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804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周本纪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周武王的分封主体是古代帝王后裔 B这些封国均分布在边远蛮夷之地 C古代帝王后裔比其他诸侯王享有更多特权 D此类封国在西周政治生活中作用较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周武王的分封主体是同姓贵族; B说法绝对化; C明显不合事实; D符合题意。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为多,且

2、分布在要地) 下表为 1854年美国国会议案表决情况,该表主要反映了 赞成的议案 党派 非赢利志愿协会公司( 10项) 公立学校( 15项) 社会改革(监狱改革收容所改革等) 反对蓄奴制 商业公司( 49项) 共和党 71% 68% 66% 82% 77% 民主党 37% 47% 41% 10% 39% A两党分歧日趋扩大 B两党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C共和党是国会多数党 D两党对峙的格局尚未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表中 5种议案两党的意见可知双方有较多分歧,而在奴隶制问题上分歧最为明显,体现了两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尖锐,而且表中数据并未提到两党谁占据优势的问题,因此选 B。 考点:美国政

3、治制度 点评: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1912年 2月 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 1912年初民国成立 ,建立共和政体 ,2月清帝被迫退位 ,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因此选 C。

4、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说: “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 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并且没有能鼓舞人的思想,按照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革命只能是极权主义的。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 ”别 尔加耶夫旨在说明 A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B社会主

5、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C社会主义思想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 D自由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在俄国没有任何社会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察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解。关键信息是: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 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 ”“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 ”,结合这些信息可知它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故选 C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1)客观原因: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沙皇专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国际

6、:一战进一步激化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 2)主观条件: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民国二十六年 2月 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 “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 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 “红军 ”,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 ”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 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2年为民国元年,据

7、此推算民国二十六年为 1937年,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经过协商,红军接受改编,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因此选 C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民国纪年法年份 +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 例如:民国 100年换算公元纪年,就是 100+1911=2011,民国 100年就是公元 2011年。)公元纪年法转换民国纪年法的方法:公元纪年法年份 -1911=民国纪年法年份(例如:公元 2011年换算民国纪年,就是 2011-1911=100,公元 2011年就是民国 100年。) 20世纪 4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经说道: “胜利来的时候,我们喘

8、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材料所说的 “小康时代 ”是指 A和平、民主时代 B抗日战争胜利的时代 C社会主义时代 D工业化到来的时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使人们大失所望,因此选 A。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 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而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最终全面内战爆发。 下图为人民解放

9、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 “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 ”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中原地区兵力空虚,刘伯承等三路大军乘机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因此选 D。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 1946年 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 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

10、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毛泽东指出: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交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是对孙中山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C有利于冲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D巩固了中苏两国长久的友好同盟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一边倒 ”是指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A不对; B理解不对,毛泽东说的是革命经验而非外交思想; D不对, 20世纪 50年代末以来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

11、方针呢? 内 容 含 义 意 义 “另起炉灶 ”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和取缔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下表呈现的是 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12、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近代中国的文献体现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不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献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D不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选 C. 考点: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在中国近代,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华民族进行了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在“刀与剑 ”“血与火 ”的激荡中,民主政治也在近代中国兴起、发展,伴随着改良、革命、立宪、共和的实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 命,促进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

13、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迎来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 但却被英国拒绝了。丘吉尔曾说: “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成为阻挠欧洲地区联合的主要障碍 B试图建立由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C与欧洲其他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D欲改变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 答案

14、: B 试题分析: “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 ”“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 ”说明英国主张欧洲联合,但不愿意加入不由他主导的欧共体,因此选 B. 考点:欧洲一体化 点评:做选择题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正确的选项。 1982年 3月 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 “我们注意到了 3月 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

15、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由此可知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 “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表明中国要求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表现出应有的诚意; BD无从体现, C时间不符, 20世纪 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已经日益恶化,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新中国外交部分要关注新中国推行

16、的重大外交政策和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新时期中国 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 “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国王处于 “虚君 ”地位 B议会下院多数党控制政权 C议会分设上院和下院 D形成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

17、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 ”说明孟德斯鸠认为在民主政治中贵族与平民要有所区别,联系英国议会两院制下,一院由贵族组成,另一院由平民选举,因此选 C。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 点评:近代代议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要关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征,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特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作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政体特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历程等。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 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

18、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B地方自治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地方政府获得了完全的财政自主权 D社会动荡引发了地方割据出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 ”说明 地方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BD无从体现, C说法绝对化,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政治 点评:分析评价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完全符合新课改下学生能

19、力培养的目标,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课改区高考的重点题型。 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 以夷制华 。 ”近代中国由 “以夷制夷 ”向 “以夷制华 ”的转变,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 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 D中国外交自主性逐渐丧失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以夷制夷 ”是指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无力抵抗外国人,就利用外国人的不同利益,使他们互相制衡。 “以夷制华 ”是指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辛丑条约,当时外国以清政府为自己在华利益的维护者,利用清政府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要扶持清政府来镇压反外势

20、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选 B.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 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班固说: “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材料反映 A贵族政

21、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B旧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不复存在 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班固认为古代建国 ,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春秋战国后五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等级制度,故选 B 。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 “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 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

22、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 ”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 “凶手 ”是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 ”可知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 “凶手 ”是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ABC都无从体现,因此选 D。 考点: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

23、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在古希腊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 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雅典人极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虽然允许修改法律,但有着严格的限制。在雅典,提交公民大会讨论的议案事先都要经过议事会的审查。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

24、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因此选B. 考点: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往往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 “一标多本 ”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 “能力立意 ”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依 现金借贷 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 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 ”由此可见,上

25、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 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意思看,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债务人在拘禁期间无力自备伙食时,由债权人供给,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C符合题意。 AB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材料式选择题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 正制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人说鉴者为之,区别人物,

26、第其高下。 ”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选官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九品中正制下有固定的中正官举荐人才,与察举制相比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 A。 考点:九品中正制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 之的名言: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

27、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 ”。这体现了唐代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 ”。说明三省六部制下下诏 令要经过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才能生效,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因此选 C.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

28、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 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 朕欲 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由此可知,这位皇帝准备 A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B设内阁,置六部 C效仿唐代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 朕欲 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联系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丞相的行政权分给六

29、部负责,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明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

30、朝作出最后决定的还是皇帝,与大臣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排除 A;内阁没有丞相的法定地位,排除 C; D与材料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 ”不符,排除 A。虽然最后作决定的还是皇帝,但皇帝必须与大臣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所以正确选项为 B。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方镇中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

31、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答案: B 试题分析:黄宗羲从限制君权出发,提出 “复方镇 ”,把中央权利下放到方镇,这样可以既限制膨胀的君权,又可以防止割据之害。 AC无从体现, D概括不全面,因此选 B. 考 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义和团对洋教和外国的侵略者充满争议的怒火与仇恨,对洋人洋事物则持偏狭的盲目排斥态度,从而形成拼

32、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与笼统排外的落后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现象。 ”据此判断,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A都具有革命性和落后性的双重特点 B斗争的首要目标都是反 对列强侵略 C都对外洋事物持盲目排斥的态度 D都曾采取 “扶清灭洋 ”的斗争策略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D符合义和团运动而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中斗争的首要目标是反对清政府,部分领导人能够学习西方文明如洪仁 提出资政新篇,因此都可排除;两者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都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落后性,因此选 A。 考点: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

33、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熔铸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 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材料二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飘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

34、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 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 ;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治产生的原因。( 6分) 根据材料二,归纳黑格尔眼中海洋民族的性格特点,( 4分)并

35、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性格特点对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8分) 答案:( 1)原因: 血缘政治的影响长期存在; 精耕细作型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化思想中强烈的集权和群体意识。(每点 2分,共 6分) ( 2)性格特点:自主、冒险、探索、重商等 。(每点 2分,共 4分) 影响: 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城邦国家; 形成了追求自由、理性的人文主义观念; 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海外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扩大了地域,促进了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每点 2分,共 8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一信息 “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

36、受侵蚀 ”“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 ( 2)注意材料二信息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 ,从事商业 ”“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等角度分析。 考点:东西方古代文明 点评:历史材料题解答要 (1)浏览材料和试题设问,明确知识定位。 (2)根据试题设问,阅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找到突破口后再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理清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过程中可运用的辅助方法主要有概括法、提要法等。 阅读下

37、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 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 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

38、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 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 “共和 ”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

39、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6年 2月)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 问题有哪些?( 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是如何运用 “政治智慧 ”来解决上述问题的。( 6分)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制度转型失败的原因。( 8分) 答案:( 1)相同问题: 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 制定宪法之争。(每点 2分,共 4分) 如何解决: 通过三权分立 制衡,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 通过联邦制、调和中央与地方、各州之间的利益冲突; 通过实现共和制,将分散的私人利益转化为民族整体利益。 (每点 2分

40、,共 6分) ( 2)原因: 民国初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破坏中国民主; 北洋军阀独裁割据,无力实现民主政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 (每点 2分,共 8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一信息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 ”“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 ”,再根据美国 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回答。 ( 2)注意材料二信息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

41、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说明从思想上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 点评: 历史材料题解题过程应把握好 5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织答案:)( 1) 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3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

42、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 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 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 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 “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 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 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嫁接主要指

43、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 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 答(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它坚信,如果苏维埃政 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

44、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这个政治力量可以支配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的精力和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的资源,并且它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 这个政治力量在它作出基本反应时似乎是不去考虑真实情况的。对它来讲,关于人类社会的大量客观事实,并不象对我们那样,是经常用来检验和修改人们看法的尺度,而是从一只摸彩的布袋中武断地、有倾向地抽出个别事实以支持既定的看法。这肯定不是一幅令人愉快的图景。如何对付这个 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要以象解决

45、战时重大战略问题一样的彻底精神和慎重态度,必要时,还要在计划工作方面作出同样大的努力,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不能在这里试图提出全部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摘编自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 凯南致国务院电报( 1946年 2月) 材料二 在过去的十年里,不结盟政策已在国际生活中得到了有力的确认 ,因为它在 人类处于灾难的边缘的时候指出了摆脱黑暗的冷战时代的出路 ,它展示了新 的国际关系的前景 ,而到那时为止 ,这种关系一直受到集团激烈对峙的抑制 。不结盟政策强调了各国独立、自主发展和全面、平等的国际合作的原则 , 以及必须加速发

46、展中国家的发展。它阐明了当代世界的矛盾以及国际关系 不稳定的原因并力主消除这些矛盾和原因。它要求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 摘编自原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在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的发言( 1970年 9月)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的背景、措施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 。( 8分)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奉行的原则和影响。( 8分) 答案:( 1)背景: 苏联的强大,威胁美国的国际地位;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威胁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或美苏社会制度矛盾加剧); 妨碍美国称霸世界。(每点 1分,共 3分) 措施: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47、成立北约。(每点 1分,共 3分) 影响:形成美苏的 “冷战 ”和争霸格局,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分) ( 2)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平等合作和不结盟(或非集团)( 2分) 影响: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美苏控制,维护民族独立; 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 的合作发展,维护共同利益,壮大自身力量;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每点 2分,共 6分) 试题分析: ( 1)本问实际上是回答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施 “冷战 ”的背景、措施以及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2)注意材料二信息 “不结盟政策强调了各国独立、自主发展和全面、平等的国际合作的原则 ”,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影响。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专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 解体中的重大事件,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以及各种政治势力在当今国际格局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本专题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考题直接或间接与当今世界的地区热点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功能;注意本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