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重庆万州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 妾 一般称谓 (后 )妻(正室) A、三哥( 20岁) B、四哥( 14岁) (妃 )妾一(侧室) C、大哥( 25岁) (妃 )妾二(侧室) D、二哥( 22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 (正妻 )所生的长子,从表格中信息可以判断应该由三哥来继承王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
2、承制 1938年 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 “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 ”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该提案的 “伟大 ”之处在于( )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的能力。材 料中时间是 1938 年 10 月,此时中国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开始执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由 “敌未出国门前 ”,反映了中国人民尚未完成抗战任务,和即汉奸的意思是谁要求和谁就是汉奸
3、之意,从侧面提醒当时的政府,也表达了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和精神。 B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是在 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显露的,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 C没有制止; D卢沟桥事变的时间是 37年 7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的 “插上一刀 ”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 B “百万雄师过大 C “大渡桥横铁索 D “关门打狗 ” 山 江 ” 寒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
4、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1947年 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此后,陈赓、谢富治率军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军进攻豫皖苏区; “他的胸膛 ”是指中原地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扭转了全国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插上一刀 ”就是指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是 49年 4 月的渡江战役;C是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 D是辽沈战役的作战策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反攻 在中国要避免 “文革 ”那样的悲剧重演,以下哪一项保障最可靠?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5、 D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规律及经验教训的认识能力。由于“文革 ”对民主法制的肆意践踏,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甚至一系列的冤案,使我们认识到其最主要教训就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依法治国。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教训 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最主要变化是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香港回归后,主权回归中国。 A按照一国两制的政策,其社会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也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
6、制 ”的理论与实践 香港回归的意义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建立 APEC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的能力。题干中 “好邻居 ”指中国的邻国,美国不是邻国, A排除; APEC 是亚洲一太平洋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所以也排除;世界贸易组织
7、是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故也应该排除;好邻居应该是中国发起成立的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国家间的地区性政治合作组织。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区域外交 阅读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相关知识 ,完成序号处内容: 项目 德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名称 国王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选举 世袭制 选举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有 政府首脑名称 内阁大臣 内阁总理 总统 A. 总统 世袭制 世袭制 有 首相 B. 国王 任期制 世袭制 无
8、 内阁 C. 总统 世袭制 任期制 有 首相 D. 首相 任期制 任期制 无 内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法国国家元首是总统,有选举产生,任期制。德国元首是国王,是世袭制和终身制,实质是君主专制;美国元首是总统,有选举产生,任期一届四年,最多连任两届;英国元首是国王但无实权,政府首脑掌实权,即首相。所以 C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广播公司( 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 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
9、 “马克思启蒙了 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这位投票者之所以这样称赞马克思主要因为马克思 A否定空想社会主义 B改组正义者同盟 C发表共产党宣言 D支持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的能力。题干中 “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即 1848年 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题干着重突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贡献。 ABD不符合该要求。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 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由此判断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
10、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世界上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是巴黎公社, A 错误; B、 D 是十月革命的意义和作用,不是成果,所以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成果 台湾 “头号红顶商人 ”、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于 2005 年 1 月 3 月病逝,生前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达成了 “九二共识 ”, “九二共识 ”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 C “一国两制
11、”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能力。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 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 “一个中国 ”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的认识和见解。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所以 B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问题 “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提出的?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2、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1956年 3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首次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长期共存指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互相监督 ”,是指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但由于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 “肝胆相照 ”,是讲坦诚相见。 “荣辱与共 ”,是讲共同的事业把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 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考点:
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初外交方针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 “另起炉灶 ”方面的含义。另起炉灶即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14、。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就是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另起炉灶 邓小平在 1984 年 5 月接见外宾时指出: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其含义是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
15、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 出了真正的不结盟。邓小平明确指出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不
16、结盟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 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 “华约 ”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西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 ”指的是马歇尔计划,针对于此,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上成立了经互会,以建立一个旨在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A是在政治是采取的措施 C是在军事上成立的, D错误。 考点:第二次
17、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经互会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平原地区之多数小部队的巧妙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是 A徐州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统率才能十分高超 ”体现了这次战争胜利对日本的沉重打击, “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 指挥运动 ”,这一描述适合于敌后作战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 ABD都属于大兵团作战。 1940 年下
18、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 1800 余次,攻克据点 2900 余个,歼灭日伪军 45000 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 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百团大战 1927 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 的论断与这个 “教训 ”有密切关系的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
19、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国民大革命时期,由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共放弃了武装 (即枪杆子 )而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吸取教训发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是 1930年在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口号; 将革命进行到底 ”是 1948 年 12 月 30 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
20、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由此, “将革命进行到底 ”成为革命人民和军队继续斗争的行动口号。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南昌起义 有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该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誓词可知讨伐的目标是军阀 土匪军阀,为虎作伥 和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由此可推断出这是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A只反对清政府; C只反对国
21、民党反动派; D反对帝国主义日本。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有人认为: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 “中间路线 ”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题干可知: “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 ”指分封制, “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 ”指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统治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汉朝总体制度又是汉承秦制,所以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题干主旨是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与
22、秦朝的郡县制而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一种制度,所以 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 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题
23、干 “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首先排除 A;通过君臣关系从坐 -站 -跪的变化过程,说明中国古代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所以 C正确。 BD两项谈到的两项具体制度知识明朝一朝的制度,且题干也没涉及该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专制主义的加强 在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能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征辟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较低。由题干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可知应为科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 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24、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考察内容重德行,决定权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并不平等,公开。九品中正制是由中正官对当地的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划分为九等,根据品级进行授官的制度,也不一定公开、平等。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也是不公开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天子)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作用 B
25、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中唐太宗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协调分工,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 A 项。唐太宗是古代封建君主,其意在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D项不符合加强君权,分割削弱相权之趋势。 C项错在中央权力下移,应是中央权力集中、上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加强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26、B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较低。明代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所以清代不可能再有丞相了。所以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丞相制度 希腊某地出土了古代雅典的刻有同一人名的大量陶片(时间在公元前 6世纪末以后),这种陶片的主要作用是 A纪念雅典著名的执政官 B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 C以民主方式推选官员 D执政官用之排除异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是
27、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所以 B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 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 5世纪初 B公元前 5世纪末 C公元前 6世纪初 D公元前 6世纪末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本史学基础常识的能力。一 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第一世纪从公元 1年到公元 100年, 2世纪是公园101199 年;公元后纪年的,头十年是世纪初,最后十年是世纪末;公元前纪年的,则相反
28、,公元前 509年是公元前 6世纪末而非 6世纪初,所以 D正确。 考点: 史学基础常识 公元纪年 世纪初与世纪末 “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 ”。这主要是指 A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利 B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 C对私有制的揭露和批判 D轮留坐庄和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意思主要是罗马法法治文明。罗马让习惯法变成了看的见的法律 即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编制出了古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帝国虽然瓦解了,但罗马法却对后世的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成为后世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所利用的强大思想武
29、器,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与罗马史实不符。古罗马法律以其完备实用的法律体系著称于世,就法律体系本身而言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立法的标准蓝本。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罗马法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法制精神方面而非具体的法 律条文,因为时代的发展会使罗马法的具体内容失去实用性而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 “通商战争 ”,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 B C
30、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把 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侵略战争,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的通商只是起借口,这是西方的史学家在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没看到战争的本质,混淆了现象和本质,所以 B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19世纪末,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割占土地 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侵入到中国内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注意题干的时间是 19世纪末,割占土地早已有之,南
31、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是马关条约中内容的体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帝国主义争夺世界市场的体现;侵入到中国内河早就有了,长江是我国境内的主要内河之一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 外国军船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这样 ,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所以 B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主权丧失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 说过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32、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已在中国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在思想上的变化。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与 “在辛亥革命以后 ”时间不符;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是外界客观原因,不是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 D表述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最能完整地体
33、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 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C “还我青岛 ” 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知识记忆和理解运用的能力,难度较低。五四运动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BC 只体现反帝一个方面,没体现反封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性质 最近,中共 “一大 ”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一大的是 A 1921年 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 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34、1921年 7月初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知识记忆和运用的能力,难度较低。中共 “一大召开的时间是于 1921 年 7月 23日至 7 月 30日以及 8 月 2日在上海和嘉兴举行。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 12人,包括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共产国际派马林出席了会议, 1921年 7月初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上海的合影可以证明尼科尔斯基参加了会议,因为时间是相
35、符的。 ABD时间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一大 综合题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中国 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 伤担骸拔嶂温沂溃 滩坏貌恢亍曛纹绞溃 套缘鼻幔 叫谭狼崾乐匾病! 明史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
36、人的民主之律。 ”“法者 ,天下之公器也。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 ”,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 (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 4分) ( 2)材料三、四与 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 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
37、的一例。( 2 分) (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 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 4分) (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指出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本质属性。( 6分) 答案: ( 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 “刑罚 ”;( 2 分)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2分) (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 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 4分)实践:1912 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分) ( 3)成就: 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
38、,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分) ( 4)材料一、二是封建性质的法制,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人民没有政治权利;( 2分)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 2分)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它确立的是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今中国法制建设,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1)材料一中,根据材料 “二柄者,刑德也 ”,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且核心是刑罚,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材料二中根
39、据 “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可知朱元璋强调刑罚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适时调整以维护君主的统治。 ( 2)根据材料三 “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材料三、四强调权力属 于国民 (众人 );材料一、二强调故法者,王之本也;根据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 ”可知 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法律至高无上。 ( 3)注意审题,结合题干中 “从 1949年到 1954年间,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就要联想到建国后重大的法律成果,即 1949 年,颁布共同纲领和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0、( 4)注意审题,题干中 “本质属性 ”,应该从该法律代表和维护那个阶级的利益去考虑,进而考虑该法律的实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材料一、二维护的是君主利 益,是封建性质的法制;材料三、四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材料五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法律的本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
41、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 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 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1971年 7月 6日) 材料三 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 “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 ”,并把 1973年定为 “欧洲年 ”,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 邦
42、德国外长谢尔说: “在 九国 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 岳麓版必修一教材 材料四 1983年 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 “战后政治总决算 ”问题, 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 T 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材料五 二战后仅 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 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 这些活跃的 “地缘战略棋手 ”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
43、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 2分) (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 ”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 6分) ( 3)据材料三概括美与西欧的关系。( 2分) ( 4)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怎样谋求政治大国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 4分)( 5)综合以上材料,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指的是什么 请你谈一谈对当今及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看法。( 6 分) 答案: ( 1)状况:继续与美
44、国竞争(或冷战或对抗或争霸)。( 2分) ( 2)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任选 2个即 4分) 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或从越南撤兵)。( 2分) ( 3)关系: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2分) ( 4)方法: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 2分) 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 大国。)( 2分) ( 5) 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分) 看法(言之有理即可):随着美苏之外其他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这些新兴力量必将打破旧的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如今 “一超多强 ”的局
45、面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新兴力量会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概括属于比较简单的要求的,答案:就在材料中,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即可。有效信息是 “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 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 (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先从材料中找到信息,再从教材所学内容中进行补充。材料中 “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 ”说明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挑战,即实力相对下降;另外经济直接影响军事,加上美苏争霸的影响,所以军事的拖累也是一个原因。另外材料的出处
46、中 1971年 7月 6日可以根据所学判断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因为随着日本、欧盟等的崛起。亚洲政策调整比较简单中美关系的改善。 ( 3)根据材料三种 “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 ”“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 ”,可知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通过联 邦德国外长谢尔说: “在 九国 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可以判断欧洲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 4)通过材料 “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可见是通过加强对外援助的手段。 外交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延伸,既然具备对外援助的能力,肯定是经济实力提升了。 ( 5)根据 “二战后仅 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可看出应该是多极化趋势出现了。 关于看法可就几个方向来谈:一个是政 治多极化源于经济多极化;再者政治多极化的出现有利于世界超均衡化方向发展;还有政治多极化目前暂时呈现 “一超多强 ”的状态,等,言之成理即可,要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