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一材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 “阴阳合历 ”,也就是农历与公历并行,民国建立后,采用西方纪年方法:公元纪年,故 C 项。 AB 项在民国之前,并没有采用公历,而中共建立是在民国初年之后,但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说法是错误,中共是政党,不具有这样的影响。 考点:民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2、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材料确定时代信息,从选项的特征来看,确定时间信息,正确选项自然可确定。本题考查对时代特征的掌握。关键信息:阴阳合历。此题相关知识点:纪年法历史常识。 现在城镇街头、广场闲暇时有很多人在跳迪斯科,连老太太也加入,这反映了 ( ) A迪斯科适合小脚老太太 B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人们社交礼仪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 D 试题分析:小脚是旧时代对妇女的惨害,而迪斯科是现代舞蹈。小脚是女性脚的畸型,不方便走路,更谈不上适合小脚老太太, A项排除;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的是人民生活中的娱乐生活,无法反映 BC 选项信息,其说明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
3、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 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 ) A粮、棉、油统购统销 B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C政府倡导 “菜篮子工程 ” D城镇 “安居工程 ”启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 A项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B项不符
4、合题意; C项 1988年提出,不符合题意; “安居工程 ”启动是在 90年代,不符合题意。故选 A项。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 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上海 20世纪 70年代的 “四大件 ”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
5、际情况是 ( )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 “凭票购买 ”。 “凭票购买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国家统管统筹,再结合 “20世纪 70年代 ”,也可从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故 A项正确。改革开放是在 78年以后,而从 “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 ”的物质奇缺现象说明 B项错误;从 “四大件 ”说明 C项 “初具规模 ”说法错误; D项 “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 ”说法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
6、制,十四大逐渐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 ) A跪拜 B请安 C拱手 D握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项是传统社交礼仪,而握手是近代新式社交礼仪,体现的是平等思想,故 D项正确 。 考点:风俗飞尚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具体的表现 ( 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 2)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
7、革。 (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有关下图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 行 D出现于 19世纪末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片中的服装是中山装,中山装是 20世纪由孙中山设计的,故名中山装,有中国传统服饰特点,也是西装特点,在近代一度流行,由此可知, D项 “19世纪末 ”说法错误。故选 D。 考点:近代服饰变迁 点评:中
8、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自 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 1902 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 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 “企领 ”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
9、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 “便服 ”,改成 “便服 ”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 ”,更非 “西装 ”,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迅速流传全 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 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 “胖裥 ”。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 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 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 5 粒纽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
10、、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 3粒扣子等。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 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 1.5 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糅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 ”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是 ( ) 西装 穿衣
11、镜 面包 四合院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传统服饰和饮食:四合院、穿衣镜,西式服饰和饮食:面包和洋葱炒鸡蛋、西装。故正确选项为 B。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能够辨别传统服饰和饮食文化、西式服饰和饮食文化。“体现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 ”,也就是说西方文化影响在物质生活的上的体现:西式事物。 “黄金周 ”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
12、题干中反映,但不符合题干中的 “主要历史信息 ”;题干强调 “黄金周 ”假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故选 C项; D项未能从题干中反映。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 “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和注意限制词:主要历史信息。 20世纪 90年代,粮票、粮本全部取消,结束了 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什么 ( ) A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步建立 B短缺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 C定量配给制向市场自由采购制转变 D国家放开粮价市场定价 答案: A 试题分析:粮票、粮本是 5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缺乏的一个产物,其全部取消,说明
13、 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 市场机制逐步建立, A项正确; B项 “一去不复返 ”说法错误; C项 “自由采购 ”说法错误; D项 “市场定价 ”说法错误。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把握时代特征、限制词:主要说明。 50 年是计划经济体制,粮票、粮票正确这一体现,而 90 年代,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着力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列是申报 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 “文明婚礼 ”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
14、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迁:西式婚礼的兴起。解答本题关键须知举行西式婚礼的女性的类型:自由女子,隐性时间信息:申报 自由女子之新婚谈。 是经济因素,说法正确; 是思想因素,说法正确; 也是思想因素,这是从国内教育来分析的,说法正确; “封建制度的结束 ”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选 B。 考点: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点评:一定时期的物质生活和习俗
15、的变迁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因此,在分析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主要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 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1934年申报载 “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
16、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 “从头发丝尖 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地洋化起来 ”反映了 1934年间中国服饰和食品方面的洋化现象。 AB项只是题干现象的表面或某个方面,不符合题意;题干从服饰与饮食两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迁,无法反映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其 “迫切 ”说法错误。故选 C。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地理解题干的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主要反映。 A项不具有综合归
17、纳性,而 D项歪曲题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餐桌,使城市人的饮食生活丰富多彩的是 ( ) A “小康 ”计划 B “菜篮子工程 ” C统购统销政策 D “安居工程 ”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把握两个信息:改革开放以来、饮食生活。 A项不仅是饮食生活,不符合题意; B项符合时间信息,也符合饮食生活范畴; C项是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管理制度; D项是房屋建筑领域,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饮食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选项要匹配两个要素:一是时间范畴,改革开放以后;二是物质生活的范畴,饮食生活领域。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
18、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 ”“同志 ”取代 “老爷 ”“大人 ”,这一变化体现了 (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义礼仪上的变迁,跪拜、老爷与大人这是旧中国等级差别的体现,而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是平等思想的体现,故体现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B项正确; 考点:民国时期的习俗的变迁 点评: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
19、入社会。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 “满 ”字改成了 “新 ”字,如 “满汉首饰 ”“满汉茶食 ”改成了 “新汉首饰 ”“新汉茶食 ”等。这主要是因为 (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 答本题关键是理解 “满 ”字改成了 “新 ”字历史现象的含义。维新变法皆在变革命政治制度以救亡图存,其主张是君主立宪制度, A项排除;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致力于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 B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举起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抨击封建正统思想, C项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已是民国时期,其爆发的
20、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 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本题是以文化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时期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下列简表:格致汇编 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某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 (啤酒 ),言能补身,不知
21、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83 友人 金华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介绍具体方法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 中国人能造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材料二 (四幅图片) 材料三 早在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
22、 (不得摘抄原文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答案: (1)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技 (或交通工具 )落后,只能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或交通工具 )在生活中逐渐推广;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 (2)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先进思想、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鼓吹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 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进步。 试题分析:第( 1)问 ,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知识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
23、能力,材料一、材料二反映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从饮食、交通通信等方面分析阐述,材料三主要反映 19 世纪末的习俗变迁,分析主要依据: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第( 2)问,考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分析归纳,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原理。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点评:近代中国社会习 俗的变迁轨迹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
24、“自来火 ”,为欧洲之输入品。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 ,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 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 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
25、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材料 2: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 1889年,迎娶王昭 (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 1902年,迎娶黄仲玉 (1920年病逝 );他提出五 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第三次婚姻: 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
26、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1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 2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婚俗的变迁过程。 答案: (1)变化: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主要原因 )。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 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 生产方式的变化。 外来文化的冲击。 (2)过程:由旧式婚姻到自由婚姻,由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服饰变迁,长袍、马 是中国传统服饰,西装、学生装是西式的,而中山装是中西合璧,整体而言,趋势是由传统服饰到西化;其原因应从经济和政治、思想等三个方面分析。
27、第( 2)问,考查婚姻习俗的变迁,第一次婚姻是传统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三次婚姻是西化的新式婚礼,第二、三次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 洞房、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说明婚礼仪式由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点评:近现代中国物质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需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原理。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28、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电灯、自来水初出 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 “遭雷殛 ”。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 “赛月亮 ”, “颇便行人 ”;开始,市民 “谓(自来 )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 ”,后来则 “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 2: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 “不剪发不算革命 ”, “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 “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人们穿衣 “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
29、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材料 3: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请回答: (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 2反
30、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 1,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 2、 3简述中国社会中又生成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 这一现象? 答案: (1)变化:由恐惧到认同。历史趋势: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或促进生活近代化;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不同:材料 1主要是由于电灯、自来水自身的优越性。材料 2则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3)新观念:崇尚西方;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看法:实现对陈腐观念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丢掉了一些优良传
31、统。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 纳能力,态度变化: “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 “遭雷殛 ”、 “谓 (自来 )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 ”到 “非常欢迎电灯,称其 赛月亮 , 颇便行人 ”、“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电灯、自来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因此,历史趋势应从近代化史观分析。第( 2)问,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新气象分析依据: “不剪发不算革命 ”、 “也不算时髦 ”、 “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原因分析依据: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第(
32、3)问,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及其原因,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分析,分析依据: “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 “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 ”、 “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点评: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 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 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