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辽宁省本溪高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官僚政治 ”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
2、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 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衡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要求人们要心中充满对雅典的热爱,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惜付出生命。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要有公民意识,维护雅典的国家利益。故选 B。 考点:古代 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这说明 A罗马法在实际生活中形同虚设 B皇帝的敕令是
3、法律组成部分 C所谓法律,就是皇帝颁布的敕令 D除皇帝外,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古罗马皇帝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 “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说明皇帝的敕令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治的重要支柱, A项错误; C、D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 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倡导思想自由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构建民权政府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
4、料中主张通过 “一种结合的方式 ”使得大家共同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财富和自由,实际上一种社会契约,赋予结合者以权利和义务,按照 “社会契约论 ”建构政治制度。 A、 B、 C三项都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 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内容。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殖民掠夺使金
5、银输入越来越多 B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C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逐步确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表格中可以看出,英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升高,商品价格不断升高;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使得大量的贵重金属流入欧洲,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A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 “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 C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D皇帝是国
6、家元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 逆向性的选择题。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 “经济巨人 ”;而 “政治跛子 ”指的是德国的代议制度不彻底、不完善,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B、 C都体现了这些特点;英国国王也是国家元首,故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并不能说明德意志帝国是 “政治跛子 ”。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 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
7、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巴拿马运河开通 ”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 ”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 “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 ”是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的表现,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 A选项不符合 “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 B选项不符合 “巴拿马运河开通 ”“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 ”, C选项不符合 “巴拿马运河开通 ”、 “华工赴美参与修建 铁路 ”、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输出商品、进行资本输
8、出等侵略活动,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应是十月革命,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
9、临时政府的统治; “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 ”是指 1917年 4月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四月提纲提出之初遭到党内的反对,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事实的证明,列宁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本题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 命的过程。 下表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 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 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 GDP的百分比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 9% 23 2% 38 8% 英国 13
10、3% 28 8% 41 5% 美国 8 0% 19 8% 31 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方式有: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联系本表,本题选 B项,由于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使各国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2011年 7月,因世
11、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 王的态度 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利用热点时事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英国的内阁一旦受到议会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故选 C。 A项错误,英国是君主立宪制,首相对议会负责,实行责任内阁制; B项错误,国王无实权; D项错误,在野党是分权制衡的工具。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美国马萨诸
12、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 科兹曾对苏联解体原因作出以下解释: “苏共上层精英中, 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 ”据此分析,大卫 科兹的意思是 A资本主义模式优于社会主义模式 B苏共上层精英们意识形态的蜕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行不通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大卫 科兹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苏共上层精英中, 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故 B项符合题意。 A、 C、 D项不符合大卫 科兹的解释。 考点:俄国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史载: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 “资产阶级的 ”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 ,两大阵营尖锐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包围和封锁的政策,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
14、运动。 1950年中国和苏联结盟,列宁装等苏联服饰在中国流行。这说明服饰的变化受到国际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迁。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 “ 真所谓 其兴也 卵桑 渫鲆埠鲅伞 蝗耍患遥 煌盘澹 坏胤剑 酥烈还 簧俚欢济挥心芴 稣庵芷诼实闹 淞泵 蠖 奔椿卮穑骸拔颐且丫 业叫侣罚 颐悄芴 稣庵芷诼 省!泵 蠖档恼馓酢靶侣贰笔侵 A井冈山道路 B进行解放战争 C实行人民民主 D进行重庆谈判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共开辟井冈山道路是在 1927年,解放战争开始于 1946年,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 “1945年 ”可以排除
15、A、 B项;再结合材料, “跳出政权兴亡周期率的新路 ”应该指的是实行人民民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毛泽东曾经指出: “中国战后最大的需要是经济发展,它自己缺乏开展这项任务所需的资金 美国和中国在经济上相互补充:它们不会竞争。美国不仅仅是帮助中国发 展经济的最合适的国家,它也是唯一有能力参与中国经济的国家。 ”请判断毛泽东说这段话最有可能的时期 A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B解放战争胜利前后 C抗美援朝战争后 D尼克松访华前后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抗战胜利前后的中美关系。材料中毛泽东对美国的态度是友好的,从 “它也是唯一有能力参与中国经济的国家 ”可知当时的美
16、国是经济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选择 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 抗战胜利前后的中美关系。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 一学派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B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 C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 D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流派。题干引文属于法家思想,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A项属于道家思想, C项为荀子的主张, D项为墨家的观点,主张兼爱,相互救助。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17、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我国古 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C天然植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天然植被在全国范围内被破坏,反映了农耕区域的扩大,逐渐扩展到全国,故选 D。 A项材料未体现; B项反映的只是唐朝一个朝代; C项说法本身错误,植被破坏并不代表农耕区域扩大。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农耕文明的推广。 某书描绘一座古都: “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 100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割成一百多个坊,
18、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 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 ”这最可能是 A东汉的洛阳 B唐朝的长安 C北宋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外文化交往频繁,城市布局主要按照 “坊 ”的结构, “东、西两个市场 ”说明商业交易活动有严格的限制, “众多佛寺 ”说明佛教已经普及,琵琶属于西域的乐器,体现了该朝代统治者宽广的胸襟,综合以上分析,应是唐朝都城长安。东汉中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不 可能出现 “众多佛寺 ”;北宋的汴京已经打破 “市 ”“坊
19、 ”的界线,不符合 “东、西两个市场 ”的描述;清朝时期的北京布局不属于 “一百多个坊 ”的描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工场工人 ”“工场主 ”,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明显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
20、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故答案:为 D。 A、 B、 C项在明朝之前,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会出现雇佣工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 “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因为人人都有 “灵明 ”,所以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 “满街都是圣人 ”。这位思想家是 A王阳明 B李贽 C朱熹 D王夫 之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 “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认为宇宙万物都在人心之中。可知材料信息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选择 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陆
21、王心学。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历史,以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 ”为例,以下认识中符合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的项目顺序是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它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标记 它 使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符合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
22、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符合全球史观;现代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经济上的工 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是其核心, 符合现代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符合文明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观 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 洪仁 自述中说: “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东南,盖自上而下,其势顺而易 况江之北,河之南,古称中州鱼米之地 今弃之不顾,徒以苏杭繁荣之地,一经挫折,也不必久远。 ”又说: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
23、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中原地区在中 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B太平天国不能仅仅依凭苏杭的繁荣 C洪仁 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造成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答案: C 试题分析:洪仁 认为 “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认识不到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 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
24、指 A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选项 B、 D 错误;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 :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25、: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 “动荡了 ”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 1919 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 “传播了 ”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 “愤怒了 ”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的 “爆发 ”。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下图是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 ”,其中反映官僚 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三种形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其中 为自然经济, 为洋务经济, 为
26、外商企业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出现于1927年以后,故选 。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兴起。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所谓 “岛链 ”,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 勒斯在 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屿链。 ” “第一岛链 ”指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 “第二岛链
27、”指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 “第三岛链 ”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岛链 ”提出的背景、目的。(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突破第 一、第二 “岛链 ”对中国的意义。( 9分) 答案: ( 1)( 6分)背景:冷战时期美苏对抗,太平洋方向是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线。 目的:围堵亚洲东岸,对苏联、中国等共产国家形成威慑之势。 ( 2)( 9分)突破第一、第二岛链,有利于国家安全、保障海洋权益、实现国家统一。(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 1
28、) 1951年,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首次明确提出 “岛链 ”这一特定概念。这一时期美苏冷战,两极对峙,美国北起日本、南至澳大利亚,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是为了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包围和 威慑之势。 ( 2)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突破第一、第二 “岛链 ”对中国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 对于东方国家的当务之急来说,此文明的东渐之势十分强劲,如果下定决心来阻止它的话,这样做倒也
29、不是不行,但观察当今世界的现状,就会发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共同掀起文明的波浪 ,共同品尝文明的苦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材料二 文明就像麻疹的流行一样。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并随着春暖的气候逐渐蔓延开来。此时即便是痛恨该流行病的危害,想要防御它的话,又有可行的手段吗? 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让国民尽快沐浴文明的风气,这才是智者之所为。 材料三 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指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
30、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 式对付即可。 以上材料节选自福泽谕吉脱亚论 (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福泽谕吉的观点。( 8分) ( 2)有的学者称福泽谕吉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依据材料三评论这种观点。( 7分) 答案: ( 1)西洋文明随着交通手段的便利强劲东传;对于西洋文明,只能学习,不能阻挡;西洋文明传入日本,是从长崎开始,逐渐东传;日本应该主动彻底学习西洋文明, “文明开化 ”。( 8分) ( 2)观点正确。日本要 “脱亚入欧 ”,与欧洲殖民者共进退;日本要用欧洲殖民者对待中国、朝鲜的办法来对待中国、朝鲜,即主张日本侵略中国、朝鲜 。( 7分)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
31、的分析概括能力。 “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 ”,西洋文明随着交通手段的便利强劲东传; “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 ”,对于西洋文明,只能学习,不能阻挡; “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 ”,西洋文明传入日本,是从长崎开始,逐渐东传; “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 ”,日本应该主动彻底学习西洋文明。 ( 2)材料三中福泽谕吉主张 “脱离其(亚洲)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 “对待支那(指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 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主张用欧洲殖民者对待中国、朝鲜的办
32、法来侵略中国、朝鲜。所以福泽谕吉被称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 福泽谕吉的思想。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60年到 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 1982年、 1988年、 1993年、 1998年和 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
33、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960年 1964年政府机构改革重点在于精简机构,其历史背景是什么 (8分 ) ( 2)改革开放后政府机构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根本原因是 什么?( 7分) 答案: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要精简机构以缓解经济压力; 1960年,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8分 ) ( 2)侧重点:转变政府职能。( 3分) 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的经济
34、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促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或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4分) 试题分析:( 1)联系 1960年 1964年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1960年,中央提出 “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 2)分析材料二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 1982年、 1988年、 1993年、 1998年和 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
35、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新中国的改革 1960-1964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从 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 60多年。改革开放前后两 个 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 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 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 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 30年比改革开放 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
36、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12分) 答案: 第一种观点:这种没有认识到前 30年为后 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 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 3分)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实践,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分)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济基础。(如果还能从前 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说明,可适当加分。)( 3分)
37、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 双百方针 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 基础( 3分)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3分)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3分)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3分) 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如果还能对后 30年建设中的问题用辨证的观点谈认识,可适当加分。)( 3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论述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 ,迁
38、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第一种:没有认识到前 30年为后 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 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第二种: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 放;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大科技成就、教
39、育事业的成就。 ( 25分)中国的 GDP在 2010年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关于 GDP的话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历史老师也乘热打铁,要求同学们开展题为 “世界 GDP大国百年兴衰启示录 ”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此而上网收集的部分材料。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 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 甲午战争时,中国的 GDP大约是日本的 5倍 ,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 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美国经
40、济的发展, 1945 1969年,美国 GDP翻了一番还多。 材料三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苏联 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 20世纪 80年代,苏联的 GDP被日本超过。对苏联 GDP排名的升跌,有人感慨: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苏联和日本 GDP排名的易位,有网友留言: “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 ” ( 1)某同学这 样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的 GDP优势只胜在数量,在质量上却输给日本,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节节失利的经济原因。 ”他的分析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 9分) (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
41、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 8分) ( 3)材料三中的 “萧何 ”指的是什么?中国后来是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请说明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对 GDP增长的不同影响。( 8分) 答案: ( 1)有。( 1分) 理由: 中国:洋务企业的诸多弊端制约了发展,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日本:明治维新中推进殖产兴业,推动民间企业兴起,掀起工业革命的热潮,推动日本逐渐向先进工业国转变。( 8分) ( 2)政治前提:通过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实现统一与稳定。( 2分) 国际市场: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42、 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市场。( 6分) ( 3) “萧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分)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影响: 苏联:与美国争霸造成军费开支过高,不利于 GDP的增长;( 2分) 日本 :大量资金投向科教和福利,有利于 GDP的增长。( 2分) 试题分析:( 1)该同学认为 “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经济原因 ”,这种说法有道理。原因可以从中国、日本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和压迫,发展艰难而曲折;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43、( 2)美国通过 1861-1864年的南北战争废除了南方诸州的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和稳定。第二小问联系二战后的史实进行归纳: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 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市场。 (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后来这种体制日益僵化,导致苏联解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此处的 “萧何 ”指的就是苏联实现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军费开支过高,而日本大量资金投向科教和福利,对两国
44、 GDP增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 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 恩格斯德国
45、状况 材料二: “这是一位同亚 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 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 。 ”“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 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 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恩格斯为何说拿破仑是德国 “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 4分)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是 “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 3分) ( 2)梯也尔所言 “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8分) 答案: ( 1)在拿破仑战争中,他所到 之处,没收王室和贵族土地,将其置于帝国的统治
46、之下,从而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并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到这些地区,动摇了当地封建统治的基础。( 4分)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了民法典和刑法典,尤其是他的民法典,后来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模仿,成为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3分) ( 2)不符合史实。( 2分)因为法国大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力仍在继续发展; 1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确立。( 6分) 试题分析:( 1)拿破仑战争摧毁了德国的封建旧秩序,传播了革命的思想,有利于德国的统一 。所以恩格斯说拿破仑是德国 “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了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所以 “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 ( 2)梯也尔认为拿破仑对外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激起了欧洲国家的强烈反抗,导致 “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法国大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拿破仑统治结束后,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力仍在继续发展; 1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确立。所以梯也尔的评价并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