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 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 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王景之前,庐江地区百姓不知道牛耕,因此很多土地并未得到开发,王景教民犁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故选 B。 A项材料并未体现治理水患的问题; C项错误,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 D项中的商业的发展
2、材料体现不出来。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此题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生产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进步的情况。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 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春天的故事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下列事件发生在 1979年的有: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A B C D 答案:
3、 A 试题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是在 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是在 1980年批准的;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是在 1984年。故选 A。 考点: 1979年的重要事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 1979年的重要的事件。 70年代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前期文革运动,后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缓和化以至于最终建交;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 下列事件与邓小平主持或支持有关。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恢复高考制度 提出 “
4、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 1978年; 恢复高考制度是在 1977年;提出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是 1980年; 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是在 1983年,正确选项是 ,故选 B。 考点:改革开放后的关于文化教育的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 点评:此题是考查的文革后邓小平复出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时间,是属于简单记忆题。此类问题解答的关键难点并不是不能理解题干的内容,或者说是选项的内容,而是 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当然,解答此类问
5、题也有一些窍门,因为很容易发现已经掌握的某些选项是矛盾的,可以直接排除。 图中的三个标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不同地区先后设立的管理制度。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图片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这三者的比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所以此题正确
6、选项是 C。A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 C项不符合特别行政区; D项不符合经济特区。 考点: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点评: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都是在大陆内部实行的制度,但是而这也不一样,经济特区主要是在经济政策方面享有特别的政策,在行政事务 上和大陆其他地方一致;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的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实行高度自治的地区。他们都属于一个中国的组成部分。 美国时代周刊在 1984年 4月 30日的杂志封面(图 5)。封面标题为“CHINAS NEW FACE-What Reagan Will
7、See”(意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里根这时来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标语是 A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C开发浦东、开放 浦东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体现的大跃进运动,是在 1958年; B项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中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C项是在 90年代做出的决定; D项是在 1978年提出的。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 1984年 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
8、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获得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 ”成为具有 法律效力的国策。今天,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面是某同学对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召开时间、会议内容及意义的整理,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误一大是在 1921年召开的; B项错误,遵义会议是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项正确,八大提出了中国的当时的主要任务,反映了探索时期的一些成果; D项错误;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所谓党的指导思想。 考点:中共成立后几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重要的会议要把握: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
9、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作为我党指导思想;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中国农民调查记载:小岗村前任书记沈浩认为小岗村现在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明星村,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小岗村的土地分散,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现在发展的比较好的明星村都是靠集体经济壮大的。对此材
10、料理解准确的是 A当年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是个错误的决定 B分散的家庭经济不适合现今社会化大生产 C只有国有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D中国所有的农村地区仅适合发展集体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快改变了农村的温饱问题; 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状况,但是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 CD项错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政策并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11、方向。除此之外,农村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17世纪,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土豆传入中国。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引进 B郑和下西洋时从美洲带回 C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时带入 D新航路开辟后,由于世界联系加强而传入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错误,丝绸之路是汉朝时期开通的,但是土豆原产地是在美洲,当时并未联系到美洲; B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并未达到美洲,而方向是东南亚和非洲; C项错误,英法侵略之前土豆已经传入我国。 D项正确,土豆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大洲联系逐渐密切的基础上传入我国的。 考点:新航路的开
12、辟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借助土豆传入我国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 ,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向近代的方向发展。 据统计,英国煤炭消费量从 1800年的 1000万吨,猛增到 1856年的 6000万吨。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A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B煤炭开采能力的提高 C “铁路时代 ”的到来 D煤炭发电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煤炭的使用量大大的提高是因为第一次工
13、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造成的, ABC三项的动力都是蒸汽机,因此均与材料现象有关; D项错误,电力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工厂纷纷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煤炭使用量的增加。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位英国人来到美国,在那里进行了建立
14、人人平等的“新和谐公社 ”理想社会的尝试。公社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和谐 ”相处。下列关于这一 “尝试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B这一设想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C这一做法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D这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指的是巴黎公社,因此 A项错误,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欧文创立的新和谐公社,梦想是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社会。但是这一设想在当 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失败,但是这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考点:空想社会主义 点评:
15、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社会不公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思想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一些并未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而是寄托在富人和国王的身上,注定要失败。因此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科学社会主义等也需要掌握。 导致图 6(出自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 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 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中国实行 “包产到户 ”,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陷于困境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项错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陷于困境主要不是解决的农业的问题;因此排除 ABC 三项。 项中国实行 “包产到户 ”,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 项苏联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这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故选 D。 考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苏联的僵化的体制 点评:中国农村改革主要政策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这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得到很大的发展。苏联继续
17、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最终葬送了苏联。 法国是二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国度 ,下列成就与法国有关的是 开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最先打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号 产生了最为著名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 放映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项错误,开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的是德国的贝多芬; 项正确,最先打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号的是法国的巴尔扎克等人;产生了最为著名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是荷兰的梵高,因此 错误; 项正确,放映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的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故选 A。 考点:近代西方的文学和艺术 点评:近代西方的文学艺术流派等是常考的 知识点。 18世纪是浪漫主义为主要的代表的
18、时期; 19世纪中期以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在二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尖锐的批判了社会现实。在影视方面,西方也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图是某一时期的 “结婚证 ”,从中反映了 结婚有法可依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思想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结婚证 ”突显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法治完全遭到破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片反映的信息来看,当时结婚需要登记还是得到保证的,说明结婚有法可依;从结婚证的文字信息来看,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已经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凸显了时代的烙印。因此 正确,故选 D。 项错误,法制问题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文革对民众的影响 点
19、评:本题是通过文革中的结婚证考查了文革中的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但是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就。 图是我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 ”时期农业比重大,在于国家重点发展农业 B “二五 ”时期农业比重下降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的 C “二五 ”时期工业比重上升是政企分开的结果 D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当时一五计划优先发
20、展重工业; B项错误,农业比重下降自然灾害并非主要的原因,而是左倾错误造成的; C项错误,政企分开是 20世纪 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提出来的主张。 D项正确,因为是计划 经济,所以第三产业呈现出稳定的发展的态势。 考点:一五计划与二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五计划是从 1958年到1962年进行的,二五期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 与汉朝、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社会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 A能选拔到道德优异有议政能力的人 B有利于巩固豪
21、强地主的统治地位 C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范围,通过考试的方式也有利于选拔人才,故选 C。 A项错误科举制并不能保证选拔的是道德优异的人; B项错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地位的提高,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最佳选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后代沿用的政治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八股文,严重的扼杀了人们
22、 的思想自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苏轼认为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产生无关的是 A统治者注重理学,重视文化的发展 B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政府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 D注重对外文化交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答案: C 试题分析:唐代中国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主要是和统治者的政策有关,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选官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因此 A正确; B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项错误,唐代虽然重农抑商的政策松动,但是政府依然推行该政策
23、,故选 C。 D项正确,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考点:唐代文化的繁荣的原因 点评:唐代文化的繁荣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政治相对清明;经济上,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政策上科举制的推行重视文化的发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以下有关明朝国家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废除了丞相,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注重人才选拔,鼓励思想自由发展 C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交往 D保护资本主义萌芽,扶植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朝废除了丞相,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24、,因此 A项正确,故选 A。B项错误,明朝八股文严重的钳制了思想; C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项错误,明朝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点: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 点评: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听命于皇帝,皇权得到极大地加强。明朝皇权的加强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皇权统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衰落阶段。 大学里说: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王阳明的哪一个主张刚好与之契合? A知行合一 B存天理,灭人欲 C心外无物 D致良知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
25、出大学这一主张的意思是只要心中不想,你将听不到、看不见,就是食用也感觉不出味道来。这和王守仁的心外无物的观点类似。故选 C。 A 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 项是朱熹的观点,是对人的伦理要求;D项是王守仁探求理的方法。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中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观点。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宋明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注重气节 、使命感和责任感。宋明理学虽然扼杀了人性,但是对培养民族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6、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循天下之公 ”,这些观点 A是皇权强化、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映 B是批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的呼声 C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D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社会反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 A。 B项错误,明清批判思想家并未提出建立民主 制度的要求,他们本质上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 C项军机处的相关问题材料无法体现; D系那个错误,和西方的人文主义无任何联系。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进步思潮中的反对
27、君主专制的内容,该思潮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性质和影响也常常被考到。 2012年 6月象山小白礁 I号沉船打捞出水了 “盛源合记 ”玉印(古代商号商帮的印章)、西班牙银币、精美青花瓷、 铜器、锡砚台等 773件器物。同时还出水了宁波特产的用于压船舱的梅园石,另外还出水了 29 枚铜钱,以 “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 ”、 “道光通宝 ”为多。根据上述情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从出水实物可以推断沉船的年代可能为清朝中晚期 B从出水物品可以推断这
28、是一艘商贸运输船 C从出水梅园石可以推断此船可能是从宁波出发或停靠过宁波 D从出水的西班牙银币可以推断此船曾到西班牙进行过商业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交代的出土的文物所属的年代可以看出这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之后,应该为清朝中晚期,因此 A正确; B项明显正确; C项从材料的出现的宁波产的压船舱的梅园石可以看出从宁波出海; D项错误,出现西班牙银币并不能反映是否到过西班牙。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与对外贸易 点评:此题材料信息比较多,考生需要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的有用的信息。解答这类问题需要三步走:一是通读材料,重点了解一下该材料主要是考查的哪个方面的知识;二是看四个选项,看看信息指向材料中的哪些
29、内容,第三,要根据四个选项的内容,细读材料,辨真伪。 孟子 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 ”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擅自主张。这一观点在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思潮的传播和政治运动发展逐渐的改变。故选 B。A项错误,明清之际是封建思想统治巩固的时期; CD项并非开始时刻。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使得人们的婚俗
30、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侵华国家的不断增多 B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 C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不断深入 D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侵略要求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在南京条约签订的时期是列强商品输出的时期,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是他们的需求;马关条约之后,随着列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输出成为了要求,因此在该条约中增加了在华投资设厂的内容。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 ACD 项均不符合题
31、意。 考点: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点评: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加剧,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不断地丧失,中国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断的加深,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侵略特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的线索,主要有抗争史和侵华史等。 有学者提出了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观点。其中 “第一次巨变 ”当指 A由君主专制走向共和 B由落后走向富强 C由愚昧走向科学 D由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影响的认识。五四运动追求
32、的目标是民主。这是直接继承了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未能成功,所以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因此第一次剧变是指由专制走向共和的辛亥革命。故选 A。BCD项错误,近代中国并未走向富强、科学与开放。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读图,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趋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为面粉
33、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B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的第大工业 C面粉出口的增长得益于欧洲对面粉需求量的增加 D南京国民政府保护工商业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面粉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封建社会; 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来; C项正确,面粉业的发展是因为一战期间欧洲战争对生产的破坏; D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是在 1927年成立的,与材料 时间不符。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进入 20世纪后,民族工业有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一个是一战期间,主要是 1912年到 1919年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个是 1927年之后的10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4、。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阶段。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里这样评价毛泽东在某时期的作用: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入走出埃及。把一个由不同成份组成的群体加以锻炼,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运动。该评价所对应的事件应是 A国民大革命的爆发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长征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毛泽东领导的长征,虽然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极大地锻炼了革命队伍,传播了革命的理念。故选 C。 AB项领导者并非毛泽东; D项与材料所交代的信息不符。 考点:长征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长征的相关知识。由于王明、李德等错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
35、战略大转移,经历了江西、贵州最后到达陕北,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在长征中,虽然红军人数受到极大的损失,但是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 红军的影响。 综合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体现在地缘政治不断有热点凸显,有的媒体甚至以 “新一轮冷战 ”来形容当前的国际关系。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一战后美苏冷战的重新关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冷战爆发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持续不断先后出现了“正统派 ”、 “修正派 ”和 “后修正派 ”等三个学派。 “正统派 ”在 4050年代占据主流。他们认为,苏联寻求世界霸权是导致冷
36、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修正派 ”在 60年代成为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的爆发应该由美国负责。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一个世界体系 ,而美国的决策者们担心苏联和其周围的共产党国家会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隔绝,因此对苏联发动了冷战。 “后修正派 ”于 70 年代兴起。他们认为,美苏两国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列决策错误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探讨了英国、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在冷战中的作用。 徐蓝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进入 7 0年代以后,冷战史研究的大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
37、解密,美苏两大国之间 “缓和 ”体制的逐步建立,又抽去了国际关系中冲突性因素的紧迫性。随着国际政治对抗中 “常规化 ”趋势的出现,冷战中意识形态对峙的因素也进一步淡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修正派 ”开始崛起。 进入 90年代以后,苏联及其集团的瓦解又为学者们在不同程度上打开了接触利用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档案资料的大门。与此同时,美国及一些西欧国家的档案资料(尤其是与冷战走向结束的进程有关的资料)也进一步开放。 陈兼、余伟民 “冷战史新研究 ”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 材料三 一些当时发生时看似严重的事件,在之后反观时经常被证明为无足轻重;而另一方面,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变化,随着时间的
38、流逝,事件的后果得以充分展示,从而这种变化反而会变得举足轻重。 (英)理查德 克罗卡特 50年战争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际学术界对冷战起源基本观点的变化。( 4分) (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 70年代起学术界对冷战责任认定变化的原因。( 8分) ( 3)结合所学知识,以 20世纪 5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材料三中所提到的 “一些看似 无足轻重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 反而会变得举足轻重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研究国际关系史时应注意怎样的原则?( 7 分) 答案:( 1)变化:认为 40、 50年代苏联应负主要责任;( 1分) 60年代美国应负主要责任;( 1分) 70
39、年代起,认为美苏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应负有责任,( 1分)研究视野扩大,探讨英国等国在冷战中的作用。( 1分) ( 2)美苏大国关系的 “缓和 ”;意识形态对立的淡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等冷战档案的开放,得以重构冷战史实。(每点 2分) ( 3)事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开启了欧洲联合的 序幕。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或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欧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53年中印西藏边境问题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年召开亚非万隆会议,促进了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的兴起等。(每点 2分,任意答到其中 2点即可给 4分。答案:
40、中的典型事例要求符合下列要求: 发生在 20世纪 50年代; “当时看似无足轻重 ”指美苏两极不直接参与的,且不反映当时主流国际关系; 在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的)。 原则:全面客观的原则;发展变化的原则。( 3分,答到其中 1个即可) 试题分析:( 1)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讲了三个阶段,仔细分析三个阶段的主要的观点即能回答本题。这种研究,开拓了史学研究的范围。( 2) 70年代起学术界对冷战责任认定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有美苏大国关系的 “缓和 ”;意识形态对立的淡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等冷战档案的开放,得以重构冷战史实等。( 3)此题需要对相关
41、的历史阶段的国际关系较深的把握。知道一种政策出现之后对后世的影响等。可结合教材知识灵活作答。 考点:冷战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冷战的起源以及美苏两国为冷战担负的主要的责任 的问题。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激烈的较量。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对抗。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约。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宣传上也是对抗的重要阵地之一。冷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时刻处在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是美苏冷战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巨大的发展,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铁
42、路是工业文明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初的印度和中国对发展铁路有不同的态度。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甘地认为 “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等都必须丢开 ”,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舍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以大机器为象征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是导致印度衰落和贫困的根源。 张杰铁路与民主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铁路。 在国弱民穷形势下,如何修建铁路? 孙中山主张铁路民办国有,实行对内、对外 开放。
43、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 经营 4 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一是借款修路,国人自办;二是招股修路,华洋合办,主权属我;三是批给外国人承办,期满铁路无价收回。孙中山特别重视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特别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他说: “我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 孙永福孙中山与中国铁路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甘地对修筑铁路的态度,并作简要评价。( 6分) ( 2)材料二中孙中山强调 “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 ”体现了他的 哪一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4分) (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
44、甘地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共性。( 4分) 答案:( 1)态度:反对修建铁路。( 2分) 评价:积极方面,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反映了印度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消极方面,对西方工业文明采取对抗、抵制的态度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4分) ( 2)主张:节制资本( 2分。答到民生主义可给 1分)。 背景:吸收了西方由于垄断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的教训后提出。( 2分) ( 3)防止贫富分化,实现国家富强;抵制外来侵略, 实现民族独立。(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甘地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限性,反对修建西方近代化的铁路,主张发展农舍经济。这显然不
45、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落后的思想。( 2)孙中山强调兴建铁路不要被资本家垄断这是反映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节制资本的思想。当时国际上垄断组织出现,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孙中山希望能够避免西方所走的错误之路。( 3)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和甘地的反对工业化的思想都有防止贫富分化,实现国家富强;抵制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共性。 考点:甘地和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点评:甘地反对近代文 明,曾推行手纺车运动。手纺车运动为经济上濒临绝望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提供了生计,既保存了印度最低的生产力,又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手纺车运动不但是反英斗争的物质武器,更是反英斗争的精神武器,但是这种思想明显的具有局限性。孙中山民生主
46、义主张积极的兴办铁路,引进西方的近代文明,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限性,主张收归国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总能带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运动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出 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的社会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 材料二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 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
47、;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岂惟世事,物理有然。 ”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 “奇书 ”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 料三 “30年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 中原网改革开放 30年思想解放的三次突破 ( 1)材料一中的 “这个运动 ”指什么?该运动送来了什么 “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的思想?( 4分) ( 2)材料二中的 “奇书 ”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 “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 ”?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10分)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过去 30年间,在中国形成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分) 答案:( 1)文艺复兴 。( 2分)人文主义。( 2分) ( 2)海国图志。( 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走社会主义道路。(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