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C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 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无法辨识图中农作物, A项不选;铁犁牛耕长期存在,明代 “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说法错误, B项不选; D项 “开始 ”一词不准确,由于没有比较并不能确定是否是明代开始的,结合所学可知筒车发明于隋唐时期;图中的农业活动符合 “精耕细作 ”的要求,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
2、方式和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工具) 清代各地盐商从水陆两路汇聚扬州,有秦商、晋商、徽商 会馆就是同乡商人聚会、谈生意的地方。因为各地风俗习惯截然不同,所以各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这表明扬州会馆有利于研究 建筑发展史 清代外贸史 运河文化史 商帮发展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清代各地盐商从水陆两路汇聚扬州,有利于研究 ;各地风俗习惯截然不同,所以各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有利于研究 ;不同会馆代表不同地方的商人帮派,有利于研究 ;这些商人做的都是国内生意,所以不选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3、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 “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 非常吸引读者 ”。这里的 “读者 ”最主要指 A达官显贵 B 市民阶层 C知识分子 D社会游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市民阶层开始兴起,这就为文化下移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文学开始以市民文化为主导取向, AC两项是宋代之前文学创作的主体, D项不可能成为稳定的文化创作主体和欣赏对象。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社会阶层
4、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 拨车产 品主要供家庭消费 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木棉拨车属于棉纺织业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家庭手工业的棉纱加工,排除 ;机器印刷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 不对。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史学家万明指出 “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
5、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这说明这一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海禁政策 ”被废止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海禁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商 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材料信息, 正确。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读 “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
6、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示可知, A项说法错误;依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推行的加强皇权的措施,故 B项说法错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项说法错误。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落后 B古代中
7、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 C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 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ABC说法错误,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朝人王建的诗汴路即事中云: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对于这两则史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汴路即事中提到的 “草市 ”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唐会要 记载中
8、的 “市 ”应该是指 “草市 ” 汴路即事反映出唐代 “草市 ”大多在水运方便之处 两则史料相互矛盾,说明唐代 “草市 ”存在与否仍有争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草市自东汉就有, 错误;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 镇, 错误。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草市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
9、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关系,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不断加强,容易形成暴政;这四幅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代的内阁制和清代的军机处的相关情况。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
10、记载中找到规律 B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C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 “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 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可以看出王夫之重视历史研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他三项说法均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史学研究 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 “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 ”嗣后,数月间 “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 ”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
11、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 “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 ”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B御史台官员可 以谏言皇帝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主题:元朝御史台在元朝职权较大,可谏言皇帝,监察百官、追理财赋。从材料 “中书省、枢密院 ”、 “立台察,古制也 ”可知,忽必烈借鉴了唐宋政治,故 B、 C、 D三项都正确。材料只反 映当时对御史台职能的认可,并不能反映A项内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
12、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资治通鉴载:唐朝贞观年间, “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奏事,必须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A议事公开,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 B中央集权加强 C贯彻法家治国理念,突出法制建设 D实行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诸司皆于正牙奏事 ”可见议事公开, “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 ”佐证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B项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 并未体现; C项法制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D
13、项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 “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B强调 “德治 ”和 “君轻民贵 ” C强调 “仁 ”和 “仁政 ” D强调 “有教无类 ”和 “温故知新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 BC两项是针对
14、统治者而提出的主张, D项是儒家的教育方法与题意无关。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 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宗法关系的疏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 “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 ”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本上是由
15、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恩格斯说: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 其含义是 A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 B早期国家尚未形成 C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 D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的出现,关键信
16、息: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故关键信息的含义是政治文明的产生,A 项正 确; B项 “尚未形成 ”说法错误; C项从 “氏族制度的墓穴 ”中可排除; D项“等级制森严 ”题干没有涉及。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据表 1判断厦门 表 1 古代厦门大事记 时间 发展沿革 3000多年前 厦门岛上始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唐宋时期 薛、陈两姓移民入岛,聚族而居,垦原为田。因出产水稻良种,所谓 “嘉禾一茎数穗 ”,称为嘉禾屿。设嘉禾里,隶属同安县。 明清时期 隶属同安县。明洪武年间,军队驻营厦门岛,称为 “中左所
17、”。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设立闽海关。 A汉代时地位已经十分重要 B唐宋时期农业获得发展 C明清时期未受海禁政策影响 D清初期已成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人口迁入、农田开辟、出产优质水稻,农业获得发展。因此,只有 B项符合题意,而 ACD三项均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中
18、国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 “礼崩乐坏 ”现象日趋严重 C官学开始被私学取代 D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译文: “孔子知道自己的建议不会被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实行,于是著书评判过去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用来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 贬抑诸侯,声讨大夫,不过是为了阐明王道罢了。 ”根据译文可判断私学开始兴起,而 A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
19、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 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 封建制度 B铁器使用 个体生产 C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D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A项小农经济(经济制度)属于经济基础,封建制度(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符合题意; B项铁器使用属于生产工具,个体生产属于生产制度; C项王室衰微属于政治现象,诸侯争霸属于社会现象; D项是男耕女织属于生产方式,自给自足属于生产特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制度 漳州土楼怀远楼有一副对联(右图): “世间善事忠和
20、孝,天下良谋读与耕 ”。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出现应不早于 A先秦时期 B隋唐时期 C秦汉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幅对联宣扬忠孝仁义、耕读传承的门风。忠、孝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的内容; “耕读传承 ”说明当时重视农业,要求子弟通过读书获取功名,这与科举制有关。而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 “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21、”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 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西周分封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商朝旧贵族微子启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 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22、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 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A项; C项表述绝对化,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注意可持续发展,可以避免环境恶化问题,排除 C项;保护环境与经济模式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 B项;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开发造成环境问题,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制度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总观国史,政制
23、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 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隋唐 B秦汉秦汉 C西周隋唐 D秦汉明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封建而跻统一 ”是指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 ”指在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转化。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24、得,而身为宋国笑。 ”旨意与此相似的是 A商鞅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 B汉文帝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 C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D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守株待兔的故事寓意:比喻食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A项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一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 帝王的法度不互相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这句话是商鞅说的,后面还有一句“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强调应该变通、改革、创新; B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25、; C项是主观唯心思想; D项是智者运动的思想,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的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 “工官 ”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计日受值 ”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 “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 ”,可知是官营手工业, A项中 “工官 ”
26、是指官营手工业,是专门为政府和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仍代表手工业较高水平; B项中官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了,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 ”可知铸造兽首铜像的工匠们是服务于官营手工业的,雇佣关系出现在私营手工业中, C项 排除; D项 “一直 ”表述过于绝对了。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 A
2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 “众建其官 ”,旨在分割官员权力; “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 ”,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综合题 ( 20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 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 燧:最基层的哨所。 公乘:爵位。 直:值。)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
28、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 “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 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康熙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
29、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雍正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 6分) (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8 分) (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 6分) 答案: ( 1)信息:燧名、职务、住址、姓名、身份、年龄、财产(田产)。( 3分,答出三点即可) 领域:户籍管理;边防军事;官职(爵)设置;土地制度;农业生产
30、。( 3 分,答出三点即可) ( 2)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4分) 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4分,答出两点即可) ( 3)方式:分而治之;由亲贵皇子(代替原首领)主持旗务;加强监察。( 3分) 特征:君主专制强化。( 3分) 试题分析:( 1)第 1问从材料中的文字概括即可,任答三点即给满分;第 2问需在第 1问基础上回答,从信息划归领域,任答三点即给满分。 ( 2)第 1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将材料中明代的工匠制度同所学的前代工匠制度进行对
31、比,简要概括出相关变化;第 2问影响主要从手工业、商品经济、劳动力等方面回答即可。 ( 3)第 1问从图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和整合,从 “分治 ”“亲贵 ”“监察 ”等字眼归纳其方式;第 2问结合所学知识和 时代背景不难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但是谁也绕不开孔子,孔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 15分) 材料一 子之武城(鲁国小邑,当时孔子的学生言偃任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
32、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子游(言偃字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同学们)!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 材料二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意指借鉴)。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誓无耳。 唐太宗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 言必称尧舜 ,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
33、上虽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 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经早想到了。 ” 孙中山 ( 1)材料一中言偃任地方官实践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 2分)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哪些风格?( 2分 ) ( 2)唐太宗自称好 “周孔之教 ”,结合材料说明他弃法崇儒的原因(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是怎样从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实践 “以仁义为治 ”?( 4分) ( 3)从材料三中归纳,孙中山认为孔子主张 “民权 ”的依据是什么? (1分)中国古代的民权与近代民权的区别?( 4分) 答案: ( 1)政治主张:重视礼乐教 化,推行仁爱。( 2
34、分) 教学风格:重视师生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语言幽默,教学气氛轻松;勇于自我批评(或循循善诱),教学相长。( 2分 ( 2)原因:唐太宗总结历史的经验,认为用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以儒家仁义治国则能长治久安。( 2分) 经济政策方面: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分) 法律制度方面:慎用刑法,制定的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2分) ( 3)依据:孔子主张天下为公。( 1分) 本质区别:古代民主统治者是人民的主人,站在封建统治者角度上,而近代民主强调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4分) 试题分析:( 1)第 1问从注释 “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
35、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 ”可知是重视礼乐教化,从材料 “君子学道则爱人 ”可知是推行仁爱;第 2问的教学风格可从语气、内容等方面并结合孔子的教学思想得出结论。 ( 2)第 1问的原因从材料中 “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 败亡亦促 ”可知太宗认为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 ”可知太宗认为儒家仁义治国则能长治久安;第 2 问的措施需要结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 ”的内容来回答。 ( 3)第 1问的依据从材料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可见孔子主张天下为公;第 2 问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思想文化等方面概述,注意要从 “古代 ”“近代
36、 ”的分界线谈区别。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唐太宗;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 15分) 材料一:在我们之前 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 “不加税而国用足 ”,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勿需地主同意,不再任人买卖、典押或赠予。每个农民可以遵照自由农村居民有关法规,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 据俄 1861年关于脱离农奴依
37、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三 :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 “百日维新 ”。他们 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 1)有人 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 “不加税而国用足 ”。请你说明理由。( 4分) ( 2)结合材料二,归纳脱离依附关系的农民获得的权利。( 4分)据此指出“一般法令 ”收到近代欧洲哪些社会思潮的影响?( 2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 “百日维新 ”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3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分) 答案: ( 1)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 4分) ( 2)权利:人身自由权、财产私有权。( 4分) 思潮: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任答两个即可, 每个 1分,共 2分。如答出 “民主思潮 ”也可给 1分。) ( 3)措施:设立新式学校;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3 分) ( 4)认识: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或:改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