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3739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与 “存在就是被感知 ”观点根本对立的是 A未有此事,岂有此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 “绝对精神 ” 答案: A 试题分析: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认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题中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D两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A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由此可见,答案:是 A项。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2、 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 ,“水清知酒好 ,山瘦识民贫 ”。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任何事物都或多或少的和周围事物相联系, A项中的说法否认了联系的条件下,故不能入选;本题中 “水与酒 ”、 “山与民 ”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故 B 项不能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联系的多样性,故 C项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某教授开发出 “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 ”,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

3、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说明 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指的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质变与发展不是 一个概念,故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质变的发生需要设定的量变,过尤不及,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项。 考点: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近百年来 ,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 ,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 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 ,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

4、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强调的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故 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A项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错误的,不能入选; C、 D两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实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说明 A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B矛盾斗争性决

5、定矛盾同一性 C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矛盾普遍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的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由此可见,材料提倡的就是中庸之道,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故 C项可以入选; A、 D两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 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10月 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报告。这是 1989年 10月 25日后,时隔 24年最高检再次就反贪污贿赂工

6、作向全国 人大进行报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1月至 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大案 18283件,占立案总数的 80.8%。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经过近年的严肃查办和综合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总体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易发多发。这则材料体现的方法论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办事情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看问题能够分清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坚持了二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 B C D 【小题 2】 “坚决查办发生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集中力量查办一批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 ”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提出今后进一步突出办案重点。这一做法的辩

7、证法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矛盾有主次之分 D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1】试题分析:题中材料 “经过近年的严肃查办和综合预防,贪污贿赂犯罪总体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易发多发 ”,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材料中并未涉及矛盾特殊性以及主次 矛盾的关系等观点,故 两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小题 2】试题分析:题中材料 “集中力量查办一批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 ”、 “进一步突出办案重点 ”等体现了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故 C 项符合

8、题意,可以入选; A、 B、 C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考查事物矛盾的不平衡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在对现存 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转变为最终走向灭亡的旧事物。坚持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正是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质的

9、表现。由此可见,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事物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事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着否定的因素,只是这一因素尚未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肯定因素。但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地位不是凝固不变的,否定因素必然由弱到强,最终战胜肯定因素,实现对原有事物的否定。由此而论,当现存 事物存在的时候,人们在对它进行肯定的理解时就应该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由此可见,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事物的发展既有间断性,又有连续性,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故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并非所有存在都是合理的,故 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相关

10、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 “照镜子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给我们的启迪是: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避免重蹈他人覆辙 ,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项中 “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题中材料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启示我们要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11、才能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D项中的观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故 项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 “费尔南多 麦哲伦。 1521年 4月 27日,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 维多利亚号,于 1522年 9月 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 : “拉普拉普。1521年 4月 27日,和他的战 士们,在

12、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 费尔南多 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这些记录表明 价值判断具有主体性差异 价值判断因人而异,不具有客观性 对人的价值判断,主要是基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故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本题材料并未体现价值判断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故 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本题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评价 不同,故 相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13、A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生的真正价值、价值判断的特征。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说明当个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时候,国家也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保障,体现了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把个人利益

14、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故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两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项。 考点:本题考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蝴蝶效应 ”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 1963年提出, 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 ”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

15、响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的 “蝴蝶效应 ”体现了事物联 系的普遍性,也说明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故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世界上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故 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 项中的说法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联系的普遍性、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为满足东亚运动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广东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广东省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 “本土化 ”,打破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

16、淮北则为枳 ”的观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农艺师 打破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小题 2】农艺师能使洋菜 “本土化 ”,是因为( )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1】试题分析: A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不能入选

17、; B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不能入选;规律是客观的,故 D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 C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主旨,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小题 2】试题分析:联系是客观的,故 A、 B两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 C项中 “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的说否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故不能入选; D 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考查人在客观规律、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 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 25年前 36小时 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

18、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它是有规律的并可以被认识的 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 B C D 【小题 2】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B C

19、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1】试题分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由此可见,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项表述错误,故不能入选; 项的表述否认的认识的无限性,故不能入选。因此,答 案:是 B项。 【小题 2】试题分析: 项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故不能入选; 项中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的说法是对真理想对性的错误理解,故不能入选; 两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真理的相对性及认识的无限性。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20、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万事万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表明天地万物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 C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A、B 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 D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 哲学史上的 “两个对子 ”是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

21、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因此,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 “两个对子 ”。由此可见,答案:是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 “纯粹思辨的观念 ”和 “书斋里的学问 ”,强调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

22、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两项表述欠妥且不符合题意 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23、 A本草纲目的思想 B民间的 “实惠 ”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庄子的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A项中本草纲目的思想、 B项中民间的 “实惠 ”思想以及 C项中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都是对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看法和观点,属于具体知识,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D项。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 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知识,尊重权威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

24、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恢复高考至今已有三几十年的时间了,当时的试题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具体实际了。由此可见, 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A、 C、 D三项不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表明了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由此可见, C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运动是永恒的、

25、绝对的、无条件的,故 A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 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 D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 “记忆力 ”。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 “电化学信号 ”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 “记住 ”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

26、应特 性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的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 “反映 ”是有区别的,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而不是反应形式,故 项说法有误,不能入选;经科学实验验证,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对外界刺激物都有自身特殊的反应,故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题中材料 “植物可以用 “电化学信号 ”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 ”,说明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植物对光的反应方式与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仅仅 “相 似 ”而非相同,故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B 项。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反应特

27、性的相关知识。 关于 “意识起源 ”的正确表述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是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来谈的,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 B项是从意识的本质角度而言的,不合题意,不能入选;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故 D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 C项是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 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

28、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 “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故 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项中的说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能入选;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故 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综合

29、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与两个儿子王祖荣、王祖耀经常往返两岸,今年双十节前夕来到台湾,兄弟俩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谈到对两岸感觉。王祖耀认为,大陆已逐步实践他曾祖父建国方略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30、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何能够把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逐步变为现实?( 10分) 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能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探索出一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在长期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勇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理

31、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指引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胜利。( 3分) 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变为现实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明确唯物论所包含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带着确定好的知识点去认真分析材料,从对材料的理解中把握

32、答题的要点。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既需要共产党人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也需要共产党人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 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 “顶天立地 ”。 “顶天 ”就是要着跟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立地 ”,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 结合材料,

33、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的( 10 分) 答案: “顶天 ”和 “立地 ”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分)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 方向,要立足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符合农民实际需要,有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把农业科技创新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分)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 “顶天 ”和 “立地 ”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以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这体现了矛盾的观点,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

34、面性。(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先回忆一下,再带着这些观点去分析 材料中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从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获得答题的要点。题中材料 “顶天 和 立地 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题中材料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要立足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符合农民实际需要,有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题中材料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 顶天 和 立地 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表明了矛盾的普遍性。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联系的普

35、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 30多年医改历程: 1978年至 1996年,是我国卫生事业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的阶段。 1985年被称为 “医改元年 ”,这一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发展卫生事业的新思路。 1998年 12月在全国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明确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重大战略部署。 2006年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2007年下半年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2011年基本医疗保

36、 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医改的变迁。( 10分)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改革开放 30年,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 30年。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2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2分)我国医改事业经历的探索发展过程,使医改方案不断完善, 认识指导实践( 2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分)。医改认识的逐步深化,推动了医改事业的不断进步,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注:考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试题分析:本 题要求学生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我国医改的变迁。本题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

37、对认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带着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点去分析我国 30多年来医改的历程,从中把握答题的方向。我国医改30年的历程说明了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医改的历程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对医改的认识是从医改历程中获得的,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学生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反复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指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出现稳中向好。但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前进路上仍有不少新老风险和挑战,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

38、基础尚待巩固。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要继续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好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有把握的。应对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基本保障问题,创造更多 的就业创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李克强的这段讲话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的?( 10分)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分) 社会存在与发展有其基本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发

39、展的强大动力( 3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分)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说明材料中李克强总理的讲话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本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材料中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仔细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对答题有用的词语。总理讲话中 “只要继续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好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有把握的 ”,既表明了社会意识的作用,也表明了改革的重要性;总理讲话中 “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民工

40、问题 ”,体现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月 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 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强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 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先行先试,既要积极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又要防范各类风险,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

41、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 “试验田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 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 “升级版 ”。 运用哲学知识,根据材料,分析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合理性( 10 分) 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符合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和外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实际。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既要积极

42、探索,又要防范风险,做到了全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先行先试,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 “试验田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创新、辩证否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回答,只要结合的材料恰当,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用哲学知识,分析材

43、料中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合理性。本题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的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以从中获得答题的思路。题中材料 “根据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和外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实际,我国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题中材料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既要积极探索,又要防范风险 ”,体现了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题中材料 “先行先试 ”,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相互联结;题中材料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改革、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