德教化安定社会统治秩序。( 4分) ( 2)文革动乱导致人才断层;科学、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 分) 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提出 “三个面向 ”的教育方针;通过义务教育法。( 4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小问主要措施结合教材知识归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

38、术 ”;设立各级学校,推行儒学教育。第二小问对材料一进行概括,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教化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 ( 2)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原因是十年文革导致中国人才出现断层;再者,邓小平认为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考点:教育的发展 点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因而教育的性质必然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 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五种社会状态,因而也就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教育,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

39、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北宋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 “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 事皆朝廷总之。 ”清初,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最后集中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极点。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

40、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三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摘要: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主要特点。( 4分) ( 2)根据材料二,该文件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原则?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4分) ( 3)根据材料三,建国初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哪些

41、重大成就?( 6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答案: ( 1)不断分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皇权强化到了极点(明清皇权发展到极致)。( 4分) ( 2)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2分) 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2分) (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分) ( 4)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 4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一归纳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隋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北宋把宰相的职权

42、一分为三;明朝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清初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从中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 除丞相; “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极点 ”。 ( 2)结合临时约法的内容概括约法体现的原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主权在民原则;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 ” 自由平等原则; “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 三权分立原则。中华民国

43、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 进步意义。 (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宪法规定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4)材料一体现的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材料三颁布宪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三则材料体现的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考点: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点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和目标

44、是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 (清代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鲁迅看镜 有感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

45、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 ” 张之洞在劝学篇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 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止。 ”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

46、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 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 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潮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说明其政治背景。( 8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6分 ) 共产党宣言 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民主革命纲领 ( 2分) 第二次 ( 1分)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次 ( 1分) ( 2分) 答案: ( 1)开

47、放兼容、抗拒排斥;中外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 4分) 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4分) ( 2)从中体西用到西体西用(从洋务思潮到维新思潮);( 2分)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仅仅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6分) ( 3)民主革命纲领;促成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邓小平理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 ,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6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汉唐魄力雄大,取用外来事物,自由驱使 ”,汉、唐时期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广泛吸收; “清代一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