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635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过度到帝国主义阶段,此阶段的要求是瓜分世界与资本输出,但须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并不是说就不会商品输出。由此可知, A项正确, BD项是资本输出的具体表现, C反映的是商品输出的要求。故正确选项为 A。 考点:西方列强的入侵 点评: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1经济侵略由商品输

2、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 2政治侵略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政治制度 领导农民发动起义 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 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决定了

3、其不可能依赖广大人民群众, 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C项。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点评: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一定的的依赖性,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软弱、妥协的一面,这些均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 “势力范围 ”的实质是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支解的具体表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势力范围 ”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表现, ABD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实质,不

4、符合题意;租借地和 “势力范围 ”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 C项正确。 考点:租借地和 “势力范围 ”的实质 点评: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 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 “居住和经商 ”的一定区域,成为 “国中之国 ”,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 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列强在

5、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司法、立法权。实质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势力范同 ” 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 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 A、 B、 C三项都没有全面反映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因此都不正确。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帝国主义阶段侵华特征 点评

6、: 19世纪末以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主要是商品输出,而 19世纪末后,侵华主要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造成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是 A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B列强对外资本输出日益增大 C清政府的政治日益腐败 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清政府奉行投降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了中国大片的领土,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欲望, D项为直接原因。 A项为根本原因; B项是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不符合题意; C项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直接原因。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列强瓜分中国

7、的狂潮 点评:注意题中的限定条件,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直接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清政府奉行投降政策助长列强的贪欲,他们争先恐后地向中国扑来。根本原因应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方面分析。 下列关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早期维新派 “商战 ”思想的促进 答案: B 试题分析:外国资本主义的 入侵,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项是初步发展的原因,不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积极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攫取了近万公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中国铁路修筑权几乎完全被西方列强

8、垄断,而且修筑铁路投资大,见效慢,当时民间资本还不具备投资铁路的条件, 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项不符合题意; “商战 ”思想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 点评:民族工 业的艰难发展,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一定的的依赖性,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软弱、妥协的一面,这些均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

9、,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C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D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答案: A 试题分析: ABD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但相较而言,最主要原因是 A项,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压榨,因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允许民间设厂,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的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 BD 项; C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A。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19世纪 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到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的发展,其原因和

10、影响如下: ( 1)原因: 外因: 19世纪末,随着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其殖民侵略方式也由商品输出转为以资本输出为 主。对于中国也是如此,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纷纷在中国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这使得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它虽然使中国受到更多的掠夺,但在客观上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内因:甲午战争后,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和借外债的利息,清政府千方百计扩大税源。但只靠增加农业税显然不够,只有扩大工商业税,这就不得不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何况马关条约已规定外国人都可在中国自由设厂投资,没理由限制本国人民办工业,这就使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

11、 2)影响: 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 大并在 19世纪末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促进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 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历史条件。 2.辛亥革命以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其原因和影响如下: ( 1)原因: 内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也使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加上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许多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使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中国人民掀起 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实业救

12、国 ”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 外因: 1914-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世界大战,不但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甚至还要从中国进口面粉、棉布之类商品,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机会。 ( 2)影响: 促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力量壮大起来,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条件。 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到 1919年 “五四运动 ”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多万。这就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13、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改善 D辽东半岛为日本长期占领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清政府向日本赔款白银 2亿两,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这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表现,都是政治性贷款, A项正确;朝鲜进一步受日本控制,并未完全被吞并, B项说法错误;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坏了俄、德、法在华利益,三国干涉 还辽,日本未能占领辽东半岛,俄日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加深, CD 项说法正确。故正确答案:是 A 项。 考点:马关条约产生的危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帝国主义列强争相贷款给清政府的目的: 1增强在中国的政治地位

14、。例如 1895年俄法贷款为俄国势力深入东北、法国势力深人西南开辟了道路。 2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从经济上掠夺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三次借款都以海关收人为抵押。海关年收入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因此,控制海关就可以左右中国财政,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同时,还可以垄断 中国进出口贸易。 3进一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三次大贷款都明确规定,不准提前还清,说明帝国主义不但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政治特权。 4获取巨额利润。 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和最早掀起瓜分国狂潮的国家分别是 A马关条约、德国 B北京条约、英国 C天津条约、德国 D马关条约、英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

15、: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有权在各岸开设工厂,这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而马关条约签定后,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BCD项排除, A项正确。 考点:马关条约的危害 点评: 19世纪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的需要;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对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的地区、程度差异很大,矛盾不断,相互妥协和争夺。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 列强所共享 C未被参加瓜分中国的列强享有 D未对华借款的国家不享有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方列强根据 “利益

16、均沾 ”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能够与日本共享在中国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特权,故 ACD说法错误, B项正确。 考点:马关条约的危害 点评: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的需要;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对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的地区、程度差异很大,矛盾不断,相互妥协和争夺。 简答题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是什 么?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以往相比主要的变化是什么?简述中华民族严重危机的表现。 答案: (1)原因: 外因: 19世纪末列强由于垄断组织的激烈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更加剧烈。 内

17、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 2)变化: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即从强占商品市场为主到抢占资本市场为主。 ( 3)表现: 经济上,在瓜分狂潮中,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关税、铁路等,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华办厂、掠夺资源,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在 华划分 “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问题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以中华民族严重危机为核心,考查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同时又把中国的民族危机纳入国际环境,使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

18、来。第一小问原因的分析应从内因与外因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考查 19世纪末前后西方列强侵华的特征变化;第三小问民族危机的加深的表现应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角度来归纳。 考点:民族危机的加深 点评: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 维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日甚,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

19、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恩格斯 _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据此,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你对上述观点有何看法 试论证之。 答案:观点一: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控制了朝鲜,为其向

20、我国东北扩张势力创造了条件; 中国大片领土被割让,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巨额的赔款,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与经济; 新商埠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方便了外国对中国内地的侵略;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助长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各帝国主义国家凭借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马关条约的特权,从此,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总之,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 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观点二: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向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21、济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其发起的救国斗争创造了条件; 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随着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的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它们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制, 引起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思想观念和科学教育等诸方面深刻的变革;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最终结果都失败了,但在不同程度上催化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 观点三:上述观点都有片面件。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2、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但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具体论证参考观点一和观点二 )。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主要的,因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还存在着阻碍、延缓我国近代化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所以认为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不确切的。 试题分析:本 题是开放性观点论证型试题,旨在考查对观点的判断论证,并再现史实支持特定论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确定其支持的论点,其次依据论点准确再现史实论证说明其支持的论点,注意史论结合且一一对应分析。如果赞成观点应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角度分析,史论相结合,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如果不赞成题干观点,则应从甲午战争对中国经济、政治

23、及对中国的侵略的影响。如果既不赞成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也不赞成仅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则应全面、辩证的分析,既要辩证客观地阐述甲午战争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也应从甲午战争 的危害性,阐述对中国带来的危害。 考点:甲午战争的影响 点评: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甲午战争在帝国主义侵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战争的结局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甲午战争的结局确立

24、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特权,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 质的变化,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他们一是通过政治性贷款和开办银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是展开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二、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甲午战争的客观刺激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战前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其次,甲午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

25、的政策做了 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三、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的危亡,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下层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二是由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端。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下层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把刚刚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自觉地把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的双重任务担负起来,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运动向高层次 发展,反映出中国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以抗御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历

26、史性的转折。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启示。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刺激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运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初步形成。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 (千元 )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 商办 53 4 704 22.4z 官督商办、宦办 19 16 208 77.6 甲午战争后 商办 63 12 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 345 30 材料二 据统计, 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 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

27、本 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三 19世纪 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 “私设磨房 ”、 “哄闹官署 ”等罪名, “交刑部照例治罪 ”,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请回答: (1)材料一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外国侵略的加剧,促使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爱国工商人士发出 “实业救国 ”呼声的促进 C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变化 D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政策的鼓舞 (3)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答

28、案: (1)说明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影响: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2)C (3)一是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商企业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 闭的危险;二是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 试题分析:第 (1)问,重点分析表中 “资本额 ”和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两栏,并根据不同时间进行对比。第( 2)问,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并没有发生改变。第 (3)问,分析两则材料,材料二主要从外商企业资本雄厚角度分析;材料三主要从封建势力的压迫角度分析。 考点:中

29、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存在问题 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 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 借款时间 借款对象 借款额 (白银 ) 借款附带条件 1895.7 俄、法 9896.8万余两 1同意以海关税款为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1896.3 英、德 9762.2 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2 英、德 1.127 7亿余两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2以内地的税收 (厘金 )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材料二 时局图是近

30、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 “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材料三 据统计,自 1989年至 2001年,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 37万多家,利用外资金额 3 814亿美元。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关键设备 42 000项,总金额 1 283亿美元。目前,世界著名的 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已有约 400家在华投资。2002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招商引资国家。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大借外债的危害。 (2)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 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方式

31、 结合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 “招商引资 ”对我国有何影响 (4)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我们,这二者有何不同 答案: (1)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 2)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方式:分而治之。 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招商引资解决了我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4)清政府在西方列强

32、的压力下,为了偿还对日赔款,被迫大借外债,这些借款带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新中国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维护领土、主权和附带任何政治奴役性条件的前提下, 向外国贷款,以补充资金不足,贷款的利息也是合乎国际惯例的。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及漫画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第( 1)问,注意分析图表中 “借款附带条件 ”。第( 2)问,解题关键是提取漫画中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把握帝国主义的侵华特征,同时注意材料一奴役性借款是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第 (3)、 (4)问,注意近代史上清政府大借外债是被迫的而且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今天我们招商引资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为发展经济而主动进行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考点:民族危机的加深 点评: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应主要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的深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三个 角度进行了阐述。 2在学习时,要注意上述三个问题同戊戌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爱国人士提出了进行社会改革的要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