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3631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年 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 “耒耜 ”是指 (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并由 “教民农作 ”可知,耒耜乃是农业生产工具,排除 BCD项, A项正确。 考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点评:生产工具的更新是生产力的发展。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是:石器、木器、骨器 金属 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 ) 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铁农具的出

2、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反映的是奴隶制时期的农业生产,并不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为原因之一, 正确, 是生产技术的更新,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但并不是原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其原因之一, 正确。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

3、因 应从生产力、土地制度两个角度分析。在学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时期,有一个易混淆的概念: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 A铁犁牛耕 B自然经济 C集体经济 D刀耕火种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之一,不

4、符合题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B项符合题意; C项经济模式,不符合题意; D项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不符合题意。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 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中存在。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 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而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 、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

6、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逐渐加深。 下图中的农田灌溉工具是 ( ) A翻车 B筒车 C高转筒车 D风力水车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为使用人力的灌溉工具:翻车, BCD项都是使用自然力的灌溉工具。正确选项为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 点评:本题考查图片材料的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解读能力。难度不大。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考点还可以从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生产工具的更新、农业动力来考查。 农田灌溉工具图例: 图 1 翻车 图 2 筒车 图 3 高转筒车 图 4 风力水车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农业灌溉,以下不属于汉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的是 ( ) 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龙首渠 答案:

7、 A 试题分析: A项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筑的,符合题意; BCD项都汉代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 A项。 考点:古代中国水利工程设施 点评: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简表 时期 工程或工具 战国 都江堰 汉朝 漕运、白渠、龙首渠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发生在 ( ) A秦汉以后 B明清以后 C隋唐以后 D宋代以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分析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以后进一步南移,宋代以后我国经济

8、重心完全南移,故 ABC 项排除,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发展历程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南宋至元朝时 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

9、一定影响。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国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以下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是 ( ) 推行代田法 实行稻麦轮作或一年三熟制 实行土地公有 实行集体耕作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10、,即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符合题意;实行稻麦轮作或一年三熟制的耕作 技术制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符合题意; 是土地制度, 是劳作的方式,都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排除 。故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方法与制度 点评:解答本题有效信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的耕作方法与制度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和最大化的使用土地,而 是土地的所有的问题, 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并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赵过对西汉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以下与他相关的是 ( ) A耦犁和代田法 B耦犁和垄作法 C代田法和耕耙耱技术 D撒播和代田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

11、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耦犁、代田法是西汉赵过发明的,而垄作法是春秋时期,耕耙耱技术是魏晋南北朝,故正确选项为 A项。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 点评: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从时间时信息入手排除。 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 所以称作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在我国古代,铁犁和牛耕的开始使用是在 (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隋唐 D明清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 “开始 ”有效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与牛耕技术开始使用

12、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商周时期,铁犁与牛耕技术没有开始使用, A项不符合题意。隋唐明清四个朝代在春秋战国之后,铁犁牛耕技术早已使用,故 CD项排除。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铁犁牛耕技术 点评: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 ,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为后世所沿用 以下不属于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的是 ( ) A出现了金属工具 B出现了积肥、施肥技术 C出现了农田治虫、灭害 D实行刀耕火种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古代中国冶铜技术高超,已有青铜农具, A项不符合题意;商周时期,

1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中早已掌握沤制绿肥、积肥和施肥技术, B项不符合题意;农田治虫、灭害的技术也是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 C项不符合题意;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不属于商周时期, D项符合题意。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社会)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毛泽东曾经指 出: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 “精耕细作 ”的优良传统 ( )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精耕细作是古代

14、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小农经济的耕作技术,即通过精细化耕作来提高单位亩产量。 反映的古代中国农业生的锄耕技术,符合题意, 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灌溉技术,符合题意, 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施肥技术,符合题意, 是古代农业的灌溉与施肥技术,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 点评:本题以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为切入点,既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也考查到了农业生产技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可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基本模式等方面考查。 耒耜经记载: “进之则箭下 ,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

15、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耒耜经、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因此, A 项 “西域 ”说法错误, B项 “水力灌溉工具 ”说法错误, C项 “东汉 ”说法错误;由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可知, D项正确。 考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点评:本题以耒耜农业生产工具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须了解题干对耒耜这种农业生产工具的用途、使用地理范围基本信息的获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加以排除。 综合题 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传统农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农

16、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 ,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 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 1)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有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17、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3)传统农业的标志和典型形态是什么? ( 4)我国农业有何传统?这一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1)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使用木石 农具、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 (3)标志: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典型形态:铁犁牛耕。 (4)精耕细作的传统。 主要内容是: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农田水利和灌溉。 试题分析:第( 1)问,分析依据: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第( 2)问,分析依据: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

18、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第( 3)问,分析依据: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第( 4)问,分析依据: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其主要内容应是阐述精耕细作的特征,从耕作方式、技术和制度归纳。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答案:基本是源于材料,难度小。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加展览筹备。 展览一 灿烂辉

19、煌的农业成就 展览二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展览三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 3 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倍,麦类则为 44 200倍。 中国农业 (1)据展览一请你就作物栽培、农具改进各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2)展览二图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二反映的 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案: (

20、1)农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 (2)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私有土地的出现和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3)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历史悠久,辨别农作物即可。第( 2)问,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图一中的农具分别是耧车与铁犁,反映的是生产力,而图二耕织图反映的古代中国农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由此可知,图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图一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 3)问,分析依据: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考点:古代中国

21、农业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1.(秦汉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发展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 本模式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 1)发展的条件: 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 2)影

22、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 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2011年,全国各地的世纪大旱使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利工程修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23、 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 )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 2:修堤梁,通沟侩 (水沟 ),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 (官名 )之事也。 荀子 王制 材料 3: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 (黄河 )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 济之间。于蜀,蜀守冰 (李冰 )凿离堆 (地名 ),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24、。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 郑国 )渠就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 河渠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1,分析水工郑国的本来目的。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根据材料 2、 3,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概况及特点。 (3)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 答案 : (1)水工郑国作为韩国间谍,本意是想要秦国通过修渠道,劳民伤财,无力东攻韩国。决策:事败后,秦王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 “逐客 ”建议。结果:郑国渠

25、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概况:各国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设有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职。特点:当时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为多。 (3)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旱灾害,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水利工程大,受益多,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改善了交通,加强了各 地的联系,为形成统一国家创造了条件。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水利工程的意义,本问理解材料一的意义,进而归纳即可,答案:源自于材料。第( 2)问,材料 2、 3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水利工程设施状况,从政府的管理与重视和水利工程的类型来归纳分析。第( 3)问,考查水利工程对秦统一的重要意义,从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进而农业发展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意义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水利工程 点评:本题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考查材料信息分析与解读能力,难度中等。此考查还可以通过与西方农业经济、古代中国 不同时期农业经济相比较切入,考查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