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3826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地理疆域特征明显:疆域外延为大海和高山、戈壁、沙漠等诸地理因素,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西北是难以逾越的戈壁沙漠,西南是险峻神秘的青藏高原,东部是最为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这种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直接影响是 A中华文明缺乏异质文明相互交流影响的条件 B中华文明长期以农耕文明为主,具有封闭性 C中华文明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深化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地理疆域特征是四面都是大海、高原、沙漠、戈壁,这种天然的地理环境阻隔了中国对外的文明交流。

2、中国内陆地理以大河和平原为主,使的中华文明主要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以农耕文明为主,政治上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2012年 10月 8日哈大高铁进入试运营阶段。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 “东北同城 ”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A新型交 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高铁的运营,串起东北四大城市,促进了 “东北同城 ”的

3、开启。表明地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故选 D。材料显示了东北四城的联系加强,故 A项的 “城市化 ”, B项中 “中国经济版图彻底突破 ”不符合材料内容; C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指出: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但十六年来,国民党自己违背了这个声明,以致造成今天这样国难深重的局面。这是国民党一个绝大的错误,我们希望它在抗日的洗礼中改正这个错误。 ”毛泽东当时设想的改正方案是 A国体 新民主主义国家政体 民主集中制 B国体 无产阶级专

4、政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 C国体 民主联合政府政体 国民大会制 D国体 工农联盟专政政体 工农委员会制 答 案: A 试题分析:材料选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依据所学,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著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故选 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某学者认为 “帝国在政治上生来就是不稳定的,因为下属单位几乎总是喜欢享有更大程度的自治。而且这些单位的那些反对派精英几乎总是抓住机会采取行动以取得更大程度的自治。从这个意义上

5、说,帝国不会被攻克 ,而只会分崩离析。 ”这说明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派势力的强大 B地方势力的发展 C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 D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帝国在政治上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其管辖下的地方喜欢更大程度的自治,认为帝国的瓦解不会是外部被攻克,而是因为下属单位的自治导致分崩离析。故说明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下属单位的自治,即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解体 美国学者狄克逊 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 “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但

6、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下列各项措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强制推行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 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C通过国家资助使中小企业继续生存 D以大地产为代价,增加中小农数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新政的措施的对象是针对人民,让人民觉得可靠。 B是针对银行,目的是整顿金融秩序; C 是针对中小企业的,目的是恢复工业生产;故排除 B、 C; D项是对农业采取的措施,故排除;新政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 A。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

7、、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遭到破坏 C耕织分离改变了资源流 向和配置 D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加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造成国内手工业者失业,传统的手工业开始衰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内资源流向,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A、 C不选;材料反映了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形式,没有反映其侵略的进程,故 D 与材料不符。选 B。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

8、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马克思指出: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材料中 “强大的革命 ” A根源于近代民族矛盾的激化 B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 D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场 “强大的革命 ”的推动因素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其表现形式有宗教的、王朝的、民族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其爆

9、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A错误;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错误;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意在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而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故 D错误,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在中世纪,自然灾害、疾病和饥饿时常降落到人们的头上,现实的苦难与关于 “上帝之博爱 ”的说教严重冲突。因此近代技术革命承担了表现上帝之博爱的责任,正因为如此, “技术的革新常常被看作是基督教复兴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恰恰是技术革新减轻了手工劳动的沉重负担。 ”这说明 A教会对科学研究的肯定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进步

10、 B中世纪的科学研究受到了宗教的排斥和鄙视 C归于上帝的荣耀成为当时技术革命的主要动机 D基督教的复兴运动是近代技术革新的重要前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因此近代技术革命承担了表现上帝之博爱的责任 ”、“技术的革新常常被看作是基督教复兴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技术革新会使发明者获得上帝般的荣耀,这成为近代技术革新的主要动机。故选 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中国史学家马克 认为: “马丁 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教士 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

11、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其中马丁 路德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表现为 A将斗争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B主张将世俗权力置于教会之下 C带有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D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观点是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印记 ”可理解为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 的继承, “深化 ”则可理解为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的发展。依据所学,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自由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排除 A、 C。马丁 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这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 B错误,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公元 426 年,东

12、罗马帝国发布谕令 “承认帕比尼安等五人的论著具有法律渊源的效力,由以上五人援引的其他法学家也受到同样的承认。在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多数人的观点有效;如果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人数相等,帕比尼安的观点处于优势地位;如果找不到后者的观点,审判员还可 以根据自己的裁量做出决定。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重要特点是 A创制机制灵活、多元 B内容丰富、应用性强 C高度逻辑化、体系化 D内容庞杂、体系完备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罗马帝国肯定了帕比尼安等五人的论著具有法律渊源的效力,同时又制定了在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多种方式、途径的解决方案。这些都体现了罗马法机制上的灵活、多元,并不是对罗马法内容、体系的介绍总结。故

13、选A。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清代书法家笪重光所著书筏: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 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 ”其书法理论体现了 A儒家的中庸思想 B道家的辩证观点 C法家的变革思想 D墨家的尚贤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顺 -逆 ”、 “落 -起 ”、 “转 -折 ”、 “行 -停 ”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都是相反的。道家老子认为事物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本题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礼记 中庸: “哀公问政。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14、,则其政息。 ”这句儒家箴言 A说明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B说明法律制度是解决统治问题的根本 C体现了 “为政在人 ”的人治思想 D体现了关爱百姓的民本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原始史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人,材料中的人并非指 “人才 ”、 “百姓 ”,而是强调统治者本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综合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5、 15分) 材料一 配合着中国政局的变幻和中东铁路深入中国东北腹地的修筑, “远东政策 ”的指向性日趋明朗, 沙俄欲变中国东北为殖民地的 “黄俄罗斯 ”计划成为了 “远东政策 ”的核心,虽然这时的 “黄俄罗斯 ”计划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独占和吞并中国东北,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的终极目标始终没有改变。“黄俄罗斯 ”计划使日本大为惊骇。它竭 尽全力地一再确保自己大陆政策能够有效地施行。不过目标一致利益相悖的两项政策,势必会在推行的过程中有所碰撞。 郭瑞沙俄 “黄俄罗斯 ”计划始末 材料二 战争的伟大属性现在表明得特别明显,这就是在事实上,在千百万人的面前揭露出一项只有少数觉悟的人才明白的人

16、民和政府间的不一致。一切先进的俄国人,俄国社会民主党,俄国无产阶级对专制制度的批判,现在已被日本武器的批判所证实 。战争远未结束,但是它每延续一步都将促使新的伟大的战争,人民反对专制制度的战争。 列宁旅顺口的陷落 材料三 就在日俄宣战后的第三天, 立宪派的中外日报即发表社论,认为长期以来都是白种人打败黄种人,而这次战争将使人认识到 “国家强弱之分,不是由于种而是由于制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立宪可以富国强兵、可以救亡图存,甚至某些原先反对立宪的守旧人物也转而倾向支持立宪。 凤凰网日俄战争影响深远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一关于日俄战争性质及原因的认识? ( 4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日俄战争的认

17、识有何相似之处?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你是否同意这两则材料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它对当时的中俄两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1分) 答案:( 1)性质:一场帝国主义 的殖民争霸战争;( 2分) 原因: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矛盾激化;( 2分) ( 2)俄国失败源于政治制度的落后( 2分)。同意,( 1分)明治维新使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而沙俄依然是沙皇专制;( 2分)。中国:推动全国性立宪运动的形成,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4分)。俄国:俄国爆发了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 1905年革命( 2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反映了,俄国的 “黄俄罗斯 ”计划和日本的大陆政策,其共同争夺的是中国的东北。

18、在两国推行各自的计划中爆发了日俄战争。由此可以理解日俄战争的性质及原因。 ( 2)依据材料二中 的 “战争表明 一切先进的俄国人,俄国社会民主党,俄国无产阶级对专制制度的批判,现在已被日本武器的批判所证实 ” ;材料三中的 “战争将使人认识到 国家强弱之分,不是由于种而是由于制 ”,可以概括出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暴露了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日俄两国的政治制度的不同进行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 “战争远未结束, 将促使新的伟大的战争,人民反对专制制度的战争。 ”、材料三中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立宪可以富国强兵、可以救亡图存, 守旧人物也转而倾向支持立宪。 ”,结合所学可以总结出日俄

19、战争对中、俄两国的影 响。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 梁启超对 “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 ”的比较表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20、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1901) (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 “欧洲旧思想 ”与 “中国旧思想 ”的异同点。( 6 分) (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 “欧洲新思想 ”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 “新思想 ”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

21、意义?( 4分) ( 3)你认为梁启超作出上述比较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分) 答案: 异:欧洲强调神权至上,突出反映教会专制统治;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 4分) 同: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等级社会的时代特征。( 2分) 国家构想:人民主权、政教分离、法治。( 2分) 意义:推动欧洲资 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代议制的建立)。( 2分) 意图: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 2分) 原因: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专制统治和列强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2、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思想的制约,民主观念淡漠。( 3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中的一项比较体现了欧洲强调 “神为国家之主体 ”,中国强调 “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五项比较体现了欧洲强调 “宗教 ”,中国强调 “政治 ”;但二者社会都属于封建专制政体;材料中的三、九项虽然略有不同,但 整体上体现了二者社会的专制、等级现象。由此可总结概括出异同。 ( 2)根据材料中的 “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政治与宗教,两不相属 ”、 “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 ”,可以概括总结答案:。其对欧洲的影响可以联系所学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总结答案:。 ( 3)要结合时代人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意图,梁启超是资产阶级

23、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由此分析梁启超的意图。第二小问首先联系所学可知,梁启超的意愿没能实现指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故结合所学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答案:即可。 考点: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卢梭、洛 克;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范蠡、计然的经济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曰: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

24、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 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 吴,观兵中国,称号 “五霸 ”。 材料二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 “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 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於人。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以上材料均

25、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 、计然的经济改革的思想及其影响( 10分) ( 2)材料二中范蠡是如何将治国的思想用于治家的?( 5分) 答案: 改革思想: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国家应对价格进行必要的干预调控,贱买贵卖;主张调节农商关系,实现 “农末俱利 ”(利商)( 6分) 影响:使越国在诸侯争霸时期国力逐步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4分) 利用陶邑地理优势,与各地进行商业交易;治理产业,囤积居奇;散财行仁德之事( 1点 2分, 3点 5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的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可以概括出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夫粜, 上不过 八十,下不

26、减三十,则农末俱利 ”,可以概括出其主张国家对价格进行调控,实现农末惧利。第二小问可根据“修之十年,国富 称号 五霸 ”,可以概括影响。 ( 2)依据材料中 “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 “乃治产积居 ”、“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可以总结出范蠡的治家思想。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近代历史演进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农牧对峙不再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历史上 中国范围的民族关系,在经济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同时,往往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与隔离倾向。这

27、是与农牧对峙格局密切相关的。农耕地带,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地区;游牧地带,则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而数千年交融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由于当时在中国范围之外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足以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力量,中国各民族尚不能对之有自觉的认识。 西方势力的到来,中国被纳入世界范围之中,表现为农牧对峙形态的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不再成为历史的主题,而让位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中国民族与外国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 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变得突出起来,统一性空前提高。中国 “大一统 ”的领土主权意识和整体民族精神逐渐得到自觉的体认,作为中国范围各民族之 “共名 ”的 “中华

28、民族 ”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甘霖变局 前 11世纪以来至 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 “中华民族 ”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 “中华民族 ”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即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依据材料第一段内容,可以概括出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民族关系主要是国内的农牧对峙状态;此段论述可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实进行论述。材

29、料第二段内容,可以概括出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反抗外来侵略使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统一性空前提高,各民族团结反抗外来侵略的整体民族精神觉醒;此段可结合近代以来各民族 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进行论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013年 1月北京的雾霾天气引发了许多有关环保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

30、空前扩大。 在鄂西山区, “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 ”, “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材料二 埃及的阿斯旺高水坝无疑对提高埃及的供水量是有价值的,但是与此同时,它却减低了向地中海漂流藻类营养物质的数量,以致对许多国家的鱼类工业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从生态的观点来看,近代时期工业的急速增长,几乎纯粹是一种灾难。近代技术所产生的废物,其中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向自然界撒放的杀虫 剂、大量的人工合成产品、原子武器试验产生的结果等。如 1986年苏联的基辅附

31、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危险辐射, 1991年伊拉克冲突中有 500万至 1000万桶石油被倾注到波斯湾水域,于是政治上对生态资源的损害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态与人口爆炸之间紧密关联的问题在全世界存在着。正是近年来人口惊人的增长,生态环境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美】罗伯特 E 泰勒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1992年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徽是一只巨手托着插着一支鲜嫩树枝的地球,它告诉人们: “地球在我们手 中。 ”围绕着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会议在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根本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32、、 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三项文件。“里约宣言 ”指出: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 百度文库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8分 )(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环境问题,概括这 一现象出现的因素。( 9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社会和我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措施。你如何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8分) 答案: 原因:高产作物的引进使边远贫瘠土地得以利用;政府移民实边,鼓励垦荒的政策;明清人口控制松弛,

33、或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4取 3, 6分) 不利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日益贫困。( 2分) 说明生态环境恶化已成全球性问题。( 2分) 因素:工业化新技术运用;大型水利工程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民族、宗教、领土争端导致的地区冲突;美苏两极对峙下核 能威胁;人口的急剧增长。( 7分) 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平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 4分) 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强立法等法律监督措施。( 2分) 关系:发展与保护环境相互依存;环境问题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前提( 2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的 “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

34、放垦蒙地, ”,及所学的明清农业发展的史实如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人口的增加等归纳垦殖面积增大的原因;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 “在鄂西山区 急流冲激而去者 ”可以概括大面积垦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 2)第 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 “埃及的阿斯旺高水坝,对许多国家的鱼类工业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 “生态的观点来看,近代时期工业的急速增长,几乎纯粹是一种灾难 ”; “政治上对生态资源的损害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 “近年来人口惊人的增长,生态环境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根据这四个提示点概括环境恶化的因素。 (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 “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

35、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 ”概括国际社会的战略措施。依据所学,我国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第二小问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根据所学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总结答案: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明清农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中面临的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托马斯 杰斐逊( 1743-1826),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第三任美国总统。罗伯斯庇尔( 1758-1794),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实际首脑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杰

36、斐逊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是监督政府的第四种权力,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在各种手段中,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可靠的。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态度,纵观他的一生,不改初衷。 -杰斐逊集 材料二 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是 “人所固有的随意表现自己一切能力的权力。 以法律为保障。 ” 他秉持卢梭的教导:公民的天赋人权在达成社会契约时全部交给了社会,声称国家或社会的主权者的永远正确的意志就是 “公意 ”。每个公民分担公意,虽然有违背公意的个人意志,但社会契约论的要求不言而喻,谁不服从公意,都要被逼的服从。 但雅各宾派通过起义掌握政权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从思想 观念到现实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37、从主张支持出版自由到限制自由 ”、 “从主张思想多样性到统一思想,不允许思想分歧的存在 ”、 “从反对操纵舆论到主张政府影响舆论 ”。 -张昆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之比较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杰斐逊和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观念的异同?(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杰斐逊始终秉持新闻自由观念以及罗伯斯庇尔最终放弃新闻自由的原因? (7分 ) 答案:( 1)同:二者都信仰天赋人权的理念,都主张依靠法律保护言论自由;( 4分) 异:杰斐逊主张个人新闻自由,用以监督政府;罗伯 斯庇尔主张主权者新闻自由。( 4分) ( 2)杰斐逊:受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的影响,坚持民主共和的观念(监

38、督政府防止暴政),( 4分)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为捍卫大革命成果,强调以公意为重,牺牲少数派的自由成为必然选择。( 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 “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在各种手段中,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可靠的 ”,材料二中的 “自由是 “人所固有的随意表现自己一切能力的权力。 以法律为保障。 ”可以总结出二人的相同点。根据材料,杰斐逊主张新闻自由 “是监督政府 的第四种权力 ”,罗伯斯庇尔主张限制自由,主张政府影响舆论;由此可以概括出二人的不同点。 ( 2)本问要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对新闻自由观念的态度;根据材料及所学,杰斐逊是北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之一,其目标是追求民主共和,监督政府;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首脑之一,其目标是捍卫大革命的成果。由此可以分析出二人对新闻自由观念不同的原因。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杰斐逊、罗伯斯庇尔)(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