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 推行均田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实行宗主督护制 设立三长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承担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推行均田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都是采取的措施; 实行宗主督护制是北魏要废除的制度。故选 B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此题为组合性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
2、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 ,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
3、能力。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 A项不是封建化措施; B项是汉化措施; C项不是具体的汉化措施,只是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对鲜卑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 D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均田制的作用 点评:均田制的作用, a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d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电视剧北魏冯太
4、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 )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 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 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 D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间是 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 490年去世,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A项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 B项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和 D项 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在孝文帝改革的前期都有可能发生。故此题选 C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概况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措施发生的时间,题目的特点: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
5、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 “庄园 ”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 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成片的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A项井田制得以恢复、 B项不存在土
6、地私有现象和 D项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均与史实不符,故应选 C项 考点:均田制实施的影响 点评:对均田制要加深认识,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对均田制要能辩证的认识,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但是均田制并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首先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A项推行均田制时间是在公元 485年; B项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时间是在公元 484年; C项设 立
7、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时间是在 485年; D项推行新的租调制,实施的在均田制之后;故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重在建立各种新制度,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故应选 B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冯太后主持改革的首要措施是,制定官员俸禄制,再次要注意为何把整顿吏治作为首要措施,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才从整顿吏治入手。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 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
8、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的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改革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改革的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导致其衰落。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点评:对于孝文帝的汉化措施除了要牢记内容外还要注意其影响,其影响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
9、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 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故应该选 D 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 点评
10、: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以下观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
11、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泊 异乡,事陟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 )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正确解读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旧的宗主督护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以上措施均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 改穿汉服是重要的汉化政策,和题干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因此可以排除 。故应选 C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较多,分别涉及到了均田制的作用、三长制
12、的作用、整顿吏治的作用,即使是对作用的考察也并非简单的考察记忆力,而是让学生分析这三项措施对解决某一问题是否有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深入理解,只有这样在解决此类题目时才游刃有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北魏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是和均田制相适应的。均田制实行了,土地分给农民了,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
13、决的问题。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 B、 C、 D,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北魏的三长制 点评: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 的土地制度,要熟知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因为这是常考点。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
14、: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 规定俸禄由国家筹 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可用排除法。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故 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它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联系史实可知, 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政府把土地分给
15、农民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均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选 B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从总体来说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490年孝文帝亲政,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在备考中要牢记这些措施,同时还要熟知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产生的影响。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85年,北魏推行一种 “均田制 ”,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力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在死一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归还给政府。 “均田制 ”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 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
16、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 稳定。 材料二 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制类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 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 材料三 理论上讲, “均田制 ”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 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其迅速,与土地资源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 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
17、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些土地)。与此同时,后汉(指东汉)的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便相对减少了。到 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制度明显地陷于崩溃。 东亚文明 传统与变革 回答: 从性质、地位、内容、实施前提等方面概括指出均田制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均田制的作用,该制度是怎样瓦解的? 答案: 性质、地位: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形式之一。 内容:政府将土地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成年男子,一部分归私人所有,一部分 死后归国家所有;不触动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利益。 实施前提: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人口普查、登记;土地定期再分配。 作用:防止土地和农民成为
18、地主私有;有利于稳定中央财政收入;有利于农业发展。 崩溃: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配;大量土地日益成为永业田归私人所有;皇帝赏赐土地增多,政府可供分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试题分析:本题以土地分配为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一定理论要求。 第( 1)问,由材料一 “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力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在死一或超过规 定年限后必须归还给政府 ” “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 ”可知,均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且一部分归私人所有,一部分死后归国家所有;不触动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利益。由材料二,从 “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
19、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 ”。和 “均田制 ”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可知,起实施的前提为,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人口普查、登记;土地定期再分配。 第( 2)问,由材料一中 “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材料二中 “有效地支 持了中华帝国 ”可知其作用为“防止土地和农民成为地主私有;有利于稳定中央财政收入;有利于农业发展。 ”对材料三 “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其迅速,与土地资源增长不相适应 ” “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 ”“ 后汉(指东
20、汉)的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便相对减少了 ”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均田制的特点、作用和瓦解 点评:均田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对其掌握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原因: 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 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
21、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 “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 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 材料二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
22、义,学 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499 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 (2)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 (3)材料二中 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
23、政府赋税没有保障。 (2)措施:推行均田制。 (3)不正确。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 (1)问,从材料中 “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 ”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兼并。第 (2)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即可回答解决的具体措施为推行均 田制。第 (3)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北魏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后来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改革本身,充分肯定孝文帝改革对于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考点
24、: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评价 点评:解答材料题要注意分析和理解材料,( 1)从材料内容本身 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 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 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
25、貌离神合 ”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 “对号入座 ”。 (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 找取 相关点。材料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 “论从史出 ”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