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776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吉尔伽美什 汉莫拉比法典 古兰经 摩柯婆罗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谟 拉比法典 ,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没有神话内容,故排除 。 考点:古代东方 古代两河流域 汉穆拉比法典。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 “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

2、。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答案: B 试题分析: “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 ”是指联邦制下的中央集权, “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 ”指地方各州的分权,所以应该选择 B。 考点: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联邦制度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D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样的规定就消除了保皇

3、派企图阻止共和的道路,所以应该选择 D。 考点: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课标外)。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 ”的官员都 “未见其文 ”,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 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不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史实,故排除; 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择 C,

4、既能说明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未予以颁布,也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颁发各省的史实。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下列企业按其性质进行组合,正确的是 继昌隆缫丝厂 开平矿务局 轮船招商局 发昌机器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民用工业企业,故选择 B。 考点:天朝的危机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孙中山说: “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 ”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

5、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 “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 ”是反映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 “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西方先进技术 ”)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 A “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B “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 C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D “遗其体而求其用 ”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将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在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之上,所以讽喻

6、的是 “中体西用 ”的思想,故选 D。 考点:天朝的危机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 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 “潘多拉盒子 ”。 “打开了石油的 潘多拉盒子 ”的含义指 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内燃机的发明 ”体现 , “20世纪的石油世纪 ”“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 ”指 , 不符和材料所述时间,故排除,所以选择 A。 考点:资本主

7、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时代的来临。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 “异化 ” 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推行了国有化 B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垄断大行其道 D建成完全福利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要求的时间 “十九世纪晚期 ”,只有 C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19世纪末,上海 “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 (张岂之主编中

8、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凡 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可以推知 对,由 “莫不以洋为尚 ”可以推知 对, 不能由材料反映出来,故排除。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的变革。 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时代, 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时代, 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输

9、出时代,故选 B。 考点: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社会的来临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中的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 ”即是 上述材料所述内容,故选 D

10、。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古罗马: “市场上的铁匠铺炉火熊熊。铁匠给奴隶钉上脚镣手铐,还要给他们戴上一个铁项圈,上面刻着: 锁住我,不要让我逃掉 这样一行字。 如果逃亡在外,奴隶主也可以很快把他抓回来。另外,还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前额或脊背上烙下一个印记,这种印记通常是奴隶主姓名的第一个字母。 ”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奴隶犯罪后被戴上了铁项圈 B奴隶主给奴隶戴上了铁项圈以防逃跑 C奴隶是与奴隶主同姓的亲戚 D奴隶是奴隶主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不能反映 C,所以排除; A 项中的 “被戴上了铁项圈 ”符合材料,但是 “奴隶犯罪后

11、 ”材料没有说到,故排除; B项符合材料所述现象,但是题目要求是 “从本质上说明 ”所以需要透过这一现象去看本质,所以 D最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沦、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古今中外这些 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B为后世不同程度地所借鉴 C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D指出社会相同的发展方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 D 说法错误,因为材料所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社会发

12、展阶段,不能说是相同的社会发展方向; A项中 “上下 ”只能体现唐朝, “权力制衡 ”可以体现三个国家,所以也不是最佳答案:; C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上述做法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所以也不是最佳答案:; B项说法符合题意,三个史实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被后来的三权分立学说所借鉴,故是最佳答案:。 考点: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曾经这样写道: “孟子常说: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 三十王朝 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

13、能说现在比 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 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 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A前世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 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当代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有史实作为立论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在论证治乱论时用了古今中外的史实做论据,故 D有一定的道理;梁启超生活于清朝末年,他材料中论证的史实既涉及古代也涉及他所生活的时代,故 C也有一定的道理;根据材料中的 “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可知他是在强调

14、治乱论解释历史比进化论更合适,故 B最符合题意; A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考点:中国史学的发展 史学的转型 梁启超与 “新史 学 ”。 下图是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记载有 “福建往琉球 ”针路(航海指南)图 A证明琉球等地在明朝已接受中央行政管理 B说明此时指南针已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 C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 D反映琉球等地与明朝官方朝贡贸易频繁 答案: C 试题分析: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 针路 ,由此可知 B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说明开始应用;根据图示可以知道 D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是一张航海图,并不一定能体现朝贡贸易;图中说明是对钓鱼岛的最早记载,

15、已经说明了我国在明朝时就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开发,即明朝时中国人已经在这一地域活动了,所以最早对这一地区进行开发的是中国的明朝人,可以说是证明是我们的领土的证据之一,所以可以是证明 C符合题意;图中体现不出 A,故排除。 考点: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针路图(课标外)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 “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 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你认为以下哪种对此句话理解最正确? A 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 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 危机和精神困境 B 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 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C 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 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 19

16、世纪科学快速发展, 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产生了巨大挑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世纪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运动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天主教的神学地位动摇,所以说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20世纪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精神追求出现危机,故而出现巨大 的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所以最符合题意。但是人类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不是说宗教信仰不存在了, 20世纪人们不是缺少信仰,而是没有明确的信仰,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C、 D都有一定的正确之处,但不完全正确。 考点: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

17、变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大萧条 ”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的影响。 卢梭在民约论中说: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 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最突出强调的是 A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B行政权等于立法权 C赞成洛克的两权论 D行政权大于立法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 “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可以看出是在强调相当于国家心脏的议会地位要高于相当于大脑的行政权,故选 A。 考点: 1

18、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 2010年 3月 14日全国人大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 ,取消了城乡选举的差别 ,实现 “同票同权 ”。选举法的修改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这一举措体现了欧洲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哪些精神 A理性民主 B直接的民主 C人民主权 D人生而平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 “取消了城乡选举的差别 ”、 “同票同权 ”说明人与人之间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已经没有差别,人人平等了,故选 D。 考点: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 宣扬自由和平等。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而礼记 礼运中记载 “坏国丧家亡人

19、必失去其礼 ”。 这里所说的 “礼 ”主要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古代中国礼乐制度的概念,古代中国的 “礼 ”就是指古代的礼乐制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其他几个选项都不足以达到 “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的重要性。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礼乐制度。 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B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C东西方文化虽所属不同但当时交流频繁 D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希腊是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基

20、础, 中国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作为其基础,故选 A。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建立;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与法律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 ”在说希腊人的民主制度,而 “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

21、畏惧 ”在说法律对古希腊人的作用,所以应该选择 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周公认为, “殷人耽于逸乐,所以失去天命;周人勤俭有德,最终获得了天命。 ”周公在此强调了 A殷人失国是寄托于神事 B殷人人事神事并重 C周人得国是得到神事 D周人人事大于神事 答案: D 试题分析: “周人勤俭有德,最终获得了天命 ”是说周人勤俭有德在先而得天命在后,其中 “勤俭有德 ”为 “人事 ”, “天命 ”为神事,故选 D。 考点: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建立。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

22、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郡县制 D主张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可知材料认为商周因为实行分封制,所以能够长久;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和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则是说秦朝不效法商周,不会长久,所以可以看出这位大臣对秦朝当时实行的郡县制持反对态度,故选 C。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

23、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 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 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 ”可知这是在强调雅典的公民意识。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城邦的特征。 十二铜表法第 9表规定: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该条款体现了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B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24、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 ”、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等信息可以得出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曲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贾谊的说法是把天下比喻成一个人,则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25、”指的是地方势力的大小,从 “平居不可曲信(伸)一二指搐 ”中可以看出平时不可以让一些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否则 “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即权大难治。所以他在告诫统治者要注意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 “为政以德 ”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 B 试题分析:先秦儒学是在批判时政,主张实行 “仁政 ”,难以适合当时统治

26、的需要;而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西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故选 B。 考点: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汉武帝时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雍正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雍正帝时已经设立了军机处,这样中央机构中的主要机构就应该是新设立的军机处、原来明朝遗留下来大的内阁和原来满族的议政处。 考点: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内阁制度;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康乾盛世(上) 军机处的设立。 赫乔 威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

27、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 治斗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可以推知宗教改革实际是在反封建,故选择 D。 考点: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谁不知道,教会领导下的欧洲,一切学问和知识也都发达!因为谁是最渊博的哲学家、最流行的演说家、最伟大的文学家,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 ”这一段话最早可能出自于 A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 B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宗教改革时代的新教教士 答案: B 试题分析

28、:由 “教会领导下的欧洲 ”、 “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 ”可以看出说这话的人对教会统治欧洲不满,所以不会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排除 A;后面 B、C、 D三项都符合,再结合题干的限制性条件 “最早 ”则应该选择 B。 考点: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 ”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惠遍农 ”、 “均输 ”、 “保兵 ”等信息可知是王安石变法。 考点: 两宋的繁荣与 元的统一 北宋中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下图是 17世纪时的英国议

29、会开会的情景,对此议会说法正确的是 出现于 13世纪并延续至今 它是等级君主制下的产物 这次议会是由查理一世主持 有许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加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英国议会可追溯到 13世纪,历经 800多年,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议会,故 正确;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故 正确;到 17世纪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足以参加到议会中来,所以 是对的;但是材料中说的 17世纪并不能说就是查理一世主持的,故排除 。 考点: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欧洲中世纪后期,封建领主

30、坐大的局面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源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们思想的解放 D各国王权的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 “封建领主坐大的局面受到了种种挑战 ”属于国家的政治发展中的表现,其根源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 A。 考点:中世纪西欧 庄园和城市 中世纪庄园。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有此认识的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有了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这种认识,所以唐代实行了三省六部制,所以有此认识的皇帝是

31、唐太宗。 考点: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综合题 儒学思想 (12分 )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 “仁 ”和 “礼 ”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 “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 “性恶论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 “休养生息 ”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 “天人感应 ”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

32、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 “万物 皆有理 ”, “理便是仁义礼智 ”,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正其谊 (义 ),则利自在; 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 ”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 “存天理,灭人欲。 ” 而孔子则认为, “君子喻 (看重 )于义,小人喻于利。 ” 问题: ( 1)材料一中共有 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错误并改正得 1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并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4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8分 ) 答案:( 1) “战国 ”

33、改为 “春秋 ” ; “调和 ”改为 “对立 ” ; “休养生息 ”改为 “强化中央集权 ”(或 ”大一统 ”)( 3分) (秦汉)儒家思想的演变( 1分) (2)不同:孔子主张 “重义轻利 ”,孔子所追求的 “礼 ”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朱熹则强调 “以义取利 ”(或 “义 ”在 “取利 ”中的重要性 );体现了义利观念的进步 (4分 ) 宋朝时,秦汉前的儒学不能适应中国封建统治的需要,加之佛学和道教的发展,因而,理学在继承发展儒学的基础上,把 “理 ”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 “理 ”的高度 ),形成中国儒学新思想。 (4分 ) 试题

34、分析: (1)寻找并改进错误:这一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准确记忆理解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只要对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准确记忆和理解就可以将错误准确找出并改正。拟定标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是将儒家思想写出来,由于材料提供的不是一个时期的,所以要注明时间或者用笼统的说法 “演变 ”或者 “产生与发展 ”。 ( 2)不同:首先要去根据材料看其含义的不同:从材料中的 “正其谊 (义 ),则利自在; 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 ”可以看出朱熹主张 “以义取利 ”,从材料中的 “君子喻 (看重 )于义,小人喻于利 ”可以看出孔子的义利观是 “重义轻利 ”。其次要去看其义利观影响的不同:孔子强调的 “礼 ”是

35、其 “义 ”的核心,具有很强的保守性;朱熹的 “义 ”则与 “利 ”结合起来,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背景:从儒学的政治使命和面临佛道思想的冲击角度去表述即可。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汉武帝时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新旧势力的较量( 12分)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是那么的欢腾、激昂。这时行刑乐队奏起来。接着,刽子手 把他 (路易十六 )脸朝下平放在断头台上。神父口中念道: “圣路易的儿子,你升天吧! ”铡刀落下,国王转眼身首异处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

36、仑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当庇护七世在隆重的时刻举起很大的皇冠要给皇帝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里夺过皇冠,自己戴上,接着,他的夫人约瑟芬跪在 问题: (1)这两件事情分别发生在哪一年?这两件事情对法国历史的进程来说有什么进步意义? (6分 ) (2)一个戴着王冠的脑袋掉下,一个脑袋上戴上了王冠。这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 (6分 ) 答案: (1)分 别发生在 1793 年和 1804 年。对法国历史的进程意义:路易十六被处死,是法国大革命深入的产物,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一道,成为大革命中封建专制制度被铲除的标志。拿破仑称帝不是封建君主制度的复辟,而是资产阶级稳固

37、自己统治需要的产物,它有助于资本主义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革命成果的巩固。( 6分) (2)因为戴着王冠的脑袋是封建的脑袋,它被革命砍下了;处死路易十六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一个里程碑;脑袋上戴上的王冠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王冠,资产阶级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稳固统治,从而 出现了拿破仑戴上王冠。这一切是法国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当时社会条件的必然产物。( 6分) 试题分析: (1)时间:根据材料中的路易十六就可以知道这是指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然后结合所学即可写出时间,第二件是是拿破仑加冕称帝的史实,结合所学也可写出其时间。意义:应该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被扫除和资本主义发

38、展进程的角度来分别写。 ( 2)联系:首先要明确路易十六代表的是封建王朝,而拿破仑则代表着资产阶级;然后再从两个事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去分析,最终可以得出结论这都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导致的结果。 考点: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称帝。 18-19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

39、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 (今斯里兰卡 )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 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问题: ( 1)根据材料一对比 18 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分析两种贸易方式带来的影响。( 6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 答案:( 1)特点: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西方对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 2分)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西方:积累了大

40、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 件。( 4分)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 (茶叶 )出口减少。( 2分)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 4分) 试题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从中西各自贸易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考虑即可。影响:都从对自己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中国的影响从材料中即可得出,要注意一分为二来分析。西方的影响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是积极影响。 ( 2)变化: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结论,根据 “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 “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 片进口值 ”

41、、 “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 ”等信息即可得出结论。原因: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一个原因,即“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 (今斯里兰卡 )和日本茶叶的排挤 ”;其他原因由所学知识得出,主要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来考虑。 考点:天朝的危机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社会的来临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辛亥革命探究( 14分) 材料一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

42、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 1911年 11月 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 “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 “微流血 ”革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材料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 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 材料三 1924年 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曾几何时

43、,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 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 问题: (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 “微流血 ”的内涵与原因。( 4分) (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

44、与辛亥年 “微流血 ”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4分) (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 1912年 “让渡政权于袁世凯 ”的原因。( 6分) 答案:( 1)内涵:革命发展迅速,清朝迅速灭亡揭示了其失去民心,没有剧烈的社会动乱,人员伤亡小。( 2 分)清政府腐朽 衰败之极、革命势头迅猛、掌握了清政府军政大权的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 2分) ( 2)表现:北洋军阀专制、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 3分)联系: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等。( 1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 3)原因:革命

45、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 1分)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 2分)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 3分) 试题分析: (1) 内涵:从材料一中 “一个月之内, 十三 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和 “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和材料三中的 “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 “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 ”可知原因有二:一是清政府方面的,一是革命派自身方面的。 ( 2)表现:应该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失败后

46、中国社会现实去回答:一个是从统治者和政局角度,一个从革命派想要建立的民主制度角度。内在联系:应从革命的不彻底角度回答,即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帝国主 义和封建势力仍然存在。 ( 3)根据材料三回答,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来回答。根据材料中的 “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 “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 ”、 “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等信息可以依次得出其原因是 “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 ”、 “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 ”、 “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 ”。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变革世界的引擎( 25分) 材料一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 材料二 在从 500年至 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