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9.4戊戌政变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 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兴起于 19世纪末,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获得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 都是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 D正确。 考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点评:戊戌变法可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分析异同点,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
2、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 “成功之处 ”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分析可知,解答须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维新变法失败,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机的作用, A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结果是失败的,而且在实际变法过程中并没有实践设议院等主张, B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失败了,但从思想上看,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思想得以传播,为近代思想起启蒙
3、的作用, C 项正确;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D 项排除。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 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戍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 184条,包括政治、经济、
4、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所反映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历史现象的理解。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 103天,从材料中 “诏令 184条 ”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赫德的 “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有利的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急于求成,故选 A;变法涉及面较广并不是变法失败的原因所在,也是不是题干材料所强调的,
5、 B项排除;戊戌变法 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 C 项描述的是变法的意义,且说法错误,故排除 C;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题干并未涉及, D项排除。正确选项为 A项。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结果不同的原因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不同 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力量相对不足。 西方大国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
6、的同盟。 发展程度不同 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 改革力量大小 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 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积极倒幕。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 专制统治力量 封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封建专制统治力量异常强大 改革进程 在旧政权被推翻,新政权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措施。 新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变法者手中无实权。 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 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
7、,不正确的是( ) A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 B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 C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 D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促使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 B是公车上书的过程, C是上书的具体建议,均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上书并未送到光绪手中,光绪接受变法主张是以后的事情, D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 D项正确。 考点:公车上书 点评:公车上书知识点的考查还可从标志性意义、影响等各方面来分析。 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改革政府机构 C改革科举制度 D发展民族工商业 答案: A 试题分
8、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变法前,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百日维新中却并未提出、涉及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的主张,故 A项正 确; B项是维新变法的政治措施; C项是维新变法的教育改革措施;D项是维新变法的经济措施。正确选项为 A项。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在 “百日维新 ”的过程中,变法法令的内容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设立制度局等主张,这充分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 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
9、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指清军入关; 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 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 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 “戊戌六君子 ”。选 D项。 考点:戊戌政变 点评: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两方面来掌握,根本原因则应该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两个角度分析,具体如下: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 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
10、幻想;企图用“和平 ”“合法 ”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 “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 ”,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采鉴日本 ”可知康有为政治主张是以日本为蓝本。依据教材可知,日本明治维新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故排除 ABC项,正确选项为 D项。 考点:康梁维新思想 点评:康有为思想主张的考查还可从思想特点、理论著作等方面切入考查。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应从历史根源、时代背景以及康有为的阶级属性等角度来把握。原因如下: 1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
11、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2进人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3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康有为不得 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 ”的大旗。 早期维新派认为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这实际上是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仿效西方,实行变法 D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 “商战 ”是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即与西方国家进行商业竞争,故其认为
12、应 “振兴商务 ”,可知早期维新派并未涉及政治体制, ACD排除,正确选为 B项。 考点: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点评: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知识点,常与洋务派思想主张、康梁维新思想主张相比较。如比较早期改 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主张。相同点: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点:洋务派主张 “中体西用 ”,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其代表人物不包括 ( ) A林则徐 B王韬 C冯桂芬 D郑观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是抵抗派,与早
13、期维新派无关,A项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 BCD项三个历史人物都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但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 A项。 考点: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层次能力,难度小。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考点常与康梁维新思想联系作综合比较分析考查。 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 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兴起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机,民族危机加剧,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康有为说服光绪帝,其旗号都是 “救亡图存 ”,排除 AD项, B项正确; C项说法错误,因为戊戌变法是改良,不是革命。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戊戌变法的目的 点评:强学
14、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 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 “不甘作亡国之君 ”,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 “公车上书 ” D保国会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1895年康有为领导 “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此后随着国内学会、学堂、报馆等的大量出现,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故排除 ABD项, C项正确。 考点:维新变法的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
15、政治运动的标志事件,识记层次,难度小。 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 “要义 ”。这里的 “要义 ”是指 (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答案: C 试题分析:日本倒幕派推翻了旧的幕府统治后,建立新的天皇政权,新政权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 的改革。但中国维新派实力较小,顽固派实力强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故 C 项符合题意。 A 说法不正确,日本明治政府并未全盘西化;B属于现象, D与日本
16、明治政府无关。正确选项为 C项。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如何认识康、梁在 “百日维新 ”中扮演的角色? 从光绪帝对康有为建议的采纳情况,康有为在 “百日维新 ”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析。 1康有为在 “百日维新 ”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 2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 “治国平天下 ”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 行者。 3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
17、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 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 “断发易服 ”,采用汉人装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中的 “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 诚非所宜。 ”分析可知康有为认为中国社会习俗与西方国家不同 “诚非所宜 ”。由此可知, 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 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涉及发展机器生产,当并不是康有为所强
18、调的, C项排除; D项 “采用汉人装束 ”未能从题干中反映。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康有为维新思想 点评: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变法的过程中,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将变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 思想相结合,说明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 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
19、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指清军入关; 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 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 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 “戊戌六君子 ”。选 D项。 考点:戊戌政变 点评: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的权力;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通过对比分析,两派间的实力差距太大,注定了这场变法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 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学制。学制序文中说: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
20、产,昌其 止,必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 “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年 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朝廷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体制。到 1909 年,新式学堂已达 59117 所。 外人办的字林西报,说从此之后,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 “习惯 ” 天演论、力学课编、地质学原理、国富论、法意(论法的
21、精神)等 “西艺 ”和 “西政 ”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重视基础教育 (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推行全民教育 (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 );注重专业技术教育 ;由政府主导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改革 ;推行军国主 义教育。 (任答三点 ) (2)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促进西学的广泛传播。 (任答两点 )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明治维新特点,教育改革的特点的归纳应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分析,依
22、据: “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 ”、“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第( 2)问,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注意问题中的限定角度:社会文化发展,从教育、新闻报刊事业等方面来归纳,分析依据:近代三级体制、新式 学堂、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 “习惯 ”、 “西艺 ”和 “西政 ”在中国广泛传播。 考点:综合比较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点评: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经验借鉴 重视国民素质教育;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办学; 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和利用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阅读下
23、列材料:又一次的幻灭 昙花一现的 “现代化 ”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 “三分钟慷慨派 ”(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 “成事不说 ”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 “现代化 ”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 “忧时七上皇帝书 ”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 “秀才 ”共谋国事。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 “现代化 ”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 “休止符 ”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回答问题: ( 1)具体解释 “已成定局的悲剧 ”和图片一暗喻的历史事
24、件及其影响。 (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 “现代化 ”运动? ( 3)这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 现代化 运动 ”失败的原因何在? ( 4)图三释文没有用 “画上了句号 ”,而是酌字 “画上了 休止符 ” ,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答案: (1)甲午战争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 ,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 ,挽救民族危机。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戊戌变法失败后 ,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试题分析:本题以戊戌变的过程为线索,综合考
25、查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等知识点。第( 1)问,考查公车上书的背景与影响,分析依据:千余名为求官而来、以 “成事不说 ”为 由纷纷散去、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 “现代化 ”运动的先声。第( 2)问,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归纳。第( 3)问,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内因与外因两个角度来分析归纳。第( 4)问,解答本问关键是理解 “句号 ”、 “休止符 ”的含义,句号意义着结束,而休止符是指一个阶段的中止,并不是完全的结束,本问应从资产阶级的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角度分析,确定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理解与戊戌变法的内在联系,注意史论结合。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内 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书办报裁冗员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投资厂路开矿产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西法练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文教 废八留学改书院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