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763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 “春 ”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春种; “夏 ”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 “秋 ”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 “冬 ”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 D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A项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

2、, 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不符。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点评: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宋代由于生产增加,经济繁荣,以致产生了一种和唐代不同的文化。在这段叙述里,从由于到以致中间,需加入那一个选项,才能使其 因果关系更为合理( ) A君主权力扩张,相权萎缩 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 C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D城市兴起,生活多样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市民数

3、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民阶层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盛行不同于唐代诗歌的文学形式 词。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宋词繁荣的原因。 点评: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宋词作家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还可以考查宋词的流派和风格: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纪念一位著名词人所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 ) A苏轼 B陆游 C李清照 D辛弃疾 “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 ”美国总统麦迪逊曾经这样说。下列说法符合他的主张的是( ) A既要让公民

4、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 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 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D代表机构既能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答案: D 试题分析:麦迪逊是美国 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之一,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有巨大的贡献。他认为 “共和国的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同时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 ”,即行使民主权力的代表机构应该是广泛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故选 D。 考点:美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更多的是考查三权分立制度。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

5、,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计量史学是 20世 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导致图中所示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B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 C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表可以看出, 1932年夏至 1933年 11月,中央苏区的食盐价格呈现小幅上涨趋势; 1933年 11月至 1924年 9月红军长征前,食盐价格迅速上涨。这是由于 1933年国民党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 “围剿 ”,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强。故选 A。 考点

6、:国共政权的对峙。 点评: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共产党则领导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并决心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种矛盾和斗争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的危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有一位学生在阅读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一书,发现这么一段材料: “他虔诚地研究人的良心,希望在良心里找到正义和行善 的义务;他以为真理高于习俗,正义高于法律;他使道德脱离宗教。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时雅典社会的宗教习俗,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不为民众所喜爱,为什么公民们对他如此的愤怒。他促使雅典社

7、会正日益地远离古代的信仰和古代的制度。 ”该学生推测这个哲学家应该是( ) A梭伦 B普罗塔戈拉 C西塞罗 D苏格拉底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 “他促使雅典社会正日益地远离古代的信仰和古代的制度。 ”指的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梭伦推崇 “中庸 ”,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 “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 但结果 “不为民众所喜爱,公民们对他如此的愤怒 ”,两面都不讨好。故选 A。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城

8、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 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渗透在改革中的 “中庸 ”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有位著名学者在研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时,指出它先后经历了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 “回归理想的实验 ”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史实,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分别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故选 D。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苏联社

9、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政策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高考的高频点。特别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等知识点命题较多。学习时,一要应对这些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分析比较其异同;二要针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分析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深远影响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解体的历史渊源。 南安一中学生小张在阅读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其中有一阶段书中是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 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请问这一阶段是指( ) A 19

10、251953 年 B 19541964 年 C 19651982 年 D 19821991 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这一时期的苏联在政治上放慢改革步伐,国内政局稳定;经济上,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外交上,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 C。 A是斯大林领导时期, B是赫鲁晓夫统治时期, D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考点:战后苏联的改革。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

11、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从 1492年至 1750年左右,一场规模空前的地理大发现、大探险和大殖民运动在全球展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历史进程的起点。下列关于 “起点 ”的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 A传播基督教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是地理大发现 的原动力 B地理学知识的进步和蒸汽轮船的改进为大探险创造了有利条件 C这场运动为欧洲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基础 D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是率先进行殖民探险的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场运动是 “全球化历史进程的起点 ”, C项体现

12、了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符合题意。 A 项错在 “传播基督教 ”是地理大发现的原动力,应改为 “寻金热 ”; B 项 “蒸汽轮船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D项此时美国尚未成立,不符合历史史实,也应排除。故选 C。 考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点评: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相对较少,从整体看,世界仍处于分散、闭塞、孤立的状态。但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各国、各地区打破封闭、孤立状态,逐渐连成一体,这一过程也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过程。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 保守人

13、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 “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 “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极大地冲击 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让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 “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 “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 ,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可见,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封建的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中

14、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故排除 C,选 A。 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点评: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法国总统萨科奇称: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 B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萨科奇希望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改革 D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国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是 美国, A不正确;世

15、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C 不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 20 世纪 70 年代已经瓦解, D 不正确。材料中法国总统萨科奇表达认为,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世界货币体系不能只有美元一种货币。萨科奇的讲话表明法国政府希望借助 G20峰会 2011年在法国召开的便利条件,创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系统。故选 B。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启蒙于二战后期。 1944年 7月, 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 “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 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6、 IMF)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最主要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布雷顿森林体系帮助促进了国际金融的稳定发展。但是,上世纪 60至 70年代,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只有世行和 IMF这两大布雷顿森林机构继续存在。 法国学者费奈隆( 16511715 )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 众。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雅典的民主政治

17、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奴隶和妇女不享有参政权。故应该排除含 的选项。而 的表述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点评: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 ”。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 A巴黎圣母院 B安娜 卡列尼娜 C人间喜剧

18、 D百年孤独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它发掘人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体现了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艺术思想。 B、 C都是现实主义作品, D 属于亚非拉民族文学,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 点评: 18世纪末至 19世纪 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 “理性王国 ”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钱乘旦对

19、英国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它留下的遗产是不可计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 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 现代文明。以下属于英国开创的 “新的文明 ”的是( ) 确立君主立宪制 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开展工业革命 首倡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光荣革命后,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通过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18世纪 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思潮盛行。故选 B。 考点:英国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点评:在近

20、代历史上,英国对世界文明有极其重大的贡献。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型,革命后形成的政治制度成为各国竞相效仿的楷模。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人类从此开始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飞跃。几个世纪里,英国产生了璨若群星的文化名人,如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文学家拜伦、狄更斯,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等。英语逐渐成为国际 交往的通用语言,对世界文化的交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口口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 所有的人、所有的制

21、度、所有的传统。 ”文中的 “这些哲人 ”和空格部分(口口)分别是指( ) A启蒙思想家、理性 B人文主义者、人性 C启蒙思想家、科学 D人文主义者、理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牛顿对后世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人受牛顿万有引力的影响,相信存在着 “控 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探索社会内在规律的这些哲人就是启蒙思想家,探索到的自然法则就是“理性 ”。 理性是启蒙思想的核心,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作为检验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故选 A。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启蒙运动是发生在 17、 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

22、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 欧洲之没落。 ”学者乙说 “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 ”学者丙说 “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 ”这些学者应是为何而担忧(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份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甲、乙、丙三位学者的说话内容,可知他们对欧洲的命运是忧心忡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23、在一场灾难过后 ”,这场灾难指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充满了乐观的进步史观,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西方学者开始检讨西方文化的去向,甚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质疑。故选 A。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标志。一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与灾难。 (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分裂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

24、国家。 (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中国的五四运动) ( 5)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如第三次科技革命) 有位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请问 “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的,最可能是那 一家的想法( )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 “兼爱 ”“非攻 ”“尚贤 ”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但是其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 “逆势而动 ,知其

25、不可为而为之 ,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的最有可能是墨家。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和各派的学说。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主要包括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还可以从材料切入,考查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如道家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法 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等。 图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 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大跃进 ”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C “一五 ”计划的实施和 “文革 ”的爆发 D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 段发生在 20世纪

26、 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领域严重的左倾错误,党和国家发起了 “大跃进 ”运动;通过削减城镇职工、减少城市粮食供应等方法调整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实施都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不会下降; D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故选 B。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探索。 点评: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 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

27、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 “文化大革命 ”。 “1926年 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 1928年 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 ”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 “围剿 ”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时间和内容看,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是国共两党联合发起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A发生在 1912-1916年;北伐战争不是针对日本的侵略, C项错误; D发生在 1933年;都可以排除。故选 B

28、。 考点:北伐战争。 点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勇敢,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研究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列举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 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完善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思想体系日趋发展并逐步完善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战国时期孟子 “民贵君轻 ”的思想; 罢黜百家,

29、独尊儒术是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 宋代是理学的主张; 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的思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现实的反映,上述思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或是抨击封建统治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封建 君主专制统治逐步强化的过程。故选 B。 考点:儒学的变迁。 点评: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30、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直接相关( ) A郡县制度的形成、发展 B以 “孝道 ”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 制度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分封制度下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战国以后,分封制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贵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准,所以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

31、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 中国的奋斗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

32、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 ”,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未改善, B项符合题意; A与材料不合; C、 D表述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 考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 点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一文这么写到: “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但咱们却是千信万信,信得

33、过他一定与天同寿。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 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 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象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象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 ,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 ”梁启超之所以认为社会 “不会退回 ”,是因为( )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梁启超认为中国社会不会退回到封建时代,原因可结合辛亥革命

34、后的史实分析: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发生在辛亥革命前 ;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与其无关。故选 C。 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点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有归顺、平定之意的归绥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把有开导、教化之意的迪化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

35、区域自治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有归顺、平定之意的归绥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把有开导、教化之意的迪化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反映了新中国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故选 D。 考点: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点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中国的近代化曾这么写道: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被迫向内地的撤退,造成促进 心理统一

36、 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极其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这种 “心理统一 ”和 “认同感 ”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被迫向内地的撤退 ”应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心理统一 ”和 “认同感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故选 C。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7、,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中国近代一位人士认为: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这是资产阶级中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 (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西方政体有三种: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君主制权力过于集中于君主,民主制权 力偏重于人民,君民共主制权力才是上下平衡的。这一学派赞成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制。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A不属于资产阶级; C、 D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 点评:关于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可以考查其作用

38、: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促进了思想的启蒙和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南安一中的学生在进行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位学生搜集到这么一则材料: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 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下列与该现象说法一致的是( )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指的是政府放宽了

39、对 “市 ”的限制,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大街上店铺随处可设。对照四个选项,只有 D符合题意。 考点: 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了( ) A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 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C “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 ” D “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

40、的领导权;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C “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 ”是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 D“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是中共三大的决议。故选 A。 考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点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1)萌芽:中共创建 -国民革命时期 (1921-1927)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 1937 年 ) 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思想( 工农武装割

41、据思想),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3)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19351945) 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论述:他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4)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1945-1956)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同年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新中

42、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创造地提出两类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语录粮票 ”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 “红色海洋 ”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 “备战、备荒、为人民 ”“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 ”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语录粮票 ”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43、,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语录粮票被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说明我国开始改变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以排除,故选B。 考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体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创新。近三年高考中均在本知识点有命题出现,应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线,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意义。 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 F1为阻力, F2为动力,其中 F1 F2的情况出现于( ) A 18951913 年 B 19141919 年 C 19271937 年 D

44、 19451949 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环境中曲折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获得初步发展, 19121919 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受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民族工业萎缩,陷入绝境。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大于动力的时期只有 D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本题通过物理学的概念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比较新颖有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社会日益近代化的经济基础,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经

45、济形态。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它在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在经济力量上难以和它们抗衡。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 通俗艺术较盛 ,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这一历史时期文学艺术重视自由表达,平民化的通俗音乐盛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平民文化和市井文化的

46、兴盛,应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的结果;文学及艺术的自由开放,则更是商品经济开放性的一种反映。据此可以判断,这是宋代的文化特征。故选C。 考点:宋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古代文学艺术发展逐渐趋向于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有: 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兴起; 印刷术的不断提高; 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文化逐渐普及; 传统抑商意识逐渐淡化。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0世纪 50年代 B喊口号挣工分 20世纪 60年代 C万元户、暴发户 20世纪 70年代 D伊妹儿 2

47、0世纪 90年代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是 “大跃进 ”时期的口号,发生在 20世纪 50年代, A对应正确; “喊口号挣工分 ”发生在 20世纪 60年代的 “文革 ”时期,对应正确; C万元户、暴发户出现在 2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后, C对应错误;伊妹儿是电子邮件的昵称,出现于 20世纪 90年代, D对应正确。故选 C。 考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点评: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三大改造完成后至 “文化大革命 ”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联系,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改革 3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意义。 1962年 3月,社会广泛流传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