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3603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 工业文明 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 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工业文明 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可以看出世

2、界文明正走向统一;从材料 “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可以看出未来的世界文明仍然是多元的文明。故选 B。AC 项都是说了一个方面;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史学研究:文明史观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文明史观的问题。工业文明冲击下,落后的农耕文明必然会发生变化,吸收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成果,体现出向着未来进步的趋向。但是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并不能完全的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世界文明继续呈现着 多元化的局面。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 “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 17倍,但是纳完税之厉,可以小到 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

3、3倍的钱。 ”充分说明这种政策实际上是 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B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北欧高福利国家福利政策调整的理解。根据提干提供的信息税前 17倍和税后 3倍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国家利用政权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 B。 ACD都是现象非本质。 考点:福利制度 点评: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想着通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福利制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确实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另一个方面也降低了人

4、们的工作的积极性。 有人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至今对美国仍有负面影响。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负面影响 ”的是 A整顿金融 B以工代赈 C贸易保护 D调整工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价格管制等措施对当时影响很大,就今天来说,美国仍然没有全部抛弃贸易保护主义。故选 C。 ABD项都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积极的政策,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此题考查的罗斯福新政中的消极的措施,不是考查的重点。考试中往往考试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积极的内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

5、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 ”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索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因为欧美国家

6、在工业化之前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选 B。 A项明显错误,文明是多元的; C项说法错误,文明应该相互借鉴,没有优劣之分; D项属于自然环境决定论。 考点:工业革命的条件 点评:工业革命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新方向: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他要求与它相适应土壤。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工业文明的进程。但是在落后地区,这一进程明显缓慢。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条件也是促使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的原因,如市场条件、圈地运动等 。 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 “三国演义 ”。它们是: A葡

7、、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17世纪至 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三次战争; 17世纪英法发生七年战争。故选 C。根据分析, 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航路开辟后,主导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就进行了殖民扩张活动,最早的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但是这两个国家在 17世纪前衰落了下去。 17世纪为荷兰掌握了海上航行的霸权, 18世纪后英国战胜法国掌握了

8、殖民的霸主。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的财富运进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 “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 “光荣革命 ” D工业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故 B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 ,D项则与题干材料中 “开始于 ”不符 ,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

9、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向近代的方 向发展。 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 278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 50.2%,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发展,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量外国人口流入英国城市 D城市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大大小于乡村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关键信息是: “

10、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 50.2%,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 ”即城市化进程加快。应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 B。 A项说的是工行业革命的背景; C项中的世界市场材料未体现;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城市化 点评:城市化是社会史观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西方城市化主要是从工业革命时期进行考察。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制度确立,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大量的流向城市,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各种建设也带来了机遇。 据史料记载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工

11、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 放弃其经济职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形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故选 B。 A项说的是政治上的影响; C项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此题考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厂制度代替了原来的工场手工业,自由主义指导思想确立,到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和

12、资本的集中,大企业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也需要掌握。 历史上曾有过荷兰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 “公司 ”。对于这些 “公司 ”的叙述正确的是 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些公司都是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时代设立的。因此 项错误,排除 BCD三项。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因此

13、 正确,故选 A。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中的特权公司 点评: 16-18世纪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西方国家纷纷成立特权公司,掠取财富,典型的有英国和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自由主义思想兴起,西方国家纷纷解散特权公司,靠商品销售获取利润。 上个世纪 20年代开始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 “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道路, 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 “新政 ”, 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

14、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 ”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世纪 20年代列宁 “新经济政策 ”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 A项不符合 “新经济政策 ”。 B项明显错误; 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物,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故选 D。 考点: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等。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

15、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 结合的产物,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实事求是作为理论精髓。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 ”,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 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16、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经济生活中重工业比较发达,能够制造各种重工业品,但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落后,基本的生活用品等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本题选 D项。 A项错误,这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下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项错误,和赫鲁晓夫无关; C项明显错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

17、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 汤因比说: “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 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据此可知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

18、选 A。 B项材料未涉及这一内容; C项考查史实与材料无关; D项说的是历史的发展应该从多角度分析,材料并未说明这一点。 考点:史学研究:史观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史观的问题。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 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英国历史学家罗德里克 弗拉特说: “历史学家所使用的许多质量上的判断或描述就有着一层内含的数量上的意义,有时还有必要使它变得明确起来。 没有从数量方面作

19、出回答的知识,我们便不能解释 重要 问题上的证据。 ”罗德里克 弗拉特强调的是 A定量分析是唯一可行的史学方法 B定性分析对历史研究没有意义 C定量分析对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D定量分析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题干中 “没有从数量方面作出回答的知识,我们便不能解释 重要 问题上的证据 ”一句分析,应选 C项,定量分析对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A项说法绝对化; B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 D项错误,定量分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考点:史学研究:定量分析 点评:定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在计量史学中广泛应用。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

20、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因此,计量史学出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计量史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年代风靡欧美各国, 后来又波及了整个世界。 “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 还要赔上 23000亿美元的嫁妆。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 “世贸 ”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2001中国加入 WTO, “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 15

21、3%下降至 9 8%。同时数据显示,在中国入世 10年来,中国出口增长了 4 9倍,进口增长了 4 7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人均 GDP 由当初的 800美元增长到 2010年的 4000多美元。此前, 10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 10亿美元,而 201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将近600 亿美元 ”。由此可见材料夸大了负面效应,回首十年,利大于弊端,故选 C。ABD项均明显错误。 考点:全球化的影响 点评:此观点是在抵制全球化,实际上过分夸大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民族工业带来压力和挑战,但是更多的是会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可以充分的运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

22、源,发展经济。 当今的一些速食汉堡店内有全球编号相同、口味相同的汉堡餐,同时为了迎合各地民众的口味,在不同地区又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这些速食汉堡店还提供新式的文化空间,一些青年学生则聚集在店里聊天、看书、形成 “另类的图书馆 ”。以上现象说明了 全球化会导致某些方面的趋同化 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出现 “本土化 ”的特点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全球化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全球化实际是资本的新一轮的扩张,全球范围存在的速食店就是一些跨国公司,因此 正确, “不同地区又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 ”说明 正确,人们

23、在店内聊天、看书体现了大众媒体的作用,反应了全球化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正确。而全球化对于弱国的文化并没有提升作用,实际起着同化的作用。因此 正确,故选 A。 考点:全球化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已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资本主义主导者全球化,但是也应该认 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 2010年

24、4月世行发展委员会会议通过改革方案,方案规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这次改革 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改变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 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潮流 体现了世界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趋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是按照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发言权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掌握控制了世界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等。近年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潮流。因此 正确,故选 D。这次转移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也无法看出世界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趋势。因此 错误。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25、点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虽然发达国 家掌握了支配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雨果曾说: “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 “友爱关系 ”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 “紧紧地融合 ”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 “高一级的整体 ”的核心 答案:

26、 A 试题分析: B 项中 “所有大国都已 紧紧地融合 ”与史实不符;超国家的联合体并未消除成员国的特点个性,排除 C 项;俄国并非 “高一级的整体 ”的核心,排除D 项。欧盟的成立只能说明西欧已构筑起 “友爱关系 ”的坚实基础,只有 A 项符合史实。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外,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 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2003年 10月,

27、美国高盛集团发表全球经济报告声称,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组成的 “金砖四国 ”( “BRIC”)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到本世纪中叶,“金砖四国 ”将统领世界经济风骚,中国可能会在 204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在 2033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2010年 12月 28日,金砖四国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说明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已逐渐丧失 B世界经济向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 崛起 答案: D 试题分析:金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的增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

28、的信息; B项错误,区域集团化材料也未体现,金砖国家并非区域集团; C项说的是政治格局的情况,与材料不符。 考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 点评: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放缓,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美国的经济也陷入到严重的困难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与此同时,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实力不断的发展,成为了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力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B “开垦、开垦、再开垦 ” C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D “建立人道的

29、民主的社会主义 ”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主要是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 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 B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 C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 考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等 点评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通过 1936年宪法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后来赫鲁晓夫等人进

30、行了改革,但是都是以失败告终。 1882年,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止 ”。对此材料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 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引入人们对电灯的看法考查相关主干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的信息,故可排除 A;电灯的出现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成功,因为洋务运动的结局是失败的,故可排除 B;由 “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可知上海市民一直反对使用

31、近代科技的说法显然错误,故可排除 D。材料表明,近代中国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 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的标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主要的成就有汽车、电影、电报、电话等,这些成果随着列强的侵略也逐渐的传入中国,带动了中国的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872年申报报道: “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 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

32、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 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妇人女子由 “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之面 ”到 “喋躞街头 ”和 “甚至茶轩酒肆 ”,反映社会习俗发生了没变化,妇女比以往要开放了, A、 B、 C三个选项理解是正确的, D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外国的男女平等、民主的新思想也开始传入我国,社会的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妇女解放的思想开始出现。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的进步。解答此类问 题都要从社会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原理

33、出发。 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 C 试题分析:判断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关键要看是否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未体现;材料主要说的是松江府很多农民放弃种菽稻转而种植经济作物棉花了,未体现土地兼并,但是却反映了当时的商品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因此 AB错误 ,C正确。封建社会一直采用重农抑商政策, D错误。故选 C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此题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表现

34、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此外,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明代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需要把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例如本材料既无法体现。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 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 “夜市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

35、现 “夜市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 “市 ”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两则材料地点不同,难说矛盾。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材料一地点是在长安,坊市界限分明。材料二反应的地方是扬州,是在南方。两则材料地点不同,但是经济政策是一样的。材料中有关夜市的 “矛盾 ”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在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反映了当时 “市 ”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选 D 考点:唐代的夜市 点评:唐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材料的矛盾体现了在不同

36、的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夜市在宋代普遍出现,此外,还出现了草市。 据史料记 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 “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 ”,造成 “商贾断绝,城邑罢市 ”;清朝 “关沣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遏制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明朝税收繁重的情况,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严重的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 D。 A项错误,说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B 项错误,鼓励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

37、 上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商品化程度。C项和材料无关。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的江南出现,是指向未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但是发展非常缓慢的原因也需要掌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领域厉行文化专制,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11年新版水浒传在全国各地卫视上热播,由于疏忽,其背景知识出现了一些历史错误。如: A东京街头店铺林立,市坊杂处 B鲁智深在相国寺庙会上买酒吃肉 C宋江与吴用在玉米地里 “设计 ” D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北宋社会、经济

38、和文学等概况,联系所学, ABD三项符合史实, C项错误,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明朝末年在中国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 考点: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点评: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也出现了一些迎合市民需求的娱乐场所。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学日渐符合市民的需求,出现了宋词,可配乐演唱。明朝随着国际上新航路的开 辟,国际交流也频繁起来,玉米等由西方传入我国。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传神地表达了

39、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 A 试题分析:我国唐代就已形成了 “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而青花瓷在元朝时期才出现所以 A不对。青花瓷器釉下青花发色稳定而且蓝色淡雅所以青花的纹饰一般都是一些历史典故的画、诗, B项的说法吻合青花瓷的特点。青花的出现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所以 C也是对的,元以后出现大量的外销,瓷以明清为盛, D项的说法也正确。所以答案:为 A项。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制瓷业 点评:此题实际上

40、考查的是我国的制瓷业的成就。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德镇的瓷器、元代的青花 瓷、明清之际的粉彩和珐琅彩等。瓷器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关中农民创造了 “井渠 ” 使用高转筒车 曾推行均田制 出现了曲辕犁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汉、唐农业发展的概况,根据所学来判断,第 项关中农民创造了 “井渠 ”,是在汉代,因此 项错误,排除 ABC 项。唐代使用了筒车,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曲辕犁。本题选 D项。 考点:唐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41、 点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生产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变革方面,出现了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筒车也已出现,也推行了均田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唐朝出现了我国的盛世局面。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 4 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 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倍,麦类则为 44 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中

42、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例比西欧高几倍或几十倍,原因就在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选 A项。 B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古代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提高了产量; C项不是主要的原因; D项是材料意思的重复。 考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古代农业经济有三个特点需要把握: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小农经济的特点也需要掌握。 在我国古代, “社稷 ”是国家的 代称。其中, “社 ”指土地之神, “稷 ”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

43、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故选 B。 A项错误,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 C项反映的是 材料的现象; D项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古代的农业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古代农业是我国经济基础,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保障。古代的农业 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此外,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

44、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不能窥见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 A洋务运动的足迹 B外商企业的创办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表格展示了工人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其呈上升趋势,这与洋务运动、外商企业的创办、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有关,正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工人人数的急剧上升。因此 ABC 能看的出来。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不能带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故选 D。 考点:近代工人阶级数量的增加 点评:中国的工人阶级在 19世纪 40、 50年代在外资企业创办的企业里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

45、级而出现了。 19 世纪 60、 70 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分增加,工人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多。另一个方面,工人阶级呈现出集中化的特点,便于组织和 领导。工人阶级的发展为革命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时间限定, “民国初年 ”指的是 1912 1919年,这一

46、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四个选 项均为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发展局面的原因, B项是外因, A、 C、 D三项都是内因,而 A、 C两项均是由 D项产生的。正是由于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而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读

47、图,下列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图 18721894 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 C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D自然经济所占成份微不足道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型要读懂图,再通过数据比较了解关键信息,进行解答。从图中可以了解到 1872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境内工业的工业资本中所占比例中外国资本占一半以上,其次分别是官办和官商合办资本、商办;而其工业企业数中外国人办企业依然占绝大部分,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数是最少,商办企业数居第二位。因此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等相比,具有规模小、资金少的特征。故选 B。 ACD 项材料均未交代。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中国的传统的封建势力和封建传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的阻碍因素。除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外,还有外国资 本的挤压,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发展。严酷的环境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资金少、技术薄弱的缺点始终伴随。 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 l 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 16年。最初 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 “中国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