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820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异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异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可知材料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因为 “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

2、发展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 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 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 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 “阳光灿烂 ”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C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D农民享有优 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1 年,由于新经济政策实施,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因而 “阳光灿烂 ”,所以 C符合题意。其他不符合这个时间,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 “市场失灵 ”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 “政策失灵 ”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两者的不足。其中自由放任政策 “市场失灵 ”的最主要证据是在 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而国家干预的最主要不足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时显示的不符合国情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时候。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和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 2011年 5月德 国 “毒黄瓜事件 ”发生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宣布暂时禁止来自德国的黄瓜及相关产品入境。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A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 B必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C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D必须坚决抵制全球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行为是一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表现, A和 C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所述事件没有直接联系,而 D项说法太绝对,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能顺应这种趋势,适时调整

5、自己的政策, D明显错误,答案:为 B。 考点: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 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 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1992年为中国 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和所学史实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以知道正确答案:为 D。 考点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十四大。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相对容易判断但考查的知识很广,第 项从 “食堂 ”“公社 ”等可判断处于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第 项从 “山河归人民 ”“庆新生 ”等可判断是新中国成立时;第 项从 “科学发展观 ”“

7、三十载 ”等信息可判断出应是 2008年前后;第 项根据 “自主权 ”“责任制 ”等信息,对联应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据此本题应选 ,选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 策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 “贵贱有序 ”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 “贵贱有

8、序 ”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 “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孔子。 韩非子的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先王之政重在 “尚贤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主张。韩

9、非代表法家的历史观是 “社会发展变化 ”的说法,且据此要 “是今非古 ”、不断改革变法,即与时俱进,故选项 C正确; 是老子的主张, 是儒家的主张,故 A、 B、 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韩非子。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经世致用的主张符合其要求。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中国传统

10、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C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虽然主张不同,但是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主张,近代资产阶级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在行动上脱离群众,这是其阶级局限性导致的,其思想也有这一特征,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比较。 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

11、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科技带来生产力的进步是必然的,而这两项技术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如工业革命使人类分为两大对立阶级,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生活出现巨大变化,如电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黑暗等。所以 都对。而 阐述的是其消极影响,与题干所要求的不符,排除 。答案:为 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

12、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的作用。 以网 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总之它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人们出行方式是否变化与此项技术无关,那应该是交通工具是否进步决定的。所以答案:为 B。 考点:现 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要办一

13、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 “眼睛 ”,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 “发明 ”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理性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宣传材料中 “明亮的 眼睛 ”和 “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 ”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电力的发明和使用,所以应该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

14、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些交通工具的传入,使中国接触到了近代先进工具,必然会在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而且先进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A和 B都正确,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近代中国铁路等 交通设施是由外国控制的,交通工具传到哪里,外国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所以 C正确,是否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不在于这些工具的传入,而主要在于这些传入的先进工具盒设备由谁来控制,所以 D项说法错误,答案:为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

15、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元朝 C北宋时期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只有到了北宋,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如: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等。这样,宋代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的割据势力,我们说到了北宋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政治制度的变化。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

16、不难,葫芦变化有 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依样画葫芦 ”,再结合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弊端逐渐暴露的史实,可判定答案:为 D。此题 B 项的干扰性较大。从 “集成样本四巨册 ”可见官员很是繁忙,从 “揣摩 ”“仔细看 ”可见官员绝不敢疲于应付,皇帝绝对独裁的标志是设置军机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制度。 下列政治制度或措施中 ,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明朝在各

17、省设三司 C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汉初出现的王国问题,所以不符合题意;明朝在各省设三司是为了解决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问题,也排除;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是为了防止地方的知州权大难治,也不对;三省六部制是针对中央的丞相权力而言的,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日双方对 1894年 7月 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 点 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 点 52分,彼我相距约 300

18、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 B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清 释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 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王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集团

19、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列强忙于 “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此时已全面走向腐朽,成为众矢之的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本国封建势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识两大社会矛盾是什么?一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国内阶级矛盾,这是思考的重点。矛盾汇流是因为帝国主义选择了 “以华治华 ”的统治方式,把中国的反动势力统治作为统治工具,反动政府既代表国内剥削阶级的利益,又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另外, C项的情况只能突显阶级矛盾, B项的情况只能突显民族矛盾, D项的情况只能主要激化与民族资产阶

20、级的矛盾。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 “帽业专家 ”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 史文献有如下记载: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失去辫子 ”以致 “时兴起戴帽子 ”,只有在推翻清朝时才会出现。辛亥革命发生后,南京临时政府颁令强行剪辫,故 B正确。 CD都在 B后,不符合题干 “最早 ”要求。

21、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 “君主立宪制 ”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 “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主要指的是议会没有起到限制总统或国 王的权力。选项中只有 D项符合题意。所

22、以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改革属于和风细雨式的, “彻底革除 ”更多地属于革命的范畴,故 不正确。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改

23、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故 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外改革的一般性规律 改革的含义。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 ,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

24、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 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 19世纪 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造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软弱性、妥协性的根本原因是近代

25、中国的社会性质。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依附于外国和对清政府妥协的现象,所以要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特点。 在对下列四位历史人物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将前三人归为一类他确定的分类标准是 张謇 荣宗敬 荣德生 李鸿章 A勇于学习西方的先行者 B著名的近代爱国实业家 C倡导政治维新的改革家 D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是四个人的共同点; D不符合荣氏兄弟; C 只符合属于立宪派阵营的张謇。张謇和荣氏兄弟都属于投资兴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爱国实业家,故 B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26、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 20分)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出自 英国的某个法律文件)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采纳了英国的代议制度,他们称之为 “共和 ”。在 “民主共和主义 ”的影响下,他们既注重权利的平等。又时刻防止专制权力的出现。前者如民众投票权方面,选民的财产资格 得到放宽,小州在参议院中获得了平等的代表权。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分权和制衡方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联邦政府内实

27、现了三权分立。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的是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两国分别建立了哪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政体?确立的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 4分) (2) 分别比较英、美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不同。(从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实际权力和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方面比较)( 8分) (3) 到 19世纪 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4分) ( 4)英美 两国的政治体制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 1)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共和制。英国:权利法案。美

28、国:1787年宪法。 ( 2)国家元首不同:国王 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世袭 选民选举;国家元首的实际权力不同:无实权 有实权;政府首脑不同:首相 总统;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不同:议会选举中的多数党中产生 选民选举。 ( 3)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 ( 4)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君主立 宪制,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了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试题分析:( 1)政体形式:根据材料一中的 “议会 ”、 “国王 ”等信息可以知道这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二中的 “民主共和主义 ”、 “联邦政府内实现了三权分立

29、”等信息可以知道是实行的民主共和制。法律依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是基础知识,比较容易。英国是权利法案,美国则是 1787 年宪法。 ( 2)不同:这一题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材料要求从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实际权力和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方面比较,所以只要按照比较项目依次写出即可。即国家元首不同:国王 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世袭 选民选举;国家元首的实际权力不同:无实权 有实权;政府首脑不同:首相 总统;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不同:议会选举中的多数党中产生 选民选举。 ( 3)积极意义:这一题考查代议制的影响这一基础知识。只要是对代议制有一定理解即可回

30、答。作为资产阶级掌权后的重要政治体制来说,其影响主 要应该从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角度回答。政治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经济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 ( 4)说明:因为要求回答的是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表现,即史实方面的表现。所以需要结合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史实来考虑。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由于维新派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所以在中国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则效仿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在中国掀起了辛亥革命,最终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终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考点:欧 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31、的确立 权利法案;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代议制的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比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结果;历史上重大的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 14分)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 “一口通商 ”。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 1854年

32、)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 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 “继昌隆 ”, 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 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 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 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分) ( 2)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 2分) ( 3)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

33、策?( 2分)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 4分) 答案: ( 1)出现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分) ( 2)不同点:分别是手工业生产与机器生产。( 2分) ( 3)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分)影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中国的封闭落后。( 2分) ( 4)特征: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黄金时期 ”或民族工业的 “春天 ”);( 2 分)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

34、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4分) 试题分析:( 1)从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所表现出的特点分析,这应该是一种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是我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当时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其缓慢,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其发展。 ( 2)这一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比较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所学史实,明朝时中国出现材料一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当时采用的是手工生产的手段。而材料三中的 “考求机器之学 ”、 “创设缫丝厂 ”以及材料四中的 “南通大生纱厂 ”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显是机器生产的手段。

35、 ( 3)对外政策:理解材料二,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地为对外贸易口岸,说明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解答这一小问可从当时的世界潮流考虑,当时的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清政府这种政策无疑阻碍了中外交 往,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4)特征:材料四以大生纱厂为例,由 “丰厚的利润 ”、 “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说明其在一战期间取得了辉煌的经营成就。原因:解答其原因要注意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考虑问题。如: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顾及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等,都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只要教材知识熟悉,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

36、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及其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及其影响。 ( 16分)曾经,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而今,早已是一个整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37、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 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年 ( 1)指出图中的 、 、 航线哪条是哥伦布的航行路线?( 2分)依据材料一的文字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分) 材料二 美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生产国示意图 (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以来促使这一现象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分) 材料三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 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 ( 3)

38、结合上述两种观点,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 4分) 答案: ( 1)路线: ( 2分) 影响: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4分) ( 2)现象:经济全球化。( 2分) 因素:新型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或科技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发展的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分) ( 3)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

39、加速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制定合理对策迎接挑战。( 4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1)路线: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根据所学,哥伦布开辟的航线是 ,影响:从材料一中的 “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 ”、“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 ”、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 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 “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可总结出多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此问实际是考查学生的提取并概括有

40、效信息的能力。 ( 2)现象:从材料中我们可知,美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生产国遍布全世界,说明了生产的全球化现象,即经济全球化。因素:解答这一小问需要课本知识的迁移和掌握能力,主要应该从科技的进步、政治因素、各国的经济政策与国际格局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 3)看法:分析材料三,可知它阐述了两层意思,即全球化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穷国和富国的命运是 不同的,会使强国更强,弱国更弱。基于此,得出结论,在经济全球化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抵制什么,如何化不利为有利,由此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