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367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答案: A 试题分析:鼎是西周时期权力的象征,后来也成为了权力的代表性物品,所以材料中天子与诸侯大夫用鼎的数量并不能反映出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只能说是等级森严,是周礼约束诸侯等的一种形式。西周 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所以 C项的内容错误。

2、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度 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 “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 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 ” 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 的行动是( )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答案: C 试题分析:洛川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1937年 8月,材料中的战役是 1940年,并且不战役,所以排除 A项。淞沪会战时间是 1937年 8月,所以排除 B项。敌后根据地发起局

3、部反攻是在 1944年,所以可以排除 D项。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 “游而不击 ”的谣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百团大战 1937年 11月 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 “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 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4、。 ”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与对淞沪抗战作用的掌握情况。由材料中的 “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 ”可知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此次会战是失败的,不是胜利的,所以 A项错误。 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 ”的要求,所以排除 B项。 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 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淞沪抗战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说: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

5、的大炮 ”。对这一分析的正确理解是 (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的掌握情况。 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要求回答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因,不是内因,所以排除 B项。 C项与材料内容与史实都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所以 D项不正确。鸦片战争前中国的阶级矛盾本来就很激化,鸦片战争战败后的赔款与开放通商口岸还有协定关税等条约内容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故选 A

6、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 不能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 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两个纲领性文件区别与联系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力很高。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从生产资料角度看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所以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并未涉及到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主张与西

7、方国家进行商战,所以不只学西方先进技术。由于中国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封建势力十分的强大,故这二者的共同的局限性包括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 ) 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 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决此问题学生只要细心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解题的关键在“新时代 ”上,当时中国的 “新 ”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上,社会性质决定了革命的任务与对象以及革命的内容。农民

8、阶级追求政治的平等、经济上的平均是历代农民斗争的内容,不是新时代的特点,所以排除。运动规模空前巨大也不是新特点,这应该是由矛盾激化程度决定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宋教仁在 1907 和 1908 年的笔记中说 “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 ”“文素日不能开诚 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 ”“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 ”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 )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B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C孙中山的

9、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D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盟会相关问题的掌握情况。材料中的内容是宋教仁对同盟会内部问题的一个主观看法,尤其是对孙中山的看法,其间多有怨词,可以看出同盟会内部存在分歧,组织涣散,但其矛盾还未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所以排除 A项。宋教仁一个人的看法不能说明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所以排除 B项。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同盟会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 “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 ”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

10、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袁世凯上台的背景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袁世凯当时是清政府的总理大臣,掌握着北洋军队,又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符合材料的“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 “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这个主客观条件。加之材料中又阐述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所以可得出B项是正确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

11、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新变化与进步,材料只表明辛亥革命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没有说没有进步作用,所以 B项不正确。 C项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符, D项的错误与 B项是一样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 下列有关国民革命的叙述,不

12、正确的是( ) A以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 “一大 ”的召开为国民革命运动开始的标志 B在中国国民党 “一大 ”会议上,国共两党以 “党内合作 ”的方式实现第一次合作 C国民革命军经过半年时间,势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D国民革命运动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所以 A 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党是 “国民党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统一的军队,有统一的政府,有统一革命纲领,其方式是党内合作方式,所以

13、B项正确。北伐军的主攻方向是湖南湖北。在湖北战场,北伐军连克吴佩孚重兵把守的汀泗桥、贺胜桥, 接着攻下武汉。吴佩孚主力被歼灭。北伐军主力随后转战江西战场。消灭孙传芳主力,进而占领南京,进逼上海。所以 C项正解。北1927年 4月 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至 7月,宁汉复合。所以 D项是错误的,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 “革命摇篮 ”

14、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 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数个 “第一 ”。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 ) A是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一道路的起点 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 “南昌起义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 A、 B两项正确。土地革命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所以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

15、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题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里的 “星星火 ”是指(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D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事件的记忆情况。由题意中的1963年回忆起四十二年前的情况,可推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1921年,中国共产党于 1921年成立。五四运动 发生于 1919年,所以排除 A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于 1922年,并且与 “南湖 ”这一地点无关,所以排除 C项。 D项的文章发表于 1927年,所以排除 D项。 考点

1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全球通史写道: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 )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洗礼 B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鼓舞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原因的理解与运动问题。所谓的 “深层次 ”多是指内因。 CD两项都是外因,所以不能是深层次的原因,是激发这种民族感

17、情的外部因素。 B项内容是五四运动的直接表现,不是原因。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新思想与新文化对学生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民族独立、自由平等等观念深入学生的心中。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在 20世纪 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采取暴力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共同点,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道路,所以排除 A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就是工人与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所以领导工人运动也是所有无产阶

18、级革命运动的共性,所以排除B项。国共合作也不是其独特道路,俄国的二月革命中有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合作,所以排除 D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应该在中心城市发生,但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的势力十分强大,所以中国走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独特道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他所说的 “统一 ”指的是 ( ) A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蒋介石获释并

19、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 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并没有建立联合政府,所以 A项错误,可排除。 B 项内容是西安事变最弱和平解决的内容,不是 “统一 ”的内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中共提交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不是西安事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1931年 9月 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 “请息内争,共抗外敌 ”; 11月 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 “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 )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20、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共抗外敌 ”来看,国民党内部此时并没有发生分裂,所以排除 B项。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是在 1937年 9月 22日,不是在 1931年,所以 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国共内战问题,材料表明的只是一部分国民党党员要求停止内战,并没有出现国民党中央的意见内容,所以排除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九 一八事变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 “壮节公 ”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 A三元里抗英中 B

21、黄海战役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 答案: 试题分析: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 “致远 ”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 ”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 “吉野 ”,但 “致远 ”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 “太阳 ”一同 壮烈殉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

22、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答案: B 汉书 贾山传载: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

23、、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 “国道 ”。同时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最有效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 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修筑驰道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材料中 “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主要指(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要求的是 “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完成国家统一可以说影响深刻,但秦短命而亡,所以不能说是持久的印记,所以排除 A项。修筑万里长城是秦暴

24、政的表现,不符合题意要求的积极进步的意义。 D项也是不符合题意的积极意义要求,所以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苏东坡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中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所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论述的是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点:古

25、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关于其 “成熟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省六部制 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唐律 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 监察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古代法律的观点。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完善于唐,三省长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达到了分散相权而加强皇权的作用,所以 A正确。 B项明显正确。 C项内容是错误

26、的,在世界古代史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古罗马法,不是唐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的政治制度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 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 “十恶 ”重罪,属于 “常赦所不原 ”、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 ”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 A表明君主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明清之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掌握情况。从 “规定谋反、谋

27、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 “十恶 ”重罪 ”和材料中的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大明律 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 “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 构是( ) A军机处 B理藩院 C宣政院 D总理衙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识记,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理藩院;军机处是清雍正帝开始设置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是

28、元朝中央设置的管理西藏和佛教事务的机构;总理衙门是 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等的机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理藩院 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有利于英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及九龙司地方一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掌握情况。由题意要求的“经济侵略 ”可排除 D选项。再由 “最有利于 ”可排除 AC 两项。勒索赔款只是暂时获得了一些固定的利益,不会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不是最 “最有利于 ”,所以排除 A项。开放通商口岸是倾销商品的前提,但商品能否打开销路

29、并获利,还要取决于商品成本,协定关税可降低英国出口到中国来的商品的成本,使其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是最长久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 的影响 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 由沿海开始深入内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影响的考查,并且考查其与其他条约内容的区别。列强势力

30、由沿海开始深入内地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最内陆沿长江到达汉口,所以排除包含 的选项。 的内容明显错误,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是同时并行进行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的影响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 )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 1897 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没有瓜分到中国的利益,当它重返中国来瓜

31、分时,中国已经被其他列强瓜分完毕,所以它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入他国在华的势力范围。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门户开放政策 列宁说: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 么引起的呢? 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 ”“英国人、法国人 等疯狂镇压 ”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时侵略中国的列强最多是四个即是英法美俄,没有日本

32、,所以排除 AB两项。而力战中镇压中国反的只有日本人,并且在辽东半岛问题上列强不是勾结在一起的,俄德法三国勾结与日本对抗,所以排除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 关于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原因,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 清政府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左宗棠的反侵略斗争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挫败了侵略者 军事斗争与外交谈判相互配合 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比俄国先进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正义的战争,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

33、完整的战争,受到新疆当地百姓支持是正常的。也正是因为是正义的战争,所以官兵英勇作战也是正常现象。 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以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880年初,根据左宗棠的意见,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国谈判收复伊犁问题。在谈判中,俄国多方要挟,蛮不讲理,曾纪泽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队伍的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收复新疆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 “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

34、战之 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孙中山评价 “义和团运动 ”运动的观点,较难。解题关键在于 “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是在评论义和团运动对于西方文明所持的否定与破坏态度,所以是否定。而后面的 “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这是赞扬,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的反抗 综合题 材料一 国军一部分应

35、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则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1937 年 8月 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 材料二 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与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把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1937 年 8月 25日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请回答: ( 1)为实现材料一中 “确保山西 ”“力保淞沪要地 ”

36、的目的,国民党组织了哪些战役?( 4分)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这些战役?( 4分) ( 2)材料二说明中共确定了怎样的抗战路线?( 4分)为此,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洛川会议后是怎样实践上述抗战路线的?( 4分) 答案: ( 1)战役:太原会战、淞沪会战。( 4分)评价: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没有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4分) ( 2)抗战 战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 4分)实践: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4分) 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史实的记忆问题,由材料中的 “特别注意保

37、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则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 ”可知进行的战役有太原与淞沪会战。对淞沪会战的评价在课本上有,日本在全面侵华前,就曾放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一个淞沪会战就进行了三个月,所以这次战役给日军很大的消耗,但最终上海失守,南京失陷,蒋介石政府迁都重庆 ,所以两次会战没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此问的第一个小问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执行的是一条 “全民族抗战的 ”全面抗战路线。此结论可由材料中的 “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

38、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得出。其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践是开辟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形成了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的敌后战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 军民抗日斗争 2013年是辛亥革命 102周年,辛亥革命是 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 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

39、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在 1910到 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 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 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 秘议 “ 吾辈公决密谋革命 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

40、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 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 2)糯公随笔 材料四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 惶樱惶热 惶樱 蛘疟耄 鹤洳 戮 诎苏蛲持疲 喜蛔撸 酥 吃 夭皇 刃虮夭宦乙病!br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 “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运动之果。 ”( 6分) (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 6分) (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 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 8分) (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结合上述

41、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 4分) 答案: (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2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 2分)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分) ( 2)清政府的政策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3分)和平请愿的失败逼迫立宪党人转而决心配合革命。( 3分) ( 3)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偶然性)。( 4分)材料费三从革命常人身安全、自由角度分析,材料四从清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分析。( 4分) ( 4)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4分)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

42、武昌起义的历史条件问题,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是其各种社会汇聚而促使其发生的。武昌起义的主观条件是武昌地处长江流域,是辛亥革命影响深刻的地区,所以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广泛并且被很多人接受,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好。武昌起义时,虽然孙中山等主要领导人不在湖北,但湖北新军的某些将领革命的自觉性高。 武昌起义发生于 1911年 10月,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腐朽透顶,是 列强在人、华利益的代言人,遭到多数的攻击与不满,尤其是其为了消弥革命而进行的 “新政 ”与 “预备立宪 ”更是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清政府也失去了列强的支持。 共同之处的结论可通过通观整个材料三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武昌起义

43、是在革命常人制造炸弹时发生意外爆炸事件后而仓促发生的,所以认为是意外是正常的。材料四认为武昌之所以发生革命事件是因当时的总督瑞 优芏 模 砸彩歉雠既坏氖录 舛 叩淖叛鄣闶遣煌 模 飧鼋崧酆苋菀状硬牧现械贸觥br分析并回答此问必需得先理解恩格斯文章的真实含义。起义发生的过程可能是短暂 的一天或几天,但革命起义的酝酿却是长期的,所以恩格斯有此语。这些 “酝酿 ”的原材料就是革命爆发前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矛盾等问题的发展状况。武昌起义看似偶然,实则包含着很重要的必然性,并且这些 “必然性 ”必需经过长期的 “酝酿 ”与 “发酵 ”才会有新的 “产品 ”诞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原因与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