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33794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1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3届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3届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3届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3届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 年 1 月 26 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 A “一超多强 ”的世界政治格局 B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说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A表述片面

2、化,只是单方面涉及政治领域; C说法错误,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D是在20世纪 70年代。 考点: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点评: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 1) 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 单极世界 ,企图独霸世界; ( 2) 1993年, 欧洲联盟 的成立和扩大,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3)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 日本 加 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 4) 俄罗斯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 5) 中国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

3、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世界格局呈现 “ 一超多强 ”的局面, 多极化 趋势进一步发展。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之后,某政府表态 “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协约国签订的协定 ”。据此判断该政府应当是 ( ) A沙俄政府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工兵代表苏维埃 D苏俄政府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 1917年 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 “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

4、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考点:二月革命 点评: 1917年 3月,矛盾重重的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在这场革命中,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 工兵代表苏维埃 ,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俄国出现了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 的局面,其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 (1917 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

5、月革命后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 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不满 答案: B 试题分析: “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说明 B正确; A不对,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政权; C与事实不符; D不对,不能说临时政府对外妥协,而是临时政府违背民意继续参加一战。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 1917年 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 “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

6、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 革命的任务,同时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 A里昂工人起义 宪章运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俄国二月革命 D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标志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A不对,两者都是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CD不对,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 1917年。 考点:国际工人运动 点评:数据型材料题(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 1

7、.题型特点 它用简明的数据、直观的图形来反映丰富的历史信息 ,考查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图形、图文转换、知识迁移、联系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成为高考测试能力的重要方式。 2.解题技法 ( 1) 仔细阅读全部材料,不仅要读正文(或表格内数据、图片的主体),还要读提示语(含表内提示语、表外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题示材料中的任何细节。 ( 2)在读材料的过程中,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并且根据这些关键词所揭 示的信息很快很好地联系教材内容,要知道就材料而读材料是不行的,命题者所选的任何材料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 ( 3) 一般来讲,命题者会

8、围绕一个中心去选材,因此几个材料之间有其必然联系,这就要求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不能独立的看,而是要把所有的材料相互联系、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数据图表题的同一材料,要注意比较分析上下左右数值的变化,有时可把数值的变化划分成几个阶段,找出变化的规律和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而分析其原因。 ( 4)既要抓住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 知识分析材料中的隐性信息。既要读懂材料的本意,又要能体会材料的喻意。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兼顾全局。 . 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 ”这里的 “解

9、决优势 ”的关键决策是 ( )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全国扩大解放区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7年 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解放战争走向 胜利的转折点。 A符合题意; BC 不符合 “解决优势 ”的关键决策; D是在 1949年初。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时期可分为 从 1946年夏至 1947年 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防御阶段 1947年 6月至 1948年下半年:战略反攻阶段 1948年下半年至 1949年 1月,战略决战阶段 1949

10、年 4月:渡江战役,解放战争胜利。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 A指挥北伐战争 赢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都不对, 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统治。因此选 D。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华

11、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 “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 不流血式 地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 ”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这是 1922年中共二大; B不对,这是 1927年八七会议; D不对,这是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本题实际考察

12、 1935年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 ”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考点:遵义会议 点评:对遵义会议的正确理解: (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 “左 ”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党内的 “左 ”倾思想。(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党内的 “左 ”倾和右倾错误是中国七大的召开) ( 2)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其理由是,虽然毛泽东并没有在党中央担任总书记, 但是党的领导是思想路线的领导,党中央已经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议后,毛泽东担任三人军事小组

13、的成员之一。当时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军事行动,因此也就是掌握了党的实权。 ( 3)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理由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 ”能说明这则材料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共一大 B国 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中共一大强调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脱离国情; C不对,五四运动是在 1919年,而中共成立 是在 1921年; D不对,抗

14、日战争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封建军阀; B符合题意,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考点:国民革命 点评:国共第一次合作以 “国民革命 ”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北伐战争是革命的高潮。 下面是 1912 1913年中国国会大选中主要政党席位示意图。该图能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中国学习西方政治民主化 B专制独裁统治在中国结束 C国民党在国会成为执政党 D多党制的格局在中国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C不对,此时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处于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下,国民党虽然在国会中胜利,但没有能成为执政党; 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题

15、干反映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局面,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考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点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是 ( ) A 1689年权利法案 B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1701年王位继承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国的联邦宪法主张的是民主共

16、和制和三权分立制,而 A、 C是君主立宪制,可以首先排除。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议会制总统共和制,与美国的联邦宪法有区 别。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仿效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但是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故符合材料意思。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17、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特别是 “因人立法 ”失去了立法的严肃性,实际上仅凭一纸空文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难以达到的。 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 “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同时, “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 ”。据此,与奏议中 “和议 ”“赔款 ”相关的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史实,注意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至此,清政府完全丧失抵抗斗志,成为 “洋人

18、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很多先进分子彻底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走向革命,这与题干中汉人目睹满族政权无能, “转向了革命 ”相符合,故选 D项; A、 B、 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点评: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 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20世纪初期,民主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 “大毛子 ”,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

19、基督教,被称为 “二毛子 ”;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 “三毛子 ”以至 “十毛子 ”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 农生产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义和团的 “扶清灭洋 ”口号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 “灭洋 ”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拒绝西方近代文明,并不符合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需要,暴露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扶清 ”又模糊了农民阶级对清朝反动本质的认识。因此 A符合题意

20、,题干所述并非杜撰。 考点:义和团 点评:近代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且为民主革命的主力,但是由于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无法提出科学的纲领或口号,不能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 “协定关税 ”;甲午中日 战争后,日本又取得 “在华设厂 ”的特权。这两者的共同点是 ( ) A为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创造了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符合鸦片战争而不符合甲午中日战争; B符合甲午中日战争而不符合鸦片战争; C不对,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

21、业革命的开展; D符合题意,前者适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的要求 ,后者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的要求。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 (1840 1894)。 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主要国家:英法美等工业强国和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 (1894 1918)。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 “以华治华 ”政策 ;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 (1919 1945)。 阶段特征:

22、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 “以华治华 ”到独占中国 。 主要国家:美日两国。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 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 (1945 1953)。 政治上:美国 “扶蒋反共 ”,扶持亲美势力 ; 经济上: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 主要国家:美国。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中世纪一般是指封建社会

23、时期,鸦片战争 使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体来说: ( 1)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产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2)经济: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 3)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 ( 4)对外关系:打破了闭关锁

24、国的政策,被迫开放。 对于巴黎公社的最终失败,马克思说: “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他们进行了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而组织公社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B巴黎公社的选举是不合时宜的 C巴黎公社缺乏斗争经验 D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 C 试题分析: “进行了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而组织公社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说明巴黎公社缺乏斗争经验,策略失误,没有乘胜追歼敌人; AD无从体现; B表述片面化、表象化。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巴黎公社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没有乘胜追歼敌人; 没有接

25、管银行,财政上陷入被动; 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农民,导致孤军奋战。 (2)客观原因:反动力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普鲁士)过于强大。 (3)根本原因:法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有人认为,世界近代史可以以巴黎公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分期所体现的史观应该是 ( ) A革命史观 B现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答案: A 试题分析:世界近代史可以以巴黎公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分期的依据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

26、:多元史观 阐释历史 1、现代化 (近代化 )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政治 .经济 .思想等。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2、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

27、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4、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 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5、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义,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图一:德国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系形成 B图二:柏林墙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 C图三: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一:两人分离,无法握手,表示德国战败后,被盟军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图二:两人对立,各帮其主,中间的隔离带变得高

28、大。两个德国已被柏林墙分开,分属美苏阵营,美苏对峙局面加剧。图三:墙倒后,两人拥抱在一起,显示出惊喜之情,表示柏林墙倒塌,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考点:二战后德国 点评:图片型选择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 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29、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东方早报发表的 60年家国:东亚冲突的历史溯源一文指出: 2010年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沿海周边突然成为安全焦点,是由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在东亚介入了三场战争 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所导致的。美国介入东亚战争表明其 ( ) A开始向东亚扩张势力,谋求亚 太地区霸权 B以朝鲜半岛为基地,控制东亚局势 C以越南为基地,控制南太平洋地区 D配合欧洲 “冷战 ”,实施全球霸权战略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错在 “开始 ”的说法,美国在二战前就与日本争夺亚太地区霸权;BC 理解片面化; D符合题意,美国介入东亚战争主要还是实施全球霸权战略。 考点: “冷战 ”

30、点评: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的 “冷战 ”和局部 “热战 ”的局面,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认为:再也不能允许其潜在的敌手通过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政治上的颠覆活动以及军事上进行侵略等手段来取得对欧亚大陆的资源控制。美国 “潜在的敌手 ”应当指 ( ) A英国 B日本 C苏联 D法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盟友变为敌手、对手,形成美苏冷战和争霸局面;ABD三个国家在二战后初期都受美国的控制。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美苏 “冷战 ”的历史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

31、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形成实力的均势。) 2二战后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划 分势力范围)。 3美

32、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二战后人民祈望和平,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贸然动武引起世界大战。 图片是 “看得见 ”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 A求同存异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睦邻友好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邓小平访美、中国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两者都与联合国没有直接关系; CD符合中国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而不符合邓小平访美,因此可排除。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 1) 20世纪 50年代(新中国

33、成立初期): 特点: “一边倒 ”。 原因: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 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 2) 2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末: 特点: “一大片 ”。 原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而独立。 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 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

34、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 2) 20世纪 70年代: 特点: “一条线 ”,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 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 3) 20世纪 80年代起: 特点:不结盟,实行全方位的外交。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

35、台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第 65届联大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 没有世界的和平稳定,就难有人类的发展进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应摒弃 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下列历史事件或主张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期间倡导 “求同存异 ”方针 古巴导弹危机 中国军队参加海地维和运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不对,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表现,与新中国没有直接关系; 都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 1) 20世纪

36、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特点: “一边倒 ”。 原因:二 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 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 2) 2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末: 特点: “一大片 ”。 原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而独立。 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 20多个国家建 交,大

37、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 2) 20世纪 70年代: 特点: “一条线 ”,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 3) 20世纪 80年代起: 特点:不结盟,实行全方位的外交。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90年代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

38、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 1949年、 1972年和 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这是在 1953年开始提出; B不对,第三世界是在 20世纪60年代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不对,建国初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严峻形势,不能说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

39、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 1)区别: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2)原因: 旧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综合国力的增强。 ( 3)认识: 落后就要被挨打,弱国就被 强食,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的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下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 ) 解放军亚丁湾护航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与联合国

40、的活动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频繁发生海盗袭击、劫持过往船舶事件。海盗问题已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对国际航运、海上贸易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多项决议,授权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在索马里领海打击海盗;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也呼吁各国进入其领海打击海盗。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背景: ( 1)国际: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迅速

41、发展。 ( 2)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际。 2政策: ( 1)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 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无敌国外交,全方位外交) ( 3)坚持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3外交活动或成就: ( 1)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 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

42、正式会议,形成了 “上海共识 ”,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创立 “上海合作组织 ”。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它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 主导作用。 下图是 1949 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

43、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是在 1955年; B是在 1971年; D属于严重的左倾错误;而建交最高峰出现于 1972年,联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中美关系正常化 -70年代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 ( 1)背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20世纪 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 2)过程: 1971年 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44、以民促官) 1971年 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松即将访华公告;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军的最终目标。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 ( 3)意义: ( 1)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 2)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 3)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

45、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D基层民主选举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都在新中国初期建立起来; C是统一祖国的方针,不属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 D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 1)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2)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于与各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3)重视民族工

46、作。 1984 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吉林省的 “海选 ”制度。 读下列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是推动中美关系趋于解冻的因素之一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 :历届联大讨论恢

47、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呈现增长趋势, ACD都表述正确, B表述错误,因直至今天,世界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 2)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 1971年 10月,第 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 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3意义: (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