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众大融合》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3635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众大融合》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众大融合》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众大融合》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众大融合》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众大融合》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众大融合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 ”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

2、一步加深,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点评:对于民族融合首先要清楚其含义,这是理解孝文帝改革影响的前提,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 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C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判断历史问

3、题的能力。经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其汉化措施导致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因此 A、 B、 C三项都是正确的。鲜卑族的文化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其文化精华融入到了汉族文化中。故应选 D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 点评:要把握好民族融合的实质,这是一个难点。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民族习俗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

4、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 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没有倡导严刑峻法。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A、 B、 C三项都是两者的相同点; D项是不同点,孝文帝改革并没有倡导严刑峻法,商鞅变法中倡导严刑峻法,故此题选 D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点评: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 同点

5、: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 A项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 B项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与题目联系不密切; C项冯太后的影响是目的之

6、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孝文帝尊儒崇经的主要目的 点评:本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 ( )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 具得以推广 答案: A 试题分析

7、: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将大量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是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以重新开垦。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提高,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 “顷不比亩善 ”;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也是北方经济恢复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故此题选 A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 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并根据知识进行适当的分析即可。

8、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同时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还需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故 说法都是正确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也具有曲折性,需要改革者顽强的进行推动,所以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此题选 A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点评:从

9、每一个改革中获得的启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从六个方面进行思考: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必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 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净胜,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的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

10、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 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 ,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 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答案: D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中所给的材料,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于是诏 ”可知, A项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和 B项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是正确的;由 “三十以下,见在

11、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可知, C项 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由材料可知 30岁以上和 30岁以下是区别对待的,因此, D项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说法错误。故此题选 D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点评:对于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要辩证的看待。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 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

12、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的是 ( )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历史作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第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因此 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故选 D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点

13、评:关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一般考察时围绕,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来考察,其中又以第三点的考察最为频繁。 我们 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 ( ) 民族融合的潮流 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 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逐一分析备选项, 民族融合的潮流 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 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以上叙述都是符合历史史实的,故 都是正确的,符合题目的要求。而 南北

14、朝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并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改革并不普遍,故排除 项,故此题答案:为 A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考察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意义有 ( ) 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北魏统治者的执政能力 加深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 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 实可知,孝文帝从小熟读

15、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 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北魏统治者的执政能力 加深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 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都属于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影响,故此题选 A项 考点: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意义 点评: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 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对鲜卑族来说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因为,他们以前是游牧民族,比较落后,要向先进的中原地区学习

16、。 综合题 风俗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古今中外社会的改革也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 “仁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现沿用礼乐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北方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鲜卑人礼乐文

17、化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答案: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北魏统治模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但很大程度上全盘吸收汉族文化,与其习俗不大适应。 (2)风俗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评价: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和理解能力。第( 1)问,从材料一鲜卑人乐俑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18、在分析时注意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但很大程度上全盘吸收汉族文化,与其习俗不大适应。第 ( 2)问,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具体措施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五个方面。这些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练习材料二可知,还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对于民族融

19、合我们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民族融合的途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自身改革、民族战争、婚姻关系。其结果: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 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所产生的作用作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是古代国家统一的重要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 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能体现民族融合? 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

20、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案: 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使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 的毅力,改革者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及与商鞅变法的比较。第 (1)问,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进行回答,孝文帝实行的

21、移风易俗的改革,所以使民族融合加深,而从图中的表现就是汉人借鉴了胡人的吃肉方式;第 (2)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先卑文化并非消失了而是融入到了汉族文化当中,所以材料中的说法是错误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第 (3)问,联系史实可知孝文帝应该属于盖世英雄,因为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 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孝文帝与商鞅变法的异同要从其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改革的性质以及改革的重点来进行比较,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者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

22、力斗争到底等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和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点评:要能列举列举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 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九年( 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

23、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 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 40亩,妇女 20亩;丁男受桑田 20亩,妇女 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 30亩,限 4牛。所受露田,( 注:民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 受田者年满 70 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暮莳,诸地狭之处, 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

24、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 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 食货志 请回答: 把北魏均田今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 答案: 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今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 大

25、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和比较概括能力。第( 1)问,从材料中 “丁男( 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 40亩,妇女20亩;耕牛每头受露田 30亩,限 4牛;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暮莳;诸地狭之处, 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 ”提炼即可。第( 2)问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均田的具体规定,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

26、,可以通过均田今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第( 3)问,联系均田制的要求可知,均田制的推行对于土地兼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为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考点:均田制 点评:全面认识均田制: 485年颁布均田令 原因: 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 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 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 a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d历史 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